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1 22: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女娲造人(袁珂)
从容说课:
《女娲造人》是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叙写了女娲造人的具体经过,情节浅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扫通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感受本文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运用想像联想的艺术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对人的产生进行科学的思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及有关人类起源的神化故事。
3.培养学生概括与复述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让学生说出故事梗概,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
2.自主合作探究,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改写神话故事的本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难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需在疑难处给予适当点拨。
3、研究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搜集整合仿写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奖状和奖品,打印好的《精卫填海》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美丽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有神通广大的闹海哪吒;有靓丽神通的嫦娥仙子……那么,人,是从何而来?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来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想像的。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袁珂的《女娲造人》一文吧。
[板书课题]??????28??女娲造人
二、文体及作者解读
本文是一篇关于人类和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理解。
多媒体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多媒体投影展示几副有关神话的图片。
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在课题下板书:袁珂(kē)]投影展示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人,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辞典》等。《中国古代神话》是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投影下列词语,指名同学正音与释义。
①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②澄澈(chéng???chè):清彻透明。
③幽光(yōu):昏暗的光。
④灵敏(líng??mǐn):反应快。
⑤绵延(mián??yán):延续不断。
⑥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⑦莽莽榛榛(mǎng??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2、学生听读录音,识记课文情节。
要求:全神贯注,加深理解上面7个词语音义,注意朗读的语调与情感,掌握课文的主要梗概,为复述课文作铺垫。
3、自主合作探究:
师投影问①: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生尽量用原文回答:
明确“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上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蓬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师投影问②: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讨论后归纳: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团造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师点拨:第一方法使女娲疲倦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
师投影问③:女娲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生讨论后用书中原文答。
明确:即课文最后一段:“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儿人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4、在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复述原文,要求说出大意即可,以求进一步熟悉课文。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合上书,自我课内3分钟练习,再由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讲台复述,全班评议哪位同学复述得最精彩。最后教师颁发事先准备好的奖状和奖品。
5、合作探究课后练习一。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投影展示: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4)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6、质疑探究:探讨一下女娲的形象。
学生讨论后师归纳: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女娲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四、课堂小结
正因为有了作者大胆的新奇的想像与联想,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朴实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伴随你我前行。
五、拓展延伸
1、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各自的理解。
师点拨: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从根本上看是在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是愚弄、麻痹劳动人民思想的,有其险恶用心的。
2、英国近代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了。而当代美国科学家则宣称能“克隆”人,那么人到底是从何而来?能否“克隆”?请同学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或上网查询,课下再与老师交流。
六、布置作业
印发书有下面文字的试卷。
阅读下面一则神话故事,展开你的想像,把它扩写为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④,白喙⑤,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⑥。炎帝之少女⑦,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⑧。
[注释]
①发鸠之山:发鸠,山名。旧说在山西长子县西。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一类。
③乌:乌鸦。
④文首:头上有花纹。
⑤喙(huì):嘴,特指鸟兽的嘴。
⑥自叫(jiào):自己叫自己。精卫鸟的叫声像自己叫自己。
⑦炎帝:相传是教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⑧以湮(yīn)于东海:用来填塞在东海里。湮,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