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新教材岭南美版七下第三单元《东西碰撞与融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新教材岭南美版七下第三单元《东西碰撞与融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4-27 10: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东西碰撞与融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东西碰撞与融合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 “海上丝绸之路” 为文化脉络,通过第 7 课《东方风来万家祥和》和第 8 课《中西艺术时空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中外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第 7 课聚焦中国瓷器与通草画,展现中国艺术元素在海外的传播与演变;第 8 课对比中西艺术作品,探讨现代艺术中中西融合的实践与创新。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单元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品创作、小组讨论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对中西艺术融合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中国瓷器、通草画等传统艺术在海外传播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掌握中西艺术在表现形式、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与融合路径。 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创作,体现中西融合的创意。 难点: 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分析艺术交流对中西艺术发展的深层影响。 创作中平衡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实现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图像识读:能识别中西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文化符号(如中国瓷器纹饰、西方抽象表现手法)。 美术表现:掌握通草画、综合材料创作等技法,表达对文化融合的理解。 审美判断:能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评价中西融合艺术作品的价值。 创意实践:通过跨文化元素组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理解海上丝绸之路对中西艺术互鉴的历史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意识。
单元学情 七年级学生对直观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器物)有较强兴趣,但对艺术背后的文化交流历史和理论概念(如 “文化融合”)理解较浅。具备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和小组合作经验,适合通过 “观察 — 分析 — 实践” 的梯度活动逐步深入学习。
单元目标 能绘制通草画表现家乡风物,运用综合材料创作融合中西元素的作品。 能从形式、技法、文化内涵三方面对比中西艺术作品,形成多元审美视角。 创意实践:通过 “构思 — 草图 — 制作” 流程,完成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创意作品。 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在艺术交流中的纽带作用,理解 “和而不同” 的文化融合理念。
核心素养目标 美术表现:通过通草画、综合材料创作等实践,提升跨媒介艺术表达能力。 审美判断:在对比分析中形成对中西艺术特色的客观评价能力。 创意实践:敢于尝试材料与形式创新,体现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 文化理解:感悟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情景设置 以 “海上丝绸之路” 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海上贸易繁荣的时代,感受中国瓷器、通草画等艺术瑰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达成单元评价表 单元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 知道与表达能够准确说出海上丝绸之路、通草画、中西艺术作品等相关知识和概念;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 掌握与运用掌握中西艺术作品对比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创作,熟练运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技法。 ☆☆☆☆☆理解与交流理解中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 单元课时规划 课时 课型课程 内容教学重难点学业评价核心素养目标 第 7 课 新授课 东方风来万家祥和(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重点:中国瓷器、通草画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播路径。 难点:理解 “中国风” 在海外演变中的文化适应1. 能识别不同时期外销瓷的纹饰特点2. 完成一幅通草画小品美术表现、 文化理解 第8课 (第1课时) 新授课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对比分析与理论探究) 重点:吴冠中与波洛克作品的形式差异与融合理念难点:从文化根源解释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1. 能填写中西作品对比分析表2. 参与小组讨论并记录观点 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第8课 (第2课时) 新授课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创意实践与作品展示)重点: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综合材料作品难点:实现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1. 完成一件含中西元素的创意作品2. 能阐述作品的文化寓意 创意实践、 美术表现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第7课)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内 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瓷器在其中的传播历程及影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精美和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力,对历史故事、异域文化有较强好奇心,但对传统工艺的深层文化内涵理解较浅。学生可能对 “瓷器如何适应海外市场”“通草画为何受西方欢迎” 等问题感兴趣,需通过直观案例、互动探究帮助其建立 “艺术与商贸、文化” 的关联。此外,小组合作能力正在发展,需设计明确的任务分工(如资料收集、绘图分工)以提升协作效率。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瓷器与通草画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 能分析外销瓷在器型、图案上的中西融合特征。3. 感受传统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生命力。
学业评价 1 我了解纹章瓷的内容题材和特点 2 我能绘制家乡风物内容的通草画 3 我通过纹章瓷和通草画了解到中外艺术交流的历史
学 生 活 动 活动一: 小组为单位,探讨瓷器发展历史,了解 “中国风”的特征,说说中国瓷器传播到海外 后,在器型、图案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二: 通草画是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贸中广受海 外市场欢迎的一种绘画样式。了解清代通草画作品中,除了人物肖像,还有哪些内容题材。
作业设计 1.基础任务:为家人讲解通草画的特点,并尝试用普通水彩纸临摹一幅课堂作品。 2.拓展任务:搜集本地与 “海上丝绸之路” 相关的历史遗迹或传统工艺(如广彩、陶瓷窑址),拍摄照片并记录其文化价值,下节课分享。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第8课第1课时)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内 容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东西碰撞与融合” 的第 8 课,聚焦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主题。教学内容包括:中西雕塑(如古罗马《奥古斯都像》与秦《跪射俑》)、绘画(如意大利波提切利《春》与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对比赏析;近现代艺术家(如赵无极、徐冰、吴为山等)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以及通过实践创作(手抄报、综合材料作品)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教材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文化内涵等层面感受中西艺术的异同与融合,培养跨文化艺术视野。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美术观察与分析能力,对中外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差异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对视频、图片等视觉素材兴趣浓厚,喜欢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但在抽象概念(如 “散点透视”“焦点透视”)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对比、互动体验等方式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生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欲望。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西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2.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西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3.理解中西艺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方式,体会文化融合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学业评价 我理解中西方艺术相互融合的意义。 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西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学 生 活 动 活动一: 1.两件作品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2.它们分别代表了哪种艺术风格呢? 活动二: 许多艺术家致力于中西美术体系的融合。尝试学习他们的绘画风格进行创作。 活动三: 查阅资料,收集你喜欢的近现代艺术家的信息,制作一份创意手抄报。
作业设计 1.预习第二课时内容,思考 “除了本课案例,还有哪些中西艺术融合的例子?” 2.收集体现中华传统元素的材料(如剪纸、书法作品、传统纹样等),为下节课创作做准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第8课第2课时)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第2课时
教学内 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国现当代画家与国外画家作品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异同,探讨中西艺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方式。通过欣赏吴冠中《松魂》和波洛克《夏季:9A 号》等作品,深入理解中西艺术特点。同时,以徐冰《天书》、吕胜中《山水书房》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组织学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作品创作。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的初步认知,但对于中西艺术的深入对比分析以及艺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理解尚浅。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适合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方式,引导其深入探究中西艺术的奥秘。
教学目标 对比分析吴冠中和波洛克作品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的异同。 理解中西艺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方式。 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综合材料作品。
学业评价 我能创作一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材料作品。 我能融合多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
学 生 活 动 活动四: 观察中国现当代画家与国外画家的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有何 异同,并思考中西方艺术是如何互相借鉴与融合的。 活动五: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一件综合材料作品。
作业设计 课后请大家收集一幅你认为融合了中西艺术元素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设计等任何艺术形式,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交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融合了中西艺术元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