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08: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内涵:
☆美丽纯洁的少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纯洁美好的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吉祥和合的寓意
☆以莲喻佛、佛心佛性的象征
爱莲说
周敦颐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朗读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zhuó
xiè
xi n


màn
lián

结合注释,
自主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 之 花,可爱者甚 蕃。晋
陶渊明 独 爱菊。自 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
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 独 爱莲 之 出 淤泥 而不 染,
濯 清涟 而 不妖,
中通 外直,不 蔓 不 枝,
香 远 益 清,
亭亭 净 植,可远观 而 不可 亵玩 焉。
沾染(污秽)

洁净地挺立。亭亭, 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贯通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远播
语气词
水波
艳丽
笔直
更加
清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予 谓 菊,花 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噫! 菊 之 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 者 何人?
牡丹之爱,宜 乎 众 矣!
认为
隐居避世
指品德高尚的人。

一样
叹词,表示感慨。
应当
很多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常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 “吾” “孤” “余”等。
第二人称:“卿” “尔” “汝”(“女”)、“乃”、“若”等。
1、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



文体
文章写作的主体
作者的感情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研读课文
2、周敦颐为何独爱莲?(从文中找处相关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具体描写)
莲,花之君子者也。
(概括评价)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体态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洁净、庄重
正直、清香
卓然挺立,雅致端庄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莲哪些特点?
体现君子的什么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以德服人,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托物言志
君子
爱莲
要做一个君子
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 他运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习写法
2、除了写莲花,文章还写了什么,写它们有何作用?
学习写法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
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隐居避世、傲雪凌霜
牡丹
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风气,更是盛行于长安。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描述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狂。
——【唐】白居易
谁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唐】徐凝
种以求利,
一本有直数万者。
——【唐】李肇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爱菊
爱牡丹
爱莲
(鲜)
(众)
(独)
隐逸者
消极避世
富贵者
追名逐利
君子
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
惋惜,不赞成
厌恶
鄙弃

赞美
3、作者对它们分别是什么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正衬
反衬
4、周敦颐为什么不向陶渊明学习喜爱菊花呢?
理解经典,传承文化。
周敦颐是君子?
广东端州出产端砚,非常名贵。端州知府贪得无厌,垄断采石以谋取暴利,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担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视。知府送端砚作为厚礼。周敦颐说:“我确实喜欢端砚,但人格比端砚更值钱。”他不仅拒收礼物,还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贪风顿止。——据《濂溪先生周元公表》
周敦颐担任江西南安的司理,负责案件审判。他的顶头上司要判一个犯人死刑。周敦颐审理后,认为此人罪不当死。上司非常生气,坚持己见。周敦颐愤然说:“为讨好上司而乱杀人,我坚决不干。”他交出官印,准备辞官。上司从没有见过这样刚正不阿的下级,就重新审案,最终免了犯人的死罪。——据《宋史 周敦颐传》
周敦颐积极入世,为民做官!也曾经历官场的冷暖、险恶,但始终保持清白操守,洁身自好,初心不改!所以作者既是在写莲,也是在写莲所代表的君子形象,更是在写自己。
拓展
比较《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异同。
《陋室铭》
《爱莲说》
主题上
安贫乐道
洁身自好
写法上
相同点
不慕名利
反向立意
正面赞美
托物言志
表达上
人格化“莲”
具体描写“陋室”
描写、抒情、议论
语言风格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