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下期高 2024 级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 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 贴条形码区 ” 。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用 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 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此可知,古代文明
A. 相互交流频繁 B. 基本独立发展且多元
C. 一直延续至今 D. 逐渐形成且多元一体
2.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记载,雅典在战争初期凭借强大的海军优势,试图 通过海上封锁来削弱斯巴达。但这种策略使雅典无法从外部获取足够的粮食。据此可推测出
A. 经济因素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 B. 战争胜负取决于军事策略
C. 海军优势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D. 雅典的农业生产基础脆弱
3. 《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后,不仅任用波斯贵族为官,还鼓励马 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 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B. 巩固庞大帝国的统治
C. 彰显自己的宽容与大度 D. 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
4. 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桥梁作用的 是
A. 军事扩张至欧洲传播伊斯兰文明 B. 汇聚各地学者发展天文学和医学
C. 翻译希腊罗马典籍传播印度数字 D.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流传
5. 10世纪时,因帮助朝廷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武士获得日本特权统治阶级地位。 12世纪 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 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这表明当时日本
A. 天皇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B. 武士集团成为国家统治支柱
C. 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D. 庄园经济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6. 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和独特的象形文字,阿兹特克人建立相对完善的政治组织,印加 人在农业灌溉和道路建设方面成就显著。这些文明虽发展程度各异,但都依托于当地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美洲文明能取得独特发展成就的原因是
A. 频繁的对外贸易交流 B. 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
C.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D. 统一的区域文化推动
7. 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在兴起后相当长一个时段里,与当时的封建制度相协调,但 当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成为对封建农本经济的侵蚀和分解物。这是因为
A. 城市自治权的不断扩大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 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 D. 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
8. 《失去的三百年》中提到,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香料、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市场价格大幅 下跌,而非洲的黄金、象牙等在欧洲需求猛增。据此可知,当时
A. 亚非国家经济结构欧洲化 B. 欧洲对商品需求发生根本转变
C. 世界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D、亚非国家沦为欧洲经济的附庸
9. 据《奶酪与蛆虫》中记载, 16世纪,能读会写的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相信地球是平 的,怀疑圣经文本,坚信蛆虫是从奶酪中自然产生的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意大利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B. 书籍传播有助于民众思想觉醒
C. 宗教改革在当地取得显著成效 D. 意大利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10. 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主导宗教改革,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首脑,脱离罗马 教廷控制。这一举措从根本上反映了
A. 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
C. 王权教权的权力之争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11. 在近代早期,万国法在理论上是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法律,在实践中常以欧洲或早期殖民 帝国为中心,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殖民扩张色彩。这是由于
A. 罗马帝国的兴衰 B. 民族国家的兴起发展
C. 自然法思想的传播 D. 国际交往准则的变化
12.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
是
A. 查理一世被处死标志革命彻底胜利 B. 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胜王军后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
13. 15世纪,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大力资助艺术家和学者;在曼图亚,贡扎加家 族修建精美的宫殿,并聘请艺术家进行装饰。这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重 要因素是
A. 丰富的古典文化遗产 B.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C. 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动 D. 众多杰出艺术家涌现
14.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描述, 18世纪的法国,传统宗教节日的庆祝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融入了更多世俗娱乐元素,如戏剧表演、集市贸易等,欧洲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趋势。这一现 象说明
A. 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 B. 世俗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人们宗教信仰趋于淡薄 D.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文化习俗
15.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 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这一规定
A. 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B. 制约了中央集权的实现
C. 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D. 实现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16. 《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强调国家即便根据公益的理由征用私人财产,也必须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据此 可知,这一法典
A.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 将革命成果以法律的方式固定
C. 消除了欧洲各国封建残余势力 D. 推动了启蒙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随着农民阶级进一步分化,欧洲许多地区农村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雇工阶 层。当时英格兰农民中至少 1/3为工资而劳动,在一些先进地区,如英格兰东部农村 50%~70%的男性居民是雇工。西欧中世纪农村雇工的身份,一开始就是自由的,并且有较高 的工资。在英格兰,他们要求用货币支付,并且 1周只工作5天。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 农业雇工 1周的工资在购买力上等于 1头猪或 1头牛。农业雇工及其子女的识字率也有一定 的提高,雇工中 10%的男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侯建新《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研究》
材料二
表 1为中世纪西欧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具有法律意义的部分权利特 许状内容。 ·
表 1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 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 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 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 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 · 克里托 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 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 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 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 ,指出欧洲中世纪晚期农村雇工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市民获得的权利。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 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植物物种交流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 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
植物 甘蔗 、 洋蓟 、 芦笋 、 小 麦 、 燕麦 、 甜菜 、 黄瓜 、 茄 子、大蒜大豆、亚麻 …… 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 日葵 、 花生 、 烟草 、 辣椒 、 番茄 、 橡 胶、苋菜、油梨、可可 ……
——根据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阅读上述材料,以 “ 物种交流 ” 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论题 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
16世纪欧洲文明基本定型,在 17~19世纪渐趋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精神价值观念 和行为体系。它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体发展,强调个体本位, 强调人对自然的斗争。在发展过程中培育了一些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即自由、自治、民 主、法治、科学、进取、奋斗等。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观念,即个人主义、冒险、扩张、征 服、功利计值、金钱崇拜等,这些观念对欧洲的崛起作用不小,但多是以牺牲他者利益为代 价的,承载的负面能量太多。欧洲文明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如思维精细化、个体 化、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等。总之,西欧的个体本位等观念有利于调动和刺激个体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不利于社会和谐,易引发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 16世纪以来欧洲文明的价值观念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 价值观念形成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欧洲文明的价值观念。 (10分)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4级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BDBCB
6~10 CDCBD
11~16 BDCDA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分)
(1)(8分)
特点:①地位上:雇工有人身自由;②收入上:收入高且以货币支付;③人员结构上:男性占比高:
④人员素质上:人员素质较高:⑤背景上:伴随着农村的阶级分化而产生;⑥分布上:地区广;⑦比例上:
人员占比高。(每点2分,任答四点共8分)
(2)(6分)
权利:人身自由权、选举权、免税权、私有财产权、生命权、人身安全权、居住权等。(每点2分,
任答三点共6分)
(3)(6分)
原因: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与自治;市民阶层的壮大;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运动。(每点
2分,任答三点共6分)
18.(12分)
论题:物种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世界各地之间的物
种交流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推动了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
促进了明清人口的增长;大豆传入美国之后,用途不断拓展、功能不断丰富、价值不断挖掘,大豆的充分
利用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欧洲人将天
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玉米、甘薯等耐旱
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破坏了
生态环境。
总之,全球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努力减少物种交流的消
极影响,充分挖掘物种交流的最大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角度:物种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扩展;物种交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等)
19.(20分)
(1)(10分)
特点:体系较完整;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兼具进步性和扩张性:影响具有双重
性;具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重视个体发展,强调个体本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每点2分,任答
三点6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市民阶层
的崛起。(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10分)
评价: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治的构建;推动自然科学的进步;
促进思想解放与繁荣。
消极:强调个体本位,不利于社会和谐,易引发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易走上傻路扩张的道路。
(积极作用每点2分,共8分,消极作用任答一点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