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加深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同时承上启下,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环节起到初步了解的作用。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 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深刻阐释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加入了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这一内容,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 为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过牛顿第三定律,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的关系都有初步的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单单靠观察和经验这是不足的,也不够深刻和科学。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定量分析此类问题,要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相应的结论。 初中阶段,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仅仅停留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上,对于受多个非共线力的物体如何进行分析,学生是没有思路的,所以本节引导学生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同时为接下来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科学思维: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掌握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掌握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教学辅助支持
希沃白板,弹簧测力计,小车,小磁铁,力的传感器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 内容1. 教师活动:大人跟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那么,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学生学习活动: 思考问题,并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快速进入本节课主题小结: 提出问题,情景式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环节二内容2. 教师:投影以下内容 (1)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 F,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弹簧的拉力 F'(图 3.3-1) (2)地面上及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 (3)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 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 并提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思考问题,并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初步概念直观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观察中初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环节三内容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讲台展示如图3.3-3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 提出问题:F与F 有什么关系呢? 1.思考问题:AB之间有相互作用,A对B有作用力的同时B对A也有作用力,思考以下问题: 哪一个力是作用力? 哪一个是反作用力? 2.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得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 3.受力分析得出相互作用力方向及作用点。 使学生直观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了解到定量问题只靠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实验测量来回答问题。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观!内容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5页最后两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及生活实践,再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鼓励举出课文中以外的例子。(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阅读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展示加深概念理解。鼓励举出课文中以外的例子。让学生在认识中学,在学中认识!内容5. 我们在弹簧测力计实验时,同学们是否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些误差?那么我们可否更精确的测量呢。 在课件上展示: 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力传感器可以把它所受力的大小、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由计算机屏幕显示出来。 把两个互相钩着的力传感器,同时连在计算机上,其中,一个系在墙壁上固定,另一个握在手中(图3.3-6甲)。图3.3-6乙中上下两条图线分别表示两个力传感器受力的大小。用手拉一个力传感器,可以看到在一个力传感器受力的同时,另一个力传感器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而且在任何时刻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给,我们的各种实验也越来越精确,并初步使学生认识到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四内容6. 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受力分析? 2.为什么要受力分析? 3. 受力分析的结果如何呈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6页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黑板板书展示受力分析的初步,着重强调规范作图。引导学生,规范受力分析,建立初步受力分析的思路内容7. 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受力分析是否画出它施加于其他物体的力。 受力分析是否包含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受力分析是否需要分析一个力的反作用力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小组代表回答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做好记录深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对受力分析初步的理解,以及解释实际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学业水平作业 1.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独立存在 2.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以下的几种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所受到静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是重力沿斜面的分力 B. 物体所受重力沿垂直斜面的分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就是斜面对它的静摩擦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的合力 物体所受支持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3.如图所示,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二人用力向相反方向拉小车,不计小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甲拉小车的力和乙拉小车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小车静止时甲拉小车的力和乙拉小车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若小车加速向右运动表明小车拉甲的力大于甲拉小车的力 若小车加速向右运动表明乙拉小车的力大于小车拉乙的力 4.如图所示,一小孩用水平力推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未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孩对木箱的推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箱所受的重力 D.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5.如图所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绳质 量不计,且保持水平,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始终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B.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只有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才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能力提升拓展 1.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B. 两个物体相碰时,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两物体损坏的程度一定相同 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甲乙两队拔河比赛,甲队胜,若不计绳子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队拉绳子的力大于乙队拉绳子的力 B. 甲队对地面的摩擦力大于乙队对地面的摩擦力 C. 甲乙两队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甲乙两队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3.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F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 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体的重力与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 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均匀长杆一端搁在地面上,另一端用细线系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的受力分析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