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英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育英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7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北京育英学校高一(下)期中
化 学(1-6)
2025 年 4 月
班级: 姓名: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u 64 Ag 108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的是
A.燃气灶 B.锌锰电池 C.风力发电 D.太阳能热水器
2. 下列关于铝及含铝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27Al 的中子数为 13 B.单质铝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C.原子半径:r(Si) > r(Al) D.Al(OH)3能与 NaOH 溶液反应
3.下列元素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是
A.K B.Na C.Li D.H
4.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 NaOH B.HCl C.MgCl2 D.H2O
5.下列做法的目的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A.牛奶在冰箱里保存 B.向玻璃中加入氧化铅
C.高炉炼铁前先将铁矿石粉碎 D.在糕点包装内放置小包除氧剂
6.2019 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Lv)是 116 号主族元素,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6。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Lv 位于第七周期第 VIA 族 B.Lv 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弱
C.Lv 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D.中子数为 177 的 Lv 核素符号为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 B. 某原子 K 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C.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排有 8 个电子 D. 当 M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 18 个电子
8.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相同质量的锌与足量 1 mol/L H2SO4溶液分别在下列条件下
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第1页/共9页
选项 锌的状态 温度/℃
A 粉末 25
B 粉末 50
C 块状 25
D 块状 50
9.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A.N2的电子式:
N N

B.KNO3的电离方程式:KNO3 == K + NO 3
C.用电子式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2e
D.H2还原 CuO 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
CuO + H2 == Cu + H2O
10.一定温度下,在 2 L 密闭容器中,A、B、C 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 n/mol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0.8
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6 A
a
A. a 点时,υ(A) =υ(B) 0.4 B
B. 反应开始到 5 min,B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 0.2 mol 0.2 C
o t/min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 2B +C 5
D. 反应开始到 5 min,υ(C) =0.04 mol/(L·min)
11.镓(Ga)与铝同主族,曾被称为“类铝”,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均为两性化合物。工业制备镓的流程如下
图所示:
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 Al、Ga 均处于 IIIA 族 B. Ga2O3可与盐酸反应生成 GaCl3
C. Ga(OH)3可与 NaOH 反应生成 NaGaO2 D. 酸性:Al(OH)3 > Ga(OH)3
12.短周期元素 W、X、Y、Z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元素,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和电子层数相等,W、Z 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之和与 X、Y 原子序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Y 形成的氧化物属于两性氧化物
B.X 和 W 形成的化合物可含非极性共价键
C.Y 单质与 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一定产生 H2
D.W 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强于 Z 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
13.2019 年科学家们合成了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环状 C18分子,其合成方法的示意图如下:
第2页/共9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与 O 同属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C>O B.非金属性 C<O,故 C24O6中 O 显负价
C.C22O4分子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D.C18与 C60、金刚石互为同位素
14.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A(s)+2B(g) C(g)+D(g),下列叙述能表
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时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时 ④B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时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v 正(B)=2v 逆(C)
A. 只有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15.利用反应 2Fe3+ + Fe =3Fe2+ 设计一个原电池,下列装置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
引起的,如图为 N2(g)和 O2(g)反应生成 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下,NO 比 N2稳定
B. 通常情况下,N2(g)和 O2(g)混合能直接生成 NO
C. 1 mol N2(g)和 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 180 kJ
D. 1 mol N2(g)和 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 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17.有一种燃料电池,其工作温度为 600 ℃~700 ℃,所用燃料为 H2,电解质为熔融的 K2CO3,已知该电池
的总反应为 2H +O =2H O, 负极反应为 H + CO 2-2 2 2 2 3 -2e-=H2O+CO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4OH--4e-=O2+2H2O
B.该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3页/共9页
C.电池供应 1 mol 水蒸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4 mol
D.放电时 CO 2-3 向负极移动
18.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所得结论合理证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钾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
现象 NaBr 溶液变为橙 Mg 条表面有 Na2SiO3溶液中出 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
色,NaI 溶液变为 气泡产生 现白色沉淀 剧烈
棕黄色
结论 氧化性: 还原性: 非金属性: 金属性:
Cl2>Br2>I2 Mg>Al C>Si K>Na
19.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Ⅰ中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B. 由实验Ⅰ可知,金属活动性:Zn > Cu
C. 实验Ⅱ中电子移动方向:铜片—>导线—>锌片
D. 实验Ⅰ和Ⅱ中 H+得电子的位置不完全相同
20.用如图装置探究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图中注射器用来收集气体并读取气体体积,记录实验据如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4页/共9页
① ②
实验数据时间/min
气体体积/mL 溶液温度/℃ 气体体积/mL 溶液温度/℃
0 0 22.0 0 22.0
8.5 30 24.8 50 23.8
10.5 50 26.0 - -
A. 时间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反应释放的总能量:①>②
B. 0~8.5min 内,生成气体的平均速率:①<②
C. 两个装置中反应均为Zn +H2SO4 = ZnSO4 +H2
D. 生成气体体积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②中反应的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电能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6 题,共 60 分。
+ +
21.(9 分)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 (aq)+Cu(s)=Cu2 (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电极 X 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 Y 是________________;
(2) 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 外电路中的电子_________(填“流出”或“流向”)Ag 电极。
(4) 当有 1.6 g 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 g。
22.(8 分)在 100 ℃时,将 0.100 mol 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 1 L 恒容抽空的密闭容器中,隔一定时间对该
容器内的物质浓度进行分析得到下表数据: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表中:c1=________。
第5页/共9页
(3)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化学平衡时,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 mol/(L·s)。
(4)平衡后下列条件的改变不能引发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压缩容器的容积 b.再充入一定量的 N2O4
c.升高温度 d.再充入一定量的 He
23.(12 分) X、Y、Z、W、R 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之比为 1:2,
Y 原子和 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 20,W 和 R 是同周期相邻元素,Y 的氧化物和 R 的氧化物均能形成酸
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 X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元素 Z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2)单质铜和元素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元素 W 位于周期表的第 族, 其非金属性比元素 R 弱,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原因 。
(4)R的一种氧化物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工业上用 Y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做其吸收剂,写出吸收剂
与足量该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Y 和 Z 组成的化合物 ZY,被大量用于制造电子元件。工业上用 Z 的氧化物、X 单质和 Y 单质在
高温下制备 ZY,其中 Z 的氧化物和 X 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8 分)为确认 HCl、H2CO3、H2SiO3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实验即可
达到目的(不必选其他酸性物质)请据此回答:
(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________。
(2)装置 B 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 C 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C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3 分)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存在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 A 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C
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实验室中常用 E 溶液吸收多余的 C。(图中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第6页/共9页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 与 B 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固体 E 中含有化学键的类型是 ,C 与 E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将 B 的浓溶液与 H 的浓溶液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气体 C,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用 E 溶液吸收 C,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向吸收液中持续通入 SO2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开始时,溶液上方出现白雾,试纸 a 变红。甲同学认为是 HCl 使 a 变红,乙同学不同意甲的观点,
乙同学的认为使 a 变红的是 (写出一种即可)。
②片刻后,溶液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试纸 b 变蓝。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b 变蓝的原因 。
③最终试纸 b 褪色。同学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 I2 有还原性,黄绿色气体等物质将其氧化成

IO3 ,从而使蓝色消失;二是 。
26. (10 分)将浓度均为 0.01mol/L 的 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
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资料:该“碘钟实
2- + 2-
验”的总反应为H2O2 +2S2O3 +2H =S4O6 +2H2O 。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 A 为
H - +2O2 +2I +2H =I2 +2H2O,反应 B 为……
(1)反应 B 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___。
(2)为证明反应 A、B 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a.向酸化的 H2O2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和试剂 X,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 Na2S2O3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
试剂 X 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Ⅱ、实验Ⅲ.(溶液浓度均为 0.01mol/L)
用量/mL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KI 溶液(含淀粉) H2O
实验序号
实验Ⅱ 5 4 8 3 0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 是 30min,实验 Ⅲ 是 40min。
①实验 Ⅲ 中,x、y、z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 Ⅲ ,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溶液浓度均为 0.01mol/L)
第7页/共9页
用量/mL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KI 溶液(含淀粉) H2O
实验序号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反应 A 与反应 B 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
原因:___________。
第8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20 ADAAB BBBDC DCDCC DDBCA
21.(9 分)每空 1 分,特殊标记 2 分
(1)Cu AgNO3 (2)正 Ag++eˉ=Ag (2 分)氧化反应 (3)流向 (4)5.4 (2 分)
22.(8 分)每空 2 分
(1)N2O4 2NO2 (2 分)(2)0.070 (3)0.001 (4)d
23.(共 12 分)未标记每空 2 分
+13 2 8
(1) (1 分)
(2) 8 HNO3(稀) + 3 Cu === 2NO↑ + 3Cu(NO3)2 + 4H2O
(3) VA(1 分)
P 原子和 S 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P 原.子.半.径.较大,得.电.子.能.力.较弱
(4) SO2 + NH3·H2O === HSO -3 + NH +4 (2 分,反应物写成 SO2 + NH3+H2O 不扣分)
高温
(5) Al2O3 + 3 C + N2 === 2 AlN + 3CO(2 分)
24.(8 分)未标记每空 2 分
(1)盐酸 (1 分) (2) 饱和 NaHCO3溶液(1 分) 吸收 HCl 气体 (1 分)
(3) Na2SiO3溶液(1 分) SiO 2- + CO + H O = H SiO ↓ + CO 2-3 2 2 2 3 3 或
SiO 2-3 + 2CO2 + 2H2O = H
-
2SiO3↓ + 2HCO3
(4)HCl > H2CO3 > H2SiO3
25.(共 13 分)未标记每空 2 分
(1)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2H2O
(2) 离子键、极性键(2 分,答对一种给 1 分)
- - -
Cl2 +2OH === Cl + ClO + H2O
- -
(3) ClO + Cl + 2H+ === Cl2 ↑ + H2O
(4) ① SO2(或 H2SO3) (1 分)
- -
② Cl2 + 2I === 2Cl + I2

③ I2有氧化性,S.O.2能.将..I2还.原.成 I ,从而使蓝色消失 . .
2- - 2-
26.(10 分)未标记每空 2 分(1)①. I2 +2S2O3 =2I +S4O6 ②. 催化剂 (1 分)
(2)淀粉 (1 分) (3) ①. 8、3、2 ②.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1
(4)由于n (H O ):n (Na S O )< , v(A)2
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