16.《有为有不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有为有不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7 15: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为有不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有为有不为”的内涵。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3.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在生活中要做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有为有不为”的核心内涵。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在生活中要做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两千多年前,孟子曾主张“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情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有为有不为”的理解与诠释,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字希逋(bū)、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被誉为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出生于山东临清农村,从小热爱读书,尤痴迷于中外文学。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任北大教授,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言,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印度史、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等领域成果卓著。他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耗时十年完成近百万字译作,被誉为 “翻译史上的壮举”。还撰写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糖史》等著作,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文明交融的故事。
他不仅学识渊博,更以谦逊品格著称。晚年主动请辞 “国学大师” 等桂冠,自称 “一介书生”。他的散文朴素真挚,蕴含家国深情。
2.文体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如时间、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的目的是使论点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
3.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标注生字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字词正音
诉诸(zhū) 屈膝(xī) 贰(èr)臣 笼(lǒng)统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yì)然 大逆(nì)不道 闭目养(yǎng)神 迷途(tú)知返
预设:文章主要阐述了人生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文体的要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后续深入学习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同时让学生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有初步的认识。
三、课堂活动
(一)任务一:梳理作者思路
1.发布任务
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在论证什么问题?他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论述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2.活动安排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每段的关键语句。
(2)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4)小组派代表展示思维导图,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总结。
3.成果展示
(1)各段的关键句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⑧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2)论证思路引导:
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善恶大小的区别——大小善恶的联系——提出希望
(3)思维导图
(二)任务二:理解作者观点
1.发布任务
(1)完成填空
“应该”就是______,判断标准是______。大善的标准是______,小善的标准是______。
(2)探究问题
①为什么说“应该”像仁义的“义”?这样解释有什么好处?
②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大小善恶?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③“千里之堤”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活动安排
(1)浏览全文,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3)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3.成果展示
(1)完成填空。
明确:“应该”就是 合适 ,判断标准是 良知良能 。大善的标准是 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利 。小善的标准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
问题成果展示
明确:
①为什么说“应该”像仁义的“义”?这样解释有什么好处?
韩愈在《原道》中提出“行而宜之之谓义”,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义”。作者将“应该”等同于“义”,两者都指向“合适的行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 “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
虽然“义”是儒家核心道德概念,“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但本质都是判断行为的正当性。这种类比帮助我们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应该”的伦理内涵。
②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大小善恶?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例1: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 。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 列入“贰臣传 ”,“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大善案例: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投降,选择牺牲生命维护民族气节,留下《正气歌》激励后世。
(国家民族层面)
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天祥行为的肯定和赞赏。
拓展:你还能举出其他大善的例子吗?
示例:青蒿素的研发与全球推广、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杂交水稻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抗震救灾中的全民行动、救火英雄……
例2: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小恶的案例:公交车上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
“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可以看到作者对“小恶”行为的否定态度。
例3: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贪污案例:
贪污数量从少到多,最终受到法律制裁;从内心不安到习以为常到悔之晚矣;识时务而迷途知返者很难。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恶要从小杜绝。
③“千里之堤”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从量变到质变,小恶积累会造成大恶,作恶往往是从小处开始的。从而论证“恶要从小处杜绝”的道理。
④根据作者的逻辑,谈谈如何避免小恶变大恶。
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小恶”的危害性。如“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习以为常,会逐渐侵蚀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例如不撒谎、不占小便宜等,通过点滴积累培养正直品格。季羡林提到“浪子回头”虽难,但仍有可能性。一旦做错了,要毅然回头,及时止损。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辨能力。
(三)任务三:探究论证方法
过渡: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常见行为和现象的思考,自然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1.发布任务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分析其作用。
2.活动安排
(1)浏览全文,找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论据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4)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
3.活动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说一说。
预设1: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批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古人名言,引入“善恶”,进一步表明观点:为善,不为恶。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观点。
预设2: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批注:引用论证。引用俗语,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小恶会变成大恶,揭示了为何不能为小恶,发人警醒。
预设3: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
批注:举例论证。举出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通俗而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是小善和小恶。
预设4: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批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的选择为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具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是“大善”。
预设5: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批注: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把“大善”与“大恶”,“小善”与“小恶”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概念,分述应如何为大善,不为大恶;应如何为小善、不为小恶。
预设6: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
批注:举例论证。举出贪污行为的事例,强调“大恶”常常是从“小恶”开始的,发人警醒。
小结:作者通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为”即应该做善事,“有不为”则是不应做恶事。
引导: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预设: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善避恶。比如同学们想抄作业,直接让他抄,就是小恶;问清他哪里不会,帮助他学会,就是小善。再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就是小恶,遵守交通规则并纠正他人闯红灯的行为就是小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防微杜渐。一次抄袭作业,一次考试作弊,可能让我们尝到不努力学习而得高分的甜头,但长此以往,就学会了投机取巧,做事不能脚踏实地,最终一事无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各种论据的分析,体会不同的论证方法的作用,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活动任务四
拓展探究任务:小组交流问题
1.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2.你自己的生活中会面对怎样的善和恶呢,你怎样“有为有不为”呢?
参考: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善避恶。
比如同学们想抄作业,直接让他抄,就是小恶;问清他哪里不会,帮助他学会,就是小善。
再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就是小恶,遵守交通规则并纠正他人闯红灯的行为就是小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防微杜渐。一次抄袭作业,一次考试作弊,可能让我们尝到不努力学习而得高分的甜头,但长此以往,就学会了投机取巧,做事不能脚踏实地,最终一事无成。
(五)活动任务五
1.发布任务
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2.活动安排
(1)浏览全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批注感受。
(2)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3)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
3.成果展示
角度一:语言简洁易懂
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批注:作者运用简单的设问,将“善恶大小”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引向日常生活,“动一动脑筋”“看一看社会”直白如话,鼓励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来领悟这两个相对概念的内涵,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角度二:语言亲切质朴
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批注: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角度三:引用熟知的古典名句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批注:作者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出发,贴近日常生活。在读者现有的认知中强调善恶的大小之别,并展开详细的阐释,既能让读者明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同时又能深化读者对名句的理解,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感悟。
小结: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平实质朴,让人有亲近感。文字难以理解时,引用古典名句,用简明通俗的话语加以解释,化难为易,更加通俗易懂。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知道了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为有不为,做人做事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五、拓展延伸
作者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觉得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写两篇短文《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现在我们来阅读《知足知不足》,想一想,明白“知足知不足”的道理与“有为有不为”的行动之间是什么关系?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有删改)
明确:明白“知足知不足”的道理,能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保持好一个“度”,对于那些超越“度”的,我们就要做到“有不为”;同理,对于不足的,我们就要不断去追求,去创造,这就是“有为”。
总之,“知足知不足”与“有为有不为”是“知”(道理)与“行”(行为)的关系,“知”指导着“行”,行”也影响着“知”。
设计意图:类文阅读,感受季羡林为人处世之道,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布置作业
基础巩固:积累本文课后词语。
拓展积累:课外分别找一些“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例子,各举2个,并分别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