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课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课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8 08:16:52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课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考点一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命题 角度 1.结合秦岭的时事材料考查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考查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 3.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2024·贺州学业考)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区域与乙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 ( )
A.秦岭—淮河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400mm年等降水量线
D.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2. 确定丁区域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
A.降水 B.纬度
C.海拔 D.光照
  (素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对橘与枳产地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海陆位置影响,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大
B.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C.两地均以面食为主
D.两地河流在冬季普遍都有结冰现象
2.橘产地的传统民居风格是图中的 ( )
考点二 北方地区
命题 角度 1.结合生活、新闻材料考查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2.利用漫画、谚语等形式考查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
  (2024·杭州学业考)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的数字分别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关于甲、乙两地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甲地处于季风区,乙地处于非季风区
②甲地的年降水量通常小于乙地的年降水量
③甲地适合发展种植业,乙地适合发展畜牧业
④甲地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乙地传统民居是窑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特点
  (素材)2024年4月19日至21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大规模大风沙尘天气。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是“黄土地”,②地是“黑土地”
B.①地以平原为主,②地以山地为主
C.①地盛产大豆,②地盛产花生
D.①地耕地以旱地为主,②地耕地以水田为主
2.关于①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且起步早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环水绕的格局十分明显
C.冷湿是本地区最明显的气候特征
D.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考点三 南方地区
命题 角度 1.结合新闻材料及漫画考查南方地区的概况。 2.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
(2024·潍坊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福建土楼”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宝贵财富,潍坊某中学开展了“研遗保遗共赴未来”为主题的网上研学活动。图1示意福建土楼景观,图2示意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通航地区。
  研学一组:以“走进福建土楼”为主题进行研究,发现土楼就地取材,采用特殊工艺建造而成,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
(1)福建省的气候类型是 。据此说明屋顶采用“人字形”的原因。
  研学二组:以“寻踪泉州历史”为主题查阅到史料:泉州在宋元时期是各国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当地制造的水密隔舱结构帆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工艺。
(2)简析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原因。
  研学三组: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度的商业化使福建很多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风貌。
(3)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请提出三条合理的保护措施。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素材)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是苏轼所作的《鱼蛮子》中的一段。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 ( )
A.平坦富饶的华北平原
B.河网稠密的江南水乡
C.冰川广布的雪域高原
D.林海雪原的东北地区
2.与该区域的特征不相符的是 ( )
A.耕地以水田为主
B.淡水渔业发达
C.传统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
D.土地贫瘠,热量不足
3.到该区域能够品尝到的特色水果应该有 ( )
A.柑橘、香蕉、荔枝
B.苹果、杏、梨、桃
C.西瓜、葡萄、石榴
D.无花果、哈密瓜、苹果
考点四 西北地区
命题 角度 1.利用图文材料考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材料考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024·衡阳学业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4月16日9时56分,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的西部着陆,此次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材料二  如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及风力发电简图。
(1)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为我国最大的沙漠 。
(2)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B处是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有“塞上江南”之称,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
(3)C处为 山脉,发源于此山脉的D 河,向北最终注入 。
(4)西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相比矿产能源,请分析风力发电的优势。
(5)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选择在内蒙古境内的东风着陆场着陆,请分析其有利条件。(可从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方面分析)
  (素材)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粮仓”,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每年玉米收成后,利用戈壁滩天然晾晒使玉米种子在短时间内迅速脱水干燥。如图示意甘肃省地形与降水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河西走廊东北部的地形区是 ( )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河西走廊典型的农业类型是 ( )
A.水田农业 B.旱地农业
C.灌溉农业 D.河谷农业
3.与华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优势条件是 ( )
A.气候干燥,光照充足
B.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考点五 青藏地区
命题 角度 1.利用图文材料考查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新闻材料及漫画考查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024·云南学业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豫直流工程是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的特高压通道,起于青海,经甘肃、陕西,止于河南,连接了清洁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中东部地区。该工程源源不断地输送“绿电”替代部分煤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助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二 青豫直流工程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青豫直流工程共跨越了我国地势的 级阶梯。
(2)该工程从河南到青海经过的省区,年降水量变化的大致趋势是 。
(3)青豫直流工程输送的清洁能源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能,青海省所在地区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4)青海省的西北部还有被称为“聚宝盆”的 盆地。
(5)青豫直流工程止于河南,该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说出该工程输送的清洁能源为河南及所在的中东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答一点即可)
(6)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少开空调等低碳生活方式可助推“碳达峰”和“碳中和”。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还可践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有 。(答出一点即可)
青藏地区人地关系模式图
  (素材)我国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下图为青藏地区图,读图完成1、2题。
1.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 )
A.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B.黄土深厚,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干旱,灌溉农业发达
D.温和多雨,温带落叶阔叶林茂密
2.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的优势是( )
①位置偏僻,远离人口稠密区,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②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高原特有野生动物
③湖泊、古冰川众多,科学考察价值高
④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期末复习课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答案速填:①0  ②平原和高原  ③平原、丘陵  ④亚热带季风  ⑤有色金属  ⑥阿尔金  ⑦干旱  ⑧塔里木河  ⑨高寒  ⑩雅鲁藏布江   湟水
考点一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命题 角度 1.结合秦岭的时事材料考查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考查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 3.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2024·贺州学业考)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区域与乙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 (A)
A.秦岭—淮河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400mm年等降水量线
D.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2. 确定丁区域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C)
A.降水 B.纬度
C.海拔 D.光照
  (素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对橘与枳产地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B)
A.受海陆位置影响,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大
B.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C.两地均以面食为主
D.两地河流在冬季普遍都有结冰现象
2.橘产地的传统民居风格是图中的 (C)
考点二 北方地区
命题 角度 1.结合生活、新闻材料考查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2.利用漫画、谚语等形式考查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
  (2024·杭州学业考)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的数字分别是 (C)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关于甲、乙两地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①甲地处于季风区,乙地处于非季风区
②甲地的年降水量通常小于乙地的年降水量
③甲地适合发展种植业,乙地适合发展畜牧业
④甲地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乙地传统民居是窑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特点
  (素材)2024年4月19日至21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大规模大风沙尘天气。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地是“黄土地”,②地是“黑土地”
B.①地以平原为主,②地以山地为主
C.①地盛产大豆,②地盛产花生
D.①地耕地以旱地为主,②地耕地以水田为主
2.关于①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且起步早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环水绕的格局十分明显
C.冷湿是本地区最明显的气候特征
D.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考点三 南方地区
命题 角度 1.结合新闻材料及漫画考查南方地区的概况。 2.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
(2024·潍坊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福建土楼”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宝贵财富,潍坊某中学开展了“研遗保遗共赴未来”为主题的网上研学活动。图1示意福建土楼景观,图2示意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通航地区。
  研学一组:以“走进福建土楼”为主题进行研究,发现土楼就地取材,采用特殊工艺建造而成,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
(1)福建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据此说明屋顶采用“人字形”的原因。
答:该地区降水丰富,屋顶采用“人字形”有利于排水。
  研学二组:以“寻踪泉州历史”为主题查阅到史料:泉州在宋元时期是各国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当地制造的水密隔舱结构帆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工艺。
(2)简析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原因。
答: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研学三组: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度的商业化使福建很多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风貌。
(3)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请提出三条合理的保护措施。
答: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防止过度商业化;要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传统建筑;有选择地保护和修缮古建筑,保留原有风貌;调整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商铺等。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素材)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是苏轼所作的《鱼蛮子》中的一段。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 (B)
A.平坦富饶的华北平原
B.河网稠密的江南水乡
C.冰川广布的雪域高原
D.林海雪原的东北地区
2.与该区域的特征不相符的是 (D)
A.耕地以水田为主
B.淡水渔业发达
C.传统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
D.土地贫瘠,热量不足
3.到该区域能够品尝到的特色水果应该有 (A)
A.柑橘、香蕉、荔枝
B.苹果、杏、梨、桃
C.西瓜、葡萄、石榴
D.无花果、哈密瓜、苹果
考点四 西北地区
命题 角度 1.利用图文材料考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材料考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024·衡阳学业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4月16日9时56分,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的西部着陆,此次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材料二  如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及风力发电简图。
(1)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A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B处是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有“塞上江南”之称,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黄河。
(3)C处为阿尔泰山脉,发源于此山脉的D额尔齐斯河,向北最终注入北冰洋。
(4)西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相比矿产能源,请分析风力发电的优势。
答:与煤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势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能是可再生资源。
(5)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选择在内蒙古境内的东风着陆场着陆,请分析其有利条件。(可从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方面分析)
答: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大气能见度好,利于飞船着陆;人口稀疏,飞船着陆安全。
  (素材)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粮仓”,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每年玉米收成后,利用戈壁滩天然晾晒使玉米种子在短时间内迅速脱水干燥。如图示意甘肃省地形与降水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河西走廊东北部的地形区是 (D)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河西走廊典型的农业类型是 (C)
A.水田农业 B.旱地农业
C.灌溉农业 D.河谷农业
3.与华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优势条件是 (A)
A.气候干燥,光照充足
B.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考点五 青藏地区
命题 角度 1.利用图文材料考查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新闻材料及漫画考查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024·云南学业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豫直流工程是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的特高压通道,起于青海,经甘肃、陕西,止于河南,连接了清洁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中东部地区。该工程源源不断地输送“绿电”替代部分煤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助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二 青豫直流工程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青豫直流工程共跨越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2)该工程从河南到青海经过的省区,年降水量变化的大致趋势是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3)青豫直流工程输送的清洁能源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能,青海省所在地区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且日照时间长。
(4)青海省的西北部还有被称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
(5)青豫直流工程止于河南,该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郑州,说出该工程输送的清洁能源为河南及所在的中东部地区带来的益处:减少环境污染(或改善能源使用结构)。(答一点即可)
(6)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少开空调等低碳生活方式可助推“碳达峰”和“碳中和”。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还可践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有绿色低碳出行。(答出一点即可)
青藏地区人地关系模式图
  (素材)我国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下图为青藏地区图,读图完成1、2题。
1.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A)
A.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B.黄土深厚,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干旱,灌溉农业发达
D.温和多雨,温带落叶阔叶林茂密
2.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的优势是(D)
①位置偏僻,远离人口稠密区,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②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高原特有野生动物
③湖泊、古冰川众多,科学考察价值高
④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