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一中高 2023 级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理,通过理解与人相连。说理需要与交流对象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
说理不仅不局限于一方说服另一方,甚至也不局限于相互说服。我们须更广泛地把
说理理解为一个共同努力获得理解的过程。在这个基本意义上,你尝试加以说服的一方,他
自己希求理解,希求真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庄子视说服的至境为心服,心悦诚服,这不是
虚悬过高的标准,而是阐发能说服人的真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就连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后。在一事上说服
别人,尚不是说理的目的;说理的目标要更高些:通过在此一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
能力。说理的目标,若从根本上说,与其说是在此一事上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种心
智培育——说理是一种教化。
我们不要把目光总盯在说服他人达成共识上面。对说理来说,提升理解是首位的,是否
达成一致看法倒在其次。哲学家虽然提供过很多美妙的论证,但他们并没有让我们获得共识。
迈蒙尼德为上帝存在提供过出色的证明,谁由于这种证明信教或改宗 芝诺论证一番,
结 论 是 阿 基 里 斯 永 远 追 不 上 乌龟,贝克莱论证一番,结论是外部世界并不存在,谁信过 哲
学家那些精妙的论证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新理解,但没有谁由此提供关于世界的唯一真理。
强势理性主义者把理当作摆好在那里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它都具有让人不得
不接受的力量。自己手握真理,一番论证之后,持相反看法的人们自会弃暗投明。他们愚蠢地相信,
听完他讲的道理,别人若还坚持相反的看法,那只能是因为他们愚蠢,甚至因为他们邪恶。我
对这种态度充满警惕。他们的自大不仅来自对说理的浓厚误解,也来自极为世俗的方面——他
们所持之理,是理学一统天下时的理学之理,是科学主义一统天下时的科学真理。孔子的儒
学与称王称霸的儒学是两种儒学 。 面对强势者的一套套道理,我们要说:“你别跟我讲道理。”
年轻人对一套一套大道理的警惕乃至反感,并非一概来自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年轻人的
自我正在成形,保持自我以让它自然生长至关紧要,需要的是培育,需要某些东西来辅助它的
生长,而不是需要一套套泰山压顶的道理来把它从头塑造。说理亦有其境其时,这个“境”、这个
“时”不是附加在现成道理之上的东西,它内在地构成说理。不当言而言,失言。
(摘编自陈嘉映《说理之为教化》,有删改)
材料二 :
通过叙事说理的典型体裁是寓言。寓言是引向特定道理的故事。我们从小都听过狼来了
的故事、狼吃小羊的故事。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什么呢
试卷第1页,共 8 页
用心一也。这种说理方式也与寓言相似。
什么时候是在讲事儿,什么时候是为了说理,多半能分出来。水往低处流,“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一听就知道是要说理了——这些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若不为说理,讲它做
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个事实,不过,说这话不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而是要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事情包含道理,隐含道理,以叙事方式说理,可以先讲事儿,然后把道理明说出来。你
先讲个郑人买履的故事,然后说“宁信度,毋自信”的人真可笑。孟子讲了个子产遣人把鱼
放生的故事,引出结论“故君子可欺以其方”,不讲,听者可能并不知道言者讲这个故事要
说明什么。
有时候,事儿讲了,道理已经十分显豁,不必再说什么。“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下面就不必唠唠叨叨说些人该怎么安身立命的大道理了。实际上,再
怎么讲,恐怕也讲不确切,难以尽达这短短一句已经说出的。
我们可以一般地区分叙事与说理。见到好吃的 ,见到美女,眼睛一亮,是描述;食色性
也,是说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是明述具体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在一般
的层面上讲述道理。不过,叙事与说理是就两个极端而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话
是叙事还是说理 只好说,介于叙事和说理之间。
同样可以泛泛说,叙事之说理与说理之说理有隐彰之别,叙事之说理是暗示道理,说理
之说理,当然是说出道理。常说到“春秋笔法”,只记事,不评论,据说已经把治国的大道
理都讲清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不是论文体,说理时的引用率却
甚高。论文体的发展自有其道理,但没有什么道理要求我们只能用标准的论文体说理。实际
上,很多卓越的说理者都寻求适应于自己的特殊说理形式。
(摘编自陈嘉映《说理·哲学之为穷理·寓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说理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说服对方达成共识,而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
B.强势理性主义者虽然掌握了真理,但无法用一套套道理改造叛逆期的年轻人。
C.生活中,人们讲述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是为了说理,否则就没有了讲述的必要。
D.因有时无法严格区分叙事与说理,所以卓越的说理者会寻求适己的说理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迈蒙尼德等西方哲学家虽不以说服他人为目的,却用精妙的论证提供了对世界的新理解。
B.与年轻人说理时,关注他们青春期的成长特质,不讲大道理,就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C.叙事说理是在寓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寓言相比,它的叙事性更弱,但说理性更强。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说理时的引用率很高,说明作者是个卓越的说理
者。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使用了“谁由于这种证明信教或改宗 ”“谁信过”等反问句,态度鲜明,强化了作
者的观点。
B.材料一说,与强势理性主义者持相反看法的人终会“弃暗投明”,运用反语,暗含对强势理
性主义者的讽刺。
C.材料二“鹤巢于深林……不过满腹”与《<老子>四章》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样,
试卷第2页,共 8 页
都是用叙事来说理。
D.材料二中两处加点的“一般”意思并不相同,前者的意思是“简单、不深入”,后者的意思
是“普遍、通常”。
4.两则材料都围绕“说理”展开,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当前,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冲突频发。请结合两则材料
为家长提供解决 冲 突 的建 议 。(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开市大吉
老舍
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
医生太太的。老邱的岳父是庶务兼会计。我治内科,老王外科,老邱专门痔漏,王太太又兼产科,合
着我们一共有四科。老老实实的讲,内科收费少,要敲是敲痔疮,老邱是我们的希望。①我和王太太
不过是配搭,她就根本不是大夫,对于生产的经验她有一些,因为她自己生过两个小孩。
我们开了张。院子里三层大楼是转运公司的,我们一共只有六间小平房。“大众医院”四个字在
大小报纸已登了一个半月。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把大众招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
门诊施诊一周,人来的不少,还真是“大众”。晚上我们开了紧急会议,专替大众不行啊,得设法找
“二众”。有大众而没贵族,由哪儿发财去?老邱把刀子沾了多少回消毒水,一个割痔疮的也没来!
长痔疮的阔老谁能上“大众医院”来割?
老王出了主意:包一辆能驶的汽车,把二姥姥接来也好,把三舅母装来也行。一到门口看护赶紧
往里搀,接上三四十趟,四邻的人们当然得佩服我们。再赁几辆不能驶的汽车,在医院门口放一天,
一会儿咕嘟一阵,外人还不给唬住?
第二天我们照计而行。不能不佩服老王,第三天刚一开门,迎头来了一辆汽车。四个丫环搀下一
位太太来,我推开一个丫环,轻轻地托住太太的手腕,搀到小院中。老太太的第一句话就叫我心中开
了一朵花,“唉,这还象个大夫——病人不为舒服,上医院来干吗?东生医院那群大夫,简直的不是
人!”“老太太,您上过东生医院?”我非常惊异的问。
“刚由那里来,那群王八羔子!”乘着她骂东生医院——凭良心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大最好的医
院——我把她搀到小屋里,我知道,我要是不引着她骂东生医院,她决不会住这间小屋,“您在那儿
住了几天?”我问。
“两天,两天就差点要了我的命!”老太太坐在小床上 。②我直用腿顶着床沿,我们的病床都好,
就是上了点年纪,爱倒。“怎么上那儿去了呢?”我的嘴不敢闲着,不然,老太太一定会注意到我的
腿的。
“别提了!——你看,大夫,我害的是胃病,他们不给我东西吃!”老太太的泪直要落下来。“不
给您东西吃?”我的眼都瞪圆了。“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就凭您这个年纪?老太太您有八
十了吧?”老太太的泪立刻收回去许多,微微的笑着:“还小呢。刚五十八岁。”
“和我的母亲同岁,她也是有时候害胃口疼!”我抹了抹眼睛。“老太太,您就在这儿住吧,我
准把那点病治好了。这个病全仗着好保养,想吃什么就吃,吃下去,心里一舒服,病就减去几分,是
不是,老太太?”
老太太的泪又回来了,这回是因为感激我。“大夫,你看,我专爱吃点硬的,他们偏叫我喝粥,
这不是故意气我吗?”“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我郑重的说。
试卷第3页,共 8 页
“我是一会儿一饿,他们非到时候不准我吃!”“糊涂东西们!”
我和老太太越说越投缘。“你们这里也有看护呀?”老太太问。“ 有,可是没关系,”我笑着说,
“您不是带来自个丫环吗?您干脆包了这个小院吧。不妨再叫个厨子来,您爱吃什么吃什么。我只算
您一个人的钱,丫环厨子都白住,就算您五十块钱一天。”
老太太叹了口气:“③钱多少的没有关系,春香,你回家去把厨子叫来 ,顺手带两只鸭子来。”④
我后悔了:怎么才要五十块钱呢?真想抽自己一顿嘴巴!幸而我没说药费在内;好吧,在药费上找齐
儿就是了;反正看这个派头,至少一个儿子当过师长。况且,她大概不会三五天就出院,事情也得往
长里看。
医院很有个样子了:四个丫环穿梭似的跑出跑入,厨师傅在院中墙根砌起一座炉灶。我们也不客
气,老太太的果子随便拿起就尝,鸭子也吃它几块。始终就没人想起给她看病。
我和老王先后开了张,老邱可有点挂不住。他手里老拿着刀子。我都直躲他 ,恐怕他拿我试试手。
吃过午饭,来了!割痔疮的!四十多岁,胖胖的,肚子很大。王太太以为他是来生小孩,后来看
清他是男性,才把他让给老邱。老邱的眼睛都红了。三言五语,老邱的刀子便下去了。小胖子疼得直
叫唤,央告老邱用点麻药。老邱可有了话:“咱们没讲下用麻药哇!用也行,外加十块钱。用不用?
快着!”小胖子连头也没敢摇。老邱给他上了麻药。又是一刀,又停住了:“我说,你这可有管子,
刚才咱们可没讲下割管子。还往下割不割?往下割的话,外加三十块钱。不的话,这就算完了。”我
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弄了五十块。
当天晚上我们打了点酒,托老太太的厨子给做了几样菜。菜的材料多一半是利用老太太的。一边
吃一边讨论我们的事业,我们决定添设打胎和戒烟。老邱的老丈人最后建议,我们匀出几块钱,自己
挂块匾。老丈人已把匾文拟好了——仁心仁术。陈腐一点,不过也还恰当。我们议决,第二天早晨由
老丈人上早市去找块旧匾。王太太说,把匾油饰好,等门口有过娶妇的 ,借着人家的乐队吹打的时候,
我们就挂匾。到底妇女的心细,老王特别显着骄傲。
(节选自《老舍小说经典》,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叙述技巧本身就是作者控制读者的手段,它涉及作者希望读者看到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
《开市大吉》运用能调动读者思考的叙事者逆向干预,即反讽性的干预。这种干预是叙述者声音的重
要表征。具体表现为:“我”一边叙述描写对象,一边以叙述者的身份介入到对人物及事件的带有个
性化的主观评价中;叙述语言非常简洁富有弹性,活泼又有韵味,增强事件本身的荒谬性;叙述者表
面很客观叙述,但情节和细节的选择与排列明确暗示了小说作者否定的感情,有时即使是赞扬的语句,
读者也能体会出叙述表层语义里的深层批评意味。
(摘自《名作欣赏》车红梅《解读老舍短篇小说<开市大吉>的叙事技巧》,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 分)
A.养尊处优的阔老太太愚昧无知,对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破口大骂,就是因为在那里她不能
为所欲为,愚蠢任性的她本有胃病还要满足口腹之欲,而最终入院。
B.老王出主意包车拉人和赁车充场面的欺骗行为,以及老邱的丈人拟写“仁心仁术”牌匾的
举动,暗示出他们将继续行骗,作者对此行径嘲中带讽,引人深思。
C.老邱给四十多岁的胖子割痔疮,三言两语刀子便下了去,乘人之危敲诈的做法赢得了“我”
暗伸大指,可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丘之貉的人大都气味相投。
D.作者以忧患的心态作为客观理性思考的基础,以反讽的手段,诙谐幽默的方式,化严肃为
轻松,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
7. 对文中画 线 句子 的分析与鉴 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试卷第4页,共 8 页
A.语句①选择了一个骗子的“讲述”式叙述腔调,暗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判断,与客观展示画
面和场景的“显示”式的叙述腔调不同。
B.语句②通过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大众医院环境设施的简陋,语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简洁
富有弹性,可以看出病床的老旧松散。
C.语句③通过语言描写,情节上既照应了上文老太太由于饮食无度害了胃病,又为后文我们
不客气地吃果子和鸭子做了合理铺垫。
D.语句④运用了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骗子形象,后悔又自
我安慰,更见其无赖贪婪与卑鄙无耻。
8. 分析材料一画 波 浪 线 句中两 个“搀 ”字在人物 塑 造和情节 安 排 上的作用。(4 分)
9. 谈 谈 材料一是如 何 体 现 材料二中“反讽性的干 预 ”这一观点的。(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6 小题,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5 题。
材料一:
其即 位也,小 心谦 抑 ,敬 畏 辅 相。求直 言,察 民 隐 ,恤 孤 独 ,养 者老 ,振匮 乏 。
不治 宫 室 ,不事游 幸 ,厉 精图 治 ,将 大 有为。未几 ,王 安 石 入 相。安 石 为人,悻 悻
自信。知 祖 宗志 吞 幽 蓟 、 灵 武 ,而数 败 兵 ,帝奋 然将 雪 数 世之耻 ,未有所 当,遂 以
偏 见 曲 学起而乘 之。青 苗 、 保 甲 、 均 输 、 市 易 、 水 利 之法既 立 ,而天 下 汹 汹 骚 动 ,
恸 哭 流涕 者接踵 而至。
(节选自《宋史·神宗本纪》)
材料二:
今 天 下 之人恶 介 甫 之甚者,其诋 毁 无 所 不至。光独 知 其不然介 甫 固 大 贤 其失 在
于用 心太 过自信太 厚 而已 。何 以言之 自古 圣 贤 所 以治 国 者,不过使 百 官 各 称 其职 ,
委 任 而责 其成功 也;其所 以养 民 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
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
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圆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
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不少
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
之不便者,介甫辄艳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帝意在用武开边,而环顾朝臣,皆习故守常,莫有能任其事者。安石一出,悉斥为流俗,别思
创建非常,突过前代。帝遂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而倾心纳之。欲用兵必先聚财,
于是青苗、免役之法行。欲聚财必先用人,于是吕惠卿、章惇之徒进。虽举朝争之甚至,俱以安石
为不可用,而帝持之愈力,护之愈坚,故当时有谓帝与介甫如出一人者。神宗以好大喜功之资,
王安石出而与之遇,宜其流毒不能止。然则非安石之误帝,实帝一念急功名之心自误也。厥后兵
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
盖至是始知 非常之事之不可幸成也,已晚矣。善乎韩维之论曰:“圣人功名,因事而见,不可先有功名
试卷第5页,共 8 页
心。”此真深识治道之论也哉!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光独知其不 A 然 B 介甫固大 C 贤 D 其失 E 在于用心 F 太过 G 自信 H 太厚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振,通“赈”,救助,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
B.更,改变,更改,与《陈情表》中“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更”意思相同。
C.倾心,尽心,诚心诚意,与成语“一见倾心”中的“倾心”意思不同。
D.非常,异乎寻常的,与《燕歌行并序》中“天子非常赐颜色”的“非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神宗皇帝即位之初,谨慎谦逊,鼓励直言进谏,他克已爱民,励精图治,志在动用军队开
疆拓土,洗雪宋代先王的耻辱。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循前贤古圣治国之道,想用新法来建立功名,但实际上新法带来的好
处无法弥补新法给国家的损害。
C.王安石一进入官场就遭到了轻视,朝廷官员全都斥责他粗俗不堪,于是他就想通过创建非
同一般的功业,超越前代之人。
D.赵翼认为,王安石与天性贪大求功的神宗非常投合,王安石聚财是为了助力神宗用兵,这
自然会给宋带来无穷尽的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4 分)
(2)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4 分)
1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司马光指责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请从材料中为司
马光对王安石的指责找出相应的事实支持。(4 分)
15.教材文言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判断(12 分)
(1)以下关于《陈情表》中重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衅”解释为“争端”,“闵”通“悯”,可译为“忧患”。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里“见背”指长辈去世,“见”有指代作用,这里指“我”。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中“拜”是“拜访”之意,“郎中”是古代官职名。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中“笃”解释为“忠厚”,“日”表示“每天”。
(2)下列对《陈情表》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是“夺取”的意思;“今臣亡国贱俘”是判断句。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里“吊”解释为“安慰”;“急于星火”是宾语前置句。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以”是“用”的意思;“而刘夙婴疾病”是被动句。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中“逮”解释为“逮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是定语后
置句。
试卷第6页,共 8 页
(3)下列对《项脊轩志》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室始洞然”中“洞然”指山洞的样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是宾语前置句。
B.“凡再变矣”里“再”是“再次”的意思;“妪,先大母婢也”是判断句。
C.“三五之夜”中“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鸡栖于厅”是状语后置句。
D.“吾妻来归”中“归”是“回家”的意思;“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项脊轩志》相关字词和句式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垣墙周庭”中“垣墙”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砌上垣墙”;“其制稍异于前”是状语
后置句。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是省略句,省略了“于”;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C.“比去,以手阖门”中“比”是“等到”的意思;“儿寒乎?欲食乎?”是疑问句,“乎”
表疑问语气。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中“瞻顾”意为“瞻仰回顾”;“轩东故尝为厨”不是特殊句式。
(四)阅读IV(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 题。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高适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①,邀欢莫避骢②。
谁怜持③弱羽,犹欲伴鹓鸿④。
【注】①投辖,殷勤留客。②避骢,回避侍御史。③持,凭借。④鹓鸿:鹓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
朝官班行。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一项是 ( ) (3 分)
A.“思不穷”三字承白露时节凄寒彻骨的感受而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有感于塞上军旅生活如江湖般波诡云谲,诗人生出泛舟离开的强烈愿望。
C.日暮时分,水天相连,景象苍茫壮阔,烘托了宾主游览灵云池时的心情。
D.本诗和《燕歌行》都用“歌”“舞”意象,表达了对军中苦乐不均的不满。
17.本诗最后两句意蕴深厚,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语文陈老师讲解《屈原列传》时,要学生写出屈原《离骚》中能体现“其辞微”的诗句,
小华用“ , ”两句作答,这两句明写采摘香木、香草,暗指品德、修德。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其中“ , ”
两句与“欲‘进’而不能” 之意相照应。
试卷第7页,共 8 页
(3)“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请以近期学习的篇目《蜀道难》为
例,写出对应的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及相关诗评,完成 19~20 题。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 】: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密的感觉联想。在西方,它诱惑亚当
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子白素贞,它不给人任何美感。如“蛇头鼠眼”“蛇蝎心肠”等成
语,就典型地反应了人们对蛇痛恨、鄙疑的态度。但冯至却不落窠臼,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侣
伴。我们从中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亲切可爱。
全诗总共三节。第一节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
情感;第二节写蛇的思念;第三节写蛇的归来 ,,既写出了蛇的轻盈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衔来了“你”
如花的梦境,从而含蓄表达了“我”对“姑娘”深挚浓烈、魂牵梦绕的思恋。
19.材料中诗评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 分)
20.诗中【】内添加“乡思”还是“相思”更好 请结合诗歌内容陈述理由。(4 分)
三、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课本是我们的世界;又有人说,世界是我们的课本;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 字。
试卷第8页,共 8 页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A B项“强势理性主义者虽然掌握了真理”错,强势理性主义者只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C项“ 人们
讲述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是为了说理”错,前提是能区分“什么时候是为了说理”,且“人人都知
道的事”有明确指代;D项强加因果。
2.B A项“不以说服他人为日的”于文无据;C项,根据材料二,寓言是使用叙事说理的典型体裁,材
料中也并未提及叙事性与说理性的问题;D项以偏概全,不能仅根据作者某句话的引用率高就证
明他是卓越的说理者。
3.B “运用反语”错。弃暗投明:比喻认清是非,背弃黑暗,投奔光明。此处是写强势理性主义者推测
那些听完他们道理后的人会作出的反应,并非作者使用的反语。
4. ①材料一侧重谈论说理的目标,认为说理是一种教化/根本目标是心智培育;
②材料二侧重讨论说理的方式,突出叙事说理也是说理的重要手段。(每点2分)
5. ①要提升理解,让孩子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注重青少年的心智培育;
②要避免强势说理,关注青少年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与自我生长特质,抓住说理时机和场合;
③要注重叙事说理来暗示道理,不要唠唠叨叨说大道理;
④要寻求适合自己的特殊说理形式。 (每点2分,任答三点满分)
6.D “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错,王太太也是骗子集团中的
一员。
7.B “正面”错,通过“我用腿顶着”的动作,写床老旧,应该是“侧面”写出了大众医院环境设 施
的简陋。
8.①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一个“搀”字能够体现出老太太家境优渥,平日养尊处优的形象;第二个
“搀”字能够看出“我”的圆滑老练,有心机懂世故。
②情节的安排:第一个“搀”字能够使后文老太太大骂东生医院,态度粗暴傲慢无理的表现顺理
成章,第二个“搀”字为后文我逢迎老太太,继续诓骗老太太的情节提供合理依据。
9.①叙事者介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如:“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有胃病
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
②叙述语言的荒谬性,如:生过两个孩子,就说明对生产有经验,就可以开产科;“大众医院”
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
③表面赞扬实则批评的嘲讽,如:老王包车赁车的主意赢得了我们的夸赞,老邱老丈人拟的仁心
仁术的牌匾还够恰当,以及王太太提议在别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去挂匾,“到底还是妇女心细”。
10.BDG 句意:“我唯独知道你并不是这样(我唯独知道他们这样说你不对)。介甫你本来就是一位
大贤之人,你的过失在于心思用得太过了,过于自信罢了。
11.B 材料“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更”的意思解说错误。全句意为“又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从下
文“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一句也可倒推得出文本“更”为“又”的意思。
1
12.C 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说王安石一出现,便将习故守常的大臣们斥责为流俗之辈,他试图
创建不同一般的功业,超越前代之人。
13. (1)他们用来养育百姓 (使百姓谋生)的方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敛、免除拖欠的
债务。 ( 一 句 1 分 )
(2)就在西边稍稍尝试作战,在灵武的战斗中,军队惨败将领覆灭,百万人民(像陷入泥塘和
火坑里一样)困苦不堪。(一句1分)
14.侵官:自己管理财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1分)
生事:推行青苗等新法,天下骚动;(1分)
征利:用新法和懂得谋利的官员聚财;(1分)
拒谏:对与自己政见不合者,进行羞辱或排挤。(1分)
15.(1)B A项:衅,罪过;C项:拜,授予官职;D项:笃,病重。
(2)C A项:夺,强行改变;B项:“急于星火”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星火急”;D项:逮,
等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是状语后置句。
(3)C A项:洞然,明亮的样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
桂竹木”;B项:再,两次;D项,归,女子出嫁,“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
序是“令人长号不禁自”。
(4)D D项,“轩东故尝为厨”是判断句,可翻译为“轩的东面以前曾经是厨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神宗即位后,谨慎谦逊,对辅佐的宰相又敬重又畏惧。他鼓励直言进谏,体察民间的疾苦,救济
丧父的幼儿和丧子的老者,赡养年老的百姓,救济贫困的家庭。他不修建豪华的宫殿,不沉迷于
游乐,振奋精神千方百计治理好国家,准备大有作为。不久,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王安石为人,性格
刚愎傲慢过于相信自己。他知道大宋前代皇帝都有收复幽蓟、灵武的雄心壮志,但多次战败。神
宗皇帝决心要洗刷几代以来的耻辱,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于是王安石便以自己偏颇的见解
和曲解的学问来趁势迎合皇帝。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市易法、水利法等新法相继实施,结果天
下大乱,痛哭流泪的百姓相继不断。
材料二:
如今天下非常厌恶介甫的人,他们对你的诋毁无所不至。我唯独知道并不是这样。介甫你
本来就是一位大贤之人,你的过失在于心思用的太过了,过于自信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古
以来圣贤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让百官各司其职,委以重任并要求他们成功;他们用来养育百姓
的方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敛、免除拖欠的债务。介甫你认为这些都是腐儒的陈词滥调,不值得
效仿,你想做的是古人未曾尝试过的事情。于是你不将财政大权交给三司而是自己亲自管理,又设
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了一批擅长写文章的人和懂得求财谋利的人,让他们讨论如何谋利。条
例司本身就不应当设立却设立了,而你又在其中不按常规用人,许多人因此突然得到高官厚禄
。于是,那些谈论利益的人都挥舞手臂环视四周,炫耀卖弄争相求进,各自比拼智巧,来改变祖宗
的旧法。大都这些新法所带来的利益无法弥补其造成的损害,所得的利益也无法抵偿所失去
的东西。只是想要别出心裁,以此来为自己建立功名罢了,这种做法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了呀
。介甫你一向性格刚强直率,每当在皇帝面前讨论政事时,从不降低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对于刑
2
戮视若无睹。然而,当宾客和下属来见你讨论事情时,毫无原则地顺从的人,你就会亲近并以礼相待
;如果有人稍微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稍微提到新法令的不适宜之处,你就会立刻变得愤怒,有时甚至
会辱骂对方,或者报告给皇帝将其驱逐,不等对方把话说完。
材料三:
皇帝的意图是通过武力开疆拓土,但环顾朝中的大臣,都是习惯于旧制墨守成规的人,没有
能够胜任这一任务的人。王安石一出现,便将这些人全部斥责为平庸粗俗之辈,他试图创建不同
一般的功业,超越前代之人。皇帝因此感到非常满意,仿佛如鱼儿得到水,像是把胶投到漆里头,全
心全 意地接纳了他。想要用兵必须先积累财富,于是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得以推行。想要积累
财富必须先任用合适的人,于是吕惠卿、章惇这类人被提拔进用。尽管朝中大臣极力反对,都认
为王安石不可重用,但皇帝却更加有力地支持他,更加坚定地护持他,因此当时有人说皇帝和王
安石就像一个人一样。神宗皇帝有着好大喜功的天性,而王安石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的需求,这
必然使得他们的政策流毒无穷(他们的政策当然就流毒无穷了)。然而并不是王安石误导了皇
帝,实际上是皇帝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误导了自己。他后来不敢在北方用兵,转而在西方稍
稍尝试作战,灵武之战中,军队惨败将领覆灭,百万人民(像陷入泥塘和火坑里一样)困苦不堪。
神宗皇帝半夜接到战报,起身在床边徘徊,整夜无法入睡。直到这时他才明白非凡的事业不可能
侥幸成功,但为时已晚。韩维的评论非常精辟:“圣人的功名,是依事而成,不能先有功名心。”这
真是深刻理解治国之道的言论啊!
16.C A 项,“凄寒彻骨”曲解诗意,也未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B 项,均为曲解诗意;D 项,本诗中的
“歌”“舞”描绘的是水边树下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表达的是泛舟灵云池欢快的心情。
17.①句意:谁怜惜只能凭借弱羽的凡鸟,它仍然想陪伴鹚鸿;
②诗人以“鹚鸿”比窦侍御,以“弱羽”代自己, 委婉表达自己无人赏识的失意,渴望窦侍御提
携奖掖的愿望。(如答暗含对窦侍御的恭维,酌情给分)
18. (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9.“神密”改成“神秘”;“反应”改成“反映”;“鄙疑”改成“鄙夷”(改对一处1分)
20.【示例1】“乡思”更好。蛇的故乡是草原,“乡思”表现的是蛇对草原的思念,正如“我”对“你”
的思念 (2分);“乡思”谐音“相思”,诗歌情感表达更委婉(2分)。
【示例2】“相思”更好。后文诗人将“乌丝”比作“草原”,而“乌丝”又借代爱人(2分);两个意象共
同表达了对“你”的相思之情,与主题契合(2分)。
21. 【例文】
文字之外,天地之间
书页间流淌着人类千年的智慧结晶,山川里镌刻着自然永恒的生存法则。当古希腊哲人在雅典学院探
讨几何之美时,神农氏正踏遍群山尝百草;当朱熹在书院讲授理学时,马可·波罗的商队正穿越丝绸之路
。课本与世界的关系,恰似经纬交织的坐标,唯有在两者的交汇点上,才能找到完整的生命图景。
纸张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范式。门捷列夫在泛黄的书页间捕捉到元素周期的
韵律,用方格表破解了物质世界的密码;王阳明翻烂四书五经,最终在竹简上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真谛
3
。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都是在前人搭建的知识框架中孕育而生。就像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观测世界的望远镜。
当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时,《圣经》创世论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鸟面前轰然崩塌;李时珍走遍三山
五岳,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1892种药材,每一株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永远在颠
覆既有的认知框架。明代徐霞客用三十四年行走华夏,在溶洞深处发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奥秘;现代企业家
马斯克拆解火箭失败三百次后终于成功回收,用实践改写了航天教科书。正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达·芬奇的手稿本上,解剖图与飞行器草图比邻而居,艺术与科学在羊皮纸上达成完美统一。这位文
艺复兴巨匠既精研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又在米兰街头观察光影变化,最终让《蒙娜丽莎》的微笑穿
越五百年依然神秘。当代量子科学家潘建伟,在深研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同时,坚持在青海湖做光子实验,
用实践验证着课本中的公式。这种知行合一的智慧,在故宫文物修复师手中化作“修旧如旧”的绝技——
他们既要熟读《营造法式》,又要亲手摩挲古建筑的每一块砖瓦。
今天的青年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前,更需在书斋与旷野间寻找平衡。当我们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时,也
要走进实验室验证数据;背诵诗词经典时,不妨去江南水乡看看“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意境。真正完整
的学习,是让课本里的公式在田野间生根,让天地间的风雨化作纸上的墨香。唯有如此,知识才能褪去苍
白,生长出血肉丰满的生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课本”与“世界”的关系展开,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课本是我们的世界”强调课本
作为知识来源的重要性。“世界是我们的课本”强调实践和生活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教育作用。“不尽如此
”暗示课本与世界的关系并非绝对,可能存在更复杂的联系。
题目要求考生对这三种观点进行思考,探讨课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展开
论述。课本即学校教育中用于传授知识的教材,象征着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学习。而世界指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社会经验等,象征着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尽如此”提示考生需要对前两种
观点进行辨析,避免绝对化,寻找更合理的平衡点。行文可以讨论课本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课本是知识的系统化总结,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世界是实践的舞台,让我们在实践中
检验和拓展知识。真正的学习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写作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可以先引入题目中的三种观点,提出问题
,如“课本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主体部分通过递进式结构,从课本的重要性、世界的重要性、二者的
辩证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结尾处总结课本与世界的关系,呼吁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建议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或社会现象,探讨课本与世界的关系。避免绝对化,既要看到课本的重要性,也
要看到世界的广阔性,体现思辨性。
【立意】
1.课本与世界相辅相成。
2.世界是课本的延伸,实践出真知。
3.课本是世界的指引,理论照亮实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