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素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袁鹰的《井冈翠竹》(原名《青山翠竹》)是作者当年访问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后所作。文章诞( )生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旨在通过井冈山的翠竹意象,回sù( )革命历史并呼应时代精神,传递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融合的主题。
作品以井冈山的毛竹为主线,先以诗意的语言描绘竹海的外形之美,将其比喻为“岗哨”“奇兵”,赋予其革命气韵;继而追忆革命战争时期翠竹的贡献——竹钉御敌、竹筒送粮、竹扁担挑革命重担,展现其“神勇”;最后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翠竹化身建材支援全国建设,体现其“奉献精神”。全文以竹喻人,表面赞竹,实则ōu( )歌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革命品格,并延伸至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写作特色上,袁鹰融合抒情、议论与叙事,语言凝练且富有画面感。他善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感染力;还用顶真手法强化翠竹顽强的生命力。象征手法的贯穿使自然物象升华为革命精神的载( )体,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交织,fù( )予散文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与澎湃( )的时代激情。
(1)给文段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2)结合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井岗翠竹》一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竹喻人。
B.从第二三段文字看,《井冈翠竹》一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井岗翠竹实则是革命精神的载体,文章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C.“井冈翠竹”是《井冈翠竹》这篇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对井岗山的毛竹的外形描写、贡献追忆和精神赞颂之中。
D.全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其目的是使语言形象优美,读起来有气势。
二、综合性学习
2.某中学开展“悦读书海·畅享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书海拾贝,研精致思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冲突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戏剧少不了戏剧冲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的范例。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
D.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经典寻途,启思明志
(2)人生之路,许多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的原因。请从以下名著及人物中任选一项,结合人物的某一次重大选择,探究其必然性。
A.《童年》阿廖沙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C.《简·爱》简·爱
三、语言表达
3.子轩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总结。以下是他总结的部分内容,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神舟”飞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追逐宇宙的奥秘;“蛟龙”探海,让我们潜入深渊,探寻海洋的神秘; ; ……让我们秉持探索精神,勇攀高峰,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四、现代文阅读
紫藤萝瀑布(选段)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
②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③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诱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⑤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选出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写景抒情,由忆花、看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表现花香带给我缥缈轻柔的感觉。
C.本文作者感情变化:“我”心中本来充满了焦虑悲痛——“我”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奋发向前。
D.文中第④段画曲线部分回忆了紫藤萝花在十几年前的遭遇;表面是写花的遭遇,实际是象征人的不幸遭遇。
5.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文章第⑦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在艺术作品展中,筱熙看到其中一篇名为《竹乡竹韵》的文章,非常喜欢,展览后邀请大家品读赏析,请你参与。
竹乡竹韵
①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座山自东而西站成三排,形成一个大大的“川”字。倘若从天空俯瞰,这三座山躺在川东大竹县境内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风。
②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至于形成的时间已不可考,但因邑内“竹多竹大”,这方土地在唐朝时被赐名“大竹”。
③在大竹这片土地上,乡村叫竹乡,县城叫竹城。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
④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
⑤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大竹一个偏远的村子。打从记事起,每年开春后,父亲就会带着我们一家大大小小种竹。坡坡坎坎、田边地角,但凡不宜种庄稼的地方,父亲都会要求植上一株竹。“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靠竹度光阴。”父亲的话,我一直记着。
⑥那时,家乡有很多山野竹林,乡亲们没有一个随意去砍伐的,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母亲不停地刨啊采啊,我则追着那些飞舞的笋子虫在竹林中窜来窜去……
⑦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
⑧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
⑨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
⑩大竹竹唢呐,粗略一瞥,外形与传统的铜制或木制唢呐没什么不同。但细看就会发现,全身除哨是燕麦秆外,其他部分均由竹乡土生土长的罗汉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唢呐。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
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
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
大竹,正一天天变得更加葱茏和富饶!
(作者:彭明凯。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10日,有删改)
7.文章的题目为“竹乡竹韵”,请梳理全文内容,说说“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完成填空。
内容 体现之“韵”
大竹县境内竹林茂密,乡村、县城都与竹相关 ①
② 体现出生活方式之韵
竹笋、竹菌给人们带来美味,各种竹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③
④ 富有艺术之韵
大竹人做“竹”文章,发展竹文旅,让大竹县变得葱茏富饶 呈现出发展之韵
8.本文笔触细腻,描绘生动,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倘若从天空俯瞰,这三座山躺在川东大竹县境内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风。(分析“躺”的表达效果)
(2)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9.文章说“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其实,大竹的竹,不仅被大竹人灌进了“脾气秉性”,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请联系文意说说竹有哪些“脾气秉性”。
10.筱熙想用一副对联来赞颂竹乡竹韵的蓬勃发展,他拟出了上联,请你根据文意拟出下联。
上联:竹家什升级展新貌
下联:
11.大竹县拟举办一场竹文化节,要在文化节上展示竹与大竹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方面举例说明竹在大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五、文言文阅读
班级举办“畅游诗文”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材料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12.明语气:以下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请你帮小华选择其中的一句,帮他解决朗读的困惑。
朗诵的语气:激扬 悲伤 恳切 感叹 劝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选择的句子是:
朗诵的语气是:
13.析字义:请根据示例,参考表格中出示的字的释义,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文言词句字典中的释义列举恰当的解释示例:
不亦说乎 ①说话 ②同“悦”愉快 选择②
(1)不舍昼夜①停 ②房屋 选择
(1)大有所益①增加 ②好处 选择
(2)温故而知新①学过的知识 ②所以 选择
14.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赏文本: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明确作品内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小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小丽:是的,我认为《孙权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语段。《孙权劝学》中孙权现身说法,教给了吕蒙 的学习方法。
小华:我认同你的想法,《登飞来峰》中作者也通过“ , ”两句表明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16.谈感悟:请你选取三则文本中的任意一则内容,结合自身感悟,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
六、名句名篇默写
17.名句默写
(1) ,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 。
(3)在《望岳》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4)《望岳》中,诗人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的诗句是: , 。
七、作文
18.题目:美,就在身边
提示:可写人物小传,也可写景抒情。
要求:①材料真实,新颖;②文从字顺,语言简明;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第五单元素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dàn 溯 讴 zài 赋 pài
(2)D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诞生(dàn shēng):出生,降生,常用于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回溯(huí sù):回顾,回忆,往回想过去的事情。
讴歌(ōu gē):歌颂、赞美,用歌唱、言辞等赞美。
载体(zài tǐ):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如信息载体。
赋予(fù yǔ):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澎湃(péng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可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第三段中“他善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感染力”可知,说明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增强感染力,而不仅仅是使语言形象优美、读起来有气势;
故选D。
2.(1)A
(2)示例:阿廖沙最终选择了到人间去闯荡,是因为他的外祖父残暴;两个舅舅的自私自立;母亲婚姻的不幸;外婆的去世;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黑暗。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等冲突类型,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此选项说戏剧冲突是文本依据表述错误;
故选A。
(2)本题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与分析。首先明确所选名著人物的某次重大选择情节。然后从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分析导致该选择的必然因素。
示例一:
选A.《童年》阿廖沙
重大选择:阿廖沙在经历了外祖父家的种种磨难后,依然保持着善良、正直、勇敢的品质,没有被周围恶劣的环境所同化,选择走向更广阔的生活。
必然性分析:阿廖沙虽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争吵和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但他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比如外祖母,她善良、宽厚、聪明,用温暖的爱和丰富的民间故事滋养着阿廖沙;还有小茨冈,他乐观、淳朴,给予阿廖沙友谊和帮助。这些人的存在让阿廖沙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在他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同时,阿廖沙自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渴望摆脱这种黑暗、压抑的生活,所以他必然会选择保持内心的美好,走向更有希望的未来。
示例二:选B.《钢铁怎样炼成的》保尔
重大选择: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拿起笔作为新的武器。
必然性分析:保尔从小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伤病和苦难,但始终坚定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他生命的核心。即便身体残疾,他也不会放弃为理想而奋斗,文学创作就成为他继续践行革命理想的方式,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必然的。
示例三:选C.《简 爱》简 爱
重大选择:简 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真相后,毅然选择离开桑菲尔德庄园,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爱情和优渥生活。
必然性分析:简 爱自幼父母双亡,在舅妈家受尽歧视和虐待,在寄宿学校也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但这些经历塑造了她自尊自爱、独立自主、追求平等和尊严的性格。她对爱情有着纯粹的追求,认为爱情和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道德的基础上。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的自尊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身边做一个“情妇”,所以她必然会选择离开,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示例一:“嫦娥”奔月,让我们飞向太空,探索月球的奥秘 “天问”远航,让我们穿越星际,叩问火星的奥秘 示例二:“北斗”组网,让我们俯瞰大地,掌握导航的精准 “墨子”传信,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量子的奇妙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续写。
格式方面:分析画波浪线的语句“‘神舟’飞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追逐宇宙的奥秘”“‘蛟龙’探海,让我们潜入深渊,探寻海洋的神秘”,可以总结出其格式为:科技成果名称(两个字,带引号)+该成果的主要动作(两个字),让我们+与该动作相关的具体行为(四个字),+表达探索目的或成果特点的动宾短语(四个字)。每个句子之间结构相同,形成排比句式,从不同的科技领域展示探索成果与探索行为,且科技成果名称应是广为人知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方面:所填内容要围绕科技探索这一主题,选取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进行表述。每个句子需清晰展现该项科技成果的主要动作、探索行为以及探索目的或成果特点,体现科技发展带来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认知,突出探索精神。
示例:“天眼”巡天,让我们洞察宇宙,捕捉天体的信息。“复兴”驰骋,让我们风驰电掣,领略陆地的广阔。
4.A 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先把“花”比喻成“帆”,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盛开的情态;再把“花”比喻成“笑容”,化静为动,写出花的美丽可爱。 6.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题,表现花的生命力让我振奋精神、阔步向前。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写景抒情,由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而非忆花、看花、思花。
故选A。
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依据②段画横线句中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花”比喻成一个鼓起的“帆”,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绽放饱满的情态;依据“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花”比喻成“笑容”,将静态的花刻画为动态的花,写出花的美丽可爱的特点。
6.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内容上:依据⑤段“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可知,表面上,当我看到自己门前这株紫藤萝花由盛及衰,再到盛开的景象,让我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振奋了我的精神,因而不自觉加快了向前走的脚步。实际上,作者从紫藤萝花中感受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中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加快了脚步说明作者从那些焦虑和忧愁中脱离出来了,感觉到了人生的美好。所以,本段文字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依据①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可知,本段文字具有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的作用。
7.示例:①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之韵 ②大竹人一生与竹紧密相连,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等 ③彰显出实用之韵 ④竹带给大竹人艺术灵感,如竹唢呐搬上艺术舞台且不断发展 8.(1)示例:“躺”字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座山在大竹县境内部分闲适的姿态,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和形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热情好客和慷慨大方的特点,突出了竹子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9.示例:①坚韧顽强,它在大竹县的各种环境中都能生长;②热情好客、乐于分享,它用自己的方式欢迎每一位到访者;③无私奉献,它为人们提供美食、生活用品和艺术灵感;④富有艺术气质,它成就了大竹竹唢呐等艺术形式;⑤富有创新精神,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探索竹的多元用途,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0.示例:竹文旅开发聚客潮 11.示例:①在饮食方面,竹笋、竹菌是大竹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吃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②在生产生活工具方面,无论是播种、侍弄庄稼的竹篮子、竹背篓等,还是日常起居的竹筷、竹席,以及倒腾食物的竹筲箕等竹家什,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竹,并且如今工艺愈加精巧;③在艺术文化方面,大竹竹唢呐是大竹人竹艺术的代表,除了哨子,其他均由罗汉竹制成,融入了大竹人的脾气秉性,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广泛传播。
【导语】《竹乡竹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四川大竹县深厚的竹文化底蕴。文章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到经济发展,全方位展现了竹在大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竹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核心,更是大竹人生活、艺术和经济的支柱。通过竹笋、竹菌的美味,竹制品的广泛应用,竹唢呐的艺术表达,以及竹文旅的开发,文章传达了大竹人与竹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共生关系。全文充满了对竹的赞美,展现了大竹县在竹文化引领下的蓬勃发展。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第②段中“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但因邑内‘竹多竹大’,这方土地在唐朝时被赐名‘大竹’”,第③段中“在大竹这片土地上,乡村叫竹乡,县城叫竹城。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可知,大竹不仅竹子多、竹子的种类多,而且地名也与“竹”有关,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之韵”;
根据第④段中“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可以概括出“大竹人一生与竹紧密相连,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等”;
根据第⑥段中“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第⑧段中“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可知,竹子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概括为“彰显出实用之韵”;
根据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以概括出“竹带给大竹人艺术灵感,如竹唢呐搬上艺术舞台且不断发展”。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躺”字赋予了山以生命和动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座山在大竹县境内的部分非常平缓,展现了它们慵懒、宁静、闲适的状态,使整个场景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增强了感染力。
(2)“撞个满怀”“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等语句将竹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撞个满怀”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踏入竹林时,茂密而充满生机的竹子与作者亲密接触的情景,突出家乡的竹子到处都是的特点;“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则赋予了它们友好和热情的性格特点;“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则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给予作者的美好感受和滋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第②段中“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第③段中“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可知,竹子的生命力很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可见其“坚韧顽强”;
根据第③段中“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可知,竹子十分真诚,热情好客;
根据第④段中“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第⑧段中“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可知,竹子对人们倾其所有,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根据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具有艺术气质;
根据第 段中“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第 段中“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可知,竹子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多角度发挥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0.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这副对联用于赞颂竹乡竹韵的蓬勃发展,“竹家什升级展新貌”是对“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的概括,是从竹子实用性角度出发的,整体属于“主谓结构”;作答时可以从根据第 段中“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第 段中“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提炼出“竹文旅”,从竹子的文旅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补写下联,“竹文旅”的开发吸引了各地的客人,据此可以补写为:竹文旅开发聚客潮。下联的末字“潮”是平声,符合对联的要求。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第⑥段中“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可知,竹子使人们的饮食更加丰富,他们一生都在享用竹子这一美味;
根据第⑧段中“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可知,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这些竹制品越来越精美;
根据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第⑩段中“全身除哨是燕麦秆外,其他部分均由竹乡土生土长的罗汉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唢呐。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与大竹人的脾气秉性非常相似,竹唢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2.我选择的句子是①,朗诵的语气是:激扬
我选择的句子是②,朗诵的语气是:感叹/恳切/劝勉
我选择的句子是③,朗诵的语气是:恳切/劝勉 13. ① ② ① 14.(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5. 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6.示例:在《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中,体会到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锲而不舍、勇攀高峰。在《孙权劝学》中,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借口。在《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中,体会到要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导语】这几则材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学习与思考的深刻见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不畏浮云、志存高远的豪情;《孙权劝学》则以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对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论语》中的诸多语录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揭示了学习与实践、思考与积累的辩证关系。这些文本共同传递了一个核心思想: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成长与视野的拓展。
1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意思,再结合诗句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①句意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在朗读时,适合用激扬的语调。
②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这是孙权劝吕蒙学习时所说的话。孙权指出吕蒙为什么需要学习,语重心长,在朗读时适合用恳切的语调。
③句意为“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吗?有同门的学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孔子通过自己在学习、交友、修身方面的感悟对他们进行恳切地劝勉,在朗读时,适合用恳切/劝勉的语调。
13.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
(1)句意:白天晚上都不停止。舍:停。故选①。
(2)句意:获益颇多。益:好处。故选②。
(3)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故选①。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愠:生气、恼怒.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地反问。君子:有才德的人。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材料二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现身说法,教给了吕蒙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
第二空,根据“通过现象看本质”等关键词句可知此处应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在描写景物中,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1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时,选择三则文本中与学习态度相关的内容,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感悟即可。
示例:在《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我明白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材料三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③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
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⑤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⑥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7. 造化钟神秀 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注意易错字:造、览、凌、割。
18.例文:
美,就在身边
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就让我不得不承认: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就在身边。
上个周末,我跟妈妈去农贸市场买菜。在进门的一角,我看到了一位修鞋的老爷爷,他皮肤黝黑,满脸的皱纹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他微笑着面对从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一脸的灿烂。尽管如此,还是无人问津,而他却是淡然处之,依然将微笑展现在古铜色的脸上。
这时候,只见一个穿着时髦的男青年停在了这位老爷爷的摊子跟前,傲慢地坐在了板凳上,他那目空一切的样子,就没正眼看这位老爷爷,一副高嗓门:“喂!我说老头,抓紧给我修鞋!”顿了顿,又嘟哝说:“刚买的一双这么贵的好鞋子,刚才脚一扭……就脱胶了!”
老爷爷却没有在意,还是满脸笑容地应着:“好的,不要紧的,我会给你修好的!”说着接过了男青年扔过来的牛皮鞋。他先将鞋子看了一圈,找到脱胶的地方。然后又迅速地在鞋底侧面划了一道痕,随之用线将鞋帮与鞋底挨着密密缝了一番,再将万能胶挤入脱胶之处,包括刚才的划痕处。因为天冷,老爷爷放在嘴边,哈了几口热气,再用两手对着处理的地方停留了大约五分钟。最后,又拿出自己的鞋油和布,格外小心地将鞋子擦拭一新,然后递给了男青年。
看男青年的表情,十分满意。但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姿态,他从口袋中掏出了一个一元硬币,随手扔在了老爷爷面前。就在老爷爷捡硬币时,一个鼓鼓的钱包从男青年的衣服口袋中掉落,而他自己却毫不知情。老爷爷迅速地捡起了钱包,快步跑上前去,将它还给了那个男青年。
就在瞬间,男青年的脸上变成了另外一副表情,是感激,是愧疚,是惊叹……都交织在了一起。他回身仔细地看了一下那位老爷爷,夕阳映照在他的身上,让他显得如此绚丽,如此夺目,就像一圈光环围着他,那是什么?是美!是无穷的美!
朋友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文题中的“美”含义广泛,既指大自然中各种美丽景色,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皆可入文;也指人们的心灵美,比如正直、诚信、善良、奉献等;另外,生命之美、亲情之美、友谊之美等,同样在写作范畴之内。“就在身边”指所写的“美”是存在或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之前并未曾发现,经过一番经历之后,为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故最好能去写那些易为别人所忽视的美。这个题目中,“美”和“身边”是两个关键词。写作时可供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原义的“美”,也就是通过写自然界中的美来写自己发现到的独特美感;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美”,“身边”可理解为在生活中,也可理解为“人生道路”可观察的事物。
第二,立意。这个题目的核心在于强调“美好”与“身边”的紧密联系,提醒我们不必远求,生活中的点滴都蕴含着美好。通过我们的视线,去发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悉心回味,体会蕴藏在其中的最纯真的平凡之美。立意上强调珍惜眼前人、身边事,不要总是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了身边的美好;可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好;可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感恩身边的一切,从而发现更多的美好。
第三,选材。本文有两种思路,可以写某次观察到的沿途的美,以写景抒情为主;也可以写人生的路途上,遇到的美丽的人和事。“美”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通过眼睛观察到的,还可以是自己阅读到欣赏到的等等。必须强调的是,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主旨归纳起来就是:文章通过生活中美的内容的叙写,抒发作者对生活热爱和赞美。美在哪里?答案很多,自然是美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这世界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枝一花、一鸟一虫,无不美丽动人。艺术是美的:《二泉映月》曾经让你流泪、《千手观音》曾经令你震撼、保尔让你动容、世博会曾经让你欢呼等等。生活是美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炉火观看春晚,那种温馨和谐是一种美。春日与朋友一起外出踏青,那份惬意是一种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