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东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民俗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习俗、风尚,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翻开语文课本,开发一段文学之旅。我们在民俗画卷中,跟着“迅哥儿”在几个少年的cuān duo ① 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贺敬之去听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回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糜子、手拿红旗的峥嵘岁月;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撼人心的鼓声jiá ② 然而止时,我们耳pàn ③ 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借着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相约语文,奔赴充满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发 B.叹为观止 C.渺远 D.人情世故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 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③青青子衿, 。(《子衿》)
④蒹葭采采, 。(《蒹葭》)
⑤微君之躬, (《式微》)
⑥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子衿》中写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躁不安的动作的诗句是
“ , ”。
⑧《式微》中,劳役者咏叹日落天黑却还要在露水中劳作的句子是
“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他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本首诗歌。
C.信天游是陕北民歌形式的代表,讲究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文段中的“他”是《经典常谈》中描写的哪个人物 (3分)( )
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A.孔子 B.班固 C.屈原 D.墨子
7.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3分)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序号)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书》第三 ④《诗经》第四 ⑤三礼第五 ⑥《春秋》三传第六 ⑦四书第七 ⑧《战国策》第八 ⑨《史记》《汉书》第九 ⑩诸子第十 11辞赋第十一 12 诗第十二 13文第十三 同学A想了解太极八卦常识
同学B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同学C想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二)现代文阅读
荠菜花
陈晓卿
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功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
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甚是好看。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
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④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麻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的野菜。
⑤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
⑥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 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
⑦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爸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用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荠菜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很开心。
⑧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爸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
⑨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丸汤的原因。
⑩可能我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
后来,我和妹妹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丸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有一句说的就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待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
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说走就走。
(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
8.下列关于文中的“荠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荠菜最好吃的时节是清明,再早的荠菜味道不明显,数量少;晚半个月的荠菜又太老,不能吃。
B.开了花的荠菜是不能食用的,荠菜花大大的,黄色。花落结子,代表荠菜短暂的一生结束了。
C.田埂上的荠菜因为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所以更适合拿来做馅儿。
D.麦田里的荠菜,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更适合拿来做羹汤,比如放入肉丸汤里。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从超市的荠菜写起,引出与荠菜相关的回忆。
B.第②—⑩段回忆了一些童年往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愉悦、温馨的情感。
C.文章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以“荠菜”为线索,按照挖荠菜、见荠菜、吃荠菜的思路行文。
10.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4分)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 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
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美食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11.婷婷建议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入《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本单元的单元目录和单元导语,帮助婷婷写明理由。(4分)
第一单元 目录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 写作 学习仿写
第一单元 导语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秦腔社戏,村庄消逝的年味
吕高翔
①正月的黄土高坡,虽已过立春节气,但寒意仍没有退去,田野山坡和背阴的地方,依然留存白雪的印迹。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早春时节,吕家窑逐渐苏醒,明媚的春光正唤醒冬眠的村庄。
②“咣咣……”一阵干鼓的脆响,伴随板胡尖细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开来,回荡在村庄的山头沟壑之间,这是秦腔戏的早场开唱了。“走,看戏去!”喝过罐罐茶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赶往戏场。故乡农村的戏,唱的是秦腔,听父辈们讲,这是给“家神”“山神”唱的戏,叫“过会”或“唱戏”,每到准备唱戏的时候,由村里推举德高望重或年长者担任会头,负责组织和筹备事宜。一般在农历正月上旬开唱,为期三至四天。主要是祈福,以求新年神灵护佑村庄,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③村里唱的秦腔戏并非真人表演的大戏,而是叫“木脑壳”,祖辈们一直都是这样叫法,便沿袭下来。其实就是由人操纵的木偶,木头人偶都是画好的脸谱,有须生、青衣、老旦、花脸等角色,轮到人物出场时,给木偶换上不同角色的服饰。
④父亲是一位忠实的秦腔戏迷,但有闲暇,都会去看戏。我对秦腔是没什么兴趣的,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人物也有些粗浅的认知。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看戏,我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等到皇帝扮相的角色出来时,我喊道:“出来啦,出来啦。皇上出来啦!”在舞台前方拥挤的人群中,引来惊讶的目光,许多如父辈的长者纷纷惊奇地问父亲:“你娃多大了,这么大点就认识皇上了。”父亲说三岁了,人群里有人赞叹:“三岁的娃能看戏,认识皇上出来了,不得了啊。”我和父亲聊天时,每提及此事,父亲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⑤秦腔社戏的一些故事,都是听父亲说起,有《三娘教子》《三滴血》《四郎探母》《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等。我也常常惊讶于父亲不识字,咋能记住一些戏词。父亲有时下地干活时,会唱一段秦腔,他会给我讲里面的情节故事、历史人物,以及背景等。父亲讲的戏曲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从故事里明事理,辨别是非曲直、善恶,还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后来,我上了中学,学习历史后,越发敬佩父亲对历史的了解,觉得看秦腔还能增长历史知识。
⑥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戏场里的美食,有凉粉、面皮、瓜子、花生、糖果,有香甜的麦酒、蜂蜜粽子,还有各式各样的小玩具。我和小伙伴们在戏场里追逐嬉戏,在人群的缝隙里穿梭,围着戏台转圈跑,捉迷藏,根本不会关心戏里唱的是什么。每到唱戏的时候,戏场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狂欢之地,我们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不用写作业,可以任性地追逐嬉闹。我们还会到戏场周围的小摊上买气球,买糖果,买玩具等。
⑦每逢白天看戏,乡邻们扶老携幼,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涌向戏场。有的老人拄着拐杖,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跟着一个孩子……人群密集地挤在舞台前方,在戏场里寻求这份难得的热闹。那是快乐的童年记忆,是乡村难忘的年味。
⑧儿时,父亲为我讲解秦腔社戏的故事,也是如今我为儿子所做之事。讲秦腔社戏的故事,成了我迎接春天的仪式感。
⑨可是,有一年回老家,村庄比往日多出几分静谧。山上又有一些住户搬迁至山下,一些老宅的断壁残垣似在倾诉往日欢乐的场景。儿时走过的小路早已荒废,荒草遍地,恣意疯长。曾经作为戏场的碾麦场已复耕还田,种上庄稼。冬日的黄土高坡略显萧条。北风从山野吹过,带来一阵寒凉。我常年在外工作,已有多年没有看过木脑壳的秦腔社戏,如今的乡村更是看不到了。听乡邻们讲,秦腔社戏停唱好几年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后不再唱,过年时节也听不到欢快的锣鼓声。
⑩秦腔社戏如同一场轮回,在烟火人间从兴盛走向消逝,从热闹走向宁静,伴随消逝的童年,沉寂在过往的岁月里。
(有改动)
12.下列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故乡农村“秦腔社戏”的开唱,是为了祈求新年神灵护佑村庄。
C.第④段中“我”受到称赞,父亲洋溢着笑容为“我”感到自豪。
D.经过耳濡目染,儿时的“我”明白了秦腔还能增长历史知识。
13.阅读第⑤—⑦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所写的几件事。(2分)
父子看戏→① →② →村民看戏
1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5.小语推荐本文为八下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参考【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链接材料】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节选自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三)古代诗文阅读
徐霞客传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①山水,力耕奉母,践更②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居平未尝鞶帨③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 ”霞客唯唯。质明④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复上二十余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⑤而存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西游归,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
(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有删改)
【注】①玄对:十分喜欢。②践更:被征者可以用钱雇人代服徭役。③鞶帨(pán shuì):比喻华丽的辞藻。④质明:天刚亮时。⑤雠(chóu)勘:校勘。
16.下面句子,不能表现徐霞客善于游历的一项是(3分)( )
A.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B.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C.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 D.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
17.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徐霞客成为著名地理学家的原因。(两条即可)(4分)
18.下列句中与“如丹青之画”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小园(其一)①
陆 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9.根据诗意,下面填入尾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捉虾 B.锄瓜 C.赏花 D.人家
20.“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涵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我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21.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秋节)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阳节)
22.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中华民族有着大约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②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③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④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
23.活动调查小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的随机调查,结果如下,若让你在班会上发言,请指出这些数据反映的现象,并倡导同学们珍视“传统节日文化”。(6分)
调查总人数 1 250
完全了解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和习俗的学生 31%
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了解部分习俗的学生 45%
了解个别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和习俗的学生 19%
对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和习俗基本不知道的学生 5%
经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① ,但是还有近25%的同学②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希望同学们能够③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情意深浓、意蕴丰厚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的突出特点。《社戏》里的童年是那样快乐美好;《回延安》更是以一个“情”字贯串全篇;《安塞腰鼓》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展现生命的沸腾状态;《灯笼》一文卒章显志,意蕴悠长……撷取这些精彩,以《值得我追忆的》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通过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深情厚谊。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值得我追忆的”是什么。
(2)详略得当,充分描写值得追忆的人、事或物。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4)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答案:
1.略(5分)
2.(4分)答案:①撺掇 ②戛 ③畔
3.A(3分)
4.(10分)①涵虚混太清
②红旗
③悠悠我心
④白露未已
⑤胡为乎泥中
⑥风烟望五津
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⑧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5.A(3分)
6.C(3分)
7.(3分)② ⑥或⑧或⑨ ④或或
8.B(3分)
9.D(3分)
10.(4分)答案:(示例)“如获至宝”原指好像得到最珍贵的宝物,这里指“我”把荠菜当作心中最珍贵的宝物,写出了“我”找到大片荠菜时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我”对荠菜的钟爱。这样写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11.(4分)答案:(示例)内容上,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荠菜”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而第一单元向我们呈现了水乡风情、陕北特色和灯笼情结,本文题材与第一单元的题材相似,且从美食角度对“民俗”的内涵进行了补充,让我们了解了更为丰富且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画卷。主旨上,“荠菜”的背后承载着“我们”童年在平原上挖荠菜汇聚起来的点滴欢乐,作者借荠菜怀恋故乡往事的同时也传达出对城市忙碌、喧嚣生活的厌倦和逃离,对纯净美好、闲适诗意生活的向往。第一单元已经让我们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精神力量、生命形态和历史文化价值,将本文加入第一单元,一方面能丰富我们对“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意味深长。
12.D(3分)
13.(4分)答案:①父亲讲戏 ②伙伴嬉戏(意对即可)
14.(4分)答案:①秦腔社戏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习俗,更是童年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讲秦腔社戏的故事成了“我”迎春的方式,体现了“我”对秦腔社戏的喜爱与追念。②父亲为“我”讲秦腔社戏的故事,对“我”影响深远,“我”现在将秦腔社戏的故事讲给儿子听,是希望秦腔社戏的文化得以传承。
15.(4分)答案:(示例)合适。单元导语提示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民风民俗,本文介绍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秦腔社戏”,题材符合;作者借本文表达了对“秦腔社戏”的喜爱、追念以及对它逐渐逝去的遗憾之情,这能丰富我们对“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或能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这与第一单元设计的意图也是相契合的。所以我认为合适。(符合题意,意对即可)
16.C(3分)
17.(4分)答案:性喜山水;母亲支持;善游山水,不畏艰险;争奇逐胜;及时记录等。(写出两条即可)
18.D(3分) D项和“如丹青之画”中的“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代词,指“这件事”;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动词,往、到。
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租,是江阴梧塍里人。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尽力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服徭役,局促得好像笼子里的鸟触到边沿一样,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出游,秋冬天冷的时候,(他就)问候看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时,只带着一个奴仆或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整治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食物就可以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平常未曾写过辞藻华丽的文章,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就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你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 ”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攀登陡峭的山路,走了十多里,(发现)正德年间白云、云外两位高僧的圆形草屋还在。又上行二十多里,雁荡山的山顶劲风逼人,有数百群麇鹿围绕着我住下,(我)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徐霞客记载游览所见的书,高度可隐没几案。我嘱咐他的兄长仲昭校勘并保存它们,(它们)应当是古往今来游记中最好的。(徐霞客)西游回来,死在辛巳年正月,安葬在江阴的马湾。
19.B(3分)
20.(4分)答案:“卧”字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他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闲适心情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21.D(3分)
22.(4分)答案:第①句成分赘余,去掉“大约”;第③句搭配不当,将“结果”改成“结晶”。
23.(6分)①还是能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
②对传统节日文化不熟悉
③立足民族文化,多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24.略(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