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 植物的生活
专题07 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要点速记:核心考点必背速记,突破重难点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学业要求 考点 考向 考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探究和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科学史等资料,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活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设计简单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植物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 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考向一 蒸腾作用 考法1 蒸腾作用的应用与实验 考法2 蒸腾作用的意义 考法3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考向二 光合作用 考法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应用 考法2 光合作用的实验 考法3 光合作用新情境分析图
考向三 呼吸作用 考法1 呼吸作用的实验 考法2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考法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新情境)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玉米一生消耗的水分总量及用途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用途③是( )
用途 质量/kg
① 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 1.872
② 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水 0.250
③ ? 202.106
生长期中的总用水量 204.228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跨学科)2.(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B.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
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
D.实验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联系生活实际)3.(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考向一 蒸腾作用
考法1 蒸腾作用的应用与实验
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面几种植物中,宜选作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的是( )
A.雪松 B.仙人掌 C.天竺葵 D.睡莲
考法2 蒸腾作用的意义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移栽幼苗,一般选在阴天或傍晚,并取掉部分枝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考法3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番茄叶表皮气孔和鲫鱼红细胞,观察到的物像如图1、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l中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欲将图2所示视野调亮,可通过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来实现
C.欲将图2方框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D.保卫细胞和鲫鱼红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易错易混 1、蒸腾作用≠蒸发,蒸腾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而蒸发是一种物理现象。 2、叶片不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唯一器官: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只能促进水分的吸收,不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
考向二 光合作用
考法1 光合作用的实验
(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乙→丙;②步骤甲中小烧杯内是酒精;③步骤乙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④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变蓝,未遮光部位不变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下列实验中,相关操作与实验目的相匹配的是( )
选项 名称 操作 实验目的
A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小烧杯内放凉开水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B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用沾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身体 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呼吸
C 观察鸟卵的结构 尖端敲出裂纹,剥去卵壳和外卵壳膜 观察鸟卵的气室
D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鸡的新鲜血液中放入少量抗凝剂 促进血液凝结
A.A B.B C.C D.D
考法2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意义
(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为蚕豆植株叶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某种生理活动简图,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据图回答。
(1)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
(2)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 。
(3)进入叶片中的水,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此生理过程对植物的意义一方面降低叶表面温度,防止因气温过高被灼伤,另一方面 。
(4)请运用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 。
考法3 光合作用新情境分析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8mm的打孔器打出圆形小叶片(避开大的叶脉,如图1),将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内,用橡皮塞封住针孔(如图2),快速多次抽拉活塞,排出叶片内原有的气体,放入黑暗处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备用。再按照下表进行实验操作:
序号 操作步骤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烧杯5
① 加入100mL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为叶片提 供二氧化碳) 蒸馏水 0.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的碳酸氢钠溶液 2.5%的碳酸氢钠溶液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 放入圆形小叶片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③ 将烧杯1-5等距离摆放在LED灯周围(如图3),照射8min,观察并记录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
④ 重复步骤①-③三次,计算平均值 0个 4个 18个 20个 9个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烧杯底部圆形小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实验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操作有 。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5)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圆形小叶片上浮的个数反而减少了呢?”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由此推测,圆形小叶片上浮个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解题技巧 1、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光照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当光照过强时,光合作用反而减弱,如夏季中午光照最强时,部分气孔会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1)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水不能溶解叶绿素。因此,为了除去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必须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脱色。 (2)实验中共用清水漂洗了两次叶片,洗去的分别是酒精、碘液。 3、把光合作用比喻为工业生产,绿叶就是光合作用的“工厂”,叶肉细胞就是“厂房”,“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动力”是光能。
考向三 呼吸作用
考法1 呼吸作用的实验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B.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
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
D.实验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考法2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娃娃菜是我国广泛种植的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下图是娃娃菜叶肉细胞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①和②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娃娃菜的叶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叶脉中的 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2)过程 (填序号)表示呼吸作用。该过程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作 的物质中。
(3)已有研究表明,高温能显著降低娃娃菜的光合速率。为了缓解高温胁迫对娃娃菜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向5组娃娃菜喷施不同浓度的BR(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高温(38℃)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
①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②与对照组相比,喷施BR 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娃娃菜的光合速率,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原因:喷施BR, 。
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农民在高温天气对娃娃菜喷施浓度为 mg/L左右的BR。
考法3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了如下实验装置。甲瓶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乙为透明玻璃箱,放入一盆蚕豆苗,与甲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关闭),放置在阳光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萌发的蚕豆种子进行 作用,会消耗甲瓶中的 ,释放 。
(2)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 (选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3)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了 作用,水蒸气由叶片上的 散失。
解题技巧 1、绿色植物在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夜间(无光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易误认为呼吸作用夜间强,白天弱:呼吸作用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白天温度比夜间高,故白天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夜间,只是白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所以白天呼吸作用不明显。
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主要场所:叶片。
(3)叶片的结构
①表皮: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②叶肉: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组成,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液泡,储存着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
③叶脉:叶脉分布在叶肉中,它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两种管道——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可见叶脉有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④气孔:在叶片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些细胞叫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陆生植物气孔数下表皮>上表皮;水生植物相反。
气孔 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吸收来的水一部分被植物用于自身生命活动,绝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
(4)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①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叶片里的水分蒸腾散失后,叶肉细胞相对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这样促使水分上升到叶里,从而促进根吸水。植物要吸收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在水分向上输送的同时,无机盐也随水分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②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这是因为水分的汽化可带走叶片的一部分热量。
(5)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叶片多,气孔数量多,蒸腾失水多;
温度高,光照强,空气流动快,蒸腾失水快。
(6)蒸腾作用对生产:
·树木剪去部分叶后移栽;
·选择阴天或傍晚时分移栽;
·大树底下好凉爽;
·森林生态系统降雨量大;
·烈日下,为移栽树木搭遮阴网。
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由此可见,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淀粉) + 氧气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6)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三、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反应式:
3.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4.指导生产:
·低温保存菜果 减弱呼吸作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而加强)
·粮食入仓要晒干 降低呼吸作用,防止萌发(含水量高而加强)
·保存果菜降低含氧量 降低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
·栽植物常松土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
·地窖瓜菜发热 呼吸作用释放热能
·新疆葡萄更甜 夜间温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
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项 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的线粒体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1.蓝蓝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B.步骤②是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C.步骤③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 D.步骤④是用黑纸片将叶片上面遮盖起来
2.达州市生物兴趣小组选取有白斑叶(白斑处不含叶绿体)的植物和天竺葵植株进行了探究实验(如下图一、二),图三表示小组成员将图二天竺葵植株装置中的夹子关闭后放在室外,测其24小时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叶片只能用于探究光对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B.图一中经暗处理,光照后脱色,漂洗加碘后,变蓝的区域为C区
C.图二中光照一段时间后打开夹子,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图三中可知天竺葵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
3.为探究绿色植物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装置并开展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甲遮光部位的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蓝
B.装置乙的实验要在光下进行
C.装置丙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装置丁蜡烛熄灭,是因为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4.大棚种植增产增收。下列措施不能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是( )
A.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B.提高氧气浓度 C.施用气肥 D.提高昼夜温差
5.下列实验可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6.农用织物在农业领域不可或缺。黑色地布遮光性好,同时又具备透水透气性能,这样不仅起到除草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养分。使用了地布,往往就不再需要使用除草剂。白色可反光地布可促进植物和果蔬的生长。(注: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
(1)黑色地布可有效防止杂草的生长,请写出控制杂草生长的原理: 。
(2)地布还有透气透水、保温保湿的作用,主要促进植物根细胞的 (填生理过程),保证能量的供应。俗语说“根壮苗才好”,根作为营养器官,可吸收土壤中的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功能,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 。
(3)白色可反光地布主要应用于大棚中,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进而提高产量,主要是通过 (填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4)实践发现,相同品种的果蔬,利用农用织物种植后,品质会大幅提升,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果蔬的品质差异说明生物的性状受 控制的同时,也受到 的影响。
(5)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分析可知在 温度下比较适宜该植物生活。
(6)为研究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图三分析,光照强度过高,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蒸腾失水严重,叶片的 部分关闭,光合作用需要的 供应不足。
7.水葫芦,这个原本被称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的植物,如今却被誉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滇池水葫芦泛滥成灾,整个草海都被密密麻麻的水葫芦覆盖,不仅影响了航运,也几乎摧毁了滇池的生态平衡。据图回答问题:
(1)水葫芦具有较长的匍匐枝,与母体分离后可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一株水葫芦一个月就能繁殖出近4000株。
(2)水葫芦的叶柄中下部膨大成囊状,形似葫芦,故得名“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内有许多气室(如图甲),既能使植株漂浮在水面上,也能保证进行 作用。
(3)水葫芦从滇池中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作用。
(4)水葫芦快速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是由[A] 作用合成的,该作用会释放气体[ ] 。
8.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大棚猕猴桃的生命活动规律,绘制了如下三幅图片:图一中的字母分别表示猕猴桃叶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二表示一天内大棚中的氧气浓度变化青况,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a过程主要通过猕猴桃叶片结构的 (填结构名称)进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 平衡。
(2)图二曲线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填图中字母)。
(3)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抑制图一中[ ] ([ ]内填字母,横线上填名称),提高产量。
(4)猕猴桃的根吸收水的结构是根尖的 ,图三中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节水的土壤含水量为 。
三、实验探究题
9.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下图中,甲表示某班同学们利用银边天竺葵为材料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装置;乙为该植物叶片结构。请据图分析作答:([ ]填序号,横线填具体结构名称)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中 。
(2)A、B、C三处中 两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
(3)若在夏季晴天的午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图乙中的结构[ ] 会部分关闭。
10.为研究植物的生理作用,某兴趣小组同学讲行了如下实验:
取新鲜菠菜叶片置于锥形瓶内,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容器中的二氧化碳)的小试管也置于锥形瓶中,塞上瓶塞连接带有刻度的U形管,如甲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值,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菠菜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丙中的 (填字母)释放到大气中。
(2)实验结束时,发现锥形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叶片的 作用。
(3)分析3.5~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装置内 (填气体)已经被叶片的呼吸作用消耗完了。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如果设置对照,则对照实验中的材料应为 的菠菜叶。
1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合成生物学是当前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能进行光合作用
B.该过程用到了转基因技术
C.淀粉和蛋白质可以供能
D.该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1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对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老鼠能吃植物
B.老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某种物质
C.老鼠为植物提供热量
D.钟罩内没有植物,老鼠也能生存
13.(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为蚕豆植株叶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某种生理活动简图,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据图回答。
(1)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
(2)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 。
(3)进入叶片中的水,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此生理过程对植物的意义一方面降低叶表面温度,防止因气温过高被灼伤,另一方面 。
(4)请运用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 。
14.(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若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引起部分作物出现萎蔫现象,急救的措施是
A.移栽作物 B.大量浇水 C.减少光照 D.疏松土壤
15.(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将木本植物的茎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会长出节瘤。这是由于破坏了( )
A.木质部的导管 B.形成层 C.韧皮部的筛管 D.髓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主题四 植物的生活
专题07 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要点速记:核心考点必背速记,突破重难点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学业要求 考点 考向 考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探究和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科学史等资料,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活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设计简单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植物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 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考向一 蒸腾作用 考法1 蒸腾作用的应用与实验 考法2 蒸腾作用的意义 考法3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考向二 光合作用 考法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应用 考法2 光合作用的实验 考法3 光合作用新情境分析图
考向三 呼吸作用 考法1 呼吸作用的实验 考法2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考法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新情境)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玉米一生消耗的水分总量及用途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用途③是( )
用途 质量/kg
① 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 1.872
② 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水 0.250
③ ? 202.106
生长期中的总用水量 204.228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答案】C
【分析】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保留在植物体内;二是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三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详解】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由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通常很大,约99%,与表格中③的水量较大相符,而参与光合作用等其他生理过程的水比较少,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跨学科)2.(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B.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
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
D.实验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详解】A.在实验研究中,对照组是和实验组相对应的概念,实验组是接受某种处理的组,而对照组不接受这种处理或者接受常规处理,所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实,A正确。
B.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瓶中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装置乙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减小,B正确。
C.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装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由甲乙装置中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进行了呼吸作用,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C。
(联系生活实际)3.(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1)B
(2)促进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不同
(5)A
【分析】(1)实验中要保证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中样本数量过少容易出现偶然性,样本数量多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详解】(1)A.如果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会引入其他未知的变量,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应该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以保证乙组只缺少氮这一变量,B正确。
故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的青椒苗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的青椒苗,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如果只选择1株青椒苗,可能由于这株青椒苗自身的特殊情况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所以营养液的成分不同。
(5) 为了提高产量,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合适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①②正确。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不利于提高产量,③错误。
BC错误,A正确。
故选A。
考向一 蒸腾作用
考法1 蒸腾作用的应用与实验
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面几种植物中,宜选作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的是( )
A.雪松 B.仙人掌 C.天竺葵 D.睡莲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可以从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和叶的表面积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方面来解答。
【详解】雪松的叶退化为针状,叶的表面积较小,蒸腾作用很弱,短时间内不易观察,A不符合题意;
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状,叶的表面积较小,蒸腾作用很弱,短时间内不易观察,B不符合题意;
天竺葵的叶片表面积较大,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观察,C符合题意;
睡莲在水中,蒸腾作用几乎不能体现,不易观察,D不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是熟记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的大蒸腾作用旺盛,叶小蒸腾作用较弱。
考法2 蒸腾作用的意义
2.(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移栽幼苗,一般选在阴天或傍晚,并取掉部分枝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旺盛,光照越弱,蒸腾作用越弱,据此答题。
【详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同时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可见D正确。故选D。
【点睛】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题型多变,要注意灵活的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不同的题目。
考法3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番茄叶表皮气孔和鲫鱼红细胞,观察到的物像如图1、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l中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欲将图2所示视野调亮,可通过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来实现
C.欲将图2方框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D.保卫细胞和鲫鱼红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
保卫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鲫鱼红细胞属于动物细胞。
显微镜的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来调节视野的亮度,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视野变亮;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视野变暗。
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的移动方向相反。
【详解】A.图l中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放,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欲将图2所示视野调亮,可通过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来实现,B正确。
C.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的移动方向相反。图2方框中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把它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则需要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C错误。
D.保卫细胞和鲫鱼红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易错易混 1、蒸腾作用≠蒸发,蒸腾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而蒸发是一种物理现象。 2、叶片不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唯一器官: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只能促进水分的吸收,不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
考向二 光合作用
考法1 光合作用的实验
(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乙→丙;②步骤甲中小烧杯内是酒精;③步骤乙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④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变蓝,未遮光部位不变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实验步骤:进行暗处理(如丁图所示),以消耗掉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接着,进行部分遮光处理(如乙图所示),以形成对照。然后,将植物置于光下照射,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后,进行脱色(如图甲所示),再显色处理,观察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因此,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丁→乙→甲→丙,①错误。
② 在步骤甲中,小烧杯内盛放的是酒精,其作用是进行脱色处理。酒精能够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从而便于后续滴加碘液进行显色观察,②正确。
③ 步骤乙并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在这个步骤中,植物叶片的一部分被遮光,另一部分则暴露在光下,这样就形成了有无光照的对照,③正确。
④ 在滴加碘液后,由于碘液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使淀粉变成蓝色,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未遮光部位(即进行了光合作用的部位)变蓝,而遮光部位(即未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则不变蓝,④错误。
可见,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下列实验中,相关操作与实验目的相匹配的是( )
选项 名称 操作 实验目的
A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小烧杯内放凉开水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B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用沾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身体 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呼吸
C 观察鸟卵的结构 尖端敲出裂纹,剥去卵壳和外卵壳膜 观察鸟卵的气室
D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鸡的新鲜血液中放入少量抗凝剂 促进血液凝结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通过暗处理、遮光处理、光照、酒精脱色、清水漂洗和染色观察等步骤,探究了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观察蚯蚓:观察蚯蚓的形态。 用镊子取一条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 观察蚯蚓身体的形状和颜色,仔细看一看蚯蚓的体节是否均等。 用手摸一摸蚯蚓的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用手指沿蚯蚓身体腹面人向来回轻轻抚摸,感觉一下,是光滑还是粗糙? 观察蚯蚓的运动。将蚯蚓轻轻放在平面玻璃上,观察它如何运动;然后,再将蚯蚓放在牛皮纸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观察鸟卵:取一枚生鸡蛋,用镊子从鸡蛋钝圆的一端,轻轻将蛋壳敲开,剥去部分蛋壳,可以看到薄膜状的结构,仔细观察薄膜有几层。用镊子将薄膜撕开,将蛋清、蛋黄倒入洁净的培养皿中,观察鸡卵的各部分结构。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详解】A.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中,叶片脱色用到酒精,小烧杯内放酒精,大烧杯内放清水,隔水加热,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A错误。
B.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用浸水的湿棉球擦蚯蚓体表,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B正确。
C.把鸡卵的钝端向上,用剪刀轻轻把该端部的卵壳敲碎,把卵壳剥掉,可观察到气室,其内贮存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C错误。
D.鸡的新鲜血液中放入少量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分为出现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B。
考法2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意义
(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为蚕豆植株叶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某种生理活动简图,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据图回答。
(1)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
(2)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 。
(3)进入叶片中的水,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此生理过程对植物的意义一方面降低叶表面温度,防止因气温过高被灼伤,另一方面 。
(4)请运用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 。
【答案】(1)呼吸作用
(2) 光合作用 由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4)昼夜温差越大,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越多,果实积累的糖分多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详解】(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反应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因此,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积累有机物,贮存能量;其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因此,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由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是:促进了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及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了植物体尤其是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高温灼伤;对环境的意义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所以,昼夜温差越大,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越多,果实积累的糖分多;因此,新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哈密瓜较甜。
考法3 光合作用新情境分析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8mm的打孔器打出圆形小叶片(避开大的叶脉,如图1),将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内,用橡皮塞封住针孔(如图2),快速多次抽拉活塞,排出叶片内原有的气体,放入黑暗处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备用。再按照下表进行实验操作:
序号 操作步骤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烧杯5
① 加入100mL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为叶片提 供二氧化碳) 蒸馏水 0.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的碳酸氢钠溶液 2.5%的碳酸氢钠溶液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 放入圆形小叶片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③ 将烧杯1-5等距离摆放在LED灯周围(如图3),照射8min,观察并记录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
④ 重复步骤①-③三次,计算平均值 0个 4个 18个 20个 9个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烧杯底部圆形小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实验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操作有 。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5)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圆形小叶片上浮的个数反而减少了呢?”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由此推测,圆形小叶片上浮个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二氧化碳浓度
(2)氧气
(3)圆形小叶片数量相等,重复实验次数等
(4)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强;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
(5)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导致产生的氧气减少
【分析】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酸氢钠溶液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5个烧杯中盛有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见,本实验变量就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
(2)小圆形叶片经光照后能上浮,是因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附着在叶片上,从而增大了叶片的浮力,而叶片的重力增量极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多次重复实验,减小实验误差,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如圆形小叶片数量相等,重复实验次数等。
(4)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增加(即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在增强;但当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光合作用强度却开始下降。因此,本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强;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
(5)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减少气体交换,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强度。
解题技巧 1、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光照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当光照过强时,光合作用反而减弱,如夏季中午光照最强时,部分气孔会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1)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水不能溶解叶绿素。因此,为了除去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必须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脱色。 (2)实验中共用清水漂洗了两次叶片,洗去的分别是酒精、碘液。 3、把光合作用比喻为工业生产,绿叶就是光合作用的“工厂”,叶肉细胞就是“厂房”,“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动力”是光能。
考向三 呼吸作用
考法1 呼吸作用的实验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B.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
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
D.实验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详解】A.在实验研究中,对照组是和实验组相对应的概念,实验组是接受某种处理的组,而对照组不接受这种处理或者接受常规处理,所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实,A正确。
B.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瓶中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装置乙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减小,B正确。
C.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装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由甲乙装置中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进行了呼吸作用,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C。
考法2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娃娃菜是我国广泛种植的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下图是娃娃菜叶肉细胞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①和②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娃娃菜的叶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叶脉中的 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2)过程 (填序号)表示呼吸作用。该过程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作 的物质中。
(3)已有研究表明,高温能显著降低娃娃菜的光合速率。为了缓解高温胁迫对娃娃菜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向5组娃娃菜喷施不同浓度的BR(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高温(38℃)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
①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②与对照组相比,喷施BR 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娃娃菜的光合速率,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原因:喷施BR, 。
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农民在高温天气对娃娃菜喷施浓度为 mg/L左右的BR。
【答案】(1) 器官 筛
(2) ② ATP
(3) BR的浓度 提高了娃娃菜的叶绿素含量 0.50
【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娃娃菜的叶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叶脉中的筛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筛管位于植物体的韧皮部,主要负责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运输到根、茎、果实等器官 。
(2)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图中过程②有机物被氧化分解,表示呼吸作用,该过程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作ATP的物质中。
(3)根据题干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BR的浓度。
根据图表可知,在一定范围内,BR的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速率越强,与对照组相比,喷施BR 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娃娃菜的光合速率,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原因:喷施BR,提高了娃娃菜的叶绿素含量。
据图表可知,当BR的浓度为0.5mg/L时,叶绿素的浓度最高,光合速率最强,故建议农民在高温天气对娃娃菜喷施浓度为0.5mg/L左右的BR。
考法3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了如下实验装置。甲瓶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乙为透明玻璃箱,放入一盆蚕豆苗,与甲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关闭),放置在阳光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萌发的蚕豆种子进行 作用,会消耗甲瓶中的 ,释放 。
(2)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 (选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3)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了 作用,水蒸气由叶片上的 散失。
【答案】(1) 呼吸 氧气 二氧化碳
(2) 增强 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 变蓝色 淀粉
(4) 蒸腾 气孔
【分析】(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详解】(1)蚕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会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种子会消耗氧气,并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而这个过程是离不开氧气的参与,同时,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由小问1可知,蚕豆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入到玻璃箱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增强,原因是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分析实验设计可知,透明玻璃箱中的蚕豆苗能够利用光能,把蚕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化学特性。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变蓝色,说明蚕豆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4)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了蒸腾作用。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故水蒸气由叶片上的气孔散失。
解题技巧 1、绿色植物在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夜间(无光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易误认为呼吸作用夜间强,白天弱:呼吸作用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白天温度比夜间高,故白天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夜间,只是白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所以白天呼吸作用不明显。
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主要场所:叶片。
(3)叶片的结构
①表皮: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②叶肉: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组成,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液泡,储存着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
③叶脉:叶脉分布在叶肉中,它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两种管道——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可见叶脉有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④气孔:在叶片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些细胞叫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陆生植物气孔数下表皮>上表皮;水生植物相反。
气孔 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吸收来的水一部分被植物用于自身生命活动,绝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
(4)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①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叶片里的水分蒸腾散失后,叶肉细胞相对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这样促使水分上升到叶里,从而促进根吸水。植物要吸收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在水分向上输送的同时,无机盐也随水分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②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这是因为水分的汽化可带走叶片的一部分热量。
(5)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叶片多,气孔数量多,蒸腾失水多;
温度高,光照强,空气流动快,蒸腾失水快。
(6)蒸腾作用对生产:
·树木剪去部分叶后移栽;
·选择阴天或傍晚时分移栽;
·大树底下好凉爽;
·森林生态系统降雨量大;
·烈日下,为移栽树木搭遮阴网。
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由此可见,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淀粉) + 氧气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6)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三、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反应式:
3.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4.指导生产:
·低温保存菜果 减弱呼吸作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而加强)
·粮食入仓要晒干 降低呼吸作用,防止萌发(含水量高而加强)
·保存果菜降低含氧量 降低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
·栽植物常松土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
·地窖瓜菜发热 呼吸作用释放热能
·新疆葡萄更甜 夜间温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
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项 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的线粒体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1.蓝蓝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B.步骤②是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C.步骤③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 D.步骤④是用黑纸片将叶片上面遮盖起来
【答案】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②暗处理→④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③酒精脱色→①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②暗处理→④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③酒精脱色→①漂洗加碘→观察颜色,A正确。
B.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步骤②),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实验开始时叶片中不含淀粉,B正确。
C.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步骤③),以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后续观察,C正确。
D.在选叶片进行部分遮光时,应当将叶片的上下均遮光,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2.达州市生物兴趣小组选取有白斑叶(白斑处不含叶绿体)的植物和天竺葵植株进行了探究实验(如下图一、二),图三表示小组成员将图二天竺葵植株装置中的夹子关闭后放在室外,测其24小时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叶片只能用于探究光对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B.图一中经暗处理,光照后脱色,漂洗加碘后,变蓝的区域为C区
C.图二中光照一段时间后打开夹子,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图三中可知天竺葵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
【答案】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图一中不仅可以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为还对叶片做了切断叶脉的处理,所以还可探究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故A错误。
B.淀粉遇碘变蓝,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只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区域才能变蓝,C区域被切断了叶脉,少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变蓝,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由于是透明的塑料袋,所以植物光合作用还会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打开夹子澄清石灰水无变化,故C错误。
D.图三中E点一天光合作用结束后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低于A点,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故D正确。
故选D。
3.为探究绿色植物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装置并开展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甲遮光部位的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蓝
B.装置乙的实验要在光下进行
C.装置丙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装置丁蜡烛熄灭,是因为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甲装置中叶片的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遇碘变蓝,遮光部分因缺少了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不变蓝,A正确。
B.乙装置的植物金鱼藻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快熄灭的卫生香伸进试管内,能够复燃,从而说明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因此装置乙的实验要在光下进行,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装置丁蜡烛熄灭,是因为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错误。
故选D。
4.大棚种植增产增收。下列措施不能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是( )
A.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B.提高氧气浓度 C.施用气肥 D.提高昼夜温差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农业生产上,一般提高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详解】A.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达到提高产量,A不符合题意。
B.提高氧气的浓度,有利于增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有量,不利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B符合题意。
C.气肥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施用气肥,能够增强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作物的产量,C不符合题意。
D.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少分解有机物,这样白天合成的多,夜晚分解的少,剩余的有机物就多,这样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实验可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氧气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火柴梗复燃。
【详解】A.该装置用来验证种子萌发消耗氧气,A错误。
B.此装置用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装置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装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C正确。
D.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6.农用织物在农业领域不可或缺。黑色地布遮光性好,同时又具备透水透气性能,这样不仅起到除草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养分。使用了地布,往往就不再需要使用除草剂。白色可反光地布可促进植物和果蔬的生长。(注: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
(1)黑色地布可有效防止杂草的生长,请写出控制杂草生长的原理: 。
(2)地布还有透气透水、保温保湿的作用,主要促进植物根细胞的 (填生理过程),保证能量的供应。俗语说“根壮苗才好”,根作为营养器官,可吸收土壤中的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功能,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 。
(3)白色可反光地布主要应用于大棚中,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进而提高产量,主要是通过 (填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4)实践发现,相同品种的果蔬,利用农用织物种植后,品质会大幅提升,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果蔬的品质差异说明生物的性状受 控制的同时,也受到 的影响。
(5)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分析可知在 温度下比较适宜该植物生活。
(6)为研究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图三分析,光照强度过高,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蒸腾失水严重,叶片的 部分关闭,光合作用需要的 供应不足。
【答案】(1)阻挡阳光照射,减少杂草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照,从而抑制杂草生长
(2) 呼吸作用 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繁殖速度快
(3)提高光照强度
(4) 基因 环境
(5)25℃
(6) 气孔 二氧化碳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淀粉)。
【详解】(1)黑色地布可有效防止杂草的生长,主要原因是黑色地布阻隔太阳光,杂草获得的太阳光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其难以正常生长。
(2)地布的透气透水功能能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植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提高代谢效率,从而保证根系的能量供应;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提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根部的无性繁殖方式可以快速繁殖,并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不受外界环境的随机变化影响。
(3)白色可反光地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充足的光照会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为植物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增产。因此,白色地布通过反射光线增强光照,使植物能够进行更高效的光合作用。
(4)生物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决定了果蔬的基本性状,如颜色、形状等遗传特性。而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条件等,会影响这些性状的表现程度。使用农用织物改善了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光照和土壤条件,从而提升了果蔬的品质。这表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5)根据图二中净光合速率在25℃时达到峰值,可以推断该温度为该植物光合作用最活跃的温度,因此最适宜该植物的生活。
(6)当光照强度过高时,植物蒸腾作用增强,导致叶片失水过多,进而促使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后,二氧化碳的供应减少,使得光合作用受限,因此即使光照强度很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也会下降。
7.水葫芦,这个原本被称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的植物,如今却被誉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滇池水葫芦泛滥成灾,整个草海都被密密麻麻的水葫芦覆盖,不仅影响了航运,也几乎摧毁了滇池的生态平衡。据图回答问题:
(1)水葫芦具有较长的匍匐枝,与母体分离后可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一株水葫芦一个月就能繁殖出近4000株。
(2)水葫芦的叶柄中下部膨大成囊状,形似葫芦,故得名“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内有许多气室(如图甲),既能使植株漂浮在水面上,也能保证进行 作用。
(3)水葫芦从滇池中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作用。
(4)水葫芦快速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是由[A] 作用合成的,该作用会释放气体[ ] 。
【答案】(1)无性
(2)呼吸
(3)蒸腾
(4) 光合 b氧气
【分析】图中A光合作用,a二氧化碳,b氧气。
【详解】(1)无性生殖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因此水葫芦具有较长的匍匐枝,与母体分离后可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2)由图可知,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内有许多气室,气室中充满气体,这样使水葫芦既能使植株漂浮在水面上,也能保证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3)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由根部从生活环境中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生命活动,因此水葫芦从滇池中吸收的水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因此水葫芦快速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是由A光合作用合成的,该作用会释放气体b氧气。
8.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大棚猕猴桃的生命活动规律,绘制了如下三幅图片:图一中的字母分别表示猕猴桃叶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二表示一天内大棚中的氧气浓度变化青况,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a过程主要通过猕猴桃叶片结构的 (填结构名称)进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 平衡。
(2)图二曲线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填图中字母)。
(3)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抑制图一中[ ] ([ ]内填字母,横线上填名称),提高产量。
(4)猕猴桃的根吸收水的结构是根尖的 ,图三中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节水的土壤含水量为 。
【答案】(1) 气孔 碳-氧
(2)E
(3)c呼吸作用
(4) 成熟区 60%
【分析】图一中:a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b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c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图一中,a过程表示蒸腾作用,这是植物以水蒸气的形式将体内水分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主要通过猕猴桃叶片的气孔进行,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主要通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图二曲线中,表示了一天内大棚中的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其中,氧气浓度最高的点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最大,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对较少,因此有机物积累最多。根据曲线,可以看出E点是氧气浓度最高的点,因此有机物积累最多。
(3)夜晚时,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仍在继续,会消耗有机物并释放二氧化碳。为了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可以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冷空气会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从而抑制图一中c呼吸作用。
(4)猕猴桃的根吸收水的结构是根尖的成熟区,这里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图三中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节水的土壤含水量为60%,在这个含水量下,植物能够正常进行生命活动,同时又能避免过多的水分浪费。
三、实验探究题
9.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下图中,甲表示某班同学们利用银边天竺葵为材料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装置;乙为该植物叶片结构。请据图分析作答:([ ]填序号,横线填具体结构名称)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中 。
(2)A、B、C三处中 两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
(3)若在夏季晴天的午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图乙中的结构[ ] 会部分关闭。
【答案】(1)原有的淀粉运走和耗尽
(2) BC 光 A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不能产生淀粉)
(3)④气孔
【分析】图乙中①上表皮,②叶肉,③下表皮,④气孔,⑤叶脉。
【详解】(1)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故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和耗尽。
(2)叶能够变蓝的部分是叶片中的B,通过叶片中B、C两部分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能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片A处是非绿色竞争,其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3)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主要由叶片进行,气孔的张开、闭合控制着蒸腾作用,气孔的开闭又受环境的影响,若在夏季晴天的午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图乙中的结构④气孔会部分关闭。
10.为研究植物的生理作用,某兴趣小组同学讲行了如下实验:
取新鲜菠菜叶片置于锥形瓶内,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容器中的二氧化碳)的小试管也置于锥形瓶中,塞上瓶塞连接带有刻度的U形管,如甲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值,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菠菜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丙中的 (填字母)释放到大气中。
(2)实验结束时,发现锥形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叶片的 作用。
(3)分析3.5~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装置内 (填气体)已经被叶片的呼吸作用消耗完了。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如果设置对照,则对照实验中的材料应为 的菠菜叶。
【答案】(1)A
(2)蒸腾
(3)氧气
(4)新鲜
【分析】1.图丙中:A气孔,B保卫细胞,C表皮细胞。
2.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片的气孔排到空气中。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4.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片的气孔排到空气中,即丙图中的A(气孔)。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可见,实验结束时,发现锥形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
(3)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密闭的装置内,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加,实验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内的气压下降,液面上升。由于实验装置是密闭的,如果装置内的氧气消耗完,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就会停止,液面高度就不再变化。根据乙图所示,分析3.5~4 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装置内氧气已经被叶片的呼吸作用消耗完了。
(4)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如果设置对照实验,则对照实验中的材料应为新鲜菠菜叶,变量为二氧化碳是否被吸收,即装置内是清水还是氢氧化钠溶液。
1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合成生物学是当前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能进行光合作用
B.该过程用到了转基因技术
C.淀粉和蛋白质可以供能
D.该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A
【分析】酵母菌是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使其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淀粉和蛋白质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利用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详解】A.酵母菌是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我国科学家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酵母菌,这里用到了把其他生物的基因转入酵母菌的技术,即转基因技术,B正确。
C.淀粉是糖类,糖类和蛋白质都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D正确。
故选A。
1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对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老鼠能吃植物
B.老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某种物质
C.老鼠为植物提供热量
D.钟罩内没有植物,老鼠也能生存
【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A.图中并未描述老鼠和植物的取食关系,A错误。
B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钟罩内的老鼠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B正确,C错误。
D.钟罩内没有植物,没有足够的氧气供老鼠生存,D错误。
故选B。
13.(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为蚕豆植株叶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某种生理活动简图,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据图回答。
(1)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
(2)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 。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 。
(3)进入叶片中的水,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此生理过程对植物的意义一方面降低叶表面温度,防止因气温过高被灼伤,另一方面 。
(4)请运用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 。
【答案】(1)呼吸作用
(2) 光合作用 由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4)昼夜温差越大,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越多,果实积累的糖分多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详解】(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反应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因此,若①、②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积累有机物,贮存能量;其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因此,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淀粉),则此生理过程可以表示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换是由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是:促进了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及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了植物体尤其是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高温灼伤;对环境的意义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所以,昼夜温差越大,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越多,果实积累的糖分多;因此,新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哈密瓜较甜。
14.(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若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引起部分作物出现萎蔫现象,急救的措施是
A.移栽作物 B.大量浇水 C.减少光照 D.疏松土壤
【答案】B
【详解】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当情势比较严重时,会造成烧苗,施肥后浇水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溶液浓度小于作物细胞的浓度,使作物细胞正常吸水,此时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浇水,B正确。
15.(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将木本植物的茎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会长出节瘤。这是由于破坏了( )
A.木质部的导管 B.形成层 C.韧皮部的筛管 D.髓
【答案】C
【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
【详解】A.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将木本植物的茎剥去一圈树皮不会破坏导管,不会导致长出节瘤,A错误。
B.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可使茎不断加粗,破坏形成层不会直接导致长出节瘤,B错误。
C.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将木本植物的茎剥去一圈树皮,破坏了韧皮部的筛管,有机物运输受阻,在伤口上方堆积,从而长出节瘤,C正确。
D.髓主要储存营养物质。破坏髓不会影响有机物的运输,不会导致长出节瘤,D错误。
故选C。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1)B
(2)促进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不同
(5)A
【分析】(1)实验中要保证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中样本数量过少容易出现偶然性,样本数量多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详解】(1)A.如果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会引入其他未知的变量,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应该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以保证乙组只缺少氮这一变量,B正确。
故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的青椒苗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的青椒苗,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如果只选择1株青椒苗,可能由于这株青椒苗自身的特殊情况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所以营养液的成分不同。
(5) 为了提高产量,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合适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①②正确。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不利于提高产量,③错误。
BC错误,A正确。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