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B)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字组词。 (8分)
1.[涯 崖 牙 芽] ( )齿 发( ) 教师生( ) 悬( )峭壁
2.[寂 计 记 迹] 日( ) 痕( ) 阴谋诡( ) ( )静无人
3.[至 志 稚 智] ( )嫩 理( ) ( )同道合 自始( )终
4.[碧 毙 毕 避] ( )业 ( )免 金( )辉煌 奄奄待( )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 ”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判断其使用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4分)
1.这本书的情节特别惊险,读起来娓娓动( )。 ( )
2.九寨沟的湖光山色,在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 )。 ( )
3.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迫不( )待地说出了答案。 ( )
4.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语( )心长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10分)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誉满天下(称赞) B.妙手成章(花纹)
C.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D.百年树人(立,建立)
2.下列短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调换方向 独特的创意 B.修改缺点 贴切的文字
C.配备仪器 深切的感悟 D.铭记教诲 端庄的举止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老师,您不是演员,却 ;您不是雕刻家,却 ……未来,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 ;假如我变成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 。
①腾飞的翅膀 ② 吸引着我们渴求知识的目光
③弄潮的力量 ④塑造着一群群孩子的灵魂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4.下列诗句不能用来表达对教师的赞美与感激之情的一项是 ( )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把下列赠言分别送给不同性格的同学,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心胸狭窄 ② 缺乏自信 ③ 悲观消极 ④惰性较强
(1)送给 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想的那样糟糕,愿你笑对人生!
(2)送给 的同学: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3)送给 的同学:只有自信,才能面对人生的艰辛、岁月的苦楚,抹去你悲伤的眼泪,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4)送给 的同学: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驻心中。
A. ③④①② B. ③④②① C. ①④②③ D. ③①④②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2分)
1.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改为转述句)
2.这地方太小,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 (改为夸张句)
3.友情是一眼泉,清澈甘甜;友情是 , ;友情是 , 。(仿写句子)
4.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同时运用“偶然”和“必然”写一句话,要求含有一定的道理)
5.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共4处)
我们即将毕业,学习更加勤劳了。这学期,我们班同学经常阅读的报刊杂志有《小学生语文导报》《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我们班还被评为了“课外阅读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知道,在 的记忆里,有一位 的田老师;在 的记忆里,有一位 的语文老师;在 的记忆里,有一位 的方老师。(第二、四、六空填四字词语)
六、语文与生活。(5分)
临近毕业,一名大学毕业生双膝跪地,感谢自己母校的场景感动了很多市民。就此有许多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留言说:“这是我们班的大哥,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跪,跪母校,跪恩师,跪四年的兄弟,跪出了我们班的骄傲!”
1.如果你看到这种场景,你会写下怎样的留言 (2分)
2.即将毕业的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感谢母校呢 (3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8分)
(一)林琴南敬师(12分)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 ”即呼备①,贪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 ①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脩(xiū):捆成一捆(十条)的干肉,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报酬。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若心固善”中“固”的意思是(2分) ( )
A. 坚固。 B. 固执,顽固。 C.坚决,坚持。 D.本来,原来。
2.联系上下文可知,“以袜实米”中“实”的意思是(2分) ( )
A.果实,种子。 B. 真,真诚。 C.放进,装满。 D.事实,实际。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B.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C.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D.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4.“师怒,谓其窃,却弗受”的意思是(2分) ( )
A.老师生气了,告诉他偷窃不对,但却接受了。
B.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
C.老师生气了,教育他不能偷窃,不接受米。
D.老师生气了,认为他这样偷偷地送米不对。
5.如果给这篇短文换个题目,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 ( )
A.尊师重教 B.以袜实米
C.林纾心善 D.束脩之礼
6.你认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请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
(二)暖手 铜炉(16分)
郭宗忠
①家里珍藏着一个暖手铜炉,那是清朝早年的一个老物件。小时候,一到冬天,农村冷得要命,我们就把母亲做饭烧过炉火后的木炭,一块块用铁筷子夹到暖手钢炉里,暖手铜炉立即热了起来。放在我们的脚边,或者桌子边上,暖暖手暖暖脚,倒是一种奢侈了。
②我们常常先把暖手铜炉送到奶奶的房间,奶奶象征性地烤一下手,说暖和了,让我们赶紧拿走,奶奶知道我们学习到很晚,暖手铜炉对我们来说有更大的用处。
③一个冬天,每天暖手铜炉在家里每一个人的手上转一圈,传递着一份温暖,最后放在了八仙桌上。
④我们兄弟几个写作业时,谁的手冷了,就过来暖一下手。或者我们写完了作业,一家人围着暖手铜炉,父亲给我们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者武松打虎,或者老戏,或者他自己当兵或当武警时经历的往事,或者是当年到大寨参观和陈永贵握不到手,父亲挤进人群摸了摸陈永贵的棉袄……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让我们也想象着世界的大,男子汉要有走遍天下的雄心。
⑤那样的时光现在想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了。
⑥物质贫乏的年代,星光下、月光下,我们会到家庙湾里的冰上滑冰。我们找来木板、铁条做成滑板,在两根木棍上楔(xiē)上钉子,蹲在木板上,用木棍上的钉子插到冰里,一用力,滑板就带着人飞速地在冰面上打滑,玩得尽兴极了。半夜回家时,手脚冻得麻木。这时候暖手铜炉派上了用场,用手捂住它,手热了,再暖暖冻得红红的耳朵,那暖手铜炉怎么不是我们心里的神
⑦后来离开了老家,到了东北,那些冰雪的日子,洗了衣服,拿到室外就冻成了冰片,但东北的房间里是暖和的。夜里醒来还是经常想起那个暖手铜炉□那个带着亲情的暖手铜炉□不免有了一份牵挂思念和忧伤□
⑧以后,每次探家,虽然家里都用上了暖气,但我还是取出暖手铜炉,给它照相,把玩它,欣赏它。
⑨暖手铜炉依然保持着黄铜的锃亮,提手被摸得亮亮的,底部已经被岁月磨得很薄了,一个边角还露出了磨损的小洞,网格状的铜炉盖的一个角也有了一点儿破损。
⑩它经历过多少个冬日,温暖过祖辈和一代代人的手。祖先的温暖似乎也保留在这暖手铜炉里了。
现在又是冬天,突然想到了那个暖手铜炉,那份亲情和温暖又如暖流一样传来,让这个飘雪的冬夜不再寒冷。
1.在短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2.短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3.作者围绕“暖手铜炉”写了哪些事情 请简要归纳。(3分)
4.为什么每次探家,“我”还要取出暖手铜炉给它照相,把玩它,欣赏它 (3分)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4分)
(1)题目“暖手铜炉”中的“暖”字单指铜炉带给“我”的热量。 ( ) (2)画“ ”句子中的“那样的时光”指的是“我们”和暖手铜炉相处的时光。 ( )
(3)短文通过回忆一个物件来抒发情感,这种写法叫作借物抒情。 ( )
(4)第⑩自然段写出了暖手铜炉是传家宝,深受家人的喜爱。 ( )
八、习作。 (30分)
六年来,我们上过无数的课,认识了许多老师。那么,哪位老师上的哪堂课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 请以“忘不了的一堂课”为题写一篇习作,写清楚“忘不了”的原因。不少于500字。
第六单元测试卷(B)
一、1.牙 芽 涯 崖 2.记 迹 计 寂 3.稚 智志 至 4.毕 避 碧 毙
二、1. 听 × 2. 胜 3. 及 4. 重 三、1. C 2. B 3. C 4. A 5. B
四、1.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我的! 2.示例: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 3.示例:一杯茶 馥郁醇香 一本书厚重深邃 4.示例: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看似是偶然的,其实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必然结果。 5.①把“勤劳”改为“勤奋”;②把“报刊”改为“报纸”;③删去“通过”或“使”;④删去“的光荣称号”,或把“被评为”改为“获得”。
五、刘绍棠 示例:润物无声 黄蓓佳 示例:善用鼓励 戚书哲 示例:循循善诱
六、示例:1.下跪不是恰当的感谢方式,未来的成就才是给母校最好的谢礼。 2.送母校一幅画,画中有学校各处美丽的景色和同学们努力学习的场景。
七、(一) 1. D 2. C 3. A 4. B 5. D 6. 示例: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尊重老师的孩子。他见老师没米做饭,就用袜子装米送给老师,当被老师拒绝后,便向母亲请教,换了种合适的方式把米送给老师。
(二)1. 、 , 、 。 2.首尾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突出了作者对暖手铜炉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3.①一家人轮流暖手;②围着暖手铜炉听父亲讲故事;③滑冰后用暖手铜炉暖手、耳。 4.因为那个带着亲情的暖手铜炉,让在外工作生活的“我”有了一份牵挂、思念和忧伤。 5. (1)× (2) (3) (4)×
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