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来给大家上音乐课了,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段戏曲,我唱给大家听!(老师唱《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前半部分)谁能说一说这是哪个地方的剧种?对了是咱们河南的豫剧。豫剧作为咱们河南最具特色的文化已经风靡全国,它的每一腔每一调都带着浓浓的河南味。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一首河南的民歌------《编花篮》,就与河南地方戏曲有很大的关系。
二、 学唱歌曲《编花篮》
1、初次聆听
(1)听录音范唱,请学生找出具有河南话特点的乐句。
师:我们都知道,各个地区的民歌因为风土人情不同,所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比如这首河南民歌《编花篮》,歌曲中就有河南话的味道和河南地方戏的特征,我们来听听,其中那一句具有河南味儿?
(播放录音范唱,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河南方言读一遍歌词。
(2)老师出示学生所说乐句的旋律线,与河南话的音调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唱“编编 编花篮”这句旋律,唱准前倚音,同时强调方言跟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3)教唱具有豫剧曲调的旋律。
师:哪一句又最具戏曲风格?学生指出最后一句“那哈依呀嗨”,教师强调这是戏曲中的“甩腔和亮相”,带领学生唱准“那哈依呀嗨”的旋律。
2、二次聆听
(1)找歌曲中相同的旋律和相同的歌词部分。
师:我们再来听老师范唱,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在这首歌里有两句曲调一模一样,歌词却不一样?大家说说是那两句?(唱一唱)哪两句歌词也是一样的,曲调却不一样?(唱一唱)
(2)老师与学生接唱歌曲,巩固刚学习的几句旋律。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学会几句了?5句了,下面我们来进行“接龙唱歌”的游戏,你们唱刚学的这几句,老师唱其它的几句好吗?(学生唱刚学过的五句,老师只接“编个花篮上南山”、“银个丹丹(咳)银牡丹,银牡丹那个……”
(3)指导学生唱“银个丹丹(咳)银牡丹,银牡丹那个……”,让学生知道歌曲中的衬词,也是民歌的风格之一。
(4)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压韵。
师:我们再换一种接唱方式,老师唱的多一些,你们只唱每个乐句最后的一个音,看你们能不能发现一个规律?(学生从“篮、山、丹、艳”等音发现“押韵”,老师相机引入河南民歌的特点是押韵、衬词)
3、再次聆听
师:我们再来整体听一下这首歌曲,想一想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织的情景。表达出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摘到鲜美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继而引出中国牡丹之乡-----洛阳。)
4、看牡丹图
我们为生在牡丹之乡而骄傲,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去看过牡丹,也特别喜欢牡丹,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牡丹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不定会有惊喜呦!
(放牡丹图片、老师、学生在牡丹园的照片)
4、看牡丹图
相机引导:我们在开满牡丹花的山上,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要让老师从你的歌声中体会到你快乐的心情好吗?
(1)(老师弹琴,指导学生微笑、轻松地唱第一段旋律)
(2)自学第二段。
师:老师看同学们已经掌握第一段了,现在你们能根据第一段的旋律自学第二段吗?
(3)(四人小组练习)
(4)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们大家一起来唱这首歌,老师手中的花篮,传到谁的手中,谁就单独接唱好吗?
三、试着为《编花篮》配伴奏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牡丹花,我请四位同学上台来帮我捧着,对,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花朵里有节奏型,这几个节奏性正是我们今天学的《编花篮》里的节奏型,我们试着拍一下。老师走到哪个节奏旁边我们就打哪个节奏。
×××× ××× ××× ×·××
师:这首歌之所以这么欢快活泼,就是运用了这样的节奏型。下面男同学来打节奏,女同学来唱歌曲。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打击乐,我们一起来开个小型演奏会,用演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编花篮》。(老师弹琴,部分学生唱歌,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然后交换手中的打击乐,在演奏一遍。)
四、分组自编表演唱。
1、看视频,分组创编、练习,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用《编花篮》的其它表现形式,我们来看一下。
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跳民族舞用的扇子、手绢、花篮等道具,请自由选择一下,试着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唱。(学生任选道具:花篮、民族扇子。老师稍作指导。)
2、分组表演。表演完后师生评价,以优点为主,多多鼓励。
五、思维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河南民歌《编花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呢?(生回答)其实还有许多与牡丹花有关的歌曲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下节课提供给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在音乐教材中关于河南民歌的素材确实很少,在戏曲盛行的今天,孩子们也许听过很多河南戏曲,但不一定了解河南民歌。这堂课在设计与教学中,我体会到:要找准教材与学生内在情感的结合点致关重要。课前,我首先考虑:这首歌最吸引孩子的是什么?而学生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要找最佳的结合点,才能一下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我用一段河南戏曲作为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具有戏曲特点的河南民歌上来。进而结合河南豫剧、河南方言来体会河南民歌的特点,加上教学思路比较合理,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节课围绕民歌特点,通过在学中唱、唱中教的方法,让学生会唱河南民歌的同时,理解、热爱河南民歌。通过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有效结合,接着根据歌词内容,结合洛阳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洛阳是牡丹之乡)这个有利因素,我之前准备了老师和本班一些学生看牡丹的图片,配上《编花篮》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漫山遍野的牡丹园,当屏幕上出现自己的照片时,孩子们那种欢喜、对牡丹由衷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相机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唱一唱家乡的牡丹,孩子们轻松自然地体会,唱起来便轻而易举了。
但不足之处很多,一是巩固乐理知识的环节,有点太生硬,太孤立。虽然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手工制作了牡丹花,但把节奏型出示在牡丹花上市,平时会打的节奏型,学生反而打不成了。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应该把节奏型出示后,让孩子们在歌曲中找一找,结合歌曲体会着唱一唱,打一打,让这个环节和歌曲本身结合起来。而课堂上我的处理得不是很恰当。影响到了我上课的情绪,忘掉了一个小游戏环节,本来是通过学生传递花篮,花篮传递在谁的手中来接歌比赛的,在平时的课堂中这个游戏很常见,结果由于我的不成熟,让学生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精心准备的花篮,在课堂上失去了作用。当然通过本节课,我发现了很多以后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会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课件17张PPT。音乐歌曲《编花篮》前倚音具有浓郁的河南梆子豫东调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深受人们的喜爱。押韵衬词试着为《编花篮》伴奏试着根据《编花篮》的内容进行表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