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坝 ”“汉 ”“艳 ”等 10 个生字,能够书写“晨 ”“绒 ”“读 ”等 13 个字,能够认读“早晨 ”“穿戴 ” 等 21 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圈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自己的学校的不同之处,能借助提示描述自己学校中的某个场景。(难点)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辨识民族,明“新”意
1、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我们很陌生的词语。板书出示:
“傣( dǎi)族 景颇( pō)族 阿昌族 德昂( ánɡ)族”
3、带拼音指名读,去掉拼音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认识四个民族,出示图片,师简单介绍。
①出示四个民族图片及名称,师引读四个民族名称。
女子穿长筒裙子,过泼水节。这个民族叫?——傣族
头戴高帽子,女子胸前挂银色项链,挂坠,男子喜欢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彩色小绒珠。这个民族叫?——景颇族
头戴圆帽子,有的帽子是用很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的,前面用鲜花点缀。这个民族叫?——阿昌族
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一般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条。这个民族叫?——德昂族:
②齐读:“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③不同的民族,他们——
出示“穿戴不同 打扮不同 服装鲜艳 绚丽多彩” 生读。
5、读到新鲜的词语,我们发现背后有陌生的事物。出示“新鲜的词语 陌生的事物”,生读。
二、初读课文,寻“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新鲜的词语。提醒孩子,“新鲜“指没见过的词。
2、交流:
①、根据学生回答并且板书:
铜钟 凤尾竹 绒球花 太阳花 绒球花
松鼠 坪坝 边疆 摔跤 跳孔雀舞
②、理解词语:
★看课文插图了解“绒球花”、“凤凰花”、“太阳花”、“铜钟”
★指导“坪坝”:“ 坪坝指的是什么呢,看这两个字的偏旁,能推测它指的是一个地方。再借助工具书,知道它指的是平坦的场地。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堤坝”、“大坝”。
③、这些都是在大青树下小学看到的事物,齐读词语。
④、根据词语揭示“不一样”的类型。
★课文中有那么多新鲜的词都是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看到的事物,和我们学校看到的事物不一样。在他们学校可以看到?学生读“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在我们学校看到什么族?大青树下的小学,什么和我们不一样?
板书:同学不一样,生齐读板书。
★齐读左边板书的词:
铜钟 凤尾竹 绒球花 太阳花
绒球花 松鼠 坪坝 边疆
思考,什么不一样?板书:环境不一样。
他们在哪里?边疆。他们在哪里?坪坝。
★这群小学的学生下课玩(跳孔雀舞,摔跤),活动和我们不一样。板书:活动不一样
3、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这些新鲜的词语,认识了一所学校,生读课题。有三个不一样,所以今后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新鲜的词语,因为新鲜的词语背后写的是我们不熟悉的事物。
三、寻“新”句
过渡:这篇课文不但词语很新鲜,而且他写的句子也很新鲜。
出示新鲜的句子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1、生自由朗读。
师介绍句子,句子很整齐,里面藏着队伍,每支队伍都有一个带头人。
2、发现新鲜奥秘。
①这支队伍有一个领头人?哪个字?“从”,这个句子新鲜,它就像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前进,告诉我们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有的住在“山坡上”,有的住在“坪坝里”,有的住在“小路的边上”。
②仔细看,这里面还藏着一支队伍,它们也有一个带头人。指名读。带头人是?“有”
3、这样的句子新鲜,因为藏着整齐的队伍,生齐读。
过渡:这篇课文中还藏着整齐的队伍,请小朋友找一找,用笔画下来,把领头的字圈出来。
出示新鲜的句子2。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哪一个是带头的?“向”,齐读这个整齐的句子。
2、再读这个句子,还新鲜在哪里?标黄“打招呼、问好、敬礼”
①同学们向欢唱的小鸟打招呼,说明什么?和小鸟打招呼,想表达什么呢?
向欢唱的小鸟打招呼,说明我们和小鸟一样地快乐,一样地高兴,齐读这个句子。
②这个“问好”说明什么?对老师的尊重。
③那“敬礼”说明什么,热爱祖国,不管是哪一个民族,都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都要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3、总结:小朋友们,这个句子很新鲜, 很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学生来上学时的快乐和不同民族的团结。
4.读好第一自然段。
四、书写生字
晨、装: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面的“日”和“壮”要写得扁一点。注意易错笔画,“晨”字的竖提左边没有撇。
绒:右边的部分容易写错。
【第二课时】
一、旧知回顾,巩固基础
1.说一说,介绍大青树下的小学:
①上节课我们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认识了这些事物,那么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点?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②用句式介绍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里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
2.比一比,区分同音字:这些同音字,你能准确区分吗?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区分好办法。
3.想一想,发现写作顺序:课文一共四段话,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
“《大青树下的小学》先写了_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景象;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最后总结_________________。”
二、关注“新鲜”话特别
过渡:上节课我们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许多具有新鲜感的句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青树下的小学,和各民族孩子们一起上课,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如何活动的。
学习要求:①独学:默读2-3自然段,画出带有新鲜感的句子;②合学:把句子轻轻地读给同桌听,说说你脑中想到的画面。
(二)交流:
1.引导关注上课铃的特别之处:“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2.谁见过铜钟?知道它是怎么响的吗?(铜钟中间有根绳子,左右摇晃,它就响了。)
3.(出示铜钟图片)铜钟确实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来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吧!(播放钟声)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新鲜句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这段话主要讲上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朗读课文,但是这段话里面却写了?生齐读: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你明明写的是同学们朗读课文,你干嘛写他们呢?这个句子很新鲜哦。
2、交流:外面的环境很安静。同学们读书好听,读。
3. 如果你来写同学们在专心读课文,你会写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树枝不再晃动了,风停了;路过的老师放慢了脚步;马路上没有了汽车的鸣笛声;窗外树上的知了停止了歌唱;……)
4.小结:从这句新鲜的描写,我们也学会了从周边的环境去写窗外的安静和同学们认真上课的画面,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出示新鲜句4:
大青树下的小学里,下课后的活动是怎样的呢?请你读一读。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这是他们下课后的情景和我们的很不一样,读,出示“新鲜的句子 可爱的学校”
小结:读了这些新鲜的句子,我们就看到了一所可爱的小学。出示前面所有新鲜的句子,齐读。
04
介绍自己的学校。
过渡:多美的小学,多可爱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不一样。
1、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东坡路上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样吗?什么不一样?指名答。
2、如果我们想要向大青树的小学的同学们介绍我们学校的不一样,你会介绍吗?
★出示图片和名称。
★用上“我们天长里有 ,有 ,有 ,还有 。”的句式介绍学校。
学生回答。(指导:短词语放前面,长词语放后面。)
★介绍东坡菜园,用上句式:我们的东坡菜园种着 ,种着 ,种着 ,还种着 。
★ 介绍下课同学们的活动,用上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教室里 ,有的在小池塘边 ,有的在小竹林里 ,还有的在操场上 。
3、齐读“新鲜的词句 特殊的学校”
(三)感受结尾的意蕴
1.这节课,通过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自己的学校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了很多新鲜的句子,体会到了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现在一起来读读结尾。
2.这里还有一种写法,对比读一读,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3.原文更好,把学校特别的环境和事物再次进行描写,让结尾更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省略号的使用更给人打开了想象的空间。
4.这样的句子也是具有新鲜感的句子,再读一读,积累下来。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特别的词语,新鲜的句子,认识了一所学校,生读课题。这样一所边疆的小学,离我们很远很远,又离我们很近很近,有机会我们去看看。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