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素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xiàn,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jì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陇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流溢( )浸透( ) 缺xiàn( )沉jì( )
(2)文中“ ”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欲言又止”中,“欲”的意思是 ;“义正词严”中,“严”的意思是 。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抒情和 的方式以及画线句的 修辞手法,表达出“我”对人生挫折的深刻理解。
二、综合性学习
2.榜样就像一盏明灯,指引青少年前进的方向。校学生会拟围绕“学习青春榜样,点亮人生灯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举办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围绕“青春”写一条宣传活动标语,最好能使用修辞,不超过20字。
(2)为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安排学生会宣传部为本次演讲比赛布置宣传栏,作为宣传委员,请按示例句式为宣传栏补充两则用青春热血为国为民奉献的名人故事。
示例:黄文秀主动请缨,自愿到百色脱贫攻坚,将青春献给大山。
① , , ;
② , , 。
三、语言表达
3.下面是小豫搜集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内容,请你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处黑暗? , ?雷锋,一个闪光的名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学习,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与责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力量和温暖。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⑥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物品?表现了主人怎样的品质?
(4)第 段中描写“我”和老余感受的词语有 、 、 ,这种通过写感受来表达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的写作方法属于 抒情。
阅读《有为有不为》,完成后面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001年2月23日
5.文章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为什么文中用了大量内容来讲“善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6.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2)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7.文章题为“有为有不为”,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此题展开论述的。
8.第⑦段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时,为什么只分析了“恶”的一面,却不分析“善”的一面呢?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斯是陋室 斯:这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D.无丝竹之乱耳 竹:竹子
10.下面句子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
C.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直接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D.本文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名句名篇默写
12.名句默写。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 , ”。
(3)《陋室铭》中表现室中人交友之雅的句子是“ , ”。
七、作文
13.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烦恼积压在心头,沉甸甸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无意间打开窗户,蔓延的绿意扑面而来,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四单元素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 yì jìn 陷 寂
(2) 陇罩 笼罩
(3) 打算 严厉
(4) 议论 排比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流溢:liú yì,意思是放佚。漫溢;流出。充满而流出来;漫溢。
浸透:jìn tòu,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情感)。
缺陷:quē xiàn,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
沉寂:chén jì,形容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
(2)本题考查易错字。
陇罩——笼罩:意思像笼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3)本题考查字义。
欲言又止:意思是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故“欲”的意思是:想要,打算。
义正词严:意思是形容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故“严”的意思是:严厉。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句子赏析。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结合“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等可知,这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反应。 结合“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和“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等句子可知,都是作者在阐述自己对人生挫折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体现了议论的特点。
结合句子“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可知,这三个句子结构一致,属于排比的修辞,表达出“我”对人生挫折的深刻理解。
2.(1)示例一:青春正逢盛世,奋斗恰如其时。 示例二:以青春名义步履不停,以爱国热血奋斗不息。
(2)示例:①秦玥飞勇于担当 自愿到大山振兴建设 将青春献给乡村 ②邓稼先鞠躬尽瘁 自愿到戈壁潜心钻研 将青春献给国防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选材标语。
作答时,需要围绕“青春”的主题来设计,做到主题明确、语言简洁、内容积极、有感染力。拟写标语时,可以巧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标语生动活泼,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示例:青春如炬燃梦,榜样似灯引航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仿写句子。
作答此题,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选择契合“用青春热血为国为民奉献”的名人故事即可,也可以从所学的课文中,寻找名人故事;格式方面:人物行为(主谓结构,突出主动性+具体行动(到某地/某领域,做何事)+奉献结果(将青春献给……)。
示例:① 邓稼先隐姓埋名,自愿到戈壁潜心研发,将青春献给祖国。②陈祥榕戍边卫国,自愿到喀喇昆仑保家驻守,将青春献给山河。
3.示例一:如果你是一阵清风 你是否拂过了一方炎热
示例二:如果你是一粒种子 你是否孕育了一抹绿意
【详解】本题考查续写语句。
开放性试题,围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主题内容,仿照例句格式,即:如果你是+数量词+名词,你是否+动词+了+数量词+名词。续写的句子也应先将“你”比作一种具体的事物,然后用一个动宾短语来描述该事物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示例:如果你是一丝微风,你是否抚慰了一颗心灵
4.(1)“我”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行进时,发现了一座小茅屋。因天色已晚,“我们”在此过夜。
(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环境的幽静、美好;烘托了“我们”愉快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水、干柴、米、盐巴、辣子、大竹床、稻草,可供过路人烧火做饭、睡觉休息。表现了小茅屋主人热情诚恳、细心周到的品质。
(4) 温暖 喷香 滚热 间接
【导语】这篇节选以哀牢山深处的小茅屋为叙事核心,通过旅人视角展现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山野图景。作者运用细腻的环境描写(如暮色中的青山、月光下的梨林)烘托旅途的孤寂,与意外发现的人间温情形成强烈反差。茅屋中精心准备的柴米油盐,门板上“请进”的质朴留言,共同构建了“陌生人社会”的信任美学。文中“梨花”既是实景又是象征,既指引方向又隐喻纯洁善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善的诗意诠释。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至②段“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可知,这两段交代了“我”和老余所处的环境是哀牢山南段,山大山陡林密,天色已晚且赶不到太阳寨,有在深山中露宿的可能,为后文发现小茅屋做了铺垫。
根据第③至⑥段“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可知,写了老余发现梨树林,依据经验判断前边会有人家,以及“我们”在梨树林中行走的情景。
根据第⑦至⑩段“快看,有人家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可知,写“我们”发现了梨树林边的小茅屋,看到门板上“请进”的字样,进入屋内,屋内的情况显示好多天没人住了,因走累了“我们”决定在此过夜。
根据第 至 段“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可知,老余发现墙上告知屋内物品存放位置的字,“我们”烧火做饭,消除了疲劳和饥饿,躺在干草铺上对小茅屋主人充满感激并猜测主人身份。
据此可概括为:“我”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行进时,发现了一座小茅屋。因天色已晚,“我们”在此过夜。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根据第⑥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可知,写了新月、梨花等,属于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这句通过对新月、月光以及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山林之中。同时,洁白的梨花在月光下轻轻飘落,也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环境的美好。
在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中行走,“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清凉的夜风与飘落的花瓣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烘托出“我们”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因为之前还在为夜晚无处投宿而担忧,此时发现了梨树林,根据经验推测前边可能有人家,所以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
这段环境描写为下文“我们”发现梨树林边的小茅屋做了铺垫。正是因为这片梨树林,让“我们”产生了前边会有人家的想法,从而引导“我们”在梨树林中继续前行,进而发现了小茅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⑩段中“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可知,说明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可供休息的大竹床和厚厚的稻草,还有解渴的水。根据第 段“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可知,表明主人还准备了干柴、米、盐巴和辣子,可供过路人烧火做饭。
从准备的这些物品可以看出,主人考虑得非常周全。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物资,如食物和水,还准备了休息的床铺,甚至连做饭用的调料都一应俱全,表现出主人细心周到的品质。主人将这些物品准备好,供素不相识的过路人使用,体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热情诚恳的品质,希望能为路过的人提供便利和帮助,让他们在这深山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 段中“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可知,其中描写“我”和老余感受的词语“温暖”“喷香”“滚热”,分别形容了火、米饭和洗脚水给“我们”带来的感觉。通过对这些身体感受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些美好的感受都是主人准备的物品所带来的,这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描写,将情感蕴含其中,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这种感激之情的真挚和细腻。
5.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分清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和基础,作者意在号召人们要做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利的事情。 6.(1)“只要……就……”的句式表示条件关系,在句中强调了良知良能是分辨善恶、行善止恶的基础和前提,突出其重要性。
(2)“个别”的含义是极少数的人,在句中强调能够迷途知返的人少之又少,突出“小恶”容易演变成“大恶”,而“大恶”很难回头,警惕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 7.作者先释题,强调分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有为”“有不为”。接着引用名言,把“善”“恶”分出大小来分述应如何为小善、不为小恶;应如何为大善,不为大恶。然后又论述了为什么不能为小恶,警惕小恶转化为大恶。最后重申中心论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8.作者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时,着重分析了“小恶”会演变成为“大恶”,意在警惕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而且一旦为恶,想要“浪子回头”是很困难的。
【导语】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探讨了道德选择中的“为”与“不为”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善恶及其大小来说明个人行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着重强调行动的道德选择。文中通过对“善”的倡导和对“恶”的警示,突出强调良知判断的重要性。尽管没有严格的哲学分析,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和生活实例,引导读者思考个人行为的责任感和道德标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本题考查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结合第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可知,文章题目“有为有不为”强调人应该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结合第②段“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可知,“善恶”则是判断“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标准,因此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讲“善恶”是为了明确指出哪些行为应是“有为”,哪些行为应是“有不为”。
结合第⑥段“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可知,分清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和基础,作者意在号召人们要做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利的事情。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善恶”标准去判断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该为的事情是“善”,不该为的事情是“恶”。通过区分善恶,文章探讨了在日常生活和历史长河中个人应该坚持的行为原则,这正是“有为有不为”的思想基础。因此,文章大量论述“善恶”来帮助读者理解何为“应为”之事、何为“不为”之事,进而启发良知与道德选择。
6.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
(1)“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这是个条件关系的复句。“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是“分辨清是非善恶了,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的前提条件。“只要”引出前提条件,说明具备了某一条件即有可能实现某一结果。“就”则直接连接前提与结果,体现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确定性,强调通过良知良能可以直接,就能明确地分辨是非善恶,从而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突出了良知在判断行为是非善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组关联词的运用,使得论述更加明确易懂。
(2)“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个别”一词强调了一种情况的罕见性和特殊性,指出在众多改正错误的案例中,真正能改邪归正的人非常少见,以此突出回头是岸的艰难。结合第⑦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犯了“小恶”的人,往往最后发展成“大恶”,是很难回头的。“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是极少数的情况。“个别”一词也提醒人们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第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解释了题目“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第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从“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为“有为”和“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为“有不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讨论了如何分辨“应该”和“不应该”。 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引用了名言,说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分,由此推论“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第④至⑤段“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举了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军的事例,向读者列举了小恶小善、大善大恶的典型案例。
结合第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帮助读者理解何谓应为和不为之事。 第⑦段继续分析“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通过分析大小善恶之间的发展关系,警醒人们对可能由小恶至大恶的演变,鼓励大家做善事,避恶事,从而达到“有为有不为”的目的。
第⑧段“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文章结构清晰,从概念到事例,再到警醒,紧扣题意展开。
8.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分析。
第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是本段的观点,“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主要分析了“小恶”会演变成为“大恶”。作者通过对恶的分析强调恶的放任会逐步积累,最终酿成大恶,以警示人们重视并及时纠正小恶。切勿让小恶演变成大恶。作者并强调一旦变成为“大恶”,所谓“浪子回头者”,是很困难的。
9.D 10.C 11.C
【导语】《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存在争议)在谪居和州期间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巧妙地将描写景色、抒发情感和阐述观点融为一体,灵活采用对比、简洁白描、含蓄隐喻及典故引用等多样艺术手法,借陋室之简陋凸显主人的高尚品德。
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D.有误,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竹:指管乐器;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有误,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间接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2.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苔、痕、阶、绿、鸿、儒。
13.例文:
开窗,遇见美好
那段时间,学业的压力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堆积如山的作业、接连不断的考试,让我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找不到方向,心情也愈发沉重压抑。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在房间里对着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感到无比烦躁。笔在手中不停地转动,思绪却早已飘远,满心都是对成绩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我站起身,在房间里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试图寻找一丝解脱。
无意间,我推开了窗户。刹那间,一股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仿佛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了我心头的阴霾。我惊讶地望向窗外,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愣住了。
窗外,是一片葱郁的绿色。小区花园里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树叶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树下,各色的花朵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花丛中,几只蝴蝶翩翩起舞,它们轻盈的身姿与这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我的视线被这眼前的美景紧紧吸引,久久无法移开。看着看着,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那些烦恼和压力仿佛也随着微风飘散得无影无踪。这一刻,我仿佛从黑暗的深渊中走了出来,重新见到了阳光。
我不禁反思,在这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已经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去留意身边的美好了?总是在为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而拼命奔跑,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这扇偶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看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也让我明白,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当我们被烦恼困扰时,不妨像打开窗户一样,尝试着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在那不经意间,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好,让心灵得到治愈,让心情重新变得开朗。从那以后,每当我感到烦恼时,我都会打开窗户,去看看窗外的世界,让那一抹绿意和美好,温暖我的心灵,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材料描述了一个人因烦恼心情沉重,打开窗户看到绿意后心情开朗的情节。核心在于“烦恼”与“心情转变”,重点要思考是什么带来了这种转变。“无意间打开窗户”这一动作是关键转折点,“蔓延的绿意”是引发心情变化的因素,写作时需紧扣这些要点。
二、立意。
自然治愈角度:立意可确定为自然具有治愈心灵的力量。如“自然,心灵的良药”,阐述自然景色能缓解人们内心的烦恼,让心灵得到慰藉。就像材料中,绿意驱散了主人公的烦恼。
换个角度看问题角度:像“换个视角,柳暗花明”,表达当陷入烦恼困境时,转换思维、换个角度,或许就能发现新的美好,如同打开窗户看到绿意,心情豁然开朗。
主动寻求改变角度:例如“主动破局,拥抱美好”,强调当被烦恼困扰时,不能消极等待,要像主人公主动打开窗户一样,主动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摆脱烦恼。
三、选材构思。自然治愈角度,可选取自己在山林中漫步,听鸟鸣、闻花香,从而忘却学习压力的经历;或描写看到一场雨后,清新的空气和焕然一新的世界让自己心情变好的场景。换个角度看问题角度,比如讲述自己因比赛失利而沮丧,后来从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的角度重新看待,心情好转的故事;也可以是和朋友闹矛盾后,站在朋友立场思考,化解矛盾,心情由阴转晴的事例。主动寻求改变角度,可以写自己害怕演讲,主动参加演讲培训,克服内心恐惧,最终成功演讲后心情愉悦的过程;或是因环境沉闷感到压抑,主动重新布置房间,让自己心情开朗的事情。
开头可直接点明自己正处于某种烦恼之中,如“那段时间,考试的接连失利让我满心烦恼,仿佛置身黑暗,看不到希望”。也能以环境描写营造压抑氛围,引出烦恼,像“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一如我此刻被烦恼笼罩的心情”。中间若选自然治愈角度,详细描写自然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踏入山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鸟儿欢快地歌唱,我的心也渐渐平静,烦恼似乎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换个角度看问题角度,重点叙述自己转变思维的过程,“我一直为比赛失利懊恼,偶然间看到一句话‘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我开始反思,从失败中看到了成长的机会,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主动寻求改变角度,描述自己采取行动的具体步骤和心理变化,“为了克服演讲恐惧,我报名参加培训,从最初上台的瑟瑟发抖,到逐渐能流畅表达,每一次进步都让我离烦恼更远一步”。总结全文,强化立意,如“经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自然是治愈心灵的良方,以后遇到烦恼,我都会投身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或者发出呼吁,鼓励读者在面对烦恼时采取类似行动,“朋友们,当烦恼来袭,不妨像我一样主动改变,你会发现,美好就在不远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