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13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13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5: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三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十三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学情分析 2025 届初三学生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演变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二战中中国的抗战史实、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等,这为学习本专题奠定了基础。然而,本专题涉及众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国际关系和抽象概念,学生在梳理两次世界大战的因果关系、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的内在逻辑时存在困难。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多停留在表面,难以从全球视野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入理解其影响。此外,中考对这部分知识考查较为综合,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应对多变的考查形式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世界格局演变,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曲折性,树立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脉络,明确重要事件的时空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丰富史料,如战争图片、条约文本,引导学生搜集、辨析史料,论证历史观点,如从雅尔塔会议史料中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角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史实及世界格局演变历程。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爆发根源、世界格局演变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联系紧密。但回首 20 世纪,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格局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战让欧洲列强实力受损,世界秩序重新洗牌;二战更是将众多国家卷入战火,战后形成了全新的国际格局。这些战争和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那它们究竟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现实联系历史,引发学生好奇心,自然引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演变的主题。
课堂讲授 专题概要 20 世纪以来,国际秩序历经多次重大变革。一战后,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构建,相关条约确立了战后新秩序,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其瓦解。二战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呈现 “一超多强” 态势,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一系列演变是大国争夺与妥协的结果,由大国综合力量对比决定,也促使人们反思战争与旧秩序,推动国际秩序理论发展及大国关系变化,各国都在积极维护自身根本利益。 (二)重点讲解 考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展示内容: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信息的表格,包含时间、原因、交战双方、主要战场等内容。 讲解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14 年 7 月 - 1918 年 11 月。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形成对抗,推动了战争的爆发。而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直接导火索。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形成了东、西、南三条战线,其中西线最为关键。 2.展示内容:展示欧洲地图,动态呈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过程,标注相关国家;展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时间和成员国信息表格。 讲解内容:1882 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各国之间因为争夺殖民地、世界市场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矛盾重重。比如普法战争后果、巴尔干问题等,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它们都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3.展示内容: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结束、性质、特点等信息的表格。 讲解内容: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历时约 10 个月的阵地战,异常惨烈,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被称为 “绞肉机”“地狱”“屠场”,它也是一战的转折点。1917 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战争,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这场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大的特点。 4.展示内容: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但从另一方面看,大战激化了交战国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影响下,亚洲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考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爆发原因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39 - 1945 年。它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一战一样,是帝国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制,引起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这是历史原因。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成为直接原因。而英、法采取的 “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这是间接原因。 2.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序幕和全面爆发阶段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以 “闪电战” 突袭波兰,随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实际上英法两国宣而不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而德军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式燃起。 3.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规模逐渐扩大阶段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逐渐扩大。在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 4 月,德国进攻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还打败法国并空袭英国。苏德战场上,1941 年 6 月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展示内容:呈现《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时间、签署国等信息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1942 年 1 月,中、苏、美、英等 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这一联盟的建立,使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法西斯,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5.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转折和走向胜利阶段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1942 年 7 月 - 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1943 年 7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1945 年 2 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军行动,为取得战争最后胜利做准备。 6.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德国投降和日本投降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1945 年 8 月上旬,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8 月 15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展示内容: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影响、胜利原因和启示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告终。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也摧毁了法西斯称霸世界的野心,客观上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实现了战时的合作协同。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比如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加强国际合作。 知识拓展: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展示表格 我们通过这张表格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面对比。根本原因均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因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爆发,1914 - 1918 年间同盟国与协约国作战,凡尔登战役是关键,出现坦克等新式武器,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战后形成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建立国际联盟。二战由经济危机刺激法西斯扩张而起,德国闪击波兰为爆发标志,1939 - 1945 年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对抗,莫斯科保卫战等影响战局,有原子弹登场,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战后构建雅尔塔体系,成立联合国 。 考点3:20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1.展示内容:呈现一战后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建立、作用、局限、瓦解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 年的巴黎和会和 1921 - 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这个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多种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也彻底崩溃。 2.展示内容:呈现二战后两极格局建立、实质、影响、发展历程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两极格局。其实质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这一格局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时代。1955 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展示内容: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原因、表现、主要障碍、趋势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不断发展崛起,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是 “一超多强” 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 “单极世界”,而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过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展示内容:展示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的合影,呈现雅尔塔会议时间、人物、目的、内容、消极影响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1945 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召开雅尔塔会议,目的是协调盟军行动,为取得战争最后胜利。会议决定分区占领德国,战后成立联合国。但雅尔塔会议也有消极影响,它为美苏划分世界提供依据,带有大国主义强权色彩,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知识拓展:(对比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 展示内容:呈现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对比的表格,从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 讲解内容:我们来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巴黎和会主要讨论对德国和约及战后安排,华盛顿会议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关系,雅尔塔会议是为了协调盟军行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雅尔塔会议是反法西斯国家协调行动的会议。它们都协调了国家间关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局势,都受大国操纵,还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都带有强权主义色彩。 (三)中考链接—共十四道中考题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基本情况,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和复杂国际关系。 理解战争性质和特点,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二战爆发的复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清晰了解二战的起始阶段,感受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复杂性。 帮助学生理解二战规模扩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强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突出战争转折点和走向胜利的关键事件,让学生理解战争的发展趋势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明确二战结束标志,让学生对二战进程有完整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总结二战结果、影响、胜利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历史反思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建立、作用、局限和瓦解,认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建立、实质、影响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演变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原因、表现、障碍和趋势,培养学生对当代国际形势的认识。 让学生理解其在二战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帮助学生梳理三次会议的异同,加深对国际会议影响世界格局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展开。我们先是了解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源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二战的经济大危机分别成为导火索。战争中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影响战局走向。战后依次形成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战争带来灾难,和平来之不易,国际格局由大国力量对比决定。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巩固知识,思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升历史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