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8: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 2022 级
4 月模拟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5 年 4 月 25 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由商到周绝对不是后世以为的改朝换代,而是两个不同且长期冲突的文化拉锯斗争后产生了此消彼长的新局面。下列属于周文化“新局面”的有( )
①“敬天保民” ②“封建亲戚” ③“工商食官” ④“华夏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西汉中期以后,出现“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里推为三老”的现象。这一变化( )
A.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D.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3.《唐律疏议·户婚律》“不言及妄言部内旱涝霜虫”条规定:“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此条款旨在( )
A.加强地方治理 B.缓和社会矛盾 C.抑制官员腐败 D.完善法律制度
4.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十二月,礼部尚书刘大中上奏说,浙东百姓已经开始拒绝养活新生儿了,“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绸绢”。这表明了宋朝( )
A.人地矛盾突出 B.政府赋役繁重 C.厚嫁之风盛行 D.社会治安恶化
5.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
A.注重构建国家疆域大一统观 B.进取心减退逐步转向奢靡
C.受朝贡体系影响而虚骄自大 D.因沿海侵扰转向侧重海防
6.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二十四个省区中,最早响应该起义的北方省份是陕西,在 10 月 22 日这一天爆发起义,随后成立了军政府,宣告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由此可见,陕西( )
A.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是中国最早响应革命的省份
C.牵制清军兵力支持南方的革命 D.同盟会组织的革命势力强大
7.该图表为 1933 年中国农业对工业的原料贡献表。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工业( )
农业对工业的原料贡献(1933 年)
产品 单位 机器生产 占比(%) 手工业生产 占比(%)
棉纱 市担 5666000 75 1866000 25
棉布 匹 18729000 19 79280000 81
生丝 市担 92000 41 131000 59
绸 匹 1517000 25 4550000 75
糖 市担 134000 2 6600000 98
豆油 市担 431000 8 4802000 92
A.总体结构不合理 B.机械化水平较低
C.完全依赖于农业 D.原料自给率较高
8.1937 年 8 月,邹韬奋创办《抗战(三日刊)》,设置了读者信箱专栏。他曾给读者回信:“你说起“改良现在政治的机构',如果这句话是希望现在的政府把机构充实起来以应付非常时期,这当然是对的;如说是推翻现政府,这却不是在非常时期所宜做的。因为这样徒然引起内部的纠纷,这却是替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侵略力量”。此回信反映了邹韬奋( )
A.旨在揭露政府消极抗日政策 B.呼吁政府改良和充实机构
C.强调要精诚团结和全力救亡 D.鼓励民众坚持救亡与抗战
9.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表明( )
A.中共八大的纲领得以践行 B.党对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反思
C.政治上“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D.经济建设的失误已初现端倪
10.1995 年,我国做出全面改革援外方式的决定,将以往单纯的政府间合作调整为政府援外资金与银行资金、企业资金相结合,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国企业与受援国直接合作,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培养和管理技术人才,这一改革( )
A.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提升了我国全球治理主导地位
C.致力于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关系 D.服务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需求
11.古埃及赖涅努特蛇神既是法老的卫士,又是人民的保护者,抚育农业的生长。与农业有关的蛇神,还有塞泰蛇、关海恩蛇等,有一个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太阳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阿波菲斯蛇战斗,否则就无法通过。材料说明古埃及蛇神崇拜( )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B.湮没了埃及人们美好生活愿望
C.成为古埃及专制王权的象征 D.反映灌溉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
12.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1715—1771)认为一切公民的教育必须有一个统一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的福利及最大多数公民的最大快乐和幸福。应当培养能够把个人福利跟民族福利结合起来的爱国者。由此可见,其教育观( )
A.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B.契合了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需要
C.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需要 D.反映了追求全社会福利的最高愿景
13.1900 年,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宣布:“向河流排放污水的权利,并不包括将污水中混杂的大量有毒物质排入河流的权利,因为在河水流经他人的地产之时,不可能不对其财产造成损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美国( )
A.保护公民财产权 B.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C.各州拥有立法权 D.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14.1922 年 4 月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西方列强拒不答应苏俄的相关要求。结果苏德双方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同时取消由于战争造成的损失,并对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本着互利的原则进行调整”。法国等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以条约破坏《凡尔赛和约》为由要求立即废除。材料说明( )
A.苏德结盟破坏凡尔赛体系秩序 B.苏俄的外交环境有所突破
C.德国法西斯政权力推自主外交 D.协约国顽固坚持冷战思维
15.二战后,盟国在战争初期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原先共同作战一同谋划战后安排并分担维护世界和平重任的盟国,战后数年便分成敌对的两大阵营,对纳粹和侵略的惩罚尺度大幅降低。战后秩序出现了最初所意想不到的变化说明了( )
A.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战时盟国确定的战后秩序受到根本性挑战
C.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D.苏联因体制独特开始难以见容于其他大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中国的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春节,俗称“过年”,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岁首”新年祭祀。周代正式出现“年”的名称,“年,谷熟也。”《诗经·周颂·丰年》所记“为酒为酸,桑畀祖批,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说明此时年俗元素已经萌芽。秦朝春节为十月初一,称为“元上”,皇帝舍在此日率文成百官祭天祭祖,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亦称“正旦”,春节节期至此固定。汉代朝廷通常会举行傩礼、朝会、奖赏、聚宴等隆重的庆贺仪式,文成百官要在最为盛大的“正朝”仪式上向天子行贺年礼,以此强调礼法、彰显国成。
——摘编自萧放《节日里的中国:春节》等
材料二:魏晋以后,春节民俗日渐丰富。唐开元《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固家守岁,设宴欢庆,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回礼表关爱之情。宋元时期,年节出游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甚,“宝马雕车香满路,风景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杂耍百戏“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时期,鞭春牛、祭灶神、贴年画、吃春饼、猜灯谜等活动更加兴盛。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4 年 12 月 4 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童彦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汉春节礼仪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政府积极推动传统节日申遗的意义(10 分)
17.【中国近代的国货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 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等《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青年消费者愿意为国货买单,既与其内在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关系密切,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的显著增强以及国货品质的全面提升息息相关。从国内生产结构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国货早已摆脱“廉价”“低质”“山寨”“仿冒”的标签,而是发展到兼顾品质、科技和时尚的新阶段。从全球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制造已实现了以服装、家具、家电为代表的“老三样”大量出口到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的转型升级,真正展现了国货品牌的改头换面。“新国货崛起”不仅重塑了青年消费者的国货认知和消费选择,更推动国潮从“支持国货”拓展至更广泛的文化旅游领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近些年国潮从国货数码、国潮服饰、国货美妆、国产影视、国漫国游、文化遗产等各个领域全面爆发。
——摘编袁文华《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年国潮消费的表征、动因与引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掀起的国货运动的特点及历史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国货崛起”原因。(6 分)
18.【欧美的旅游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此时,一些新兴的文化精英阶层开始倡导“文化启蒙运动”,他们主张通过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载体,提升大众的审美与知识素养。以美国为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这一时期不仅扩大了馆藏规模,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艺术与历史知识,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往参观,为文博旅游的萌芽奠定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美】丹尼尔·J.布尔斯延《美国人:民主的历程》
材料二: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滞胀”危机,传统产业发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广泛关注。法国率先提出“文化引领经济转型”战略,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历史建筑、古堡等文化遗迹,并将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法国还鼓励艺术家与工匠合作,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以卢瓦尔河谷城堡群为主题的精致工艺品。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法国的文博旅游迅速崛起,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重塑了法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地位。
——摘编自【法】阿兰·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9 世纪末欧美国家文博旅游萌芽的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发展文博旅游对其经济与文化的意义。(8 分)
19.【世界的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钱乘旦教授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一书中对世界现代化模式总结为:温和渐进型、先发后至型、剧烈变革型、防御发展型。
任选一种模式,自拟论题,结合中外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
高三年级 4 月模拟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A D A B A C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D D A B A B A
16.(14 分)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农耕色彩明显;与祭祀活动相关;突出政治性;方式多样。(4分,答出四点即可)
(2)趋势:从以官方为主到民间参与增多;从浓厚政治色彩到明显娱乐倾向;从强调君臣政治伦理到强调家庭伦理;从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3)意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全球文化多样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17.(15 分)
(1)特点:带有明显的爱国色彩;政府、社会团体、民众相互配合(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官方高度重视;难以有效阻止洋货的流行(作用及效果有限)。(3分,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经济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国民政府支持发展民族经济(收回了一部分关税自主权);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抵制日货”等群众运动的开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国货品质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文化自信的提升;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国货的认同增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增强。(6分,回答三点即可)
18.(14 分)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多,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新兴文化精英阶层倡导“文化启蒙运动”,通过博物馆等文化载体提升大众素养;博物馆扩大馆藏并开展教育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参观。(每点2分,共6分)
(2)经济意义:作为新兴产业,文博旅游在“滞胀”危机背景下,为法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与增长。(从就业与经济转型两个角度。每个点2分,共4分)
文化意义: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本土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法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地位,。(从文化认同与文化交流两个角度。每个点2分,共4分)
19.(12 分)
论题:在世界现代化模式中,英国是温和渐进型模式的典型代表。(2 分)
论述:温和渐进型:通过相对温和(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现代化,避免出现剧烈动荡。揆诸历史,英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 分)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 起近代君主立宪政体, 克服了专制王权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障碍,此后英国相继通过责任内 阁制的确立、议会改革等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政治)。工业革命后 ,
通过机器大工业, 英国快速实现了向现代化的狂飙突进,成为“世界工厂” (经济)。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无论是 早期宗教改革,还是霍布斯、洛克的早期启蒙思想,还是亚当·斯密 的自由主义理论,都不曾撕裂英国社会,英国社会在平静中悄然完成了思想文化转型(思想)。 (6 分)
结论:英国在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中缓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循序 渐进道路,有效避免了社会的动荡撕裂,这体现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的统一。(2 分)
无论选择那种模式,在论述时,先要对这种模式进行解释,然后进行论述,最后结论部分进行升华。
温和渐进型:通过相对温和(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现代化,避免出现剧烈动荡。
先发后至型:开始较早,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而未能持续发展或达到预期目标。
剧烈变革型:通过剧烈的社会变革推动现代化,通常伴随较大的动荡和冲突。
防御发展型:又称防御性现代化模式。是落后国家在面临西方先进国家挑战时,为维护自己生存而被迫加强自身防御而发动的现代化运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