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江苏专用)专题04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江苏专用)专题04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29 10:02:55

文档简介

主题一 声光热
专题04 物态变化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考点内容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温度及温度计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要考查温度的估测及温度计的使用。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热学实验中。主要命题点有:温度的估测、普通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和读数等。
物态变化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物态变化是热现象部分的重要考点,也是考查热点,命题较为集中。主要考查六种物态变化及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常见考题类型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命题点有:六种物态变化的辨析,吸、放热情况的辨析,熔化、凝固、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和图像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液化的方式等。
水循环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水循环通常很少单独命题,往往都是结合物态变化的考查,渗透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节水意识等。
1.(新情境)(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答案】C
【解析】砂矿石被加热时,其中的汞元素可能会以气态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因为加热使得汞元素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从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随后,这些气态的汞遇到温度较低的倒扣锅壁时,会失去能量并转变为液态,即发生液化现象。这是因为锅壁的温度低于汞的沸点,使得气态汞无法维持其气态状态,从而转变为液态。因此,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液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跨学科)(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A
【解析】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由于中午土壤温度较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进入试管;傍晚温度降低,试管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试管壁上,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新考法)(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图乙中的图________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 秒表 (2)a (3)保持不变 (4)D
【解析】(1)[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测温不准。
[2]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记录时间的秒表。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图乙中的图a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则因为水量减少,升温速度加快,最终温度升高到沸点不变,故选D。
考向一 温度及温度计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为比较A、B两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小红在两个保温杯中分别倒入0.1kg相同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其初温t0,示数如图1所示,t0=________℃。
【答案】 80
【解析】[1]如图1所示,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显示刻度是下面为70、上面为80,表明液柱的高度在0℃的上面,所以,读数是80℃,即
t0=80℃
解题技巧: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液体温度计是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三不能”:(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在示数变化过程中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随意读数。
考向二 物态变化
(一)汽化和液化
3.(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B
【解析】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
故选B。
4.(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情景,说明水还没有沸腾
B.调节铁圈B高度时,不用点燃酒精灯
C.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水内部也在汽化
D.移去酒精灯,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
【答案】C
【解析】A.水沸腾时,从水底冒出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内,同时水压减小,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升到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所以图示情景,说明水正在沸腾,故A错误;
B.为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调节铁圈B高度时,要点燃酒精灯,故B错误;
C.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水内部也在汽化,故C正确;
D.液体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移去酒精灯,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可以继续从烧杯底部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小李用图1所示装置观察水的沸腾,正确实验并采集数据后,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 B.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内水不需要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气”是蒸发形成的
【答案】B
【解析】A.如图,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8℃不变,故A错误;
B.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A可知,水的沸点是98℃,因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B正确;
C.内,水是沸腾的,根据沸腾的条件可知,水沸腾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吸收热量,故C错误;
D.杯口的“白气”是烧杯中的水汽化的水蒸发在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6.(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电热水壶中装有适量的水,闭合开关加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________。
【答案】 ①98 ②液化 ③吸热
【解析】[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8℃。
[2]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3]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吸热。
7.(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____________(选填“逐渐变小”“逐渐变大”或“不变”)。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__。实验中,有三组同学选用同样规格的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却不同,同学猜想可能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逐渐变大 不变 将该三支温度计放入同一杯沸水中进行观察
【解析】[1][2]水沸腾时各处的水温相同,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减小,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升到水面处破裂;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水的温度不变。
[3]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将该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若三支温度计示数相同,即可说明不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
8.(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高于100℃,于是对此进行探究。
(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她应该选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
(2)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提高了水的________。要验证猜想,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验证;
(3)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要验证猜想,请简述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导致的。她的猜想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气压计 ②沸点 ③去掉硬纸板,重新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 ④换一支温度计测量 ⑤见解析
【解析】(1)[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因此可以用气压计测量实验室的大气压的大小。
(2)[2][3]水的沸点随着大气压的增大而增大,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从而提高了水的沸点,要想验证小丽的猜想,可以去掉硬纸板,重新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看是否高于100℃。
(3)[4]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因此可以再换一支温度计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5]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导致的。该猜想不合理,因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发生汽化,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最高为100℃,不可能更高,故该猜想不合理。
(二)熔化和凝固
9.(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长江源头是由各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的点点水滴汇集而成,此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蒸发 C.熔化 D.凝固
【答案】C
【解析】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部分地区下起了“冻雨”,“冻雨”是下落的雨滴结成的冰形成的,这一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液化 D.熔化
【答案】B
【解析】“冻雨”是下落的液态雨滴结成的固态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铁网凝霜 B.雾的形成
C.冰雪消融 D.河面结冰
【答案】C
【解析】A.铁网凝霜。这里的“霜”是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铁网上。故A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这里的“消融”指的是冰雪(固态的水)在温度升高时变为液态的水的过程,即熔化过程。故C符合题意;
D.河面结冰。这是水在低温条件下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冬季雨雪严重时,温度极低的雨水在高铁电网上迅速结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此过程________热,对铁路道岔通电融雪除冰利用了电流的________效应。
【答案】 凝固 放 热
【解析】[1][2]冬季雨雪严重时,温度极低的雨水在高铁电网上迅速结冰,物质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3]对铁路道岔通电融雪除冰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使铁道温度升高,雪冰从中吸热熔化。
(三)升华和凝华
1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答案】C
【解析】已知碘的熔点约为114℃。用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低于碘的熔点,碘没有发生熔化,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固态的碘颗粒升华成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说明碘蒸气遇冷凝华成颗粒,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当纸上打印的文字有错误时,墨粉很难用普通橡皮擦除.有一种“激光橡皮”,发射激光到错误文字上,固态墨粉颗粒很快直接消失,请你解释激光橡皮的原理: 。
【答案】见解析
【解析】激光照射到墨粉上,固态墨粉颗粒吸收激光的能量,迅速升华,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消失。
45.(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碘颗粒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紫红色碘蒸气,这是________(物态变化名)过程,需要________(吸/放)热.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碘蒸气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碘颗粒,这是________(物态变化名)过程。
【答案】 升华 吸 凝华
【解析】[1][2]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碘颗粒吸收玻璃泡传递的热量逐渐消失、变成紫红色碘蒸气,这是升华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3]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玻璃泡温度降低,放出热量,碘蒸气逐渐消失变成碘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15.(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________。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________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________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________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
(2) 错误 26 干冰升华结束后 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A、C 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设备: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解析】(1)“白雾”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其依据是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是透明的,人眼看不见。
(2)[1]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可减慢杯中水的蒸发,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则放入干冰后产生的白雾少,而三者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白雾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即猜想1错误。
[2]由图乙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26℃。
[3]为判断水蒸气是否来于杯内的水,应比较干冰升华前后杯内水的质量是否变化,所以需要测出干冰升华结束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
[4]因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所以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1] A、C实验中,干冰都放在水中,干冰直接放入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白雾;而用纱布裹着的干冰产生的白雾很少,因此,比较A、C两图可证明是干冰把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②[2]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对应的设备有: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解题技巧: 1.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先看清过程中物质的始、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辨别物态变化,要求能够根据现象指出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并能指出哪些变化过程吸热,哪些变化过程放热。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放化、凝华。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还有液体种类。 3.气体液化的两个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三个条件 (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图像 (1)熔化图象:晶体熔化的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温度达到熔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熔化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上升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2)凝固图象:晶体的凝固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温度达到凝固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凝固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非晶体凝固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下降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3)沸腾图像:升温,然后温度不变化
1.(2024·西藏·中考真题)寒冬的早晨,西藏高海拔地区教室玻璃窗内侧常能见到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冰花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
【答案】D
【解析】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江苏无锡·一模)2024年2月22日, 无锡下“霰”(xiàn)了。 “霰”既不是雪也不是冰雹, 它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者球形的固态颗粒。“霰”是由以下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答案】D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固态颗粒,所以它是由于凝华形成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海南·中考真题)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A
【解析】塑料袋内的水珠是叶子内部的水分从气孔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据《天工开物》记载,“晒纸”是造纸工艺的流程之一,其做法是将湿纸放在阳光下晒干,如图所示。“晒纸”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将湿纸放在阳光下晒干,水分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A.霜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雾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冰雪消融是冰雪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6.(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原因是广州地处我国的南方,春季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黑板、墙壁和玻璃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上造成的,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4·青海·中考真题)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用蒸笼蒸月饼时产生的“白气”是锅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答案】A
【解析】A.因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需要记录不同时刻的温度,所以需要用到秒表来记录时间。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水可能会因为沸腾而溅出,造成烫伤;因此需要注意安全,故B错误;
C.白气是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沸腾前后都可以观察到白气冒出,故C错误;
D.水沸腾后,由于水沸腾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为了继续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不能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9.(2024·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如图是探究“晶体熔化规律”和“液体沸腾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用“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B.为了得到普遍规律,两个实验均应进行多次实验
C.两个实验都需要记录加热时间
D.甲实验装置可以探究所有金属的熔化特点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使用水浴法对物质加热,是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两个实验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可以得到普遍规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探究“晶体熔化规律”需要记录不同时间物质的状态,探究“液体沸腾规律”需要记录不同时间水的温度,两个实验都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金属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甲实验装置不可以探究所有金属的熔化特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10.(2024·安徽·中考真题)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2024·江苏连云港·三模)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它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657 2750
A.铁铜合金 B.铁铝合金 C.钠铝合金 D.镁铁合金
【答案】D
【解析】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说明两者可以同时处于熔化状态下;
A.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铜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
B.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铝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B不符合题意;
C.当熔点较高的铝开始熔化时,钠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
D.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镁已经处于气体状态,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4·江苏宿迁·二模)关于电冰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凝华成冰
B.夏天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壁上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食品在冷藏室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从而降低食品温度
【答案】D
【解析】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凝固成冰,故A错误;
B.夏天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冷冻室壁上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食品在冷藏室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从冷藏室内吸热从而降低食品温度,达到保鲜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13.(2024·江苏无锡·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小明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玻璃杯的水中,瓶口出现大量“白气”,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凝华形成的水蒸气
B.“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白气”是玻璃杯中的水汽化形成的小水珠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答案】D
【解析】干冰放入玻璃杯的水中,会直接变为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升华现象,这个过程吸收大量热量,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2024·江苏南京·三模)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呈现甲、乙、丙三种物态间的变化,根据图示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由丙状态变到乙状态,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式
B.示例中雾凇的形成过程需要放热,是凝固现象
C.分析所给信息,可知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非晶体
D.晨雾的形成过程与该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过程相同
【答案】A
【解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由图中信息可知,丙是水蒸气、甲是固态冰,则乙是液态水。
A.丙到乙,即为由水蒸气到液态水,是液化,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式,故A正确;
B.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雾的枝条上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甲是冰,冰属于晶体,故C错误;
D.甲到乙是固态冰到液态水,晨露是因为早晨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液化成小水滴造成的,是气态到液态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15.(2024·江苏扬州·二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B.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C.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不均匀
D.金属镓的熔点很高为490℃
【答案】B
【解析】A.要用“碳纳米管温度计”在测温范围内准确测量温度,需要碳纳米管的热胀冷缩要很小(体积变化很小),故A错误;
B.要用“碳纳米管温度计”在测温范围内准确测量温度,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能明显观察到其体积变化,故B正确;
C.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所以金属镓在变化明显、均匀,故C错误;
D.在测量范围内要保证金属镓处于液态,测量范围为,则说明金属镓的熔点低于18℃,沸点高于490℃,故D错误。
故选B。
16.(2024·江苏无锡·一模)小聪春节时和父母自驾到东北游玩,途中发现车窗玻璃出现水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__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到了东北后,小聪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气温下洒出一杯96℃以上的热水,看到出现了“泼水成冰”的景观(如图所示),“成冰”这一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内侧 凝华
【解析】[1]春节时,车内的温度较高,车外的温度较低,则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车窗内侧,形成水雾。
[2]泼水成冰,是泼出去的热水立刻凝成冰凌,这是因为热水周围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迅速地放热降温凝华为小冰晶。
17.(2024·江苏泰州·三模)水壶烧水也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刚开始水温较低的时候听到的声音较小,水快烧开的时候会听到较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声音的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壶嘴上方较远处出现了大量“白气”,这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而靠近壶嘴的地方“白气”较少,是因为_________。
【答案】 响度 液化 见解析
【解析】[1]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刚开始水温较低的时候听到的声音较小,水快烧开的时候会听到较大的声音,声音变大,这主要是声音的响度变大。
[2]壶嘴上方较远处出现了大量“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3]而靠近壶嘴的地方“白气”较少,是因为壶嘴周围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遇冷液化。
18.(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在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时,老师往A、B两支相同的试管里装入适量的“冰块”,其中一个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很快发现A试管上气球鼓起来了;一段时间后,A试管外壁出现“霜”,B试管底部外壁出现“露”。气球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霜的形成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露的形成需要_________热。
【答案】 干冰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 凝华 放
【解析】[1][2]干冰常温下易升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干冰在升华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3]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
19.(2024·江苏南通·二模)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答案】 熔化和凝固 吸热 樟脑丸变小
【解析】(1)[1]物态变化分为三大类,固态与液态转化类:熔化和凝固;气态与液态转化类:汽化和液化;固态与气态转化类:升华和凝固。其中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2)[2]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过程,该过程需要吸热。
(3)[3]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生活中升华的例子有:樟脑丸变小,干冰升华,冰雕变小等。
20.(2024·福建·中考真题)探究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_________;
(2)分析图乙中水的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推断当时实验室的气压___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3)对比图乙中两条图线可知,选用_________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答案】 秒表 保持不变 98 小于 盐水
【解析】(1)[1]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需要测量工具是天平,实验中需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要用秒表记录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实验需要的另一个测量仪器是秒表。
(2)[2][3]该实验用加热的时间表示吸收热量。分析图乙中水的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为98℃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8℃。
[4]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此时水的沸点98℃小于100℃,故推断当时实验室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5]分析图乙中图线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盐水的沸点高于水的,且升温较快,故选用盐水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21.(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加热过程中,当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时,水温为_________℃;
(2)A、B两组同学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完成实验后,画出的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A和B,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A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更_________。
【答案】 87 不变 小
【解析】(1)[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87℃。
(2)[2]由乙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
[3]由图乙可知,A组的水先沸腾,所以在所用的器材及环境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A组的水质量较小。
22.(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小邵同学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C;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一时间图像,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位同学的图像略有不同,如图丙所示,不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A.冰的质量不同 B.酒精灯火焰不同
C.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D.冰的初温不同
【答案】(1)-14 (2)B (3)D
【解析】(1)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线下,读数为-14℃。
(2)A.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外焰温度高,不能使冰均匀受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物质和热源的接触面较大,能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ABC.由图像可知,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时间不同,说明冰的质量可能不同,也可能是冰的质量相同,酒精灯火焰不同或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故AB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冰的初温相同。假使冰的质量相同、初温不同,则冰开始熔化前的加热时间不同,熔化时间相同,而图中熔化时间也不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3.(2024·广东·中考真题)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会影响脚的舒适感。透水汽性是指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在相同规格的容器中盛放等质量的水,用恒温装置维持水温不变,面料与容器口紧密贴合。容器口的面积为,装置甲中的水温为37℃,实验室温度为23℃。
(1)实验中,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为_________℃;
(2)分别测出两装置中容器、水和面料的总质量;30min后,再次测出相应的总质量,数据记录见表。分析数据可得:
①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_________g;
②面料_________的透水汽性更大;
③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 ;
实验装置 总质量/g 总质量/g
甲 225.00 223.12
乙 235.00 232.68
(3)实验过程中,容器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会有小水珠形成;
(4)请举出1个生活中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的实例: 。
【答案】 37 1.88 2 22 内 夏季的床单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
【解析】(1)[1]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变量是面料,其它关键性的量,需要保持相同,故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与装置甲中水的温度相同,为37℃。
(2)①[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
②[3]装置乙中透过面料2的水蒸气质量为
相同的时间内,透过面料2的水蒸气的质量比较多,故面料2透水汽性更大。
③[4]两种面料的透过水蒸气的质量之差为
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
(3)[5]实验过程中,由于水蒸气集中在容器内,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在容器的内表面会有小水珠形成。
(4)[6]夏季的床单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主题一 声光热
专题04 物态变化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考点内容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温度及温度计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要考查温度的估测及温度计的使用。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热学实验中。主要命题点有:温度的估测、普通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和读数等。
物态变化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物态变化是热现象部分的重要考点,也是考查热点,命题较为集中。主要考查六种物态变化及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常见考题类型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命题点有:六种物态变化的辨析,吸、放热情况的辨析,熔化、凝固、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和图像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液化的方式等。
水循环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水循环通常很少单独命题,往往都是结合物态变化的考查,渗透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节水意识等。
1.(新情境)(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2.(跨学科)(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3.(新考法)(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图乙中的图________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
A. B.
C. D.
考向一 温度及温度计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为比较A、B两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小红在两个保温杯中分别倒入0.1kg相同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其初温t0,示数如图1所示,t0=________℃。
解题技巧: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液体温度计是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三不能”:(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在示数变化过程中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随意读数。
考向二 物态变化
(一)汽化和液化
3.(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4.(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情景,说明水还没有沸腾
B.调节铁圈B高度时,不用点燃酒精灯
C.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水内部也在汽化
D.移去酒精灯,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
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小李用图1所示装置观察水的沸腾,正确实验并采集数据后,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 B.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内水不需要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气”是蒸发形成的
6.(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电热水壶中装有适量的水,闭合开关加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________。
7.(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____________(选填“逐渐变小”“逐渐变大”或“不变”)。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__。实验中,有三组同学选用同样规格的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却不同,同学猜想可能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8.(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高于100℃,于是对此进行探究。
(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她应该选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
(2)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提高了水的________。要验证猜想,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验证;
(3)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要验证猜想,请简述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导致的。她的猜想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熔化和凝固
9.(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长江源头是由各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的点点水滴汇集而成,此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蒸发 C.熔化 D.凝固
10.(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部分地区下起了“冻雨”,“冻雨”是下落的雨滴结成的冰形成的,这一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液化 D.熔化
1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铁网凝霜 B.雾的形成
C.冰雪消融 D.河面结冰
12.冬季雨雪严重时,温度极低的雨水在高铁电网上迅速结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此过程________热,对铁路道岔通电融雪除冰利用了电流的________效应。
(三)升华和凝华
1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14.(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当纸上打印的文字有错误时,墨粉很难用普通橡皮擦除.有一种“激光橡皮”,发射激光到错误文字上,固态墨粉颗粒很快直接消失,请你解释激光橡皮的原理: 。
45.(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碘颗粒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紫红色碘蒸气,这是________(物态变化名)过程,需要________(吸/放)热.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碘蒸气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碘颗粒,这是________(物态变化名)过程。
15.(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________。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________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________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________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技巧: 1.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先看清过程中物质的始、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辨别物态变化,要求能够根据现象指出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并能指出哪些变化过程吸热,哪些变化过程放热。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放化、凝华。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还有液体种类。 3.气体液化的两个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三个条件 (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图像 (1)熔化图象:晶体熔化的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温度达到熔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熔化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上升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2)凝固图象:晶体的凝固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温度达到凝固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凝固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非晶体凝固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下降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3)沸腾图像:升温,然后温度不变化
1.(2024·西藏·中考真题)寒冬的早晨,西藏高海拔地区教室玻璃窗内侧常能见到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冰花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
2.(2024·江苏无锡·一模)2024年2月22日, 无锡下“霰”(xiàn)了。 “霰”既不是雪也不是冰雹, 它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者球形的固态颗粒。“霰”是由以下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3.(2024·海南·中考真题)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4.(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据《天工开物》记载,“晒纸”是造纸工艺的流程之一,其做法是将湿纸放在阳光下晒干,如图所示。“晒纸”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5.(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6.(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7.(2024·青海·中考真题)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8.(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9.(2024·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如图是探究“晶体熔化规律”和“液体沸腾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用“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B.为了得到普遍规律,两个实验均应进行多次实验
C.两个实验都需要记录加热时间
D.甲实验装置可以探究所有金属的熔化特点
10.(2024·安徽·中考真题)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11.(2024·江苏连云港·三模)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它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657 2750
A.铁铜合金 B.铁铝合金 C.钠铝合金 D.镁铁合金
12.(2024·江苏宿迁·二模)关于电冰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凝华成冰
B.夏天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壁上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食品在冷藏室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从而降低食品温度
13.(2024·江苏无锡·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小明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玻璃杯的水中,瓶口出现大量“白气”,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凝华形成的水蒸气
B.“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白气”是玻璃杯中的水汽化形成的小水珠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14.(2024·江苏南京·三模)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呈现甲、乙、丙三种物态间的变化,根据图示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由丙状态变到乙状态,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式
B.示例中雾凇的形成过程需要放热,是凝固现象
C.分析所给信息,可知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非晶体
D.晨雾的形成过程与该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过程相同
15.(2024·江苏扬州·二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B.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C.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不均匀
D.金属镓的熔点很高为490℃
16.(2024·江苏无锡·一模)小聪春节时和父母自驾到东北游玩,途中发现车窗玻璃出现水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__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到了东北后,小聪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气温下洒出一杯96℃以上的热水,看到出现了“泼水成冰”的景观(如图所示),“成冰”这一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17.(2024·江苏泰州·三模)水壶烧水也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刚开始水温较低的时候听到的声音较小,水快烧开的时候会听到较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声音的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壶嘴上方较远处出现了大量“白气”,这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而靠近壶嘴的地方“白气”较少,是因为_________。
18.(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在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时,老师往A、B两支相同的试管里装入适量的“冰块”,其中一个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很快发现A试管上气球鼓起来了;一段时间后,A试管外壁出现“霜”,B试管底部外壁出现“露”。气球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霜的形成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露的形成需要_________热。
19.(2024·江苏南通·二模)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20.(2024·福建·中考真题)探究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_________;
(2)分析图乙中水的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推断当时实验室的气压___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3)对比图乙中两条图线可知,选用_________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21.(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加热过程中,当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时,水温为_________℃;
(2)A、B两组同学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完成实验后,画出的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A和B,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A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更_________。
22.(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小邵同学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C;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一时间图像,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位同学的图像略有不同,如图丙所示,不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A.冰的质量不同 B.酒精灯火焰不同
C.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D.冰的初温不同
23.(2024·广东·中考真题)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会影响脚的舒适感。透水汽性是指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在相同规格的容器中盛放等质量的水,用恒温装置维持水温不变,面料与容器口紧密贴合。容器口的面积为,装置甲中的水温为37℃,实验室温度为23℃。
(1)实验中,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为_________℃;
(2)分别测出两装置中容器、水和面料的总质量;30min后,再次测出相应的总质量,数据记录见表。分析数据可得:
①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_________g;
②面料_________的透水汽性更大;
③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 ;
实验装置 总质量/g 总质量/g
甲 225.00 223.12
乙 235.00 232.68
(3)实验过程中,容器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会有小水珠形成;
(4)请举出1个生活中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的实例: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