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目标 :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课文题目:我们今天学习第22课《读不完的大书》,看老师写课文题目。
2.指导写字:“读”左窄右宽,左边言字旁,右边“卖”字下半部分的“头”字的横画要穿插到言字旁空白处,撇、点要写得舒展。
3.读题质疑: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书是读不完的呢?这本大书是什么样的?里面写了些什么?
4.引导读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再读课文题目,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
不仅 麻雀 盘旋 敬佩
春笋 几寸 一副 秋高气爽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教师相机正音:“姿”“笋”“寸”是平舌音,“爽”是翘舌音。“姿”“态”“梨”提示学生分别借助声旁“次”“太”“利”记忆字音。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副”易与“幅”混淆,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幅”作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副”作量词时,主要用于成套的东西、面部表情、人的样子、嗓音等。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读不完的大书”是什么?
①出示: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②“读不完的大书”就是大自然
三、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好玩”
1.大自然有无穷的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提问:作者列举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预设:天空、大地、浮云飞鸟、虾蟹游鱼、走兽昆虫、花草树木。
3.理解省略号。
提问:大自然中只有这些好玩的东西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用了省略号)
教师明确:省略号,强调了大自然还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4.感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乐趣。
提问:第1自然段中那个词概括了所有好玩的东西?(世间万物)
教师引读:世界万物,不仅——(学生接读),还让人——(学生接读)。
教师小结:最后一句话点明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着“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的特点。
(二)寻找作者眼中的大自然
(1)作者一直在看大自然这本书,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呢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一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第二自然段:麻雀、老鹰、蚂蚁 飞鸟昆虫
第三自然段:花草
五自然段:果树、竹子、棕榈 树木
(3)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三)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好玩的动物带来的乐趣
1.过渡: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第2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好玩的飞鸟、昆虫?在作者笔下它们是什么样的呢?圈画相关句子。
3.学习写飞鸟的语段。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 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1)麻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活泼快乐)
(2)老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老鹰——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雄健勇猛)
4.学习写昆虫的语段。
(1)引导:作者写了什么昆虫?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课件出示: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2)提问:文中写到了哪两种情形?(蚂蚁搬家两军对垒)
(3)引导:蚂蚁搬家时是怎样的?“井然有序”是什么意思?
(4)想象:蚂蚁搬家,井然有序是怎样的画面?(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
(5)提问:“两军对垒”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蚂蚁“两军对垒”的情形吗?(指名交流)作者用哪个词来描述蚂蚁这种精神?(勇敢忠贞)
(6)指导朗读。引导:两军对垒,攻守有序,小小的蚂蚁竟然如此勇敢忠贞,真令人敬佩!请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书写指导,课堂小结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麻、寸、册”,教师范写。
麻:“广”要写得大,将“林”包住,首笔点在竖中线的上端。“林”的第二个“木”稍大,横画略超出“广”,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寸:横笔位于横中线上方,左低右高。竖钩在竖中线右侧起笔,收笔时过竖中线。点在左半格的横中线下侧。
册:整体不要太宽,左边略小,右边略大。横折钩中的“横”要写得短。长横穿过左右两部分,略向右上倾斜。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3-5自然段,感受有趣的植物带来的乐趣
1.过渡: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第2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3-5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带给的植物“我”怎样的乐趣?
圈画出生动的语句并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交流第3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暑寒荣枯”。
①提问:“暑寒荣枯”是什么意思?
教师点拨:暑寒荣枯是指夏天花草树木茂盛繁荣,冬天花草树木枯萎凋零。
②交流不同季节植物的诗句,加深对“暑寒荣枯”的理解。
引导:季节不断变化,草木有荣有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诗句吗?
预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花儿和草的?(花儿颜色多和形状多,草的形态各不相同)
(3)教师引读:花儿颜色有——(学生接读),形状有——(学生接读),草的叶子各不相同——(学生接读)。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问:读完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教师相机播放花儿和草的各种图片,体会花草的千姿百态。
4.指名学生交流第4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提问:这一段作者写了什么呢?(各种果树)
(2)引导学生围绕“在不同的时间里,它们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说一说各种果树在不同时节依次开花、结果的情形。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读完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学生想象画面,教师相机播放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的图片,体会果树给人们带来的享受。
5.指名学生交流第5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提问:“我”最喜爱的树是什么?(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
(2)提问:你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有趣?
预设1: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预设2: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预设3: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提问:读完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交流写竹子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①教师提问:竹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预设:竹子的特点是长得快还能发出温柔的细语。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竹子“温柔的细语”是什么样的?它会对“我”说些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我”与竹子亲密无间、共同成长的意韵。
(4)交流写棕榈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①教师提问:棕榈树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预设:棕榈树高大挺拔,叶子像大蒲扇一样。
教师追问:叶子像大蒲扇一样,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
②引导学生想象:小鱼在倒影间会怎么游玩?写一写。
“我”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是怎样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
二、学习第6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1.请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对这本“大书”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围绕“无尽的奥秘”“无尽的乐趣”,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点出了本文的主题——读不完的大书。
3.教师小结: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大自然真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学习中,继续探索大自然的无尽奥秘,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尽乐趣吧。
三、我读大自然
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读到了什么?交流。
大自然里有植物,有动物,要读懂大自然,有哪些方法呢 (听声音,看动作,看颜色,看形状,连续观察、展开想象)
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第2节,先写事物的样子,再写自己的感受,尝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写一写
写清事物的样子 ☆
写出自己的感受 ☆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