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7 22: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嘉肴(yáo)   不知其旨(zhǐ)
B.兑命(duì) 教学相长(zhǎng)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yǔ)
D.矜寡(jīn) 讲信修睦(mù)
2.下列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然后/能自强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2)选贤与能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
解释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嘉F:_____________
(2)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
(1)大道之行也        大道:______________
(2)天下为公 公:______________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2)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3)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4)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今义:       
(5)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       
      
6.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原意为:父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不独子其子        
原意为:子女,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强”;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反”。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9. 默写。
(1)是故       ,教然后知困。
(2)选贤与能,        。
(3)《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大道之行也》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   
10. 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写出序号即可),按照示例进行解读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了!”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1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谓大同/予谓菊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
(3)诚能如是 是: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 走:_______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19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选自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有删节)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        )
(2)最后乃添两“而”字(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22.“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从文中看,取法指什么
答案
1、A 2.A 3.(1)前一个“学” 敩 教导 (2)与 举 推举 (3)矜 鳏 老而无妻
4.(1)好、美 (2)味美 (3)最好的道理 (4)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5)公共的 
5.(1)味美 意义;用意;目的 (2)这样以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4)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 (5)害人 偷东西的人 6.①以……为亲 ②以……为子 7.C 8.(1).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4).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9.(1)学然后知不足 
(2)讲信修睦 
(3)弗食 不知其旨也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10、(1)① 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毫无成效。
② 解读:比喻连自己都保不住,没办法再帮助别人。
③ 解读:比喻心中有苦却说不出来。
(2)C
(3)避讳现象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如老人去世称为“老了”,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特点。但我们也要正视避讳现象中的封建思想,批判地看待古代的避讳文化。
11.D
12.D
13.(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14.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15.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会构想。
16.(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17.B
18.(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19、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20.(1)听说 (2)才
21、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去十多个字。
22.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