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7 17:5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 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 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 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 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 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 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 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 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
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
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 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 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 古愁” 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 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 白发三千丈”“ 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 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 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 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 一 江春水向东流” 与“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 它夸大到“ 白发三千丈” 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 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 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 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 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 统上誉为“浑厚” 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 的“质” ,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 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 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 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 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 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 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 百姓殷富 …… 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 十四载,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 40%,人均粮食达到 700 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 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 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 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 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
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 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 他时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 .有思想性的作品应是属于人民的,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多歌唱人民喜爱 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盛唐气象鲜明、开朗、深入浅出,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高度的统一 ,所以盛唐气象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 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白发三千丈”“ 与尔同销万古愁”几句虽写愁之多,愁之长,但形象充沛饱满,千愁万 绪仍然开朗,给人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享受。
B .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 比较接近。
C .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要有“浑厚”的风格,也就是说,形象 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盛唐气象。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敢于冲破旧的藩篱, 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3 分)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分)
5 .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需要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 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要点。(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生活里的光与暖 李娟
在生活的长河里,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们的日常, 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脸上,带来丝丝暖意。我慵懒地睁开双眼,感受着 新一天的开始。窗外,鸟儿欢快地歌唱,它们用清脆的嗓音唤醒沉睡的世界,为这平凡的日 子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机的晨曲。起身走向窗,院子里的那株向日葵,正努力地向着阳光伸展, 它那金黄的花瓣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界展示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这一瞬 间,我忽然明白,生活的微光,是清晨醒来时的那份宁静与美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温柔 馈赠。
走在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我看到一位卖早餐 的老人,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他熟练地将热 气腾腾的包子、油条递给人们,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而顾客们接 过早餐时,那一声真诚的“谢谢” ,一个简单的微笑,都让这份平凡的买卖充满了温情。在这 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场景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微光,是人与人之间最 质朴的关怀与温暖,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善意,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内心的寒意。
午后,阳光变得愈发炽热,我寻得一处安静的角落,翻开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沉浸 在书的世界里,我仿佛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 流淌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干涸的灵魂。读到精彩之处,我不禁会心一笑;遇到感人的情节, 泪水也会悄然滑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阅读让我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让我 能够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智慧的养分。此时,我深知, 生活的微光,是那一本本好书带给我的启迪与慰藉,是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自我对话、与世界 相拥的美好时光。
傍晚,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红色。我漫步在河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 面,思绪也随之飘荡。河边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夕阳诉说着不舍。远处,几 只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欢快的身影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我静静地坐 在河边的长椅上,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心中的烦恼与忧愁也渐渐消散。
这一刻,我明白了,生活的微光,是傍晚时分的这份宁静与惬意,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
步,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夜晚,繁星点点,城市的灯火逐渐亮起。我回到家中,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 餐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那熟悉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房间。我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 着一天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力量。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纷繁复杂,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此时,我 深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微光,是家人之间的陪伴与关爱,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汇 聚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生活,就是由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组成。它们或许不惊天动地,却如同一束束微光, 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让我们珍惜这些生活 的微光,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它们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 富。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风雨,我都愿怀揣着这些微光,勇敢地前行。因为我 知道,只要心中有光,生活便永远充满希望。让我们一起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那些隐藏 在角落里的微光,让它们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2025年 1月 27 日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中描绘清晨向日葵向着阳光伸展,既展现自然生机,又象征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力 量。
B .卖早餐老人专注的神情以及顾客的回应,体现出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C .阅读时“我”的种种反应,主要是为了说明书籍能让人逃避现实烦恼,沉醉于虚幻世界。
D .结尾呼吁珍惜生活微光,因为它们构成生活本真,是生命中宝贵财富。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绘清晨、午后、傍晚、夜晚场景,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B “鸟儿欢快地歌唱,它们用清脆的嗓音唤醒沉睡的世界”运用拟人,赋予鸟儿人的动作 和情感。
C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书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 ,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D .文章语言华丽雕琢,大量运用优美词语和丰富修辞,极力渲染生活美好。
8 .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微光”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内涵。( 4 分)
9 .知名评论家林宇认为:“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一评 论的合理性。(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 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 ·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 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 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 ·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 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 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 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
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 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 孝友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3分)
帝览之 A 曰 B 士之有 C 名 D 不虚 E 然 F 哉 G 乃停 H 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伪朝,非正统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 不得已为之。
B .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相 同。
C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 ,指 穿一年丧服。
D “弗之劾也”中的“之” ,与《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的“之”用法与词义皆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 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 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 .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 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 .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
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4 .李密赴晋出仕,颇有声名。从他与司徒张华的对话中,你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物形象?请 结合文本作答。(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 743 ),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 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 ,过着隐居生活 ,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本诗中的“蚕从”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 .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 .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 .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16 .简要赏析“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点明这两句诗的“ 诗眼”各 是什么。(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 ,实写现在扬 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 。”
( 2 )古诗词中很多以“自”“ 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杜甫《蜀相》“ , ,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 3 )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 , ”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渲染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 4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黄庭坚《登快阁》中“ ”一句巧用阮籍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则化用西晋文学家陆机“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
( 5 )《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 6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自然形 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粽叶飘香,端午又至。“ 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须求真谛教后人念屈原。”扒龙船、 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荡秋千 ……多少年来,这些深深的记忆,总是被铭刻在中国人的 心中,端午文化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向世界各地。而一颗小小的粽子,就是家的味道;端
午节的分量,就是祖国在人们心中的重量。
端午佳节,源远流长,即使跨越千年,至今依旧有着生动的内涵、动人的力量。家国 情怀、爱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今天我们又念屈原,就如同往年一样。有别于其 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祖灵信仰、家庭义务与宗族社交, 而更多指向了“ 家与国 ”“ 个体与民族 ”的有机联结。国人之所以在端午节一次次追忆屈原, 就是感佩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动于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 路 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是任重道远,我们就越是要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 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爱国,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好。 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也是一代代人接力的伟业。
端午映见幽思,“ 求索 ”不止、爱国爱家,以行动呼应、以内心共鸣,让“ 家国情怀 ” 与“ 屈原精神 ”贯串当下,所有人义不容辞。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老李问:“还没结婚吧?”“ ……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B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 …… 太太 …… 我不知道 …… 你一定是认错了。”
C .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 …… 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 新中式养生 ”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熬夜、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更多人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进而做 出调整,想着如何调理身体和防止生病,而向来以“ 治未病”- 见长的中医药满足了这一需求

“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的支撑,也离不开自身的与时俱进。 “新中式养生”除了保留着中医药的专业性,还求新求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 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 ①比如,最近流行的“ 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 籽治疗的基础上,②增加了像水钻耳钉一样的装饰物。③这既提升了耳贴的美感,也有利于 提升耳穴按压的效果。 ④还比如,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 ⑤引来
不少人争相“打卡”。⑥在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⑦备受年轻人的
青睐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 治未病”,有人说可以使用,有人说不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 简要说明理由。( 3 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白岩松
每一个人都是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苏格拉底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有用”与“无用”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B“ 多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是说“ 属于人 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可见原文表述是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 上的要求。
2.A B.“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 说“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可见《国风》并没有此种 风格。C.“ 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盛唐气象”错误,曲解文意。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 大到‘ 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 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 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可知,不是只有“ 形象夸大”的作品才算 盛唐气象。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 面因此被打破”错误,因果颠倒。材料二最后一段说“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 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见是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后,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3.D由材料一最后一段“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 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 尽的言说”可知,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
A. 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属于盛唐气象。B. 具有情绪饱满的特点。属于盛唐气象。
C. 具有形象飞动的特点。属于盛唐气象。D. 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 不属于盛唐气象。
4 . 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②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总述盛唐气象“ 朝气蓬勃”,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 一 ;中间通过 具体诗句分析盛唐气象在作品中的体现;结尾总结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
③语言表述严谨。如“ 这是不全面的”“ 不一定总是”“ 更为接近”“ 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 的使用。(每点 2分,答任意两点可给满分)
5 .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诗歌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 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每点 2分,答任意三点可给满分)
6.C “ 主要是为了说明书籍能让人逃避现实烦恼,沉醉于虚幻世界”错误,作者通过阅读 书籍,汲取了智慧的养分,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文字的滋润和灵魂的慰藉。 这表明阅读带给作者的是启迪、慰藉和心灵的宁静,而不是逃避现实或沉醉于虚幻世界。
7.D “ 文章语言华丽雕琢”错误,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虽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并不 显得“ 华丽雕琢”,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美好。
8 . ①清晨醒来的宁静美好与大自然的馈赠;
②人与人之间质朴的关怀和不经意的善意;
③好书带来的启迪慰藉以及在文字世界的心灵交流;
④傍晚时分感受自然的宁静惬意;
⑤家人间的陪伴关爱和日常生活点滴汇聚的珍贵回忆。 (每点 1分,答四点可给满分)
9 . ①语言清新自然体现在用词质朴,如描写清晨醒来“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脸上, 带来丝丝暖意” ,用简洁平实语言营造温馨氛围;
②叙事和描写贴近生活,如街头早餐摊、家庭晚餐等场景,真实可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 鸟儿欢快地歌唱,它们用清脆的嗓音唤醒沉睡的世界” , 拟人手法使描写生动活泼,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易感受生活美好。(每点 2分)
10 .BDG 句意:皇帝看了以后说 :“ 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徒有虚名啊。” 于是就停止 征召(他)。
11 .B 词义不同。指自己的私情/极小的。句意:因此我私情上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12 .D “ 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错误。根据原文“ 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可知,是 识相的都官从事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13 .( 1)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 她改嫁)。(见、背、夺各 1分,句意 1分)
(2)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守候和应接叩门的僮仆。(期功、强近、应门各 1 分,句意 1分)
14 . ①见识深远:以齐桓公、管仲、竖刁类比刘禅、诸葛亮、黄皓,通过历史对比揭示成败 规律。
②机敏善辩:对孔明言教的解释,引用舜、禹、皋陶的典故,说明孔明言教之所以琐碎,是 因为与他对话的人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体现了他的口才和逻辑能力。
③自信且有才:李密在对话中展现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如对张华的提问对答如流,且能引 经据典,表明他学识渊博且善于思考。(每点 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二:皇帝看了以后说: (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徒有虚名啊。” 于是就停止征召 (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 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 (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 李密说:“ 可以与齐桓公相 并列。” 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 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 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 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又问:“ 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 琐碎? ” 李密说:“ 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 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 “ 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 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 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 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 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 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 武帝对此很生气,(识 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15 .C “ 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错误,尾联“ 升 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的意思是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 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16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 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2分)“ 起 ”“ 生 ” 两个动词用得极好,分别是这两句诗 的“ 诗眼”(2分),生动地表现了栈道地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2分)
17、( 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青眼聊因美酒横 素衣莫起风尘叹
(5)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6)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18.D A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B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C表示引文的省略;D表示列 举的省略。
19.( 1)构成特点: ①“ 应”和“ 须”都是动词,与后面成分组成动宾结构,对仗工整; ② “ 悬虎艾”“ 赛龙舟”“ 吃粽子”和“ 求真谛”“ 教后人”“ 念屈原”都是并列式的动宾词组, 对仗工整; ③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2分)
(2)表达效果: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②内容上,上句是端午节的习俗, 与下句形成对照,既展现了我国端午节的活动内容,又强调了端午节的价值和意义。(2分) 20、【示例一】可以使用。理由:( 1)“ 治未病“ 是中医理念,有特定含义。(2)“ 治未病” 指采取相应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示例二】不合逻辑。理由:“ 未病“ 指没有生病,既然没有生病,何须治疗?因此受到一 些人病诟。
(观点 1分,理由2分)
21、① ,修改为:最近流行的“ 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最近流行的“ 中医 炫彩耳贴”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
⑥ ,修改为:中医养生在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每点 2分)
22. 【参考范文】
以“ 无用” 之时刻准备,书人生之“ 有用” 华章
庄子说:“ 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由此看来“ 无用”与“ 有用”是辩证 的关系,不能简单割裂。吾辈时代有为青年,当以“ 无用”之时刻准备,书写人生“ 有用” 华章,在逐梦星辰大海中实现人生价值!
事无绝对,杜绝盲目。物之“ 无用”,隐含“ 有用”。
天生万物,物各有奇。我们不能简单归类,盲目绝对地区分“ 有用”和“ 无用”。比如 地里的一些杂草,对看重庄稼的人来说就是“ 无用”,但对牛羊来说,就是“ 美味佳肴”,对 药师来说可能就是一味重要草药,所以你能说它“ 无用”吗?万物各有其用,杜绝盲目摒弃。 工厂里废弃的煤渣看似无用,居里夫人却从中提取出镭;不慎加入苏打水的胃药看似无用, 彭伯顿却将其改良成可口可乐;一个掺杂了霉菌的细菌培养皿看似无用,弗莱明却从中发现 了青霉素。“ 横看成岭侧成峰”,若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便会看到事物不同的价值。
借鉴楷模,坚守奉献。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老子曾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言得之。无数伟人在成名前无不是以“ 无用” 之姿而默默奉献,在砥砺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曾记否,身为航天员备份的邓清明坚守岗位, 守住本分,默默准备,蛰伏二十余年终成飞天之梦;曾记否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三十余年, 用自己的坚韧与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曾记否,中国机长刘传健在川航生死攸关之际, 凭顽强意志和高超技艺,驾驶客机返航并平稳着陆,这其实源自平时认真练好自己的岗位技 能的敬畏之心。他们平时的“ 无用”其实正为“ 有用”“ 大用”而时刻准备。无用之用,是
为大用。当代青年应学习楷模精神,在坚守奉献中以奋进之姿做国家有用之才。 道阻且长,心系华夏。精心准备,书写华章。
苏格拉底说 :“ 每一个人都是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吾辈青年不仅要关注眼下公 认的有用之事,也要潜心积淀一些长远的“ 无用”之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我所用,才
能不断进步成长,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君不见,感动中国人物徐梦桃,多年的艰苦训练 忍受无数伤痛,终在冬奥会上完美一跳,获得冠军;君不见,失聪女孩江梦南,日复一日苦 练发声,在无声世界突围,最终考上清华大华博士;君不见 ,“ 兵马俑”老师董宇辉面临“ 双 减政策”、企业落寞而勇于转型,靠多年的读书积淀用知识在直播助农卖货中闯出一片天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耐心蓄积“ 无用”之功,等待化“ 无用”为“ 有用”,实现知识与精神 层面的共同成长。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吾辈青年应以“ 无用”奋进之姿而时刻准备,在复兴中 国梦征途上勇毅前行,铸就时代人生之辉煌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