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极地地区(第2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0 极地地区(第2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8 07: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课题 11.2 《极地地区》 单元 十一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简明易懂,三个标题之间有个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利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极地的自然环境和开展科学考察、保护极地生态的意义。教材的第一个标题首先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合采用比较法,从海陆位置、气温、降水、风速、代表性动物等方面来了解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差异。教材的第二个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先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再介绍科考活动的意义,这种合理安排更能突出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科研价值。第三个标题“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国际合作,二是个人行为,两个层面都与极地的环境保护息息相关。最后的“活动题”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可以从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做起。
2022新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 环境的特殊性。2.【区域认知】认识极地地区的代表动物。3.【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知道我国六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4.【区域认知】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5.【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认识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个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已经初步具备利用地图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的能力,学生也能从课本和老师提供的资料,基本概括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概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通过图片和表格的展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分析概括两极地区的特点。但是,在学习极地环境的保护方面,这个知识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尚未形成,对《南极条约》的具体内容也不理解,还需要老师适时提示。
重点 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极地地区的代表动物。3.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难点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知道我国六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2.认识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开站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承转】从1984年第一次派出南极科考队,已经过去40年,我国的极地科考己经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态学、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为人类认知极地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为何要不远万里奔赴这个冰封世界?【学习活动一】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3—P114,读图11.5南极科考示意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阅读课文,说出我国开展南极科考有哪些价值?(2)按时间先后顺序,找出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五个科考站位置,想一想,为什么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月至2月?(3)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设计成架空的碟形造型?【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②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1月至2月是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风速较小,有极昼现象,适合开展科考活动。③泰山科考站要设计成架空的碟形是为了防风、保温、防积雪掩埋。【学习活动二】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5,读图11.7北极地区科考站,回答问题。【问题引领】阅读课文,了解我国开展北极科考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读图说出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具体位置。收集有关资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航运、旅游业等悄然兴起。②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置: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北纬78°、东经11°)(如图)。③(学生畅所欲言)北极科考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价值:通过北极科考,可以获取北极气候变化的第一手观测资料,更准确地预测北极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二是经济价值: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极大地缩短国际贸易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此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等。三是生态价值: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北极科考,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学习活动三】保护极地环境【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6—P117,读图11.8极地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思考,目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世界各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想一想,作为中学生,我们的哪些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护极地生态环境。【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分析问题:一是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二是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三是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是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②一是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二是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极地保护区的范围。三是各国应大力宣传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意义。③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减少购买不必要的衣物、尽量选择本地食物、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选择骑车或坐公交车出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等等。 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我国的南极科考站,思考问题,分析归纳。了解我国的北极科考站,思考问题,分析归纳。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见解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识记科考站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长城站与秦岭站的相对位置,认识南极科考的意义,培养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观察,识记北极科考站的地理位置,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培养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课堂练习 见同步练习(略)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强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 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利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阅读极地地图和景观图片等资料,归纳总结两极地区在地形、气候、动物等方面的差异。使用两极地区气候资料来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较好地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2.在学习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经纬度和地图上的标识来准确判断科考站的位置关系等信息,综合提升学生阅读极地地区地图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