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8 20: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考至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逢端午节,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纪念屈原,更要传承屈原精神,从文化源头寻根脉,涵养爱国情怀。
传承屈原精神,涵养强国情怀。屈原一生热爱自己的祖国,追求“美政”理想,多次直言进谏,即使遭遇小人谗言诬陷,甚至被流放,依然心系百姓。当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他毅然投江,忠贞赴死,拳拳的爱国之情万古流芳。时至今日,每到端午,人们在江上抛粽子,赛龙舟,表达对屈原的崇敬。“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特别是近代以来,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一大批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将自己的生命洒向祖国大地。我们传承屈原精神,就要在屈原精神的引领下,涵养爱国情怀,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① 。屈原从未停止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这体现了屈原一心强国的宏伟志向。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跑阶段,尽早立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激发奋进的潜能。比如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校长赞叹“有志者当效周生”!青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在心中埋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种子,对这八个字的坚守,铸就他功勋卓著的一生。他们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我们要向先贤学习,树立坚定强国信念,并为之执着付出,才能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从而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② 。屈原的一生都在为楚国的富国强兵而奔走,积极推进变法改革,选贤任能,在楚国处于危难之际敢于担当,与顽固势力坚决斗争,为楚国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屈原的名句,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中,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树立将所学本领运用于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感,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摘编自中青在线)
材料二:在我国以农耕文明为重要特征、以农时节令为主要节庆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因一个人而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节日,有着独特的意义。每逢端午,人们赛龙舟,吃粽子,以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屈原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传承、流淌。传承好屈原精神,是对屈原的最好纪念。
传承,是端午节永恒的主题。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从全民欢度的春节,到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再到粽叶飘香的端午节,传统节日历来都是爱国情怀的最大载体。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着,“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坚毅……展现了屈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彪炳出永远传承的时代价值,屈原至今仍令世人敬佩与敬仰。
爱国,是端午节永恒的基因。人们纪念屈原,核心是缅怀他深沉的爱国之情。居庙堂之高时,他积极建言献策,追求“美政”;处江湖之远后,他仍对生养自己的故土魂牵梦萦,“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国家受难之际,他矢志不移。屈原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时隔千年依然能够引起今人的共鸣,凝结了中国人数千年来最深沉的寄托。屈原精神镌刻在一个民族的心灵中,照亮了后世华夏子孙的追梦路。
求索,是端午节永恒的旋律。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以爱国情怀为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沉淀在每个中华儿女血液中自强不息、坚韧执着的座右铭,在代代相传中注入了更多的“家国情怀”。翻开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奋斗不止,让家国情怀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图景中更加清晰、更加闪亮。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从“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凝聚成一种时代精神,升腾为民族之魂,成为传统文化中最耀眼、最恒久的传承基因。
(摘编自唐国晶《传承屈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一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多次直言进谏,却遭遇小人谗言诬陷,甚至被流放,所以他毅然投江,以死抗争。
B.爱国不需要口头表达,而需要行动。新时代广大青年要积极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C.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的屈原至今仍令世人敬佩与敬仰。
D.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好地传承了屈原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要传承屈原精神,涵养爱国情怀。
B.材料一举少年周恩来和青少年时期的钱学森的例子,阐述了青少年要尽早立志、做奋斗者、报效国家。
C.端午节因屈原而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节日,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们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好屈原精神。
D.屈原精神即爱国情怀,沉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近现代以来无数人传承屈原精神,让家国情怀更加闪亮。
3.下列选项,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传承屈原精神,学习古圣先贤②传承屈原精神,施行报国之举
B.①传承屈原精神,夺取伟大胜利②传承屈原精神,肩负历史使命
C.①传承屈原精神,执着追求理想②传承屈原精神,推进变法改革
D.①传承屈原精神,砥砺强国之志②传承屈原精神,践行强国誓言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屈原精神”,在内容要点上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评论认为:屈原精神的精髓是爱国,端午节的灵魂也是爱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山传 贾平凹
洗河中午饭时回到公司,门房曾老汉一见就说:“你爷不走,一直还等着你。”洗河说:“那好,我倒要看看谁给我当爷!”门房里出来一个小伙,说:“咱都是崖底村的,你爹活着的时候把我爹叫爷哩,按村里的辈分,我比你也高两辈。”洗河说:“你爹是谁?”小伙说:“成松柏。”洗河说:“你是成四娃?”成四娃笑了说:“说是你爷,你才会见我的。”
成四娃之所以会来找洗河,是他和王照明一块去给一户人家修理门窗,在阳台上见到一个信封,信封上贴着一张邮票,顺手拿了。回到出租屋,成四娃问起张二顺知道不知道西安有个邮票市场,张二顺说当然知道,上个月他去西路骡马巷,好家伙,那里的邮票市场大得很,据说一张什么猴票和一张什么《全国山河一片红》都上百万元的。成四娃一听,跑到厕所再偷偷看自己的邮票,邮票没有猴,但有山有水,颜色也是红的。心想,自己这张会不会就是《全国山河一片红》?他无限的激动,就不让张二顺知道。而自己把邮票拿到市场去吧,却苦于不晓得行情,又不晓得如何交易。成四娃作想了几天,让王照明联系文丑良,因为王照明和文丑良更熟,让文丑良再提供洗河的地址,成四娃就寻到了洗河所在的公司。来时,王照明也要来,成四娃担心张二顺会起疑心,就让王照明留下,王照明说:“见一面分一半,那邮票是咱们一块看见拿回来的,让洗河帮咱卖了,你不能讹我!”成四娃发了誓。
洗河请成四娃吃饭,洗河有问不完的话。关于崖底村的,关于父辈的,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但成四娃似乎对这些冷淡,只是关心西安邮票市场,说:“现在正红火什么邮票?”洗河说:“你还集邮呀?”成四娃说:“集邮能挣钱么。”就掏出个红布包,包里是身份证,从身份证的塑料套里拿出那张邮票。但洗河不懂。成四姓说:“这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听说值上百万哩。”洗河说:“你祖坟要冒青烟呀?!”成四娃说:“就值上百万!正是因为钱数大,我不敢贸然去交易市场才来找你的。你见多识广,没人骗得了你,你不是弹弓也打得准吗?”
先去理发,然后在商场,洗河给自己买了一身西服,给成四娃也买了一身西服。果然焕然一新,形象大变,成四娃就把旧衣服扔到了垃圾箱。成四娃说:“邮票卖了,我给你五万元,我准备买房呀,你以后常过来住!”洗河说:“我啥也不缺,不要你钱,也不住你房,只要你生活好!”
在西一路骡马巷,所有的店铺都出售邮票,地摊子也一个接一个,人熙熙攘攘,都夹着个小包,在那里谈价或交换,声音低沉,行为诡异。洗河给成四娃说:“先不要把邮票拿出来,只看看行情。不露形色,知道吗?”从巷子北边由东往西走,一个店一个店,一个地摊子一个地摊子,但都没有发现和成四娃那张一模一样的邮票。再从巷子南边由西往东走,一个店一个店,一个地摊子一个地摊子看过来,还是没有发现和成四娃那张一模一样的邮票。
去了拐巷子头,那里又是十多个店铺和六七个地摊子,进了一家装饰得最好的店铺,玻璃柜台里全是邮票,两边墙上也挂满了塑封的邮票。洗河问老板:“有没有猴票?”老板说:“我哪里能有啊!”又问:“《全国山河一片红》呢?”老板说:“我哪里能有啊!”成四娃手就想从怀里掏出自己的邮票,洗河一示眼,制止了,说:“老板,猴票现在是啥价?”老板说:“一套商品房吧。”洗河问:“《全国山河一片红》是啥价?”老板说:“七八十万吧。”成四娃叫了一声。成四娃一兴奋就耳朵通红。洗河又示了眼色,成四娃不言语了。洗河让把柜台里的邮票取出来看,老板说:“你看上哪张了,我给你取。”取出了六七张,洗河都没看上,然后指看柜台后边一个大纸箱,纸箱里装满了邮票,都是从信封上揭下来的零碎邮票,说:“你把纸箱拿来,我再看看。”纸箱拿过来,洗河伸手往下一戳,再翻出来,就有一张跳出来,竟然和成四娃的那张一样,画面有山有水,颜色也是红的。洗河看了成四娃一眼,成四娃耳朵又通红了。洗河说:“老板,这张多少钱?”老板说:“一元。”洗河说:“多少钱?”老板说:“一元呀。”洗河呆在了那里。老板说:“挺好的,看上了我给你装在塑料袋里。”洗河转身从店里出来了,成四娃也跟出来。但洗河在前边走得快,成四娃撵不上,说:“洗河,洗河,你咋走得这么快?”洗河回头说:“我不走快,我在这里丢人呀?你讲你那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狗屎!”希望破灭了,成四娃把那张邮票撕了,又在纸屑上踩了一脚。
当天晚上,洗河和曾老汉在门房下象棋,成四娃领着一个小伙又来找洗河,介绍说:“这是王照明,你给我证明,是不是那张邮票只值一元钱,我气得撕了?”一问情况,原来是王照明在出租屋等着成四娃把邮票卖个大价钱,成四娃回来说了情况,王照明不信,以为成四娃独吞,吃了黑食,闹得不行,朋友成了仇人,才来找洗河的。洗河一听,倒生了大气,说:“我这脸都没处放了,这事再不要提啦!滚,都滚!”赶走了成四娃和王照明,成四娃和王照明又回到了以前,一块勾肩搭背出了门前的巷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四娃和王照明在他人阳台上偶然发现一张邮票,暗示这邮票可能不是珍品,但成四娃认知有限,相信这邮票是《全国山河一片红》。
B.成四娃以辈分高为由让洗河见自己,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洗河最后驱赶成四娃和王照明,在诙谐中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C.王照明不相信成四娃说的话,认为成四娃独吞了卖邮票的钱,两人由朋友变成仇人,在洗河的一番仔细解释后,两人和好了。
D.选文通过叙写成四娃对一张邮票价值的幻想及其一系列行为,揭示了人们在金钱诱惑面前容易失去理智,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心态。
7.关于文中“卖邮票”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四娃去找洗河,让洗河带他去卖邮票,也想要去的王照明对成四娃的办事能力不放心,但最终为了防止张二顺起疑心就还是留下了。
B.洗河请成四娃吃饭,关心家乡和那里的父辈,但成四娃只关心西安邮票市场,拿出邮票,对洗河说那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值上百万。
C.在骡马巷,邮票交易的店铺和地摊众多,人们在那里谈价或交换。洗河处事很谨慎,让成四娃先不要把邮票拿出来,可成四娃根本不听。
D.洗河从纸箱里翻出一张邮票,与成四娃的那张一样。老板说这张邮票值一元,洗河有些生气。成四娃不满洗河的态度,因此就把邮票撕了。
8.文中洗河在得知邮票仅值一元后,情绪发生了变化。洗河的情绪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情绪变化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河山传》节选部分的情节波澜起伏,这样的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初,上①令群臣议封建,魏征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十一月,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毋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有删改)
材料二:宗室人才之盛,未有如唐者也,天子之保全支庶而无猜无戕,亦未有如唐者也。太宗之所以处之者,得其理矣。高祖②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三从昆弟③之属皆封王爵,使循是而不改,则贵而骄,富而溢,邪佞之士利赖之而导以放恣,欲强之,适以贻其灾而必至于弱,晋、宋④之所以自相戕灭而终于孤立也。太宗从封德彝之言,而曰天子养百姓,岂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以公天下者,即以安本支而劝进其贤能。德彝,佞人也,于此而几乎道矣。为天子之懿亲,妾媵广,生养遂,不患其不蕃衍也;远于十姓百家鸡犬锥刀之鄙猥,不患其无可造之材也。而强慧者得势而狂,愿朴者温饱而自废,于是乎非若刘濞、司马伦之自龁以亡,则菽麦不分,如圈豚之待饲而已矣。夫节其位禄之数,登之仕进之涂,既免于槁项⑤无闻之忧,抑奖之于德业文章吏治武略之美,使与天下之英贤汇进而无所崇替,固将蒸蒸劝进而为多士之领袖以藩卫天家。故唐宗室之英,相者、将者、牧方州守望郡者,臻臻⑥并起,而耻以纨袴自居,亦无有梦天吠日、觊大宝而干甸师⑦之辟者。施及于今,陇西之族犹盛焉,不亦休乎!孟子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富贵者,其可以非所宜而长有之乎?制之有等,授之有道,而后欲贵者之果能贵,欲富者之果能富也,义之至、仁之尽也,大公行而私恩亦遂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②高祖:唐高祖李渊。③三从昆弟:族兄弟,指与自己同一高祖、不同曾祖的同辈男性。④晋:西晋。宋:南朝宋。⑤槁项:枯槁羸弱。⑥臻臻:茂盛、繁盛的样子。⑦甸师:古代官名,主管王室祭祀、丧事以及对王室宗亲和有爵位的贵族的死刑执行。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有大A故B毋或C黜免D所司E明F为条例G定等级H以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尽以封国邑”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词义不同。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D.加点的“盛”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请其矢,盛以锦囊”中的“盛”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征和李百药阐述了看法,后来唐太宗下诏说应让皇室宗亲以及勋贵大臣担任地方长官。
B.唐高祖想要强化宗室以镇守天下,分封族兄弟,但最终给他们带来了灾祸;而西晋、南朝宋也曾发生宗室自相残杀的事情。
C.如果节制赐予宗室子弟爵位和俸禄,让他们能够走上仕途,那么可鼓励其追求文章、吏治、武略,让他们抗衡天下人才。
D.唐朝宗室中的一些英杰成为宰相、将军、州郡长官,他们都耻于以纨绔子弟自居,也没有觊觎皇位而最终被施以极刑的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公天下者,即以安本支而劝进其贤能。(4分)
(2)富贵者,其可以非所宜而长有之乎?(4分)
14.为什么唐太宗最终没有实行分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杜甫画像(节选) 王安石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①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注]①子仆:幼子饿死。②伊周:商朝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为朝廷做出重要贡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人到老年仍无一官半职,还遭排斥,只好四处漂泊。
B.处于动荡时局中的杜甫自身难保,家人也遭受饥荒、兵祸等苦难,幼子活活地饿死。
C.杜甫身处困境中,却心系朝廷,希望皇上圣明,希望大臣像伊尹和周公旦一样贤能。
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6.这首诗(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物及人,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空自长叹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很多诗人(词人)常借乐器及乐曲来表情达意。乐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置身于永丰村,望着那些等待收割的稻谷。眼前这片土地已被国家列为不可更改的永久基本农田,也就是说,它过去是农田,现在是农田,今后还会是农田。生产稻谷、种植蔬菜就是它的使命。
今天,乡村的变化很大,可以说是 ① ,我喜欢看土地按部就班而我行我素,意志坚定而不 ② 。通常,按部就班被人们看成是保守、缺乏创新、不敢大胆跨越;但在我看来,它却是土地遵循的基本法则:三月育秧;四月栽种;七月灌浆;到了农历八月,稻谷渐渐成熟,植株由代表生命力的绿色向代表收获的金黄色过渡。稻谷的最后成熟还需气候做最后的助力,方能籽粒饱满。现在终于到了丰收的时刻,对于一般的土地而言,从春到秋的热烈给予,已经耗尽了它一年中储积的地力,有经验的农民会让它休耕,就像秋收以后,农民会犒劳耕牛,以表彰它一年的辛勤耕作。南方的一些地区,甚至将这样的犒劳提前到春耕,他们将糯米做成米团,喂给即将“出征”的耕牛。有了人与牛的合力,再加上老天的风调雨顺,未来的丰收便可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判断句,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45个字。(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就像秋收以后,农民会犒劳耕牛,以表彰它一年的辛勤耕作”能否去掉?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登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①不仅要求登山者具有一定的体力、技巧,②还要求登山者要充分了解但应付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③秋季气候的变化以及跟随海拔升高带来的气温降低,④会给登山者带来一定的影响。⑤秋季登山会使人体水分流失较多,血液黏绸度增加,⑥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⑦同时,秋季高低气压交替出现,容易引发胸闷、气短等不适征状;⑧另外,秋季的大风会使人体体表散热加快,⑨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因此秋季登山要做好防寒保暖, A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提示,在登山中,要遵循三层穿衣原则——内衣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隔绝风雨。内层穿着速干或排汗内衣,吸汗的同时让汗液快速蒸发,不被冷风吹过带走身体热量。中层适宜搭配透气性较好且穿着舒适的长袖T恤。外层根据温度搭配适宜厚度的防风雨外套。另外, B ,在大风天气中,头部和颈部散热占身体总散热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要佩戴帽子、围巾等保暖物品。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人们生活在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时代,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发表言论。广大青年要提高媒介素养来应对信息时代的生活,那么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应该如何正确享受表达的权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所以他毅然投江,以死抗争”因果不当,原文是“……当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他毅然投江,忠贞赴死,拳拳的爱国之情万古流芳”。B项,“爱国不需要口头表达,而需要行动”说法绝对,原文是“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中”。D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好地传承了屈原精神”于文无据)
2.D(“屈原精神即爱国情怀”以偏概全,原文是“以爱国情怀为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3.D(D项概述最恰当,分别总领各自段落)
4.同: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我们要传承屈原精神,涵养(厚植)爱国情怀。(2分,意思答对即可)异:①材料一还阐述了如何传承屈原精神,如何做到爱国和强国。②材料二还从传承、爱国和求索三个方面阐述了端午节的内涵。(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屈原一生热爱自己的祖国,追求“美政”,直言进谏,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心忧家国,心系百姓,一心想使楚国强大,最终忠贞赴死,屈原的爱国之情万古流芳,屈原精神的精髓就是爱国。②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纪念屈原,核心是缅怀他深沉的爱国之情。屈原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引人共鸣,凝结了中国人数千年来最深沉的寄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C(“在洗河的一番仔细解释后”不合文意,原文是“……洗河一听,倒生了大气,说:‘我这脸都没处放了,这事再不要提啦!滚,都滚!’赶走了成四娃和王照明”)
7.B(A项,“也想要去的王照明对成四娃的办事能力不放心”分析不当,应是担心成四娃独吞或多占卖邮票的钱。C项,“可成四娃根本不听”不合文意,成四娃虽然表现得有些按捺不住,但还是听了洗河的建议。D项,“成四娃不满洗河的态度,因此就把邮票撕了”因果不当,成四娃得知自己的邮票不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发财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很失望,就把那张邮票撕了)
8.①洗河起初热心帮忙,当发现成四娃认为的天价邮票仅值一元时,他觉得自己被成四娃的荒唐和不靠谱误导了,在市场丢了面子,因此感到懊恼和生气。②洗河这时的情绪与他之前的热情形成对比,凸显了洗河直率、自尊、看重面子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和饱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设置悬念:开头曾老汉告知洗河有自称他爷的人在等他,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②运用巧合和突转:洗河在市场老板的纸箱中,恰好翻出同款低价邮票,情节出人意料;成四娃自认为手上的邮票价值百万,可市场上的同款邮票仅售一元,期望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情节起伏。③制造误会:成四娃告知王照明邮票实情后,王照明不信,以为他独吞钱财,两人反目,误会推动了情节发展,增加了冲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非有大故,毋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11.C(C项,两个“所以”词义不同:材料中加点的“所以”词义为“……的原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为“用来……的、凭他来……的”。A项,两句中的“封”词义不同:前者为“分封”,后者为“使……成为疆界”。B项,解说正确。D项,两个“盛”词义不同:前者为“繁盛”,后者为“把东西放在器皿中,装着”)
12.C(“让他们抗衡天下人才”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可知,应是“使他们与天下的英才贤士一道效力于朝廷”)
13.(1)以天下为公的君王,就应该安定皇室和宗室支庶而鼓励和任用其中的贤能之士。(“公天下”“劝”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公天下,以天下为公;劝,鼓励)
(2)富贵,(如果)不是一个人应该得到的难道能够长久持有吗?(“其……乎”“所宜”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其……乎,难道……吗;所宜,应该得到的)
14.①大臣反对。(1分)魏征认为分封会导致国家经费顿时短缺,还会导致调兵难以及时到位;
(1分)李百药认为分封会导致以后出现诸侯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的状况。(1分)②唐太宗懂得了如何处理宗室问题,他吸取了历史教训,(1分)也听从了封德彝的建议。(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起初,唐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征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另外,京城一带赋税不多,原来依靠京都以外,如果都分封给诸侯国,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社稷,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而放纵自己,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不断地更换郡守县令。”十一月,唐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勋贵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材料二:自古以来,宗室人才的兴旺,没有能超过唐朝的,天子能够保全支庶宗族而对其没有猜忌之心、不加以戕害,也没有能够比得上唐朝的。唐太宗能很好地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因,是他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唐高祖想要强化宗室以镇守天下,凡是族兄弟一律封王爵,令后世遵循此政策而不能加以更改,如此则宗室子弟因为身份尊贵而骄横,因为富裕而自满,邪恶奸佞的人为谋取利益而诱导其走向放荡恣肆,本来想要强化宗室力量,最终却反而给他们带来了灾祸,使其最终必定变弱,西晋、南朝宋之所以发生宗室自相残杀、最终导致天子孤立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唐太宗听从封德彝的话(建议),而说天子抚养百姓,怎么能劳烦百姓来奉养自己的宗族呢?以天下为公的君王,就应该安定皇室和宗室支庶而鼓励和任用其中的贤能之士。封德彝是个奸佞小人,但他在这件事上已经近乎懂得治理之道了。作为天子的至亲,宗室之家妻妾众多,生产和养育的条件便利,不用担忧子孙后代无法繁衍昌盛;也远胜于百姓人家卑微拮据的困窘条件,不用担心子孙后代中没有可造之才。而强力聪慧的人得势而狂妄,朴实谨慎的人满足于温饱而自暴自弃,于是除非像刘濞、司马伦那样在皇族内部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就会变得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就像猪圈中的猪等待被饲养一般。如果节制赐予宗室子弟爵位和俸禄,让他们能够走上仕途,既可以免于担忧宗室子弟终生默默无闻,也可以鼓励其追求品德、文章、吏治、武略,使他们与天下的英才贤士一道效力于朝廷而不至于任其盛衰,则他们肯定会积极进取,成为天下人才的领袖以拱卫天子。所以唐朝宗室中的英杰,成为宰相、将军、州郡长官的,比比皆是,都耻于以纨绔子弟自居,也没有做着春秋大梦、觊觎皇帝宝座而最终被施以极刑的人。一直到今天,陇西李氏一族仍然很繁盛,这不是美谈吗?孟子说:“对所亲近的人,就想他的地位能优越起来;对所喜爱的人,就想他能富起来。”富贵,(如果)不是一个人应该得到的难道能够长久持有吗?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定宗室待遇的规范,按照道义来授予其爵禄,其后想要使谁尊贵起来他便能尊贵起来,想要使谁富裕起来他便能富裕起来,如此仁至义尽,天下大公之道得以践行,私情恩惠也得以实现。
15.A(“人到老年仍无一官半职,还遭排斥,只好四处漂泊”理解错误,应是“人到老年仍只担任一个小官,还遭受呵斥、贬谪而漂泊”,“青衫”代指小官,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16.①表达了诗人对杜甫一生命途多舛、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同情。②表达了诗人对杜甫不顾个人得失而始终忧国忧民精神的赞美和倾慕。③表达了诗人对那种只为个人困境悲叹、伤感自己怀才不遇之人的鄙视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示例一: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示例二: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示例三: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示例四: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①日新月异(一日千里)②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①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②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和主见,随大流)
19.示例:永丰村这片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土地的使命(2分)是生产稻谷、种植蔬菜。(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0.[示例一]不能去掉。(1分)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类比(比较),阐述了有经验的农民让土地休耕的原因,使表达通俗易懂。如果去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能去掉。(1分)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虽有使表达通俗易懂的作用,但去掉之后,不影响文意的表达,前后文表意仍是完整、连贯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1.A那应该如何正确穿衣B头部和颈部保暖很重要(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2.②,将“但”改为“和”。(2分。如有其他合理的修改方式也可给分)③,将“秋季气候的变化以及跟随海拔升高带来的气温降低”改为“秋季气候的变化以及海拔升高带来的气温降低”或“秋季气候的变化以及跟随海拔升高而来的气温降低”。(2分。如有其他合理的修改方式也可给分)⑤,将“黏绸度”中的“绸”改为“稠”。(1分)⑦,将“征状”中的“征”改为“症”。(1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首先指出人们生活在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时代,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发表言论;然后强调广大青年要提高媒介素养来应对信息时代的生活,并提出问题: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应该如何正确享受表达的权利?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思考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如何正确面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如何正确享受表达的权利。广大青年要学会理解、辨析和评判媒介信息,进而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恰当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广大青年要有敬畏之心,遵纪守法,学会理性表达,不受某些不良信息的迷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让表达更具正能量,更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立意:①学会筛选和利用信息,学会理性表达;②不受某些不良信息的迷惑和蛊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③面对海量信息有选择,享受表达权利有敬畏。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三)题意评分解说: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