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4·贺州学业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中国是自然资源大国,种类多,但是分布不均衡。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气候资源 B.土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矿产资源
2.图中所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B.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C.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2024·常州学业考)我国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的最有效措施是 ( )
A.西电东送 B.兴建水库
C.防治污染 D.跨流域调水
(2024·济南学业考)下图是表现“耕地危机”的一组漫画。据此完成4、5题。
4.四幅漫画与反映的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耕地污染 B.乙——弃耕增多
C.丙——耕地退化 D.丁——乱占耕地
5.针对漫画乙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 ( )
A.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
C.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2024·海南学业考)2024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我国海洋国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钓鱼岛是我国的领海岛屿
B.台湾岛位于我国南海
C.我国海岸线长达2.2万千米
D.台湾海峡是我国内海
7.维护海洋环境,保护“蓝色国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
A.大量砍伐红树林
B.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入海
C.大规模填海造陆
D.禁止在休渔期捕鱼
8.(2024·临沂学业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 图1为我国地形地势图,图2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图3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西部地区多分布 (地形类型),东部主要分布 (地形类型)。
(2)我国地势特点是 ,这样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进入内陆,形成 ;许多河流 (河流流向)注入海洋,沟通东西,加强沿海和内陆的联系;河流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资源丰富。
(3)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 ;耕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4)草地主要分布地区是 ,位于年降水量 mm以下的 (干湿地区)区。
(5)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两大湖泊分布区,保护湖泊意义重大。请说出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综合考查点:局部区域的水资源分布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9.(2024·呼和浩特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 差异的气候 原因
单位调 水量 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2)相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而言,中线工程的优点有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变成美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其农业区位发生的变化有 。
(2024·湘潭期末)读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资源中,人均占有量最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是 ( )
A.石油 B.水 C.耕地 D.煤炭
2.该图反映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 )
A.总量丰富 B.人均占有量少
C.总量缺乏 D.人均占有量多
如图表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各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
A.①水田 ②林地 ③旱地 ④荒地
B.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草地
C.①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草地
D.①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林地
4.图①与图②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 ( )
A.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
D.昆仑山
2024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图为我国沿海省区的耕地与水资源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沿海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省区耕地资源分布均匀
B.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
C.河北省水多地少
D.福建省水少地多
6.针对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我们应( )
A.加大力度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北方地区大力种植水稻
C.西气东输、北煤南运
D.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2024·中山期末)我国是第一个设立土地日的国家,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读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完成7、8题。
7.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 ( )
①总量丰富
②类型多样
③分布均匀
④难以利用的土地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保护耕地”是多届土地日的主题,主要原因是我国耕地 ( )
A.总量有限,人均耕地少
B.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
C.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
D.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很充足
9.山东是我国海洋大省,2024年12月10日,山东省海洋局在烟台组织召开了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会议。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大面积填海造陆,建设度假别墅
B.建设滨海湿地公园
C.建设海洋生态牧场
D.养殖水域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
10.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展了多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路a、b调配的是 资源,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 工程,该资源的调配主要输送方式是 。
(2)该项工程的一期a线是把A (省级行政区) (地形区)资源,向东输送到我国B (工业基地),该工程的二期工程b是引进中亚地区的资源,最南输送到我国C 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南临① ;此项工程意义重大,对于输出地区A的意义是 ;对于输入地区B的意义是 。
(3)工程a、b线的西段经过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该地区气候 (特点),生态脆弱,若破坏地表植被,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该项工程采取施工严格规定沿线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等措施,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4)该资源输入地B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该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 作用。B区域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请简要分析B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至少三点)。
(5)线路c、d调配的是 资源,这分别是我国的 工程的东线和中线。c、d线均把资源调往我国D (地形区),请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简要分析D区域该项资源短缺的原因。
(6)东线工程c的起点在江苏 (城市),利用 向北输送该资源。第十一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4·贺州学业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中国是自然资源大国,种类多,但是分布不均衡。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D)
A.气候资源 B.土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矿产资源
2.图中所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C)
A.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B.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C.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2024·常州学业考)我国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的最有效措施是 (B)
A.西电东送 B.兴建水库
C.防治污染 D.跨流域调水
(2024·济南学业考)下图是表现“耕地危机”的一组漫画。据此完成4、5题。
4.四幅漫画与反映的问题对应正确的是(A)
A.甲——耕地污染 B.乙——弃耕增多
C.丙——耕地退化 D.丁——乱占耕地
5.针对漫画乙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 (B)
A.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
C.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2024·海南学业考)2024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我国海洋国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钓鱼岛是我国的领海岛屿
B.台湾岛位于我国南海
C.我国海岸线长达2.2万千米
D.台湾海峡是我国内海
7.维护海洋环境,保护“蓝色国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D)
A.大量砍伐红树林
B.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入海
C.大规模填海造陆
D.禁止在休渔期捕鱼
8.(2024·临沂学业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 图1为我国地形地势图,图2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图3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西部地区多分布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类型),东部主要分布平原、丘陵(地形类型)。
(2)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样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进入内陆,形成降水;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河流流向)注入海洋,沟通东西,加强沿海和内陆的联系;河流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耕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平原和丘陵)。
(4)草地主要分布地区是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位于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干湿地区)区。
(5)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两大湖泊分布区,保护湖泊意义重大。请说出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为生产生活提供丰富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综合考查点:局部区域的水资源分布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9.(2024·呼和浩特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 差异的气候 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 水量 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要逐级调水
(2)相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而言,中线工程的优点有全程自流;中游取水,水质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变成美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其农业区位发生的变化有灌溉水源的保障;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2024·湘潭期末)读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资源中,人均占有量最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是 (D)
A.石油 B.水 C.耕地 D.煤炭
2.该图反映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B)
A.总量丰富 B.人均占有量少
C.总量缺乏 D.人均占有量多
如图表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各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B)
A.①水田 ②林地 ③旱地 ④荒地
B.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草地
C.①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草地
D.①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林地
4.图①与图②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 (B)
A.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
D.昆仑山
2024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图为我国沿海省区的耕地与水资源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沿海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B)
A.各省区耕地资源分布均匀
B.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
C.河北省水多地少
D.福建省水少地多
6.针对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我们应(D)
A.加大力度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北方地区大力种植水稻
C.西气东输、北煤南运
D.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2024·中山期末)我国是第一个设立土地日的国家,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读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完成7、8题。
7.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 (A)
①总量丰富
②类型多样
③分布均匀
④难以利用的土地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保护耕地”是多届土地日的主题,主要原因是我国耕地 (A)
A.总量有限,人均耕地少
B.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
C.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
D.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很充足
9.山东是我国海洋大省,2024年12月10日,山东省海洋局在烟台组织召开了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会议。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措施,不合理的是 (A)
A.大面积填海造陆,建设度假别墅
B.建设滨海湿地公园
C.建设海洋生态牧场
D.养殖水域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
10.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展了多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路a、b调配的是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西气东输工程,该资源的调配主要输送方式是管道运输。
(2)该项工程的一期a线是把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级行政区)塔里木盆地(地形区)资源,向东输送到我国B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该工程的二期工程b是引进中亚地区的资源,最南输送到我国C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南临①南海;此项工程意义重大,对于输出地区A的意义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增加就业机会等;对于输入地区B的意义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3)工程a、b线的西段经过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特点),生态脆弱,若破坏地表植被,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该项工程采取施工严格规定沿线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等措施,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4)该资源输入地B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上海,该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B区域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请简要分析B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至少三点)。
答:交通运输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力量雄厚等。
(5)线路c、d调配的是水资源,这分别是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c、d线均把资源调往我国D华北平原(地形区),请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简要分析D区域该项资源短缺的原因。
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6)东线工程c的起点在江苏扬州(城市),利用京杭运河向北输送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