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一4月期中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军事形势虽与晋灭吴之战前夕西晋军事形势极为近似, 但前秦国内政治形势,由于民族因素的存在,却与西晋很不相同。苻洛、苻重之 叛,说明氐族上层中秩序很不稳定。前秦内部的形势既然如此,那就说明尚不存 在由前秦进行统一战争的政治条件。
灭吴之战和淝水之战这两次战争,兵力方面都是南弱北强,北方又有顺流之 利,因而居绝对优势地位。西晋和前秦向南用兵,臣僚都是同者少而异者多。西 晋以持异议的贾充为元帅,前秦以持异议的苻融为前锋,这种情况又很相似。两 次南北战争相同相似之处不少而结局迥异,是由于相异条件起着更大作用的缘故。
西晋以羊祜镇襄阳,筹划攻吴,始于泰始五年(269)。羊祜先是“绥怀远近”, 又垦田积谷,“至季年有十年之积”。羊祜以王潜为益州刺史,密令修舟楫为顺流 之计,始于泰始八年(272)。羊祜的作战方略是咸宁二年(276)确定的,内容是:
“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 秣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 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咸宁五年(279)战争发动 时,羊祜虽已身死,反对派贾充成为战争的元帅,但据史书记载,五路出兵的方 略,与羊祜当年设计的完全相同。可见晋灭吴之战军事上经过十几年的周密策划, 充分准备。
前秦对淝水之战的军事准备,虽然基本上因袭晋灭吴之战的方略,但是极不 周密,也未落实。前秦南进军力组成和配置,大致如下:羽林军三万人,发良家 子家富有武艺者组成,这无异是一支长安等地富人的质子军,只能置苻坚中军以 备侍从仪卫,没有战斗力量。前锋军二十五万,由苻融率领,渡淮攻陷寿阳。前 锋所部诸军,有的远出作战,如慕容垂、慕容障率部数万,驰赴郧城。所以在寿 阳之兵,确数难于估计,或有十余万众,其中氐人当不甚多。前锋与主力悬隔, 没有可靠的后续力量,只能单独作战。蜀中水师,是战前一年始由巴西、梓潼太 守裴元略筹建,与灭吴之前王潜作船七年的准备,是无法比拟的。前秦主力,《苻 坚载记》对此有相关记载,称道苻坚出师之盛,百年所未见。实际上这如果不是 夸张的话,也不过是一批被驱迫的新发之卒,散处道途,并没有形成战斗能力。 苻坚以轻骑八千,兼道奔赴寿阳,而留大军于项城。淝水败后,苻坚北奔,未闻 项城大军有何接应行动,次于道中的前秦军亦不闻有何举措。淝水前线崩溃,本
来只是战役的失败,但结果却是整个后方军事系统彻底瓦解。苻坚逃回洛阳,沿 途所收离散十余万,当包括业已溃乱的苻融前锋军,也包括次于道上之兵。前秦 军既然不过是乌合之众,欲对之作周密部署自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强大的前秦 军须臾间顿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
还在曹魏之时,司马氏经过嘉平之狱、淮南平叛以及杀曹髦事件,大体结束 了曹马之争,从而取得代魏和灭蜀的胜利。《三国志 ·魏志 ·王凌传》注引《汉晋 春秋》,王凌子王广谓曹爽辈骄奢失民,虚而不治,案王广即钟会所撰《四本论》 中主张“才性离”者,与傅瑕、钟会见解相左,为曹党而非马党,死于王凌之叛。 他说曹党失民,反言之即马党得民,这种见于马党对手的言论,绝不会存心贬抑, 所以是不会失实的。又据《三国志 · 吴志 · 张悌传》记载,灭吴之战开始以后, 吴丞相张悌(司马氏敌国丞相)的一段非曹氏而美司马氏的言论,也是不会失实 的。反之,在前秦内部,不论政治如何修明,都未能消弭潜在的民族矛盾。尖锐 的民族矛盾,使前秦不可能具有足以支持大规模南侵战争的政治力量,从而也不 可能形成周密的军事部署以进行这场战争,
吴末内乱频仍,朝廷失去重心,已呈瓦解之象,主要靠陆氏家族人物镇上游 以为撑持。吴国屡遣人至海外,“求马”“益众”,以期加强军队,扩大战骑,但是 迄无成效,军事上主动出击于江外,是完全不可能的。吴国在战略上本来只是沿 江守险,蜀亡以后,吴国更是日夕惊慌。顺流之敌,防不胜防,吴国完全处于消 极被动,等待晋军进攻的状态。至于东晋,政治上、军事上本来不算强大,但自 桓温死后,政局大体说来是稳定的。桓、谢矛盾虽然还时有表现,但西线和东线 的作战支援毕竟还是主要的事实。东晋一朝国防战略,虽长期有守淮和守江的论 争,但东晋实际上一直是设防江外,甚至游军于淮、汉之北,并且在永和以后以 迄东晋之末,三次占领洛阳,累计达三十余年之久。仅就吴丞相张悌与东晋元帅 谢安的临战表现作比较,也能反映吴和东晋在国运攸关的大战中,应变能力是大 不相同的,
概括言之,前秦筹划南进战争,以一百年前的晋灭吴之战为根据,军事部署 亦以之为蓝图。这反映苻坚以统一南方为目的,战争性质似乎是统一战争。在中 国古代历史上,统一了北方的人迟早都要发动南进战争,这主要是统一的历史传 统对人们所起的强制作用。《苻坚载记》(下)载苻坚起兵南进前之言曰:“吾统承 大业,垂二十载,茭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 一,未尝不临食辍哺。今欲起兵以讨之”,云云。以此与前引苻坚欲“平一六合”
之言相参,可知当中国北方统一之后,即令是少数民族统一北方之后,也迟早会 出现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形势,逼迫北方统治者,包括苻坚在内,向南进 攻。至于南进条件是否真已成熟,能否成功,后果如何,那是另一问题,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前秦的军事形势与当初西晋极为近似,但正是氐族上层秩序的不稳 定导致前秦尚不存在进行统一战争的政治条件。
B. 前秦军队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群乌合之众,任用军 事统帅不当,且未做好周密的军事准备。
C. 无论前秦内部政治如何修明,不能消弭潜在的民族矛盾,又不可能形成周 密的军事部署,都很难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D. 苻坚策划淝水之战,目的是统一南方,其战争性质似乎是统一战争,此时 是统一的历史传统对苻坚起到了强制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秦军队主要是由向南进军的羽林军构成的,这支质子军虽有一定的战 斗力量,但只能做苻坚军中的侍从和仪卫。
B. 吴国末年的国势和东晋相比,内乱频仍,军事上只能沿江守险,呈现瓦解 之象,但其被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势力衰微,
C. 本文作者从兵力、地势、臣僚意见、主帅等方面探讨了两朝的相似性,但 是两朝结局迥异,是因为相异条件影响更大。
D. 前秦借鉴晋朝当年羊祜任命王潜修舟楫做顺流之计的准备,任命裴元咯等 用七年时间筹备蜀中水师,战斗力明显增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前秦重臣王猛在去世时曾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 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 以便社稷。”
B. 王家王坦之去世前,给另外两大家族的谢安、桓冲写信,建言谢、桓两家 “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C. 前秦有识之士赵整曾写《琴歌》,歌中唱道:“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 当语谁 ”
D. 淝水之战前,苻坚驳石越长江难渡之言,曰:“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 代之业,龙骧(案指龙骧将军王潜)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久 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4. 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 灭吴之战与淝水之战有相似之处,但相异条件更为明显。请结合文本内容,简 要概括两次战争的相异条件。(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懂人间事
刘亮程
仓房是从来不让外人进去的,里面装着我们家所有的粮食,还有农具、皮货 之类。这些东西,都是不能让外人看见的,尤其仓里的粮食,那是一个家庭最大 的秘密,是多是少,不可外泄。仓房没有窗户,只在接近屋顶的高墙上,开了两 个通风用的小洞口,房子里,黑得啥都看不见。我们小的时候,谁也不敢进去, 门用很大的铁锁锁着,钥匙在母亲那里。有时,她打开门,进去摸索半天,端出 一盆苞米或麦子。仓房里装着我们家一年的粮食,有时是好几年的粮食,粮堆顶 到了房顶。个别的年成,仓里所剩无几,我们节省着吃,半饱半饥,熬到又一年 的麦子成熟。
无论多少,粮食都被锁在仓房里,就像我们一家人躺在那些长夜里。我们的 睡眠像粮食一样,没有人知道。没人知道我们梦见什么,也没人知道我们没梦见 什么。当这一家人安静地睡着,谁敢说他们只是简单地活着 他们像被伐倒的树 一样,横躺一炕的长短身体,仅仅是为睡好了再起来干活吗 在这场意味深长的 睡眠中,他们中间的一个人突然从土炕上坐起来,穿好衣服,梦幻般地飘走。在 外面,他看到月光将村庄和田野映衬得同白天一样,
父亲和陈吉民经过一下午的讨价还价,终于在天黑后说定:我们家五间大房 子、两间小耳房,加上牛圈,总共卖七百八十块钱。父亲想争到八百块钱,费了 很 多口舌,没争上去。晚上,一家人在油灯下吃饭,父亲说:“陈吉民太心细,把 我们家房顶的椽子挨个数了一遍。”
“数了多少根 ”我问。我们天天躺在屋顶下面,也没数过有几根椽子, “他数了八十七根。”父亲说。
“不过,仓房里的没数上,屋里太黑,看不清。我说二十根,陈吉民不信。 出来数了屋檐下的椽子头,只有十五个椽头。其实两个是假的,盖房时压上去的。 幸亏仓房里看不清,都是些烂椽子,要是看清楚了,说不定他还不出这个价呢。”
我记得最清的是,父亲和陈吉民站在外屋讨价还价的情景。
“光屋顶这根木头,就能卖一百多块钱,”父亲说,“村里人谁不知道我这根木 头,早先有人出过一百五十块钱,我都没卖。要是拆下来,二百块都让人抢掉了。”
那是我们家房顶上最粗最直的一根木头,盖房时,父亲将它刮得光光溜溜, 特意担在里屋的顶上,让人一进门就能看见。
这根木头,确实为我们家长了不少面子。我听到不少人坐在我们家炕上聊天, 不止一次赞赏过这根木头。他们围坐成一圈,边抽烟边说些人和牲口的事,说到 没话处,便有人扬起头,对着屋顶赞叹几句。无非是赞叹过多少遍的那些话:
“这根木头真直。”
“做啥都是根好材料呢。”
“就是,就是。”其他人赶紧帮几句嘴。话题自然引到木头上。父亲满脸放光, 腰也挺直了。他扬起脸,把那根让他引以为豪的木头,从这头看到那头,把他弄 到这根木头的经过添油加醋地叙说一遍。父亲每次说的都不太一样,每次都会加 一些新内容,每次都能让人听下去。只有母亲不耐烦,她坐在炕的另一头纳鞋底, 听到父亲吹牛,便会奚落几句,
我们兄弟几个,在地上或院子里玩耍,有时也会坐在大人们身后,悄无声息 地听一下午,有时听到月明星稀,
母亲不喜欢那些男人,说他们都是来混烟抽的。他们从来不带烟,烟瘾犯了, 就来找父亲聊天。父亲话越多,他们越高兴,反正没事情,熬时间,时间越长, 越能多抽几根。
“你吹牛呢!”陈吉民不相信父亲的话,“别看这根木头又粗又直,说不定里
面早空了。胡杨树长到这么粗, 一般里面都长空了。要拆下来,没准只能当柴劈。’
“我还没听见谁说这根木头不好呢。你说它空掉了,我让你听听。”
父亲生气了,他从外面拿来一截木头,对准那根最粗最直的木头,狠劲地捣 上去。只听到空洞而沉闷的一声巨响,我们全惊呆了。这幢房子从来没发出过这 种响声。房梁上的尘土、草屑,簌簌地落了一炕一地,
陈吉民家最终没有福气住进我们家的宅院。或许是缘分,这院房子注定由光 棍冯三独守着,年复一年地破败下去,
原来,第二天一早,陈吉民来送定钱,见我和父亲正在砍房边上的一棵柳树, 他不愿意了:“已经说好把房子卖给我,这些树就全是我的。你要再砍,我可不愿 意。我昨天已经数过了,大大小小一百八十七棵,交房子时少一棵,我都不愿意。”
父亲愣了半天,才回过神,
“啥,你说啥 我卖房子,又没卖树。房前屋后的树,我都要砍掉带走。”
“我买房子,就是看上了这些树,要没这些树,五百块钱我都不要呢。”
两个人说着说着,吵骂起来。吵到后来,父亲一生气,不卖给陈吉民了,再 贵也不卖给他。陈吉民也不买了,再便宜也不买了,
两个人成了仇人,
两个月后,我们全家搬出黄沙梁。光棍冯三住进这个空荡荡的大院子。全部 房子作价五百五十块钱,卖给冯三,能成点材的树,都被我们砍倒拉走了。房子 前面和左右林带仅剩下几棵半大的小树,那是留给冯三的。我们砍树时,冯三一 直站在旁边看。我们砍了一整天。我们每年都在房子周围栽树,栽了十几年。我 们走进这个家园时,只有房前屋后长着两排树,现在前后左右都已绿树成荫。
砍到剩下不多几棵时,冯三走过来,说:“这几棵,留给我乘凉吧。你们以后 来黄沙梁,也有一个乘凉的地方。'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炎热秋天,我果真站在当时留下的一棵弯柳树下面。那棵 树好像还是我们离开时的样子,这么多年,它似乎一点儿没长。稀疏的枝条上, 稀稀落落地缀着些叶子,没多少树荫,却已经足够我乘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描写了小时候记忆中的仓房,儿时仓房里的粮食的多少是不能外 泄的,而且仓房很黑,谁也不敢进去,充满神秘色彩,
B. 那些来我们家里聊天的男人,无不赞赏我们家房顶上最粗最直的一根木头, 话语、表情和动作中可见他们对父亲的羡慕之情。
C. 作者全家在房子的周围栽了十几年的树,由前后两排到前后左右都已绿树 成荫直至后来只剩几棵树,见证了作者的成长经历,
D. 二十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当年的那棵弯柳树仿佛和以前一样,不仅能够 让“我”乘凉,还满载着作者对这座大院子的深情回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写到“仓房没有窗户……黑得啥都看不见”为下文陈吉民没有数 清楚仓房内椽子的数量做铺垫,
B. 文中多处使用“七百八十块钱”“八十七根”等数字,这些细节表明作者 对于父亲卖房子这件事印象深刻。
C. 听到“空洞而沉闷的一声巨响”,说明屋顶那根木头中间早已空了,为下 文陈吉民不愿意买房子埋下了伏笔。
D. 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弯柳树竟然还像当初的模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这样结尾,更增添了沧桑感。
8. 文章中多次运用人物对话,请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4分)
9. 文章的题目是《树懂人间事》,令读者浮想联翩。请结合文章,分析文章题目 的深刻意蕴。(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 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 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 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
(
外
付
多
女
、
) (
么
于
日
3
)
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 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 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
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
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 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 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 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 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材料二: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 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他书。 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 臣绛、灌之属咸介冑武夫,莫以为意。 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 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 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 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 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 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选自《汉书 ·刘歆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倪宽 A 既通国《尚书》以文学回应郡举巨诣博士日受业G 受 业 H 孔 安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藏,收藏、保存,与《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藏”含义和用法相同。
B. 亡,丢失、失掉,与《鸿门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中的“亡”含 义不同。
C. 易,轻视,与《齐桓晋文之事》“何可废也 以 羊易之”中的“易”含义不同。
D. 固,本来、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 用法和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伏生对于《尚书》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如果没有伏生将《尚书》藏 在墙壁当中,那么很大可能由于秦始皇焚书,《尚书》无法继续流传或者 有很大一部分的缺失。
B. 倪宽是伏生的得意门生,由于精通《尚书》,得到张汤的重用以及向皇帝 推荐的机会,以至于最终官至御史大夫,身居三公之位,可谓是只因精通 《尚书》而得到高官厚禄的典型代表,
C. 孔安国曾经教导过倪宽,还得到了《尚书》失传的十几篇著作,可见,其对 《尚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D. 贾谊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汉朝少有的能够通晓儒家经书的,虽说 建元年间已经出现许多能够讲授儒家经典著作的老师,但其对儒家经典的 掌握程度都比不上贾谊,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2)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
14.《汉书 ·刘歆传》中记载“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根 据两则材料,概括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东阿道中晚望① 袁宏道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②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注】①这首诗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虚龄二十八岁时,从京都至吴县任县令, 道经东阿所作。②东阿城南有“三归台”,是管仲在东阿的遗迹之一。“归者,馈也。”据说管 仲曾三次接受齐桓公的赐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的开头,作者在傍晚时分登上高原,眼前的景色与内心的愁绪彼此 交织,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B. 颔联与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立意有相似 之处,颇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C. 颈联通过“青山”“落日”“荒园”等意象,营造了一个苍凉悲壮、凄清 冷落的意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D. 尾联通过对比,将被时光湮没的古碑和项羽坟头的石马进行比较,表现 了项羽永不磨灭的崇高精神品格。
16. 历代不少评论家认为袁宏道放浪丘壑、怡心山水、常怀出世之志,认为他消 极遁世、不关心世道。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与人的对话,是心灵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赤壁赋》 一文中,当客人将自 身的苦闷向苏轼倾诉后,苏轼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回答,使得客人获得心灵 的宁静与释然,以至于“ - ”,可见此时两人忘记了
,
时间,也忘记了主客之别。
(2)梦想,因人而异;尊重,牢记于心。面对弟子吐露心声,正如孔子所言“亦 各言其志也已矣”,可是面对子路所言的梦想,孔子便不由自主地微笑了, 对此孔子给出的解释是:“ 。"
(3)水是生命之源,不仅孕育生命,也承载着情感。“水”作为一个意象,常常 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李白的笔下,传递着诗人或喜或悲、复杂交织的情感,比 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在中国文人眼里,春天除了是万物萌发的美好季节,还是观照人的生存体 验的多面镜,映射着五光十色的生命情态和思想哲理。春天是一年的发端,在融 融春意中,大地从严冬的沉睡中醒来。百卉萌动,万物复苏,一派草长莺飞、 A 的景象。
②中国文化里,“元日”即大年初一,是中国人春天的首要节日,也是我国重 要的传统佳节。诗人以质朴的语言,点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典型意象——暴竹、屠 苏酒、春风暖阳、门神、春联,宛如一副色彩亮丽的民俗画卷,将喜庆祥和欢渡 春节的热闹场景,连带醉人的酒香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呈现出来,也让人们的各 路感官都亢奋起来。传统春节仿佛连台大戏,节前的“ 忙 年 ”是排练和暖场锣鼓, 除夕是隆重的揭幕亮相,正月初一步入 B 的高潮,经过跌荡起伏的移步 换场,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奏响让人依依不舍的尾声。元宵节的灯火烟花、 车水马龙、社火百戏等,是那样绚丽多彩、欢腾喜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团园、 幸福美满的祈盼。
③中国文化里的春天,如相看两不厌的春山,波光映人的春水,是那样苍翠 欲滴、 C 。我在深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的同时,只能借用美学大师朱 光潜《谈美》里的告别语,对每日在这繁忙世界里匆匆行走的人说一声:“慢慢走, 欣赏啊!”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草长莺飞”短语结构类型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 欢腾喜庆 B. 云淡风轻 C. 苍翠欲滴 D. 飞禽走兽
19. 文中第②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引号极具表现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忙年”使用引号,分 析“忙年”的含义和使用引号的作用。(5分)
22.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 审,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传统佳节, 我国春节期间的各地都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俗活动,请根据以上 材料第②段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过年期间的一项民俗活动,要 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屠呦呦团队历经无数次实验失败,才从传统中医药典籍中觅得青蒿素这一抗 疟良方;马斯克的 SpaceX 太空探索计划,在火箭发射屡次受挫、外界质疑声浪 此起彼伏之际,依然执着奋进,终在可回收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幅降低 太空探索成本。
材料二:
1961年1月的一天,钱三强把于敏叫到了办公室,说:“国家需要氢弹。” 此时的于敏已在原子核研究领域渐入佳境,但听到这短短六个字,他没有过多的 考虑,毅然加入到了氢弹研究的队伍,开始了对氢弹的研究。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级高一4月期中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3分)
A( “正是”二字以偏概全。原文指出“前秦内部的形势既然如此,那就说明尚不存在由前秦进行统一战 争的政治条件”,而前秦内部形势还包含“民族因素”。)
2. (3分)
C(A 项“这支质子军虽有一定的战斗力量”错误,原文为“只能置苻坚中军以备侍从仪卫,没有战斗 力量”;B 项为“根本原因”错误,吴国被灭原因,原文从三个角度并列分析,并没有强调哪一个原 因是根本原因; D 项“战斗力明显增强”错误,虽有效仿之举,但是原文为“蜀中水师,是战前一年始 由巴西、梓潼太守裴元略筹建,与灭吴之前王潜作船七年的准备,是无法比拟的。”)
3. (3分)
D(作者观点是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在于其军事形势、包括民族因素在内的政治形势。 A 项 和C 项都涉 及民族因素,B 项涉及政治形势,三项都符合作者观点。 D 点涉及“长江”这一地理形势,不能作为证 据支撑作者观点。)
4. (4分)
①多处引用,使得论据较为权威,增强了学术论文的严谨性、真实性和说服力;②文章引用大量史实, 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6分)
①军事准备充分程度不同、晋灭吴显然做了周密安排和多方面准备;②两次战争比较、发动战争的司马 氏和苻坚所恃政治力量不同;③灭吴之战与淝水之战,就吴与东晋的国势比较,吴国国势衰微而东晋政 局稳定,差别也很显著。(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6. (3分)
B( “羡慕之情”错误,那些男人“说到无话处”才会夸奖这根木头,而且他们也是为了混烟抽,并不是 真心实意的羡慕。)
7. (3分)
C(陈吉民不买房子的原因是他是冲着房子周围的树去买的房子,结果作者的父亲说卖房子不包括树在内, 所以陈吉民才不买了。这两件事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前者没有为后者埋下伏笔。)
8. (4分)
①对话使叙事更加紧凑简练,精简地叙述了作者一家卖房时的相关内容;②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陈吉 民和父亲关于屋顶那根木头的对话,引起了下文父亲去敲那根木头的情节;③对话具有代入感,更加具 有真实性,更能直接抒发说话者的情感。④对话可以展示他们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陈吉民和 父亲关于卖房子与卖树纠纷的对话,可见父亲倔强的性格。(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
①题目《树懂人间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能看懂发生在人世间的事情,新奇有 趣;②这棵树是指作者家屋顶的那根胡杨树木头,见证了作者一家的生活经历,它能懂父亲的骄傲、村 里人的混烟抽和母亲的不喜欢;③这棵树也是指作者搬家时留下的那棵弯柳树,它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宅 院的荒凉,等待着作者的回来,给作者一丝清凉,让作者的情感有所慰藉与依托。(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3分)
CEG( “通《尚书》”是动宾结构,C 处断开;“以文学”作为状语修饰“应郡举”,“应郡举”也是 动宾结构,E 处断开;两个“受业”不可能构成叠词,所以G 处断开。译文:倪宽精通《尚书》之后, 凭借经学方面的成绩参加郡中选举,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
11. (3分)
D(用法和含义相同。)
12. (3分)
B.( “只”表述绝对化。倪宽得到张汤的重用以及向皇帝推荐的机会,并非(只是)由于精通《尚书》, 所以他也不是精通《尚书》而得到高官厚禄的典型代表。)
13. (8分)
(1)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崤山以东的那些儒学大师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由 是”“颇”各1分;句意2分。)
(2)到孝惠帝时,才废除禁书法律,但公卿大臣绛、灌等人都是披戴盔甲的武夫,不以为然。(“除”, “咸”各1分;句意2分。)
14. (3分)
①孝文帝时期,伏生是当时少有的能够研究《尚书》的人,可是年龄较大、行动不便;②伏生藏有其他 人未有的《尚书》,并且当时在齐鲁一带影响较大;③汉朝建立初期,离贤明的君主很远,孔子的学说 又灭绝,法令制度无从沿袭,为维护维持封建统治,急需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提高其影响力。(每点 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5. (3分)
D.(尾联联想到管仲和项羽二位古人,主要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悲凉和对历史昔盛今衰的感慨,所谓“项 羽崇高精神品格永不磨灭”在文本当中并未明确体现,也不符合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16. (6分)
结合本诗,我认为这些评论家的观点并不准确。①首联直接点出自己“愁”的情感,可见认为他“消极 遁世、不关心世道”并不准确,诗人也会被现实当中的苦闷影响,并没有完全脱离尘世、超然物外;②颔 联慨叹骊马疾蹄下的尘土,历史上的往事早已化为游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本身便饱含着对于国家命运、昔 盛今衰的思考;③颈联夕阳渐渐落下、冻雀声声凄厉,更增添全诗的悲凉意味,诗人难以言说的悲痛隐藏 其中,可见袁宏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④尾联通过联想,以项羽的事例,进一步强化了全诗悲凉感伤 的意味,同时字里行间传达出对当时统治者含蓄且深刻的告诫-—增强危机感、避免轻敌大意,以免走向 和项羽同样的命运。(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满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7. (6分)
(1)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示例一: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3分)
B(“草长莺飞”中“草长”与“莺飞”属于并列短语,其中“草长”“莺飞”又同属于主谓结构,与“云 淡风轻”结构最接近。)
19. (3分)
“暴”改为“爆”;“副”改为“幅”;“渡”改为“度”;“荡”改为“宕”;“园”改为“圆”。(指出 并改正1分,任意改对三处即可。)
20. (3分)
示例:A 生机盎然/鸟语花香/姹紫嫣红 B 扣人心弦/动人心弦 C 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每答对一处给
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21. (5分)
含义:“忙年”指为庆祝春节而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于年前进行的排练和暖场锣鼓。(2分)作用:加 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为了表明此处“忙年”是为庆祝春节而预先进行的相关演练和准备。(3分)(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 . (6分)
示例一:送灶神: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庄重的祭灶仪式。人们精心准备祭品,怀着 敬畏之心祭拜灶神,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庇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无灾无难。 这一习俗,体现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示例二:吃年夜饭:除夕之夜,阖家团圆, 一顿 丰盛的年夜饭是重中之重。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特殊的含义,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象征着生活富足、年年有结余。家人团聚,共享美食,欢声笑语,共享亲情,
(紧扣“民俗活动”这一话题1分,具体内容2分,阐明寓意2分,语言流畅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酌情给分)
23. (60分)
【材料解读】
材料一通过屠呦呦和马斯克的事迹,表现科研道路上需要既要经得起挫折,又要具有“探索与创新” 的精神;从材料二中可以读出科学家应该具备崇高的爱国情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为祖 国效力,这些都是科学家精神。材料里的科学家精神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不 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探索精神。围绕以上理解进行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践行科学家精神,铸就时代辉煌
(2)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3)信念共挑战一色,开创与青春齐飞
(4)秉探索创新之精神,担民族复兴之重任
(5)习科学家精神,明成长之道理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韭 朋 等 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较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 明 :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 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 有文采:③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①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意:②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④构思新巧⑤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伏生,是济南郡人。先前做过秦朝博士。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不得, 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 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起,伏生 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 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崤山以东的那些儒学大师无不涉猎 《尚书》来教授学生了。
伏生教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倪宽。 倪宽精通《尚书》之后,凭借经学方面的成绩参加 郡中选举,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倪宽家贫没有资财,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还经常偷偷外 出打工挣钱,来供给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时常常带经书,休息时就朗读体会它。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 他补了廷尉史的缺官。当时张汤正爱好儒学,就让倪宽做奏谳掾,负责呈报案情。倪宽根据经义古法论 事判决疑难大案,因而张汤很宠用他。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 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等到张汤 当了御史大夫,就让倪宽当掾吏,向天子举荐他。天子召见询问倪宽后,很喜欢他。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便 官至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去世。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而得以官运久长, 但是他没有匡正劝谏过皇上的过失。居官期间,属下的轻视他,不为他尽力。张生也当了博士官。而伏生的 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
从此以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 《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孔安国得到 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大约自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起来了,
材料二:
汉朝建立,离贤明的君主很远,孔子的学说又灭绝,法令制度无从沿袭。当时只有叔孙通一个大致制 定礼仪,天下只有卜书《易》,没有别的书。到孝惠帝时,才废除禁书法律,但公卿大臣绛、灌等人都是 披戴盔甲的武夫,不以为然。到孝文皇帝时,开始让掌故晁错跟伏生学习《尚书》。《尚书》刚从屋墙中 取出,腐烂散乱,现在那书仍在,当时师傅只是传解诵读罢了。《诗》开始萌芽。天下出现了很多书,都 是诸子的传释,应该广泛地陈列在学校,为它们设置博士。在汉朝的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只有贾谊罢了。 到孝武皇帝时,邹、鲁、梁、赵稍微有讲解《诗》《礼》《春秋》的前辈老师,都兴起于建元年间。在这 时,一人不能独自穷尽经书,有的通晓《雅》,有的通晓《颂》,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讲经)。《泰誓》 后出现,博士收集并诵读它。所以诏书说道:“礼乐衰败,书简散落破损,我很担心。”当时汉朝建立已 经七八十年,离开全部的经书,本来就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