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卷金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外传,翻印!如若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
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西晋以后人才选拔逐渐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的局面。隋朝时规定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授予官耶
这表明科举制
A.推动人才选拔合理化
B.促进了民间教育发展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禁锢了学术思想发展
2.小张同学在参观完隋唐洛阳城遗址后,对隋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索到了如下
述隋末社会景象的资料,据此可知隋朝末年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一《旧唐书·李密传》
A.朝廷腐败
B.民不聊生
C.起义频发
D.经济衰败
3.唐太宗的昭陵刻有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所骑六匹骏马的雕像,均雄劲有力。武则天在位期
间,曾下令组织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出土的三彩釉陶
中,连牵马的昆仑奴都昂首向天,没有一丝卑怯的神情。这说明了唐朝的社会风气
A.兼容并包,崇文抑武
B.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C.尚武轻文,民族压迫
D.男女平等,思想开放
4.“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人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A.翻车
B.耧车
C.筒车
D.曲辕型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
5.759年,杜甫作《无家别》一诗,当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国力昌盛,衰势初显
D.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6.下图为不同史料对禄东赞的记录,根据下表史料可以推断出
“太宗许降文成公主,
“丙辰,吐蕃赞普遣
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
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
史料
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
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
有异诸藩”
许以文成公主妻之”
出处
《旧唐书·吐蕃传》
《资治通鉴》
《步辇图》(局部)
A.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与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
B.历史文献与图片史料可直接还原历史史实
C.《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年间唐王朝与吐蕃的和亲事件
D.都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一手史料
7.以下是大历同学整理的一张“文物身份证”。这件文物体现了唐代
姓名:金背瑞兽葡萄镜
特点:波斯高浮雕工艺、神态各异的鸾鸟瑞兽、西域
风格葡萄纹
年龄:1300岁左右
住址:西安博物院
A.纸醉金迷的生活
B.本土文化的守望C.兼收并蓄的风貌D.登峰造极的审美
8.在西行路上,倍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
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
归一步。”材料体现了法师
A.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B.意志坚定、东渡传法的精神
C.披荆斩棘、开拓丝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传播文明的精神
9.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
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
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0.武成王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
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
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文臣才能高于武将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轻视军队建设和武备
D.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6.C【详解】根据“太宗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等信息可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知,这体现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赐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历史事件,而《步辇图》表现的
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综上可以得出《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年间唐王朝与吐
蕃的和亲事件,C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体现的是与西藏,也就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西北地区无关,排除A项;“直接还原”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加入作者的创作
1.A【详解懈】根据材料“西晋以后人才选拔逐渐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上
成分,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宋代史书,并不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一手史料,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规定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
排除D项。故选C项。
选拔人才、授予官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
7.C【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文物将来自西域的葡萄纹样和传统的瑞兽纹样相结合,是典
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打破了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为唯一选拔标
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很能说明唐朝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铜
准的选拔模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合理化,A项正确:题干主要阐述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标准
镜的艺术风格,与纸醉金迷的生活没有关系,排除A项:本土文化的守望表述不全面,除了
上的变革,未提及对民间教育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封建统治基
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还有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材料中铜镜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但登
础,吸纳不同阶层人才为统治服务,但题干重点在于人才选拔标准变化,而非统治基础扩
峰造极的审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大,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禁锢学术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A【详解】根据材料“在西行路上,倍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并结合所学知
2.B详解】根据题干“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识,西行求法的是玄奘法师,而“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不求得
可知,这生动展现了当时民众生活的极度困苦和悲惨,即“民不聊生”,B项正确:题干中的
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表达出玄奘西行求取佛法志向十分坚定,体现了为法忘我、不怕牺牲
史料并未直接提及朝廷的腐败情况,而是描述了社会底层的悲惨生活,排除A项;题干中的
的精神,A项正确:“东渡传法”指的是高僧鉴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玄奘西行与开辟丝
史料并未提及起义的具体情况,而是侧重于描绘社会的悲惨景象,排除C项:经济衰败可能
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是求取佛经,不是传播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是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众困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题目中的史料并未直接描述经济衰败的情
9.A【详解】根据材料“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
况,排除D项。故选B项。
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可知,体现出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有利于
3.B【详解】根据题干“唐太宗的昭陵刻有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所骑六匹骏马的雕像,均雄劲
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
有力。武则天在位期间,曾下令组织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没有强调唐朝政府内部人才的多少,排
除C项:材料反映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没有涉及技术更新,无法得出技术更新有利于巩
出土的三彩釉陶俑中,连牵马的昆仑奴都昂首向天,没有一丝卑怯的神情”和所学知识可
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知,从骏马的雄劲有力、昆仑奴昂首向天等都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符
10.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
合题干所体现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虽然有对不同宗教文化兼容的体现,但题干中骏马雕
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
像等事例突出的并非“崇文抑武”,排除A项;题干中组织编撰包含儒、佛、道内容的书籍等
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信息,没有体现“尚武轻文”,也没有任何关于“民族压迫”的表述,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直
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重现,宋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
接体现关于男女平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所以题干材料现象反映了宋代实行崇文抑
4.D详解】根据题干“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人土也浅”和所学知识可知,曲辕
武政策,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说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臣才能高于武将说法过
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于绝对,排除A项;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专权,但不是
的描述,D项正确;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主要作用是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用于灌溉农田,
轻视军队建设和武备,排除C项;材料更加强调的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无法得出推动社会
排除A项;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多项工作,但不能调节入
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土深浅,排除B项: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依靠水力自动旋转取水,与
11.B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呈现出以下变化:东晋时期为
调节入土深浅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隋朝为17.2%,唐朝为24.5%,至宋朝则为46.1%”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晋到宋朝,寒
5.D【详解】根据题干“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
门子弟在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由4%逐渐提升到46.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来自寒门的人士
有?一二老寡妻”和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家园荒芜、百姓离散、邻里稀少的描述,很好地体
能够进入仕途,也就表明统治基础逐渐扩大,B项正确:题干中仅仅呈现了寒门子弟在古
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社会境况,D项正确:诗句中主要体现的是战乱导致的社会动
代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并没有关于官员总人数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虽然寒门子
荡和人口离散,并没有明确提及连年灾荒和起义不断的信息,排除A项:杜甫生活在唐朝,
弟入仕比例有所上升,但仅从这一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就实现了公平公正,在古代
唐朝不存在诸侯争霸的情况,该选项与唐朝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B项;诗句所展现的是
社会,还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排除C项:题干讨论的是寒门子弟在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的
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与国力昌盛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化,与丞相制度是否完善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