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答案
1.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
在”错误,由原文“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
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可知,诗境是实景的根本。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项,“北宋的园林”扩大范围,原文为“北宋
的文人园林”。B 项,原文并没有说职业造园匠师不重要,选项曲解文意。D 项,选项所
述属于内化功能。故选 C 项。
3.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介绍的是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
不仅为了绿化,而且使园林具有画意,并没有体现文字对园林的作用。
4.
答案:①文人以诗文主导园林建造,使园林成为以实景呈现的诗境。
②文人通过为园林命名来体现自己的旨趣和价值观念。
③文人的故事及诗文丰富了园林的底蕴,扩大了它的影响。
(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5.
答案:D
详解:猪肉铺子和早点铺子的声音同样是“诗意的市声”,并非一个高雅一个世俗。
6.
答案:D
详解:文章由自然之声写到市井之声,并非“不遵循一定顺序”。
7.
答案:①写出了“我”没有听过诗意的卖花声的遗憾,表达对市井叫卖声的欣赏喜爱之
情。
②引用诗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
③丰富作品内容。在现实的声音之外,写资料里的声音,使作品内容更加充实丰
富。
(答出任意 2 点给 4 分)
8.
答案:①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音和人类迷人声音的感知。
②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市井的温暖、和谐,
为平凡的生活增加趣味和诗意。
(每点 2 分)
9.
答案:B
10.
答案:①冷子兴;②贾宝玉;③茗烟
11.
答案:BEG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可从语意、语境和语法三个层面展
开思考,其中理解语意是根本,结合语境把握是前提,符合语法规范是准绳。本题正确
断句: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
12.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的能力。C 项用法不相同。第一个“之”是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13.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错在“伊尹通过当宰相”正确
答案为“伊尹通过做厨师的途径求得商汤的任用”。“宰”在先秦指厨师或家臣。而且
根据文本“不辞卑辱”也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均是从卑微身份做起的。
14.
答案:(1)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到的。(“相率”“靡”各 1 分,句意 1 分)
(2)我听说身穿布衣的读书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办法轻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
国君主。(“轻”“无以”各 1 分,句意 1 分)
15.
答案:①材料一对齐桓公持肯定态度,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②材料二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他们
天天这样互相傲视,什么时候才能相投?这就像儒家墨家互相非议和齐楚彼此不服一样。
贤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士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却越发用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
能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得道的人,尊贵到做天子而不显
现骄横傲慢,富足到有天下而不放纵自夸,卑下到当百姓而不感到失意屈辱,困到无衣
食而不忧愁恐惧。齐桓公想见一个叫小臣稷的人,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跟随的人
说:“你作为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见一个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却未见到,也
可以停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有才能的人傲视爵位、俸禄,当然也会轻视他
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
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就这样,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
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也放下架子对待平民,何况我们这些一般的国君
呢?”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很少有不到的。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多次联合诸侯,一统
天下,是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材料二:齐桓公的时候,有个没有做官的人叫小臣稷,齐桓公三次前去拜访都没有
见到。齐桓公说:“我听说身穿布衣的读书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办法轻视拥有万辆
兵车的大国君主;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不能谦卑地尊重平民百姓。”
于是第五次才见到小臣稷。
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担忧天下的祸害,奔赴国家的患难,
不躲避卑贱及屈辱才叫作仁义。所以伊尹认为中原混乱,就通过做厨师的途径来求得商
汤的任用;百里奚认为秦国混乱,就通过当俘虏的途径来求得秦穆公的任用。他们都担
忧天下的祸害,奔赴国家的患难,不躲避卑下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之为仁义。
如今齐桓公以万乘大国的权势,谦卑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要和他一起忧患齐国,
但小臣稷却不愿意出来做官,这就是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了民众的人是不可以称为
仁义的。所谓的仁义,就是不失去做臣民的礼节,不败坏君臣之间的等级名位。仁义不
存在于他的身上,齐桓公却还去拜访并礼待他。假使小臣稷有智慧才能而回避齐桓公,
那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处以刑罚;如果他没有智慧才能而虚伪地在齐桓公
面前骄傲自大,那就是欺骗君主,应当处死。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用刑就是该杀头。
齐桓公不能整治君臣之间的伦理而去敬重该受刑、该杀戮的人,这是齐桓公用轻视君王、
侮慢君主的坏风气来教化齐国,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16.
答案:C
详解:“一江风月黯离魂”写的是离别的痛苦,与“一尊还酹江月”不同。
17.
答案:①“催”字本是催促之意,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船桨在水中快速划动的样子,一
方面突出舟行的匆忙,另一方面也表现词人的不舍;
②“送”字写朋友已经离去,天色已晚,但词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词人对朋友
的惜别之情。
18.
答案:D
解析:速:招致
19.
答案:D
解析:焉:形容词词尾
20.
答案:A
解析:B.谩同“漫”;C.辨同“辩”;D.戮同“勠”
21.
答案:C
详解:A.“刑”;B.“鄙”;D.“军”
22.
答案:C
详解:A.主谓倒装;B.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23.
答案:D
详解:“不为”是“不是,不算”的意思,没有“因为”的含义
24.
答案:A
详解:金陵是今南京
25.
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6.
答案:D
详解: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A.B.C 都用了比喻修辞,D 没有。
27.
答案:句子⑤:将“梅能抵抗零下 10℃”修改为“梅能抵抗零下 10℃的低温”
句子⑥:删去“左右”
28.
答案:甲: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坚韧不拔;乙:息息相关造境。中国古代美学,首重意境,同一种意境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
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陈从周《说园》)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
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园林艺术,是以实景为基本要素的空间艺术,景不
足待文,文不尽待景,虚实相生,互补衬托,方能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园林楹联匾额的措辞,随景点、建筑的不同而配置,厅堂上多儒家礼制色彩,体现着鲜明的实用功能:在书斋、藏书
之处,往往以隐逸为基调,强调修身养性:在山水之间,就更为活泼,吟赏风月、离世出俗。这些名句典故中的意境
有浓淡远近明暗之别,透露出造园者的意趣。游赏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方能于山水文字之间领略无限的美
妙。
(摘编自潘佳《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士崇尚具象之美,他们的精心布局和摆设,增加了园林的诗情画意。
B.在园林中,文字与其他工艺结合,成为园林建筑构件,起到装饰效果。
C.中国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要领略其美妙处,游赏者需有文化底蕴。
D.园林以山水等实景为基本要素,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的园林崇尚小园小山,认为这样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这成就了中国园林独特的美学。
B.职业造园匠师是在园林艺术形成后,才将之作为专门学问深耕细作的,与田园派文人、画士相比,他们并不重要。
C.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可以命名品题,以体现园主的立意,如“沧浪亭”“拙政
园”。
D.古典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让观者进入到某种意境,这就是文字在古典园林中的外显功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文字对园林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明代费瀛《大书长语·堂匾》:“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
B宋代司马光《独乐园记》:“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C.陈从周《说园》:“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D.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