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 )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 ( )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 )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 ( )
川藏铁路为第二条进藏铁路,目前拉萨至林芝段(拉林铁路)全线47座216.5千米隧道已全部贯通,林芝至康定段计划于2026年完成。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被誉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读图完成5~7题。
5.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其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地势起伏大,高差大 B.跨越众多大河和山脉,需要修建桥梁和隧道
C.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 D.沿线人口密集,需要拆迁大量民居
6.拉林铁路沿线会看到上图中的当地民居碉房。关于该民居特点简介正确的是 ( )
A.高原上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
B.因牧场广布,用牧草苫盖屋顶,防风固沙
C.青砖黛瓦,屋顶的坡度较大,便于排雪
D.以土墙为主,墙厚窗小,便于防风保温
7.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 )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 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汕头质检)7世纪上半叶,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打通了“食盐之路”。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读图,完成8~10题。
8.当地牧民去盐湖取盐的最佳时间是 (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9.当时运盐时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车运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地形崎岖,行车不便 ②可在运盐的同时进行放牧,增加效益
③高寒气候,林木缺乏,缺少造车材料 ④牛羊运输速度更快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牧民在图中的“食盐之路”上不可能 ( )
A.见到远处高山耸立,白雪皑皑 B.看到黄土广布,“千沟万壑”的奇妙景观
C.路过河谷地带,看到村镇零星分布 D.翻过高山,跨过河流,领略大好河山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2024年4月1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务三江源野外观测科学考察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11~14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 )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13.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耸,气候寒冷
C.季风影响,降水集中 D.深居内陆,沙漠广布
14.如果三江源生态遭到破坏,给长江下游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
A.洪灾频率降低 B.河流流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加 D.农作物品种增加
(2024·宝鸡模拟)西藏天然饮用水多呈天然弱碱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天然饮用水产业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产品绝大多数都销往区外。读图,完成15、16题。
15.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有 ( )
①亚洲水塔,水资源丰富
②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优
③人类活动少,污染小
④当地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关于西藏天然饮用水销往区外的主要运输方式和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
A.航空运输,速度快 B.水路运输,成本低
C.公路运输,最灵活 D.铁路运输,运量大
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先行先试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0.36%。2024年,一条“绿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来自高原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部多个省份。据此完成17~19题。
17.目前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是 ( )
A.风能、天然气 B.水能、天然气 C.核能、太阳能 D.风能、太阳能
18.青海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是 ( )
A.劳动力丰富 B.资源丰富 C.科学技术发达 D.资金技术雄厚
19.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措施有 ( )
①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 ②实施水光风能多能互补
③延长光伏制造产业链 ④优化智能电网综合调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 )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二、综合题(共30分)
21.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建设项目已开工。读青藏地区略图及民族服饰,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A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2分)
(2)川藏铁路东起 (行政中心),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 山脉。(2分)
(3)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2分)
(4)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 (填“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或牲畜是 (填一种)。(2分)
(5)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4分)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 D.冰川广布
22.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气候类型为 。(2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 ,发源于① 山。图中河流B是 ,最终注入 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 。(5分)
(3)乘坐② 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 。(2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西气东输”工程跨越了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1分)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 流域的水调到我国缺水的 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东线工程借助于 运河,建造成本较低。(3分)
(3)“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 (能源矿产)、水能资源转化成 能源,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地区。(2分)
(4)分析上述三大工程给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至少一点)。
对西部的好处: ;
对东部的好处: 。(2分)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C)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 (A)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C)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 (D)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第1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独特的高寒气候,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山脉①是昆仑山脉,该山脉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山,其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第3题,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其中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这里的农业为河谷农业,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等。第4题,A为南方地区的江南水乡,B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C为北京的四合院,D为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为藏族。
川藏铁路为第二条进藏铁路,目前拉萨至林芝段(拉林铁路)全线47座216.5千米隧道已全部贯通,林芝至康定段计划于2026年完成。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被誉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读图完成5~7题。
5.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其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地势起伏大,高差大 B.跨越众多大河和山脉,需要修建桥梁和隧道
C.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 D.沿线人口密集,需要拆迁大量民居
6.拉林铁路沿线会看到上图中的当地民居碉房。关于该民居特点简介正确的是 (A)
A.高原上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
B.因牧场广布,用牧草苫盖屋顶,防风固沙
C.青砖黛瓦,屋顶的坡度较大,便于排雪
D.以土墙为主,墙厚窗小,便于防风保温
7.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B)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 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传统民居。第5题,川藏铁路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这里人口稀疏。第6题,碉房是我国青藏地区农区和城镇的传统民居,这里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厚实。第7题,青藏铁路的建设,容易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因此在建设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2024·汕头质检)7世纪上半叶,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打通了“食盐之路”。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读图,完成8~10题。
8.当地牧民去盐湖取盐的最佳时间是 (B)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9.当时运盐时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车运的原因可能是 (B)
①地形崎岖,行车不便 ②可在运盐的同时进行放牧,增加效益
③高寒气候,林木缺乏,缺少造车材料 ④牛羊运输速度更快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牧民在图中的“食盐之路”上不可能 (B)
A.见到远处高山耸立,白雪皑皑 B.看到黄土广布,“千沟万壑”的奇妙景观
C.路过河谷地带,看到村镇零星分布 D.翻过高山,跨过河流,领略大好河山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第8题,4、5月为春夏之交,此时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较低,冰雪没有融化,湖泊水位低,便于取盐;取盐后天气逐渐转暖,便于运输;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2月气温最低,不便出行;7、8月降水较多,融水较多,湖泊水位高,不便取盐;10、11月取盐后,天气转冷,不便于长途跋涉,把盐驮运到外地。第9题,运盐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车运是因为沿途山岭、高原广布,路况较差,行车不便;可在运盐的同时进行放牧,增加效益;牛羊驮运能力不强,运量小;吐蕃一带森林少,缺乏木料,造车困难。第10题, “食盐之路”位于青藏高原,可以见到远处高山耸立,白雪皑皑,冰川广布;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境内,“食盐之路”不会看到黄土广布,“千沟万壑”的奇妙景观;据图可知,“食盐之路”在图中城市以北路过河谷地带,由于当地人口较少,村镇零星分布;“食盐之路”经过横断山脉才能到达云南,需要翻过高山,跨过河流,领略“三江并流”的雄伟。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2024年4月1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务三江源野外观测科学考察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11~14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C)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A)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13.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B)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耸,气候寒冷
C.季风影响,降水集中 D.深居内陆,沙漠广布
14.如果三江源生态遭到破坏,给长江下游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C)
A.洪灾频率降低 B.河流流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加 D.农作物品种增加
【解析】本题组考查三江源地区地理概况。第11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夏季(6、7、8月为北半球的夏季)高山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水量丰盈。第12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该地区雪山连绵,沼泽密布。第13题,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属于高寒气候,这里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与交通不便无关;地处非季风区,未受季风气候影响;与沙漠广布无关。第14题,如果三江源生态遭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故给长江下游带来的影响可能有河流含沙量增加。
(2024·宝鸡模拟)西藏天然饮用水多呈天然弱碱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天然饮用水产业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产品绝大多数都销往区外。读图,完成15、16题。
15.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有 (A)
①亚洲水塔,水资源丰富
②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优
③人类活动少,污染小
④当地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关于西藏天然饮用水销往区外的主要运输方式和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D)
A.航空运输,速度快 B.水路运输,成本低
C.公路运输,最灵活 D.铁路运输,运量大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5题,西藏海拔高,多雪山,水资源丰富;由材料“西藏天然饮用水多呈天然弱碱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可知,西藏天然饮用水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优;西藏地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少,污染小;西藏人口少,所以消费市场小。第16题,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运量较大,运行一般不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合运量较大的长途运输。西藏天然饮用水销往区外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因为铁路运输运量大。
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先行先试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0.36%。2024年,一条“绿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来自高原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部多个省份。据此完成17~19题。
17.目前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是 (D)
A.风能、天然气 B.水能、天然气 C.核能、太阳能 D.风能、太阳能
18.青海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是 (B)
A.劳动力丰富 B.资源丰富 C.科学技术发达 D.资金技术雄厚
19.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措施有 (D)
①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 ②实施水光风能多能互补
③延长光伏制造产业链 ④优化智能电网综合调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和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7、18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多大风。目前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故青海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是资源丰富。第19题,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先行先试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措施有实施水光风能多能互补、延长光伏制造产业链、优化智能电网综合调配。
20.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C)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山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开发荒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共30分)
21.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建设项目已开工。读青藏地区略图及民族服饰,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A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2分)
(2)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行政中心),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横断山脉。(2分)
(3)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2分)
(4)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填“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或牲畜是青稞或牦牛(填一种)。(2分)
(5)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4分)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 D.冰川广布
答:B C D A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交通和主要城市及青藏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第(1)题,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A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第(2)题,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横断山脉。第(3)题,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第(4)题,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是青稞,牲畜是牦牛。第(5)题,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由于空气稀薄,太阳光照强,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
22.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气候类型为高原山地气候。(2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黄河,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图中河流B是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印度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5分)
(3)乘坐②青藏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牦牛。(2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答: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1分)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相关知识。第(1)题,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显著地形特征,气候为高原山地气候。第(2)题,从图中得知,A是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河流B是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印度洋;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地肥沃、有丰富水源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第(3)题,读图可知, 铁路线②是青藏铁路,从甲图看出,图中的动物是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第(4)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西气东输”工程跨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1分)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我国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东线工程借助于京杭运河,建造成本较低。(3分)
(3)“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煤炭(能源矿产)、水能资源转化成电能能源,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地区。(2分)
(4)分析上述三大工程给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至少一点)。
对西部的好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对东部的好处: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东部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2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跨世纪工程。第(1)题,“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是塔里木盆地中的轮南油气田,终点是上海市,跨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我国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东线工程借助于原有的京杭运河,建造成本较低。第(3)题,“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转化成电能能源,输送到能源紧缺的华北、华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第(4)题,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东部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