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试题(卷)
历
史
题号
书写与卷面
总分
等级评价
16
17
18
19
得分
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
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不扣分。否则,将酌情扣分,
书写与卷面扣分最多不得超1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
项涂黑。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
图(共662人)。据此可知
250
口人数人
200
235
A.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50
16⑤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100
116
50
75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四
党派区域军队团队特邀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2.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为了完成并巩固胜利…肃清中国境内
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准备进
行或着手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继续加强中国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革命大团结。”材料旨在说明
A.祖国的统一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阻挠
B.土地改革即将在新老解放区全面展开
C,我国面临严重的军事威胁和外交危机
D,我国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重任
3.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右图是“一五”计划时期各部
门投资比例示意图。这表明我国当时
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
A.各行业建设投资均衡
其他
27.5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运输邮电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53%
D.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
社会文教7.6%
轻工业6.4%
农林水利7.1%
八年级历史第一页(共八页)
0000000
4.
1956年底,一位西方记者在中国游历后发表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
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
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体现出当时
A.中国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B.西方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同
C.国际关系逐步趋向缓和
D.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5.
某班准备举办先进人物事迹展览,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
个合适的主题
-位
雷锋
焦裕禄
王进喜
A.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
B.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
C.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兵
D.科技战线前沿的先锋
6.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对下图中中国现代史各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1978年
A.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①阶段,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B.“文化大革命”发生在②阶段,国家和人民遭到巨大损失
C.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③阶段,我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在④阶段,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
7.到1983年,中国农村社队企业职工人数达到3235万人,总产值1019亿元,获
得利润和应交税金总和达17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4%、97.9%和60.9%。
这表明
A.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B.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C.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D.对外开放已在全国推行
八年级历史第二页(共八页)
0000000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监测题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5 分)
1——15:ADCAB ABCBC DACC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道大题,其中 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
19 题 15 分,共 45 分)
16.(1)新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真正成
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
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全国各民族的广泛团
结,人民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将解放后的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共同投身于新中国的
各项建设事业。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 分)
新阶段: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
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 分)
(2)1956 年:一五计划;1979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将国家的工作
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 分)
(3)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在奋斗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
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新中国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成就突出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
17.(1)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
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
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
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2 分)历史意
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
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
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
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变化:留学生人数增多;由原来语言学科人数较多转变为自然科学人数较多;
所学领域增多。(2 分)原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大。(2 分)
(3)真抓实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困难的担当精神等。
(2 分)
18.(1)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
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青藏、新
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2 分)原因:中共中央领导下,立足于
中国国情,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的顺利推进,公
有制经济比重大幅上升,为工业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苏联的援助为
工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等。(2 分)
(2)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土地改革;两权分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推行;(2 分)共同之处:都立足于当时的基本国情,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都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2 分)
(3)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分)
(4)走中国道路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任意一点 1 分,共 2 分)
19.(1)①:三大改造;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
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法律依
据。(2 分)
(2)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
越。(2 分)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 分)
(3)示例:观点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
选择的史事: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
始,1978 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
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
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改革的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
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1992 年中共
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
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结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