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8 20: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有人说,青春是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yáng)_____;有人说,青春是山涧(A.jiàn B.jiān)的溪,清丽柔和,却又时常飘荡。而我说,青春是( ),目标坚定,情感炽(A.zhì B.chì)热。青春是生命的源泉,以不息的涌流,指引我们实现自我,谱写(zhǎn)_____新的华章。
1.根据拼音,在语段中填入相应的汉字。
徜(yáng) (zhǎn) 新
2.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山涧(A.jiàn B.jiān) 炽(A.zhì B.chì)热
3.填入语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停泊的船 B.扬起的帆 C.舒缓的歌 D.绚丽的花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部分。
B.《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富春江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C.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全面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问题产品。
D.深圳大学城体育中心在设计上结合了充分的地形地貌特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知识分子心怀“内圣外王”的理想。“内圣”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后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知识分子对于“国”有着灵魂深处的牵绊。他们燃烧的爱国热情,如荒原之火,点亮了国人的内心□如陈酿美酒,沉醉了国人的情怀。
,。; B.,——;
C.、。, D.、——;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7.名著阅读
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李卓吾评价他:“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为善为恶,彼俱无意。”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一百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中描述了“李逵之死”:
李逵临死之时,付嘱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枢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
(1)请简述李逵因何而死。
(2)李逵与宋江虽然情同手足,但思想存在根本的分歧,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简析。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虽思乡却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马快弦急说明战斗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用凝练传神的笔法,生动地写出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风波》中,表达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超然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求学时,积极提问,专心恭敬地向老师请教的情形。
9.综合性学习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内涵我诠释】
(1)、请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 (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③(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活动我策划】
(2)、你班响应学校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0.“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殊未屑”一词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11.请从写作方法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句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忧虑,担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D.被执至南门 执:押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舍生而取义者也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蹴尔而与之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14、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
中心论点。
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
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
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16、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
答:
17.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答:
18.将“充实”“宁静”两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⑤段中A、B两处,并说说理由。
答:
19.文章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20.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远的嘎洛(节选)
阿来
①那阵猝然袭来的疼痛,在耳底带着血腥味的轰鸣中似乎渐渐缓解了,继之而来的是软绵绵的诱人的晕眩。嘎洛舒展开身子,患风湿症的僵硬关节都自如地松开,发出咔吧咔吧的脆响。
就这样,嘎洛倒下了。
他仰面倒地,一只手插入温润酥松的黑土,五朵云花断茎口牛奶一样洁白黏稠的浆汁不断滴落在手背,使他毛孔粗大的手腕上的皮肉颤抖。那浆汁一滴滴淅沥不止,他的感觉是一只只野蜂向自己降落。②他另一只手攥住了一大把麦子,熟透后爆出壳的麦粒溅落在他脸上,胸脯上,他以为那是金色的蜂群向自己聚集。
阳光一片金黄。麦浪一片金黄。
他儿子绛措对我说:父亲说今年他恐怕要死了。绛措是我同学,从部队转业后自己买了汽车从事长途运输。我们谈这番话是在傍着公路的新色尔古村他的家中。这几年,处在闭锁山沟里的老色尔古村的破旧古老的住房正被故乡的人们抛弃,新房子都迁到了傍着公路面临大河的开阔地。
嘎洛却死在老色尔古村的麦地里。
他儿子在领我参观了我故乡土地上出现的新的富足村庄后对我说:
“他枉自走南闯北,参加红军,解放后又当干部,还那么土气,就只晓得巴掌大的泥巴地里长出的庄稼。他无法下地干活,就要我把车子停了,去收麦子。今年麦子确实好得我从来没有见过,可他就是不管车子停一天少挣上百块钱。我不肯停车,他说要是这么好的庄稼不收,他就要死了。”
我说:“现在他死了,也就再不操心了。”
嘎洛死了,从此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和过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这个人在记忆中搜寻不出自己的名字,乡亲们都叫他嘎洛。嘎洛是瞎子的意思。
嘎洛说,长征中,他们三个人在雾中和大队失去了联系。走近川甘边界一处回民村落时,村子空空荡荡,他们一齐爬上了一家的热炕。大块的干牛粪饼在炕洞里燃烧,一只受热过度的手榴弹爆炸了。那两个人当场就死了。嘎洛则就此失去了一只眼睛和明晰的记忆。
我和绛措去新垒的坟前凭吊嘎洛。
“我们赶到地里,他已经睡了大半天了,他说了句什么,好像是说:老家。可我们不知道,他生前没告诉过我们。”
“我晓得,连他自己也记不起来。”
那颗手榴弹炸翻了舒适的炕床。嘎洛死里逃生,但记忆却残缺不全了。
他能条理地叙述负伤后在草原上的流浪生活,但在回忆更多往事时,却无法说出与之相关的人名、地名与年月,缺乏时空框架和必要的人证。嘎洛无法恢复自己作为一个走上革命道路的汉族农民战士的形象。
嘎洛摇摇晃晃走出那爆炸后的土屋,流落在几十里都几无人烟的草原,在饥寒中度日。夏天的草原,许多动物都在草皮上翻掘植物的根茎。他就靠猎取旱獭和它们翻掘出来的东西为生。
秋天到了,和早降的初雪一起。一个汉族商人到来,要带他回家。而嘎洛对那个人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他们这些人都不开地,你看这里多肥的土地。”
商人对他说:“跟我走。”
“多肥的土地。”
“冬天一来,你就要冻死了。”
就这样,嘎洛跟随驮运货物的马队一起出了草地。那个商人把他寄放在我们村的头人家里。因为他在风雪中冻坏了双脚。
那个商人去了,就没有再回来。
嘎洛不言不语,一个冬天就蜷缩在头人寨子的火塘旁边。春天到了,四处充满腐败树叶和融冻土壤的气息。嘎洛在村子中四处游逛,直到一天晚上,他困倒在火塘边上,在似醒似睡的时候说:
“多肥的土地。”
头人给他一把锄头和一把弯刀,叫他在河边开垦荒地。嘎洛在仲夏季节的某一天举起了开荒的锄头。他的锄头举起又落下,快意地哼哧着,一锄挖掉一大兜蕨菜,第一块牛粪一样快渗出油水的泥土出现在他眼前。他喃喃自语着,感动得难以自禁,感到身上没有一丝气力。③画眉鸟清脆悠长的鸣声从远处传来,阳光正水一般漫过树梢。嘎洛感到通体畅快。
从远处人们只看见这个前红军战士挥舞一把银光闪闪的锄头,还有缠在他腰间的红黄相间的氆德,肢体的其他部分和黑色的泥巴融为一体。
在大渡河上游的藏族聚居区,也有许多来自中央地区的汉族。他们迫于生计,离开故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森林与河流交接地带土壤肥沃,且易于开垦。这些人或是小贩,或是匠人,或是士卒,都经不起土腥味的诱惑,就像嘎洛一样定居下来。
夜深人静,我躺在铺上不能入睡,思绪在黑暗中联翩起伏。④我但愿相信人的灵魂不死,嘎洛的灵魂正在夜雨淋湿的地上漫步。他的灵魂巡视这些土地时恐怕再也无须担心风湿的侵袭。
确实,纵观嘎洛一生,我看到的不是种族的差别,而是一个农民所具有的本色。不同的脸孔,被土气熏蒸,被烈日暴晒,最终都变为同样的色彩。
我似乎又看见了嘎洛。
那时他是公社大队长,稀疏的长须变得苍黄,鬓发已经斑白。严重的风湿病使他关节僵硬。膝头积水严重。就是这样,嘎洛也总是拄着一支山麻柳手杖,准时出现在地头。他就那样倚杖向人们注视。这是盛夏时节,女人们从齐腰深的庄稼中拔除燕麦和苦艾,男人们修理栅栏。轻风过处,麦浪在嘎洛面前汹涌。他的老婆和女儿都在拔草的女人中间。嘎洛站在地头,吸引着人们怜悯的目光,没有人产生被监督的感觉。午休时分,嘎洛和乡亲们坐在一起,阳光照在他脸上,十分明朗。
我梦见嘎洛在弥留之际看到时光倒流。他模模糊糊地觉得一种轻盈透明的东西逸出了身体。躯体沉重,更为实在牢靠地和泥土融合在一起,而那东西却像蜻蜓一样被风、被阳光穿透……嘎洛伸出了骨节粗大的手,四处摸索,终于捞住了几根光滑坚韧的麦茎。他以此作为支撑,试图抬起沉重的身躯,看看自己的灵魂怎样穿透时光之流。这时,他感到轰然一声,脑子里又有一枚手榴弹炸开了。那光芒照亮了一切,过去生活中他熟知的一切,以及被他遗忘的一切。一切都记起来了,一切都复活了。他惊喜地注视着过去的生活和上面的光亮,但是,暖热肥沃的土地已经张开怀抱接纳他了,我确确实实在梦中看到他的躯体往他亲手开垦的土地中沉落,像是往水里沉落一样。
直到这时,我才肯相信,嘎洛是真的死了。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嘎洛在手榴弹的爆炸中失忆是突发性事件,这一事件为他后半生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B.商人将嘎洛带出草原,使他有机会重新开始生活,能让人感受到不同民族间的互帮互助。
C.“多肥的土地”,是嘎洛的内心独白,在文中反复出现,对体现嘎洛的情怀起重要作用。
D.色尔古村的乡亲辛勤劳作,能体谅嘎洛的艰辛与不易,这体现出了嘎洛对村民们的影响。
2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带着血腥味的轰鸣”“软绵绵的诱人的晕眩”运用通感,将嘎洛临终前的身心感受描写得极具张力。
B.②处“攥住”一词准确写出了嘎洛对土地的感情,“金色的蜂群”则形象地写出麦粒溅落在他身上时的心理错觉。
C.③处写嘎洛听到画眉鸟鸣叫、被阳光照射后产生“通体畅快”的心理感受,意在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D.④处写嘎洛的灵魂“在夜雨淋湿的地上漫步”,采用了诗意化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嘎洛与土地的密切联系。
23.小说部分段落采用儿子绛措的视角叙述,这对塑造嘎洛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4.小说结尾说:“直到这时,我才肯相信,嘎洛是真的死了。”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电影《哪吒》
哪吒在电影中面对命运的不公和外界的偏见,依然选择逆风前行,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逆,只是哪吒的一程劫;立,才是天命的新乾坤。
面对“逆”与“立”,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感受?请结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
1. 徉 崭 2.A B 3.B 4.A 5.D 6.C 7.(1)征方腊结束后,梁山头领只有少数存活,宋江喝下御赐毒酒后自知必死,担心李逵为报仇造反,污损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名声,就骗李逵喝下毒酒。
(2)李逵与宋江有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但李逵反对宋江招安的主张,曾多次表达了要打进京师,让宋江做皇帝的意思。朝廷使者来传旨时,李逵曾撕掉招安诏书,殴打使者。即使招安之后,李逵也一再表示想重新聚义、反叛朝廷。由此可知,宋江有忠君思想,李逵反对招安。
8.(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1)、①历经磨难,坚韧顽强 ②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2)、环节补充恰当。
赛前准备,示例一: 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演讲顺序。
示例二: 推选评委,设计奖项,制定评选细则。
现场比赛,示例: 评出奖项(或等级),公布结果
10.“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倒予以蔑视的心理。
11.这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虽然身为女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自己的心志却比男儿还要刚烈,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凌云壮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2、A
13、D
14、B
15、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6、分论点: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论据:略
17、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18、A 宁静 B 充实
与本段所论述的顺序一致: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去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 的需求,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生活得到充实;阅读让喧嚣的沉静,让浮躁的厚重。
19、不能调换。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20、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21. D
22. C
23.①概述嘎洛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形成对嘎洛的初步印象;
②通过对父亲“土气”的抱怨,侧面描写出嘎洛对土地的执念;
③通过讲述对父亲的革命经历、老家及其行为的不了解,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嘎洛身份蒙上神秘色彩。
24.①“才肯相信”表明“我”起初并不愿接受嘎洛突然在麦田倒下,表达了对嘎洛的怜悯与不舍;
②梦见嘎洛与泥土融合,表现“我”对嘎洛土地情怀的理解与敬意;
③梦见嘎洛被自己开垦的藏区土地接纳,超越种族差别,引发“我”对农民本色更深的感慨;
④嘎洛复活记忆,沉落土地,成为永远的存在,让“我”对生命产生新的思考。
25、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