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7 22:18:55

文档简介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A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B太行山。
2.地表形态:
(1)特征:沟壑纵横。
(2)成因: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缺少植被保护,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
(3)地貌类型: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项目 主食 菜肴 民居
传统 小麦和杂粮 简单,常用咸 菜、辣椒佐食 窑洞
现代 食物丰富 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新窑洞或 高楼房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
(1)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
(2)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3)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3.城市化建设加快: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
1.黄土高原是由流水冲积而成的。 (×)
2.山西人喜爱吃醋,适应了饮用水中碱性大的特点。 (√)
3.黄土高原是我国煤炭能源基地。 (√)
位置范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地貌类型、窑洞、坡耕地、保持水土、植树种草、打坝淤地、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为何适宜建造窑洞
答:由于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当地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
黄土哪里来的
“风成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风成说” 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
【典例】(2024·苏州学业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如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 (B)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B)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黄土高原治理成效显著,河水含沙量明显减少,主要的工程措施有 (B)
A.开挖沟渠,引水灌溉
B.修建挡土坝,缓坡修梯田
C.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D.过度放牧区减少牲畜数量
提取 关键点 黄土高原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地理事物、环境问题及其措施
转化 知识点 (1)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冬冷夏热,夏季多暴雨;农耕文明出现早; (2)秦岭、太行山是黄土高原界山,长江、庐山与之无关; (3)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有:生物措施——大力植树种草、退耕还草还林;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2024·云南学业考)读地貌景观图(下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B)
A.农民修筑梯田造成
B.长期水土流失形成
C.大量废弃窑洞崩塌形成
D.大规模开采露天煤矿造成
2.针对图示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C)
A.陡坡修筑梯田,种植果树
B.缓坡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C.坡脚修挡土坝、护坡等工程
D.陡坡种植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地理与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下图为地坑院的主要分布地及地坑院民居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坑院位于我国 (A)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4.地坑院的建造 (A)
①因当地黄土层深厚,适合地下开挖
②洞顶平坦,可作道路通行
③可使屋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④斜坡通道利于引水入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简图。
材料二 昔日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引导下,当地农民调整了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土坝和梯田……得益于不断地生态治理,黄土高原开始披上绿装。如今,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随着黄土高原的变绿,人们开始富裕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凸显。
(1)图中黄河上、中游分界点A是河口,中、下游分界点B是桃花峪,山脉甲的名称是太行山。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沟壑纵横,请写出一例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信天游、窑洞、秦腔、陕北(安塞)腰鼓、陕西剪纸等(任写一例)。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给下游带来了什么危害 针对此危害请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至少2点)
答:危害:泥沙淤积、地上河、洪涝等。
措施:①植树种草;②建梯田;③修挡土坝(打坝淤地);④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⑤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等。
  (2024·陕西学业考)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源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发祥地。现今,当地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读南泥湾位置示意图,完成6、7题。
6.南泥湾位于 (A)
A.延安市,属于革命纪念地
B.秦岭山区,属于自然风光
C.渭河之滨,属于名胜古迹
D.黄土高原,属于大型城市
7.以下措施符合南泥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是 (B)
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②增加耕地面积,单一发展种植业
③发展红色旅游,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④加强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针对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堆采取了台阶式平整治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根据图文材料,完成8~10题。
8.牧草和灌木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C)
A.减少噪音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
9.护坡挡墙主要的作用是 (D)
A.降低坡度 B.阻挡水流
C.减少地震 D.保护坡体
10.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主要目的是 (D)
A.保持水土 B.降低成本
C.美化环境 D.发展牧业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A ,西抵乌鞘岭,东到B 。
2.地表形态:
(1)特征: 。
(2)成因:土质 ,夏季多 ,缺少 保护,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
(3)地貌类型: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项目 主食 菜肴 民居
传统 小麦和 简单,常用咸 菜、辣椒佐食
现代 食物丰富 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新窑洞或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
(1) 以保持水土。
(2)将坡耕地改造成 。
(3)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 。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 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3.城市化建设加快: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 发展与 保护同步的战略。
1.黄土高原是由流水冲积而成的。 ( )
2.山西人喜爱吃醋,适应了饮用水中碱性大的特点。 ( )
3.黄土高原是我国煤炭能源基地。 ( )
位置范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地貌类型、窑洞、坡耕地、保持水土、植树种草、打坝淤地、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为何适宜建造窑洞
黄土哪里来的
“风成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风成说” 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
【典例】(2024·苏州学业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如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 ( )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 )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黄土高原治理成效显著,河水含沙量明显减少,主要的工程措施有 ( )
A.开挖沟渠,引水灌溉
B.修建挡土坝,缓坡修梯田
C.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D.过度放牧区减少牲畜数量
提取 关键点 黄土高原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地理事物、环境问题及其措施
转化 知识点 (1)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冬冷夏热,夏季多暴雨;农耕文明出现早; (2)秦岭、太行山是黄土高原界山,长江、庐山与之无关; (3)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有:生物措施——大力植树种草、退耕还草还林;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2024·云南学业考)读地貌景观图(下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修筑梯田造成
B.长期水土流失形成
C.大量废弃窑洞崩塌形成
D.大规模开采露天煤矿造成
2.针对图示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
A.陡坡修筑梯田,种植果树
B.缓坡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C.坡脚修挡土坝、护坡等工程
D.陡坡种植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地理与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下图为地坑院的主要分布地及地坑院民居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坑院位于我国 (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4.地坑院的建造 ( )
①因当地黄土层深厚,适合地下开挖
②洞顶平坦,可作道路通行
③可使屋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④斜坡通道利于引水入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简图。
材料二 昔日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引导下,当地农民调整了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土坝和梯田……得益于不断地生态治理,黄土高原开始披上绿装。如今,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随着黄土高原的变绿,人们开始富裕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凸显。
(1)图中黄河上、中游分界点A是 ,中、下游分界点B是 ,山脉甲的名称是 。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 ,请写出一例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给下游带来了什么危害 针对此危害请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至少2点)
  (2024·陕西学业考)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源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发祥地。现今,当地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读南泥湾位置示意图,完成6、7题。
6.南泥湾位于 ( )
A.延安市,属于革命纪念地
B.秦岭山区,属于自然风光
C.渭河之滨,属于名胜古迹
D.黄土高原,属于大型城市
7.以下措施符合南泥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是 ( )
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②增加耕地面积,单一发展种植业
③发展红色旅游,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④加强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针对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堆采取了台阶式平整治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根据图文材料,完成8~10题。
8.牧草和灌木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 )
A.减少噪音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
9.护坡挡墙主要的作用是 ( )
A.降低坡度 B.阻挡水流
C.减少地震 D.保护坡体
10.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主要目的是 ( )
A.保持水土 B.降低成本
C.美化环境 D.发展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