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7课。
5.难度系数:0.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的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隋朝统一全国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9年 D.626年
2.下表所示的是隋文帝统治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出隋朝( )
时期 隋初 隋盛世时期
人口数量/万 约3600 4600
垦田数量/万顷 1900 5500
粮仓 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推行轻徭薄赋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3.现今,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4.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烦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时,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材料说明唐太宗(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搜集到一组唐朝的文物图片进行展示交流。据此推断,他们交流的主题应该是( )
A.绘画水平高超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都市生活繁荣
6.观察下图,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7.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体现出唐代( )
A.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B.民族交融,开放兼容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8.“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 )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保甲法 D.方田均税法
9.如图,《古代名将一岳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纪念岳飞诞生900周年,于2003年9月25日发行的,志号为2003-17的纪念邮票。我们纪念岳飞是由于( )
《古代名将一岳飞》纪念邮
A.出使西域,不畏艰险 B.抗金北伐,英勇不屈
C.东渡日本,传播文化 D.为国谈判,从容就义
10.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11.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12.广告营销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营销手段之一。下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广告,该广告的出现反映出宋朝时期(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
A.政权并立 B.商业发达 C.印刷盛行 D.艺术繁荣
13.元代时,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仔细研究西汉以来的70种历法,编制出《授时历》,精度与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差无几,并且早其三百余年。这体现了元朝( )
A.手工业技术先进 B.文学在继承上创新
C.历法领先于世界 D.政府推动文教发展
14.南宋初年,守将陈规在抗击金兵时,创造了一种“长竹竿火枪”,把火药装在长竹竿里,临阵时点燃发射以烧伤敌人。寿春府(安徽寿县)制造的突火枪,燃放后,子窠从竹简中射出,声闻百五十余步。据此反映,南宋( )
A.开始发明了火药 B.火器制作水平发展
C.科技领先于世界 D.积极抵御外敌入侵
15.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权力集中,强化皇权
16.“明朝对蒙古实行‘以夷制夷’,扶持鞑靼对抗瓦剌,后又支持瓦剌制约鞑靼。”这一政策属于何种治理策略( )
A.改土归流 B.羁縻分化 C.直接管辖 D.文化同化
17.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这些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了我国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D.促使明朝统治者调整对外政策
18.“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仓促撤退,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截击,歼灭其主力。”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朝外交谈判成功 B.日本内部政权更迭
C.朝鲜军民独自抗敌 D.欧洲列强介入调停
19.“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想一想,清朝定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江南经济 B.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抵御北方蒙古入侵 D.促进满汉文化融合
20.“《明史》评: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揭示了改革的哪一深层矛盾( )
A.改革加剧了民族矛盾 B.强化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冲突
C.违背儒家重农抑商传统 D.导致宦官集团反扑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21.科技文化反映时代风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唐朝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诗圣”的美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北宋匠人徐光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和向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2.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在中外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
——樊柳志《国史概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东西两市各有市署和平准署具体负责市场管理。
长安城的西市示意图 长安城的东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和长安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4分)相较于东市,西市有什么不同?(4分)
(3)上述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怎样的时代风貌?(4分)
23.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确立的朝代,并概括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限制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政治制度调整和创新的认识。(4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4.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古代建筑遗址承载历史变迁,折射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①唐招提寺 位于日本奈良市,由鉴真主持修建,仿照了盛唐建筑风格。 ②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拉萨市,最初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重建。
③大明塔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修建于澶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 ④故宫 位于北京市,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是当时北京城的核心。
(1)以上建筑遗址(遗存)中,与“中外文明的交流”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与“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写编号即可)(4分)
(2)从以上四个建筑遗存中任选一例,根据示例解读其文化内涵。(4分)
示例: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汉明帝时期,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折射了东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遗址。(4分)
试卷第2页,共17页安徽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7课。
5.难度系数:0.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的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隋朝统一全国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9年 D.626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B项正确;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排除A项;609年,隋炀帝杨广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西巡,并在张掖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万国博览会”,排除C项;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帝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表所示的是隋文帝统治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出隋朝( )
时期 隋初 隋盛世时期
人口数量/万 约3600 4600
垦田数量/万顷 1900 5500
粮仓 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推行轻徭薄赋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隋朝初期到隋朝盛世,人口增长1000多万、垦田扩大3600多万顷,出现粮仓丰实的局面,说明隋朝社会经济繁荣,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是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而行政效率的提高属于政治方面,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排除A项;隋文帝减轻百姓赋役负担,推行轻徭薄赋,与材料直接反映的无关,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现今,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答案】C
【详解】据题干 “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 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C项正确;隋文帝开创科举制但并未设殿试,排除A项;唐玄宗完善科举但殿试非其首创,排除B项;唐高宗延续科举制但无殿试创举,排除D项。故选C项。
4.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烦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时,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材料说明唐太宗(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时皇帝昏庸无度,穷兵黩武,最终招致灭亡。所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盛世局面,B项正确;唐太宗任用贤才,善于纳谏,但题目未涉及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A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题目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唐太宗戒奢从简,与民休息,但这不能全面概括题目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搜集到一组唐朝的文物图片进行展示交流。据此推断,他们交流的主题应该是( )
A.绘画水平高超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都市生活繁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图片“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邢窑白釉瓷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陶瓷生产技术得以提升,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艺,没有涉及绘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艺,没有涉及医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艺,没有涉及都市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6.观察下图,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因此导致图示755年以后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D项正确;唐朝时期出现的宦官专权,导致皇权被严重削弱,宦官们掌握了任免将相的权力,甚至能够废立皇帝,并不是导致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7.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体现出唐代( )
A.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B.民族交融,开放兼容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从前是不懂农作的,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黍来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因此诗句反映了唐朝的民族交融,开放兼容,B项正确;外重内轻,藩镇割据是指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统治,排除A项;诗歌没有体现唐朝奢靡腐化,享乐成风,排除C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因此唐朝没有保守封闭,排除D项。故选B项。
8.“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 )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保甲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详解】题干材料“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并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实行保甲法,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C项正确;募役法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田水利法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排除D项。故选C项。
9.如图,《古代名将一岳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纪念岳飞诞生900周年,于2003年9月25日发行的,志号为2003-17的纪念邮票。我们纪念岳飞是由于( )
《古代名将一岳飞》纪念邮
A.出使西域,不畏艰险 B.抗金北伐,英勇不屈
C.东渡日本,传播文化 D.为国谈判,从容就义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到黄河以北,B项正确;出使西域,不畏艰险的是张骞,不是岳飞,排除A项;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是鉴真,不是岳飞,排除C项;为国谈判,从容就义的是文天祥,不是岳飞,排除D项。故选B项。
10.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句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C项正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述的是诸葛亮,与南宋无关,排除A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的是唐朝科举及第后的喜悦,排除B项;“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契丹人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C 项。
11.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图示可知,西汉时北方户数远多于南方,到北宋、南宋时南方户数明显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逐步转移,C项正确;题干图示体现的是国家户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和财政收入,排除AB项;题干图示体现的是国家南北方户数的变化,体现不出人口总量逐渐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12.广告营销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营销手段之一。下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广告,该广告的出现反映出宋朝时期(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
A.政权并立 B.商业发达 C.印刷盛行 D.艺术繁荣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可知,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这张印刷广告,是商家用于宣传自身产品的手段 。它的出现表明当时商家有强烈的市场推广意识,商业竞争已经存在,侧面反映出宋朝商业经济发达,商业活动活跃,商家需要通过广告来拓展市场、增加销量,B项正确;材料中印刷广告主要体现商业和印刷相关信息,与政权并立无关联,排除A项;虽然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广告,能体现宋朝印刷技术的应用,但仅从这一个广告不能得出宋朝印刷 “盛行” 的结论,排除C项;该广告主要目的是商业营销,并非以艺术展示为核心,不能充分体现宋朝艺术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3.元代时,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仔细研究西汉以来的70种历法,编制出《授时历》,精度与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差无几,并且早其三百余年。这体现了元朝( )
A.手工业技术先进 B.文学在继承上创新
C.历法领先于世界 D.政府推动文教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明确提到《授时历》精度与公历相当且更早,直接说明元代历法成就世界领先,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授时历》是天文历法成就,属于科学领域,与“手工业技术”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文学内容,且历法属于自然科学,与文学无关,排除B项;虽然郭守敬等人的工作可能得到政府支持,但题干未提及政府行为或文教政策,重点在于历法本身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南宋初年,守将陈规在抗击金兵时,创造了一种“长竹竿火枪”,把火药装在长竹竿里,临阵时点燃发射以烧伤敌人。寿春府(安徽寿县)制造的突火枪,燃放后,子窠从竹简中射出,声闻百五十余步。据此反映,南宋( )
A.开始发明了火药 B.火器制作水平发展
C.科技领先于世界 D.积极抵御外敌入侵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创造了一种“长竹竿火枪”,把火药装在长竹竿里,临阵时点燃发射以烧伤敌人”“”南宋出现了 “长竹竿火枪”“突火枪” 等火器,且突火枪能使子窠射出,声闻百五十余步,相较于之前的火器有一定发展,这体现了南宋火器制作水平在不断发展,B项正确;火药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发明,并非南宋开始发明,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展示了南宋两种火器的情况,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水平进行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科技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描述南宋发明的火器,虽然这些火器用于抗击金兵,但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南宋积极抵御外敌入侵这一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5.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权力集中,强化皇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制虽然可以拟定批答文字,但实际上还是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集思广益,减少失误,排除A项;重要的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后由皇帝批准,实际上并不是体现分工协作,也无法提高效率,排除B项;明朝内阁制度的权力重心一直在皇帝手中,内阁并没有形成与皇帝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无法杜绝贪腐,排除C项。故选D项。
16.“明朝对蒙古实行‘以夷制夷’,扶持鞑靼对抗瓦剌,后又支持瓦剌制约鞑靼。”这一政策属于何种治理策略( )
A.改土归流 B.羁縻分化 C.直接管辖 D.文化同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对蒙古实行‘以夷制夷’,扶持鞑靼对抗瓦剌,后又支持瓦剌制约鞑靼。”可知,明朝对蒙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扶持鞑靼对抗瓦剌,后又支持瓦剌制约鞑靼,属于典型的羁縻分化政策。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分化边疆部族势力,使其互相牵制,避免某一方坐大威胁中原王朝,同时保持中央的间接控制,B项正确;改土归流主要针对西南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直接管辖,与蒙古无关,排除A项;明朝对蒙古并未实行直接统治,而是间接干预,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文化渗透或同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7.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这些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了我国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D.促使明朝统治者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后的航海著作“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可归纳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B项正确;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政府大量财政投入之上的,郑和带去珍贵物品主要是慷慨送礼,而不是对外贸易,无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体现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要反映东南亚、印度及阿拉伯和东非等地风土人情的航海著作,无法体现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排除C项;从题干中可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之间的了解,无法得出使明朝统治者调整对外政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8.“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仓促撤退,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截击,歼灭其主力。”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朝外交谈判成功 B.日本内部政权更迭
C.朝鲜军民独自抗敌 D.欧洲列强介入调停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仓促撤退,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截击,歼灭其主力”结合所学可知,丰臣秀吉是日本侵略朝鲜和明朝的核心推动者,其病逝后,日本内部因权力更迭陷入混乱,无法继续维持战争,导致日军仓促撤退,明鲜联军虽在露梁海战取得胜利,但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因丰臣秀吉去世引发的政权动荡,A项正确;明朝外交谈判未真正成功,排除A项;朝鲜并非独自抗敌,排除C项;欧洲列强也未曾介入调停,排除D项。故选B项。
19.“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想一想,清朝定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江南经济 B.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抵御北方蒙古入侵 D.促进满汉文化融合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1644年入关后,定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京作为明朝的政治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控制华北平原及整个中原地区。清朝以北京为都城,既能继承明朝的行政体系,又能威慑汉族反抗势力,确保政权稳定,B项正确;发展江南经济和促进满汉融合是后续政策,而非定都的直接目的,排除AD项;抵御蒙古入侵并非当时首要任务,清朝与蒙古有联姻关系,排除C项。故选B项。
“《明史》评: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揭示了改革的哪一深层矛盾( )
A.改革加剧了民族矛盾 B.强化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冲突
C.违背儒家重农抑商传统 D.导致宦官集团反扑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结合所学可知,《明史》评价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指其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张居正改革通过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但作为首辅,他实际掌控朝政,导致皇权与首辅权力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政治改革,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权力斗争,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张居正是首辅大臣,不是宦官,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21.科技文化反映时代风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唐朝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诗圣”的美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北宋匠人徐光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和向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诗圣”改为“诗仙”;(1分)
(2)【×】(1分) “纪传体”改为“编年体”;(1分)
(3)【×】(1分) “徐光启”改为“毕昇”;(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诗圣”改为“诗仙”。
(2)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纪传体”改为“编年体”。
(3)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和向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徐光启”改为“毕昇”。
(4)根据所学可知,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2.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在中外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
——樊柳志《国史概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东西两市各有市署和平准署具体负责市场管理。
长安城的西市示意图 长安城的东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和长安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4分)相较于东市,西市有什么不同?(4分)
(3)上述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怎样的时代风貌?(4分)
【答案】
(1)特点:海陆并举;范围广泛;双向交流;形式多样。(2分,任答2点即可)
地位:长安是西域各国、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交往的必经之地;是各国使节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地点;是域外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4分,任答2点即可)
(2)特点:城市规划严整;由政府统一管理市场,严格规定商业开放时间和区域。(4分,任答2点即可)
东、西市差别:西市外来商旅与商品更多,汇聚了较多的海外商人和异域货物,带有更强的国际色彩;东市则相对以本地交易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4分,任答2点即可)
(3)时代风貌: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安定;对外交流活跃,文化兼收并蓄;贸易发达、城市管理井然有序。(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可得出唐朝对外贸易范围广泛;根据材料一“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得出双向交流;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贸易交往加强联系,也通过派使者加强交流,说明这时期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通过海路和陆路,即海陆并举。地位:根据材料一“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可知,长安是西域各国、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交往的必经之地;是各国使节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地点;是域外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
(2)特点:根据材料二“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可知,长安城市规划严整;根据材料二“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可知,由政府统一管理市场,严格规定商业开放时间和区域;东、西市差别: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西市外来商旅与商品更多,汇聚了较多的海外商人和异域货物,带有更强的国际色彩;东市则相对以本地交易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
(3)时代风貌:根据材料一“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安定;根据材料一“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知,唐朝对外交流活跃,文化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二“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可知,唐朝贸易发达、城市管理井然有序。
23.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确立的朝代,并概括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限制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政治制度调整和创新的认识。(4分)
【答案】
(1)朝代:隋朝。(2分)
影响: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4分,任答2点即可)
(2)措施:增加宰相人数,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4分,任答2点即可)
评价:积极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巩固了统治;消极方面:机构重叠,互相推诿,降低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增加了财政开支。(4分,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各答1点即可)
(3)制度:行省制。(2分)
影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4)认识:政治制度要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创新;政治制度调整要立足实际;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以巩固统治为根本目的。(4分,任答2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朝代:据材料一“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朝进一步完善。
影响:据材料一“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可知,科举制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2)措施:据材料二“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限制宰相的权力增加了宰相人数,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还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又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评价:据材料二“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积极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巩固了统治;在消极方面,导致机构重叠,官员互相推诿,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增加了财政开支。
(3)制度:据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打破自然疆界”“犬牙交错”直接指向元朝行省制度的设计特点。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从制度调整的动因、效果、局限性及历史意义等角度总结。强调政治制度需根据时代需求灵活调整,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创新;政治制度调整要根据国情立足实际;中国古代制度变革都是以巩固统治为根本目的。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4.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古代建筑遗址承载历史变迁,折射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①唐招提寺 位于日本奈良市,由鉴真主持修建,仿照了盛唐建筑风格。 ②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拉萨市,最初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重建。
③大明塔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修建于澶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 ④故宫 位于北京市,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是当时北京城的核心。
(1)以上建筑遗址(遗存)中,与“中外文明的交流”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与“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写编号即可)(4分)
(2)从以上四个建筑遗存中任选一例,根据示例解读其文化内涵。(4分)
示例: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汉明帝时期,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折射了东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遗址。(4分)
【答案】
(1)①;(2分)②③。(2分)
(2)示例一: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始建于唐朝,是由鉴真在日本传授佛法时期主持建造,典型的盛唐建筑风格,折射了唐朝时期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状况。
示例二:布达拉宫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唐蕃合同为一家的见证,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情况。
示例三:辽大明塔修建于渲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是北宋与辽之间和战的历史见证,折射了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
示例四:故宫,即紫禁城,明成祖统治时期命人修建,面积庞大,建筑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4分,任选一幅图片说明即可)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古建筑遗址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科学研究和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古建筑资源。(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中“①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由鉴真主持建造,仿照了盛唐建筑风格”结合所学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①唐招提寺与“中外文明的交流”主题相对应。根据材料中“②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最初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唐蕃友好交往,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发展。“③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修建于澶渊之盟后”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当时双方还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所以与“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主题相对应的是②③。
(2)内涵:本题相对开放,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取有把握的图片进行解读。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因此结合图片可围绕“中外文明的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反映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角度解读。可参考示例:示例一: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始建于唐朝,是由鉴真在日本传授佛法时期主持建造,典型的盛唐建筑风格,折射了唐朝时期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状况。示例二:布达拉宫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唐蕃合同为一家的见证,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情况。示例三:辽大明塔修建于渲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是北宋与辽之间和战的历史见证,折射了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示例四:故宫,即紫禁城,明成祖统治时期命人修建,面积庞大,建筑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如何保护: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等角度回答。例如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古建筑遗址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科学研究和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古建筑资源等。
试卷第2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