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强化:真题练-光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地上人的影子 B. 镜中猫的像
C. 水中大桥的倒影 D. 水面“折断”的铅笔
2.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等光学现象。如图所示,墙上手影形成的原因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3.日晷是利用其上面直杆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它的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中与日晷计时原理相同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桥在水中的倒影
C. 清澈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D. 雨后的彩虹
4.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
C.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D. “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5.古代的墨经对光现象就有了记载。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筷子“折断” D. 水杯影子
6.下列泸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所描述光现象的原理,与“潭清疑水浅”所描述光现象的原理相同的是( )
A. 甲图中“龙脑桥”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
B. 乙图中“报恩塔”在阳光下看起来呈白色
C. 丙图中“尧坝镇古建筑群”夜晚出现的笔直光柱
D. 丁图中在“春秋祠”喝水,透过水杯看到“变形”的手指
7.我市滨河景区湿地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大量珍稀水禽在此迁徙繁殖。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平静的水面上展翅起飞。关于白鹭在水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白鹭飞得越高,水中的像越小
C. 河水越深,水中的像离水面越远
D. 水中的像与白鹭关于水面对称
8.小明站在穿衣镜前处,以的速度匀速靠近穿衣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穿衣镜中小明的像逐渐变小 B. 以穿衣镜为参照物小明总是静止的
C. 穿衣镜中小明的像是虚像 D. 后小明走的距离是
9.如图,小舟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入射光线
B. 反射角等于
C. 将激光笔靠近时,光线会靠近
D. 绕前后转动板,板上观察不到光线
二、填空题
10.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______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11.小丽站在平面镜前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镜中的像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她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2.唐代高骈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看到“绿树”是树叶______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__像。
13.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她应距平面镜______。她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三、作图题
14.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5.如图是人眼看见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16.年月日,我国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它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时域望远镜,如图甲所示。一束星光入射到望远镜,经主镜反射后到达成像装置,如图乙所示,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其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大小保留作图痕迹。
17.小明驾车通过小区道路转弯处时,通过转弯处的镜子可看作平面镜看到了行人,他及时采取避让措施保证了行车安全。如图为转弯时的俯视图,其中是车内小明的眼睛,为行人,请作出小明看到行人的光路图。
18.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述的画面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蜻蜓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点表示水中“蜻蜓”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
19.小明照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为此他进行了实验探究。
实验思路: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键是要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可选用______作为平面镜观察像,先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镜前,再用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在镜后移动,通过是否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进而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过程:
按照实验思路进行操作,观察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后,在纸上分别标记平面镜、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测量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______,记录在表格中。试着用光屏承接平面镜后面的像,观察光屏上能否呈现点燃蜡烛的像。
换用两个相同的跳棋子、两块相同的橡皮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0.某小组在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中。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______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实验时,使一束光与平面镜夹角为射到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此时,反射角大小为______。
如图乙所示,把纸板绕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______内。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如图丙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这种研究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将光屏放在蜡烛的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21.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大小相等的蜡烛和。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移去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当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
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22.某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器材完成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实验中应选择与蜡烛外形相同且______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移动蜡烛发现其恰好能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
将蜡烛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______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地上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镜中猫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大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水面“折断”的铅笔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
2.【答案】
【解析】解:墙上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选:。
3.【答案】
【解析】解:日晷是利用其上面直杆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A、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C、池水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水变浅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光折射现象形成的。
故选:。
4.【答案】
【解析】解:、杯中的“弓”是弓在水面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故A错误;
B、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故B错误;
C、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所以不是光源,故C错误;
D、“一叶障目”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
5.【答案】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筷子“折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水杯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是光在大气和水面处发生折射现象。
本题考查了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沿直线传播,属于基础题目。
6.【答案】
【解析】解:“潭清疑水浅”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A、“龙脑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报恩塔”在阳光下看起来呈白色,是因为它反射了所有色光,故B错误;
C、“尧坝镇古建筑群”夜晚出现的笔直光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透过水杯看到“变形”的手指,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
7.【答案】
【解析】【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鹭在水面所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白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与白鹭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物距是白鹭到水面的距离,像距是白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与水的深度无关,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白鹭在水中的像与白鹭关于水面对称,故D正确。
故选:。
8.【答案】
【解析】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故A错误;
B、小明站在穿衣镜前处,以的速度匀速靠近穿衣镜,以穿衣镜为参照物小明与平面镜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小明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故C正确;
D、后小明走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
9.【答案】
【解析】解:、射向镜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由图知入射光线从激光笔沿射向镜面,所以是入射光线,故A正确;
B、由图知入射角为,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故B错误;
C、若把入射光线靠近,则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所以反射光线也会靠近,故C正确;
D、绕前后转动板,由于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板上观察不到光线,故D正确。
故选:。
10.【答案】色散 绿
【解析】解: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它们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
11.【答案】虚像;;不变
【解析】解:小丽站在平面镜前处,成的是虚像;小丽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小丽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丽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小丽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小丽像的大小跟小丽的大小有关,跟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小丽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虚像;;不变。
12.【答案】反射 等大 虚
【解析】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色光。因此,我们看到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的缘故;
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等大;虚。
13.【答案】 虚
【解析】解:由图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则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测测者应距离平面镜为;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她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虚像。
故答案为:;虚。
14.【答案】解:先作出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即为物体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端点的像点、,连接、即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5.【答案】
【解析】解:作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连接,画上箭头即可。如图所示:
已知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并完成光路图。
16.【答案】解:先画出法线,反射角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过反射点垂直反射面,然后根据反射定律,作出法线和入射光线。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17.【答案】
【解析】解:根据平面镜中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点的像点,连接,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为反射光线,连接,画上箭头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点的像点,连接,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分别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8.【答案】解:由题可知,的位置是蜻蜓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蜻蜓的位置,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入射点,连接为入射光线、连接和眼睛可得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作图,的位置是蜻蜓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蜻蜓的位置,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入射点,连接为入射光线、连接和眼睛可得反射光线。
19.【答案】玻璃板 距离 为了得出普遍结论 虚
【解析】解: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观察像并确定像的位置;
在纸上分别标记平面镜、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测量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换用两个相同的跳棋子、两块相同的橡皮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结论,避免偶然性;
由实验可得出平面镜所成是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玻璃板;距离;为了得出普遍结论;虚。
20.【答案】垂直 同一平面 位置和大小 等效替代法 虚像
【解析】解: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实验时,使一束光与平面镜夹角为射到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此时,反射角大小为 ;
如图乙所示,把纸板绕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平面内。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图丙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这种研究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等效替代法;
将光屏放在蜡烛的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光屏上呈现的是实像,虚像不能在光屏呈现。
故答案为:垂直,,同一平面内;位置和大小,等效替代法,虚像。
21.【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未点燃;等效替代法;
虚;
不变;
不变。
【解析】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移去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当蜡烛向玻璃板靠近,蜡烛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可知,蜡烛的像大小不变;
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故答案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等效替代法;虚;不变;不变。
22.【答案】位置和大小;未点燃;大小相同;不变;仍然。
【解析】解: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实验中,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蜡烛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同;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所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不变;
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仍然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位置和大小;未点燃;大小相同;不变;仍然。
第11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