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Na-23Al-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常温下,关于pH相同的醋酸和氯化铵两种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CH,COO)=c(NH:
B.c(CH,COOH)>c(NH,Cl)
C.该条件下,氯化铵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于醋酸
D.两种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0H)相等,且都大于10'mol·L
2.硫酸工业中,S0,转化为S0,是关键步骤:2S02(g)+0(g)=2S0,(g)
△H<0。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升高温度,”玉心塑均变大
B.平衡后,增大压强(压缩体积)达到新的平衡,S02的浓度增大
C.平衡后,增大02的浓度使平衡右移,平衡常数减小
D.使用催化剂,S0,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3.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H202的电子式:[0:0]2H
B,固体HF中的链状结构:一H…R、
H
R-
C.基态铍原子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
2p
D,基态氮原子电子排布轨道表示式写成
违背了泡利原理
高二化学试题第1页(共8页)
4.下列装置或操作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未知浓度
!1mo/LH,S0溶液
-段时间后滴人
1 g Caco,粉末
的醋酸
K,Fe(CN),J溶液
Fo
接
山月
电
y0.1000mol·L
20.00mLNa0H溶液
Zn粒
仪
蒸馏水
1-2滴甲基橙
(经酸化3%NaC1溶液)
甲
丙
A.利用装置甲验证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B.利用装置乙可测定醋酸的浓度
C.利用装置丙测定Zn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D,利用装置丁验证牺性Zn保护Fe
5.摩尔盐[(NH,),F(SO,)2·6H,0]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径:r(02-)>r(S2)
B.第一电离能:I(N)<(0)
C.沸点:NH3>H,O
D.键角:H20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角:NH>H,O
B.硬度:金刚石>碳化硅
OH
C.沸点:月
COOH >HO
COOH
D.化学键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Mg0>Al,0,
7.我国科学家利用高分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首次拍摄到质子在
水层中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发现两种结构的水合质子,其中一
种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水合质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O H
A.化学式为H,0,
B.氢、氧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C.存在的作用力有σ键、配位键和氢键
D.图中所有H一0一H键角都相同
8.已知草酸H2C204是二元弱酸,常温下电离平衡常数:K,=5.60×102,K2=5.42×105。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HC,04溶液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0.1mol·L1KHC20,溶液:c(K)>c(HC20)+2c(C,0)
C.向0.1mol·LKHC,0,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7:c(Na)+c(H,C,0,)=c(C,0})
D.向1L0.2mol·L酸性KM0,溶液中滴加草酸(H,C,0,)溶液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转移的电
子数为N。
9如图是“氧阴极技术”的氯碱工业装置图,向阴极区供
浓碱
应纯氧可降低电压,诚少能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采用阳离子交换膜,可以提高NaOH纯度
淡盐水
H,0
B.阴极电极反应式:02+2H,0+4e=40H
OH
Na
C.总反应式:2C1+0,+2H,0电解H,↑+C,↑+20H
籼盐水
H,0日
OH
D.电解过程中转移4mol电子,理论上可获得4mol
NaOH
膜
稀碱
高二化学试题第2页(共8页)2024-2025 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常温下,pH 相同的醋酸和氯化铵两种溶液中 c(H+)和 c(OH-)均相等,
两溶液均显酸性,醋酸因存在 CH3COOH 的电离平衡而显酸性,氯化铵溶液因
NH+4 水解而使溶液显酸性。 因为 CH3COOH 是弱电解质,而氯化铵是强电解
质,所以 c(CH3COO
-)小于 c(NH+4),A 项错误;因为不知道 CH3COOH 的电离程
度和 NH+4 的水解程度以及具体的 pH,所以无法判断c(CH3COOH)和 c(NH4Cl)
的相对大小,B 项错误;该条件下,氯化铵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远大于醋酸中的,
所以其导电能力强于醋酸,C 项正确;两种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c(OH-)相等,但
醋酸溶液中小于 10-7 mol·L-1,D 项错误。
2.C 【解析】升高温度,v正、v逆 均变大,A 项正确;平衡后,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气体
反应物、生成物浓度都增大,平衡会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SO2 的浓度增大,B 项正确;平衡后,增大 O2 的浓度使
平衡右移,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C 项错误;使用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
率,不改变 SO2 的平衡转化率,D 项正确。
3.B 【解析】H2O2 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A 项错误;固体 HF 分子间存在
氢键,链状结构为 ,B 项正确;铍原子基态最
外层电子轨道为 2s,s 轨道的电子云轮廓图为球形: ,C 项错误;基态氮
原子电子排布轨道表示式写成 违背了洪特规则,正确
的为 ,D 项错误。
4.A 【解析】测量蒸馏水的电导率,当加入 1 g 碳酸钙粉末后,导电能力增强,则说明
碳酸钙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 项正确;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反应生成醋酸
钠和水,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所以用氢氧化钠溶
高二化学答案 第1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液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时应选用酚酞溶液做指示剂,不能选用甲基橙做指示
剂,且一般待测液放在锥形瓶中,标准溶液放在滴定管中,B 项错误;由实验装
置图可知,长颈漏斗会有气体逸出,气体体积测量不准,无法达到测定锌和稀硫
酸反应的速率的实验目的,C 项错误;直接将铁氰化钾溶液滴入烧杯中,由于铁
氰化钾中是三价铁,有可能直接与铁电极发生归中反应生成二价铁,无法验证
铁被保护,正确的操作是取少量 Fe 附近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3[ Fe(CN) 6]
溶液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变化,说明铁附近溶液中无 Fe2+,则可证明 Zn 保护了
Fe,D 项错误。
5.D 【解析】O2-的核外电子数为 10,电子层数为 2,S2-的核外电子数为 18,电子层数
为 3,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离子半径:r(O2-)<r(S2-),A 项错误;N、O
为同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趋势,但 N 最外层 2p 能
级中电子为半充满稳定结构,其第一电离能大于 O,B 项错误;NH3、H2O 均是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两者均能形成氢键,但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数目比氨气多,水
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大,因此水的沸点高,故沸点:NH +3<H2O,C 项错误;H2O、NH4
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都是 4,均采取 sp3 杂化,N 原子无孤电子对,O 原子
有 2 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较大,所以键角:H +2O<NH4,D
项正确。
6.C 【解析】水、氨气的中心原子均为 sp3 杂化,其孤电子对数分别为 2、1,孤电子对
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则分子中键角:NH3 >
H2O,A 项正确;金刚石、碳化硅都是共价晶体,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共
价键的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结合得就越牢固,物质的硬度就越大,由于共价键
的键长:C—Si>C—C,所以硬度:金刚石>碳化硅,B 项正确; 只能
形成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的作用力较小, 只能形成分子
间氢键,则沸点 < ,C 项错误;氧化镁中离子
键的百分数为 50%,另 50%为共价键,氧化铝中离子键成分低于 50%,故化学键
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MgO>Al2O3,D 项正确。
7.C 【解析】水合质子带正电,化学式为 H +9O4,A 项错误;中心 O 原子为 sp3 杂化,存
在孤电子对,结合质子的水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水分子为 V 形结构,氢、氧原
子不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B 项错误;由结构示意图可知,H9O
+
4 离子中含有的
高二化学答案 第2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作用力为 σ 键、配位键和氢键,C 项正确;水分子为 V 形结构,结合质子的水分
子为三角锥形结构,结构不同,键角不同,D 项错误。
8.B 【解析】弱酸的电离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电离,A 项正确;KHC2O4 的水解
K -14
K = w常数 h =
10
-2<Ka2,则 KHC2O4 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Ka1 5.60×10
性,根据电荷守恒,c(H+) +c(K+)= c(HC O-2 4 ) +2c(C 2
- -
2O4 ) +c(OH ),c(H
+) >
c(OH-),则 c(K+) <c(HC O-2 4 ) +2c(C O2
-
2 4 ),B 项错误;由电荷守恒得 c(H
+) +
c(K+)+c(Na+ ) = c(HC2O
-
4 ) + 2c( C2O2
-
4 ) + c(OH
- ),由物料守恒得 c(K+ ) =
c(HC2O
-
4)+c(C2O2
-
4 ) + c(H2C2O4),又 pH = 7,c(H
+) = c(OH- ),则 c(Na+ ) +
c(H2C2O4)= c(C2O2
-
4 ),C 项正确;向 1 L 0.2 mol·L
-1酸性 KMnO4 溶液中滴加
草酸(H2C2O4)溶液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1 L×0.2 mol·L
-1
×5×NA =NA,D 项正确。
9.C 【解析】阴极上 O2 得电子和 H O 反应生成 OH
-
2 ,电极反应式为 O
-
2+2H2O+4e
= 4OH-;阳极上 Cl-失电子生成 Cl2,电极反应式为 2Cl
--2e- = Cl2↑。 阴极
区生成 OH-,Na+从阳极区通过交换膜进入阴极区,所以该离子交换膜只能让阳
离子通过,不能让阴离子通过,故采用阳离子交换膜,可以提高 NaOH 的产量和
纯度,A 项正确;由图知,阴极上 O2 得电子和 H2O 反应生成 OH
-,电极反应式为
O2+2H
- -
2O+4e = 4OH ,B 项正确;阴极上 O2 得电子和 H2O 反应生成 OH
-,阳
- -+ + 电解极上 Cl 失电子生成 Cl2,没有 H2 生成,总反应式为 4Cl O2 2H2O 2Cl2↑+
4OH-,C 项错误;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
- = 4OH-,转移 4 mol 电子,
理论上可获得 4 mol NaOH,D 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均摊法可知,F 原子位于棱上,O 原子位于面上,La 原子位于棱上
和体内, 1 1故该晶胞中含 F 原子的个数为 8× = 2,含 O 原子的个数为 4× = 2,含
4 2
La 1原子的个数为 4× +1= 2,因此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LaOF,O 为-2 价,F 为-1
4
价,则 La 的化合价为+3,A 项正确;每个 O 原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 La 原子
有 2 个在棱上,因为面上的 O 原子被 2 个晶胞共用,故 O 原子周围距离相等且
最近的 La 原子还有 2 个在体内,共 4 个,B 项正确;通过 X 射线衍射实验图谱
能知道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坐标,根据原子的坐标,可以计算该晶体中原子间
的距离,C 项正确;若顶点位置是 F 原子,则 La 原子位于面上,O 原子位于棱上
和体心位置,D 项错误。
高二化学答案 第3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11.D 【解析】AlH- 3
+1-1×4
4 中 Al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 = 4,所以 Al 的杂化方2
式为 sp3,A 项正确;NaAlH4 晶体中,以体心的 AlH
-
4 为例,与之紧邻且等距的
Na+位于晶胞棱上、晶胞中上层立方体左右侧面心、晶胞中下层立方体前后面面
心,与 AlH-4 紧邻且等距的 Na
+有 8 个,即 AlH-4 的配位数为 8,B 项正确;Na
+与
AlH-4 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下底面面对角线长的一半,
2
即 a nm,C 项正确;晶胞
2
中 AlH- 1+ 8× 1数目为 + 4× 1 = 4,Na+4 数目为 6 ×
1 + 4 × 1 = 4,晶胞质量为
8 2 2 4
(23+27+1×4)×4g,晶胞体积为(a×10-7×a×10-7×2a×10-7) cm3,则晶体的密度
NA
(23+27+1×4)×4 × 23
为 -7 -7 -7 g·cm
-3 = 1.08 10 g·cm-3,D 项错误。
(a×10 ×a×10 ×2a×10 )N a3A NA
12.B 【解析】该图只显示部分历程,无法计算反应的焓变,A 项错误;反应开始时
H2O(g)和 O2(g)的相对能量都为 0,与催化剂接触后, H2O 的能量更低,则在
催化剂表面上更容易被吸附的是 H2O(g),B 项正确;由图可知,在反应过程中,
O2 分子中的 O = O 非极性键也有断裂,C 项错误;由图可知,该历程中正反应
最大的活化能的步骤是 CH4、 OH 和 H 生成 CH3OH 和 H,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CH4+ OH+ H= CH3OH+ 2H,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多步
反应的整体反应速率取决于最慢的一步反应,D 项错误。
13.D 【解析】15 s 时,反应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A 项正确。 由图
可知,0~15 s 内,CO 的浓度增加至 0.175 mol·L-1,则反应Ⅱ中 CO2 的浓度消
耗为 0.175 mol·L-1,反应Ⅰ和Ⅱ中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3) mol·L-1 =
0.2 mol·L-1,由此可知,反应Ⅰ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消耗量为 0.2 mol·L-1 -
0.175 mol·L-1 = 0. 025 mol·L-1,结合反应可知 CH3OH 的浓度变化量为
0.025 mol·L-1, CH OH 0.025 mol / L用 3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001 67 mol·L
-1·s-1,
15 s
B 项正确。 在相同时间内,CO 的浓度增加量大于 CH3OH 的浓度增加量,说明反
应体系中 CH3OH 的选择性小于 CO 的选择性,C 项正确。 由图可知,起始时二
氧化碳的浓度为 0.5 mol·L-1,又 n(H2) / n(CO2) = a,则氢气的起始浓度为
0.5a mol·L-1,15 s 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为 0.300 mol·L-1,CO 的浓度 0.175 mol·L-1,
则反应 Ⅱ 中消耗氢气的浓度为 0. 175 mol · L-1, 该反应生成水的浓度
为 0.175 mol·L-1;CH3OH 的浓度变化量为 0.025 mol·L
-1,则反应Ⅰ中消耗氢
高二化学答案 第4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气的浓度为 0.075 mol·L-1,生成水的浓度为 0.025 mol·L-1,此时容器中水的
总浓度 0.200 mol·L-1,氢气的浓度为(0.5a-0.175-0.075) mol·L-1 = (0.5a-
c(CO)·c(H O)
0.250) mol·L-1, 2反 应 Ⅱ 的 浓 度 商 Qc = =c(CO2)·c(H2)
0.175 mol·L-1×0.200 mol·L-1 = 7 ,D 项不正确。
0.300 mol·L-1×(0.5a-0.250)mol·L-1 15(2a-1)
14.D 【解析】由图可知,曲线 a、b、 c 分别代表 H2SO3、HSO
- 2-
3、SO3 的变化。 根据水解
的原理,SO2-3 含量最高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由图可知,此时 pH 在 9 左右,A
c(HSO-)×- c(H
+)
项错误;当 pH = 1.9 时,c(HSO3)= c(H SO
3
2 3),则 K1 = = c(H
+)
c(H2SO3)
= 1×10-1.9,B 项错误;由分析知,当 pH = 7.2 时,c(HSO-3 ) = c( SO2
-
3 ),则 Ka2 =
c(SO2-3 )×c(H
+)
= c(H+)= 1×10-7.2- ,HSO
-
3 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c(HSO3)
Kw 1×10-14
其水解平衡常数 K = = = 1×10-12.1,则 HSO-h -1.9 3 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Ka1 1×10
程度,溶液呈酸性,C 项错误;向 H2SO3 溶液中逐滴滴入 NaOH 溶液的过程中,
一定存在电荷守恒 c(Na+)+c(H+)= c(OH-)+c(HSO-)+2c(SO2-3 3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8 分。
15.(1)①+434(2 分) ②B(1 分)
362×(2)①15(2 ) 1.95(2 ) ② 36
2
分 分 × (2 分) ③>(1 分) 随温度2 7
升高,产物摩尔流量和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
吸热反应(2 分)
(3)ABC(2 分)
【解析】(1)①根据盖斯定律,总反应 =反应 i+反应 ii,ΔH = +708.1 kJ·mol-1 +
(-274.1) kJ·mol-1 = 434 kJ·mol-1。 ②反应 i 为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正向进
行,反应为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的反应,低压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故有利于提高反
应平衡转化率的条件为高温低压,选 B。
(2)①恒温恒容时某组分气体的分压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1 123 K 恒容时:
CH4(g)+CO2(g) 2CO(g)+2H2(g)
起始分压 / kPa 20 25 0 0
改变分压 / kPa 10 10 20 20
某时分压 / kPa 10 15 20 20
高二化学答案 第5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即某时刻 p(CO2)= 15 kPa,p(CH4)= 10 kPa,代入 v(CO)= 1.3×10
-2·p(CH4)·
p(CO )mol·g-1 ·s-1 = 1.95 mol·g-1 ·s-12 。 ②设达到平衡时 CH4 的改变分压为
x kPa,1 123 K 恒容时:
CH4(g)+CO2(g) 2CO(g)+2H2(g)
起始分压 / kPa 20 25 0 0
改变分压 / kPa x x 2x 2x
平衡分压 / kPa 20-x 25-x 2x 2x
- +
, (20 x) (25
-x)+2x+2x
根据题意 有 =+ 1.8,解得 x
= 18。 CH4( g)、CO2( g)、CO20 25
(g)、 H2 ( g ) 的 平 衡 分 压 依 次 是 2 kPa、 7 kPa、 36 kPa、 36 kPa, 代 入 Kp =
p2(CO)·p2(H2) 2 2= 36 ×36
× 。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随温度升高,产物摩尔流量和反p(CH4)·p(CO2) 2 7
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
(3)图 3 中约 170 min 后体系压强很快减小,则 CO 气体的量大大降低,可能是因
为反应Ⅰ、Ⅱ急剧发生,吸收了大量的热,导致容器内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放热的逆
反应方向移动,A 项正确;图 4 显示,1 650~1 700 K 时 Al 生成量增加,Al2O3 和 Al4C3
含量降低,因此是石墨与 Al2O3 反应制备 Al 的最佳温度, B 项正确;图 4 中
T≥1 700 K时,体系中 Al、Al2O3 和 Al4C3 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由元素守恒可知,一
定是体系中发生了其他副反应,生成了其他含铝化合物,C 项正确;综合分析可知,碳
还原氧化铝所需温度太高,难以实现,制备铝时比电解法成本更高,产率更低,产品纯
度不够,不适合大规模应用,D 项错误。
16.(1)<(2 分) 低温(2 分)
(2)①AC (2 分) ② 3 (或 0.19 或 0.187 5)(3 分) ③温度高于 800 ℃时,
16
以反应Ⅱ为主,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 但压强增大,反应Ⅰ的平衡正向移动,水蒸气
浓度增大,CO2 和 H2 浓度减小,从而导致反应Ⅱ平衡逆向移动,所以 CO2 的平衡转化
率减小(3 分)
(3) (2 分)
高二化学答案 第6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解析】(1)ΔH=Ea(正) -Ea(逆),CO2(g) +3H2(g) CH3OH(g) +H2O(g)
ΔH= -49.0 kJ·mol-1,故上述反应中的活化能 Ea(正)<Ea(逆);该反应是熵减、放热
反应,根据 ΔH-TΔS<0 能自发反应,故能低温自发反应,应选择低温高效催化剂。
(2)①由图可知,0.1 MPa 下,随温度的升高,200~550 ℃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减
小,由于反应Ⅰ的 ΔH1<0,以反应Ⅰ为主,550 ℃以后,随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转
化率增加,由于反应Ⅱ的 ΔH2>0,以反应Ⅱ为主,A 项符合题意;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
前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但反应Ⅱ的 ΔS 不等于零,B 项不符合题意;气体的
ρ= m密度 ,恒温恒压下,气体的密度是一个变值,故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说明
V
反应已达到平衡,C 项符合题意;在密闭容器中通入 1 mol CO2 和 3 mol H2,其他条件
不变,将 CO2 和 H2 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改变为 2 ∶ 3,增加了 CO2 的物质的量,由于
外界条件的影响大于平衡的移动,CO2 的平衡转化率是降低的,D 项不符合题意。 ②
在密闭容器中通入 1 mol CO2 和 3 mol H2,反应 CO2(g)+H2(g) CO(g)+H2O(g),
图中 P(500,60)点即 500 ℃时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为 60%,转化的二氧化碳的物
1 mol×60% = 0.6 mol,CH OH 2质的量为 3 的选择性为 ,则转化为 CH3 3
OH 的二氧化碳
的物质的量为0.6 mol× 2 = 0.4 mol,转化为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6 mol
3
-0.4 mol = 0.2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变化量:
CO2(g)+3H2(g) CH3OH(g)+H2O(g)
变化量 / mol 0.4 1.2 0.4 0.4
CO2(g)+H2(g) CO(g)+H 2O(g)
变化量 / mol 0.2 0.2 0.2 0.2
平衡时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0.4 mol =
0.6 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1 mol-0.2 mol-0.4 mol = 0.4 mo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0.6 mol
3 mol-0.2 mol-1.2 mol = 1.6 mol, Ⅱ K = V L V L 3反应 的平衡常数 c = (或 0.190.4 mol×1.6 mol 16
V L V L
或 0.187 5)。 ③温度高于 800 ℃时,以反应Ⅱ为主,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 但压强
增大,反应Ⅰ的平衡正向移动,水蒸气浓度增大,CO2 和 H2 浓度减小,从而导致反应
Ⅱ平衡逆向移动,所以 CO2 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3)反应Ⅰ的速率远大于反应Ⅱ的,则反应Ⅰ的活化能远小于反应Ⅱ的,反应Ⅰ
高二化学答案 第7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为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反应Ⅱ为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应
低于反应物的,由此作图。
17.(1)BC(2 分)
(2)稀硫酸中 H +2SO4 完全电离,H 与 SO2
-
4 间的作用力较弱,浓硫酸中 H2SO4 主
要以分子形式存在,H 与 O 间的作用力降低了硫酸分子中 S—O 键的稳定性,从而更
易被还原(2 分)
(3)Li2CN2(2 分) 4(2 分)
(4)①CO2- - 2-3 + HSO3 = SO3 +HCO
-
3(2 分) ②A(2 分)
③ (3 分)
【解析】(1)S 位于第三周期,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依次
增大,则电负性比 S 大的主族元素只有 Cl,A 项不正确;Ge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
线附近,则可以作为半导体材料,农药中常含有氟、氯、硫、磷等元素,它们位于元素周
期表的右上角,则 S 元素可应用于农药的制备,B 项正确;O 与 S 为同主族元素,S 在
O 的下方,S 的原子半径大于 O,则 C = O 键的键能大于 C = S 键的键能,所以热稳
定性 CO2>CS2,C 项正确;Se 为第四周期第ⅥA 族元素,则 Se 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
[Ar]3d104s24p4,D 项不正确。
(2)稀硫酸发生完全电离,生成的 SO2-4 呈正四面体结构,稳定性强;而浓硫酸中,
硫酸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H—O 共价键的形成,使 S—O 键间的作用力减弱,稳定性
变差,所以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
(3)由晶胞图示知,其中 8 个 C 原子位于晶胞的顶点、1 个 C 原子位于体内,8 个
N 原子位于棱上、2 个 N 原子位于体内,由 Li+的投影图知,8 个 Li+都位于面上,则晶
胞中含 C 1 1 1原子个数为 8× +1= 2,N 原子个数为 8× +2= 4,Li+个数为 8× = 4,C、N、
8 4 2
Li+的个数比为 2 ∶ 4 ∶ 4 = 1 ∶ 2 ∶ 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Li2CN2。 其中晶胞内与 Li
+
距离最近的阴离子分别位于该晶胞内相邻的两个棱上、该晶胞体内、另一晶胞体内,
所以 Li+的配位数为 4。
(4)由电离常数可知,反应Ⅰ为碳酸钠溶液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
钠和碳酸氢钠,反应Ⅱ为亚硫酸钠溶液与硫反应生成硫代硫酸钠,反应Ⅲ为硫代硫酸
钠溶液与溴化银反应生成二硫代硫酸根合银酸钠和溴化钠,Na3[Ag(S2O3) 2]“电沉
积”得到 Ag。 ①已知:Ka1(H2SO3) >Ka1(H2CO3) >Ka2(H2SO3) >Ka2(H2CO3 ),说明
高二化学答案 第8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HSO- 的酸性强于 HCO-3 3 但弱于 H2CO3,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HSO
- 2-
3 和 CO3 发
生反应生成 SO2-3 和 HCO
-
3,故反应Ⅰ生成化合物 A 的离子方程式为 CO2
-
3 + HSO
-
3 =
SO2-3 +HCO
-
3。 ②反应Ⅲ为硫代硫酸钠溶液与溴化银反应生成二硫代硫酸根合银酸钠
和溴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Br+2S O2-2 3 = [Ag(S2O3) 2] 3
- + Br-,A 项错误;
Na3[Ag(S2O3) 2]与 KI 能反应生成 AgI 沉淀,结合反应Ⅲ,根据溶解度小的沉淀优先
生成可知, AgI 的溶解度小于 AgBr, 说明 Ksp ( AgI ) < Ksp ( AgBr ), B 项正确;
Na3[Ag(S2O3) 2] “电沉积”得到 Ag,[Ag(S2O 3
-
3) 2] 在阴极得到电子生成 S2O2
-
3 和
Ag,电极反应式为[Ag(S2O ) 3
- - 2-
3 2] +e = Ag+2S2O3 ,C 项正确;Na3[Ag(S2O3) 2] “电
沉积”得到 Ag,H2O 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 O2 和 H
+,S O2-2 3 和 H
+反应生成的 S 和 SO2
可在该流程中循环利用,D 项正确。 ③S O2-2 3 的结构为 ,S 元素的平均化
合价为 + 2, S O2-4 6 可由 S O2
- 被 I 氧化得到, S 元素化合价升高, S O2-2 3 2 4 6 中含有
—S—S—,推测连四硫酸根(S O2-4 6 )的结构式为 。
18.(1)F、Ne(1 分)
(2)三硝基甲苯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三个高能的硝基,硝基在受到冲击或摩擦时
会迅速发生分解(2 分)
(3)AB(2 分)
(4) (2 分)
(5)①4NH3+COCl2 = CO(NH2) 2+2NH4Cl(2 分) ②8.7×10
-7(2 分)
③ (2 分) ④2NO +2OH-2 = NO
-
3 +NO
-
2 +H2O
(2 分)
【解析】(1)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 族的大
于第ⅢA 族的,第ⅤA 的族大于第ⅥA 族的,则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比 N 大的元素
有 F、Ne。
高二化学答案 第9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
(2)三硝基甲苯可用来制作炸药 TNT,原因是三硝基甲苯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三个
高能的硝基,硝基在受到冲击或摩擦时会迅速发生分解。
(3)N 的电负性比 P 的电负性大,N 与 Cl 的电负性差值小于 P 与 Cl 的电负性差
值,因此 NCl3 分子的极性比 PCl3 的小,A 项错误;氮的碱性是氮的孤电子对起作用,
电负性:O>N>H>C,N2H4 为氨基取代,NH2OH 为羟基取代,NH2CH3 为甲基取代,甲
基是供电子基团,而吸电子能力:羟基>氨基,则碱性:NH2OH<N2H<NH3<NH2CH3,B
项错误;根据晶体熔点分析,一般共价晶体熔点高,AlN 的熔点为 2 200 ℃,硬度高,推
测它为共价晶体,C 项正确; NH3BH3 中存在配位键,氮原子有 1 对孤电子对,B 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全部用完,因此提供空轨道的是 B,D 项正确。
(4)根据 P4 为正四面体结构分析 N4,结合 NH
+
4 的结构式为 ,则得到
N4H4
+
4 的 结 构 式 是 N
+
4 中 每 个 氮 原 子 形 成 配 位 键, 则 N4H4 的 结 构 式 为
。
(5)①由题干流程图可知,反应Ⅰ为 NH3 与 COCl2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CO(NH2) 2
和 HCl,过量的 NH3 与 HCl 反应生成 NH4Cl,故过量 NH3 发生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COCl2 = CO(NH2) 2+2NH4Cl。 ②N2H4 是一种二元弱碱,其第一步电离方程
式是 N2H4 + H2O N
+ -
2H5 + OH , 25 ℃ 时, N2H4 第一步电离平衡常数 Kb1 =
c(N + - + - +2H5)·c(OH ) c(N2H5)·c(OH )·c(H )= + = K×Kw = 8.7×10
7×10-14 = 8.7×10-7。
c(N2H4) c(N2H4)·c(H )
③若硝酸的结构可表示为 ,硝酸与水分子可形成一水合二硝酸结晶水合物
(2HNO3·H2O),水分子中的 2 个氢原子与硝酸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形成 2 个氢
键,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硝酸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 1 个氢键,一水合二硝酸的结构式
可表示为 。 ④由题干流程图可知,反应Ⅲ即 NO2 与
NaOH 溶液反应,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两种含氧酸盐 NaNO3 和 NaNO2,则该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 2NO +2OH-2 = NO
- -
3+NO2+H2O。
高二化学答案 第10页( 共1 0 页)
{#{QQABKQaEggAgAhBAARgCEwVyCgIQkAEAAYoOAAAcIAAAgR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