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讲 声现象
命题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传统文化(2022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2.(2022山西)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3.(2022贺州)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
命题点2 声音的特性
考向1 声音特性的辨识
4.(2022柳州)“小宸能唱很高的音”这是指他的歌唱声音 ( )
A.速度快 B.时间长 C.音色好 D.音调高
5.革命文化 (2022宜宾)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某中学举办“颂歌献给党”的歌唱比赛,同学们满怀深情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其中“响”是指声音的 (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频率高
6.(2022海南)同窗三年,情谊可贵.同学们闭上眼睛都能知道说话的人是谁,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2022课标新增情境素材(2022苏州)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 产生声音;吹奏曲笛时,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考向2 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8.(2022常州)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大、频率高 B.响度大、频率低
C.响度小、频率高 D.响度小、频率低
9.(2022成都A卷)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10.(2022广州)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敲P 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命题点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1.(2022枣庄)在需要安静的医院、学校和科研部门附近,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12.(2022怀化)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 )
A.禁止鸣笛 B.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学校周围植树
命题点4 声音的利用
13.(2022赤峰)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是 (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
B.超声波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
C.人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
D.母象与小象通过次声波交流
14.(2021柳州)噪声是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目前有科学家已研制出利用噪声发电的装置,这种装置一定利用了噪声的( )
A.频率 B.能量 C.速度 D.音色
命题点5 声学综合题
15.(2022北京)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
B.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
16.(2022陕西)“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
17.(2022张家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
A.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B.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公路两旁的隔音蛟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8.(2022河南)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2022云南省卷)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音色”)不同.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
第1章 声现象
1. A 【解析】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以提前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土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选 A.
2. A 【解析】“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A正确;“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B错误;“鱼洗”发出的声音主要靠空气传入人耳,C错误;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但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D错误.故选 A.
3.振动 空气 【解析】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4. D 【解析】“小宸能唱很高的音”,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故选 D.
5. A 【解析】歌声响彻校园,“响”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选 A.
6. C 【解析】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同学们闭上眼睛能知道说话的人是谁,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选C.
7.振动 音调 音色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三弦时,弦振动产生声音;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里面空气柱的长度,进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人们能通过声音的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
8. A 【解析】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巨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 Hz~20 000 Hz,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 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潜水员听不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 D
10. B 【解析】M、N在不同质量编钟的相同位置,而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质量有关;而P、M在相同质量编钟的不同位置,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也与位置有关,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因此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并非只与其质量有关,A错误;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题干可知,N处的音调低于M处的音调,M处的音调低于P处的音调,所以P 处的频率高于 N处的频率,B正确;音调与振幅无关,C错误;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等有关,我们无法判断敲M 和N处的响度,D错误.故选 B.
11. A 【解析】图示是禁止鸣笛标志,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选 A.
12. D 【解析】玻璃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声音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学校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 D.
13. D 【解析】利用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超声波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人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都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母象与小象通过次声波交流,这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故选 D.
14. B
15. 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琴弦一定在振动,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错误;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D正确.故选 D.
16. A 【解析】师生宣誓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A正确;声音不但能够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B错误;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声音各有特色,即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C错误;洪亮的宣誓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错误.故选 A.
17. B 【解析】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A错误;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B正确;公路两旁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错误;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D错误.故选 B.
18.空气柱 右 【解析】当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中的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越高,所以瓶子越靠近右端音调越高.
19.音调 能量 【解析】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利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能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