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 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 的民族音乐风格。
2学情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
4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猜谜导入:(播放《北京喜讯到边疆》) 谜语: 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 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介绍作品背景以及作者背景。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理解乐谱篇幅中出现的主要乐器以及表达的感情。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 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
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 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 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课件18张PPT。北京喜讯到边寨听一听,连一连苗岭的早晨新疆舞曲快乐的啰嗦彝族苗族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寨子里传出了什么声音,它有什么特点?情绪:热烈、欢快仔细聆听,当音乐有变化时请按顺序举起你手中的图片。谱例一谱例二引子谱例三西 洋 乐 器打击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拉弦乐器组2.仔细聆听,请给第四主题音乐选择主奏乐器。1.选择适合这段音乐的舞蹈场面。引子粗犷、奔放轻盈、活泼引子第四主题 尾声中出现的号角声与引子做个对比,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听一听,想一想引子第四主题北京喜讯到边寨 曲式结构引子ABA’尾声第一主题第四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第五主题第六主题变化再现
第一主题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共同享受快乐!谱例一:弦乐组:木管组:第一主题音乐主奏乐器:谱例二:1.从谱例中你发现这段音乐有哪几个音组成?
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2.这段音乐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第二主题音乐
主奏乐器:与乐队的交替演奏 这段音乐中有一种打击乐器,它以紧密的节奏贯穿始终。你能听出是什么打击乐器吗?谱例三:第三主题音乐
主奏乐器:弦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