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8 20:47:44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6 A A B C D C
7.C 解析:“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因果颠倒。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表述为“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也就是说“正道直行”才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基础。
8.B 解析:“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意思是屈原为人,他的志行虽然过于中庸因而不可以为后世效法,但都出于他的忠君爱国的诚心。表达的意思是屈原的志行过于中庸,不可以为后世效法。
9.D解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屈原忠君爱国”。A项是屈原自述出身,B项是人之常情,都不是屈原爱国忠君的表现。C项表现了屈原的高洁情操。
10.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④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1.B【解析】“怨恨”错误。水生嫂的怨恨于文无据。
12.D【解析】白布鞋这一细节为后文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埋下伏笔,而不是铺垫。
13.①与离别八年在外抗日的丈夫久别重逢的欣喜。②得知水生明早又要离家后的失落。③诉说难处和滑冰床送丈夫时的言行体现分别的不舍。④最后送夫出征,嘱托话别变得坚定。(1条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第①段“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第②段“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可把水生嫂的情绪概括为欣喜;第④段“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得知水生明早又要离家后水生嫂的情绪概括为失落; 第⑥段水生嫂“滑冰床送丈夫上前线”,“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体现了分别的不舍;第⑧段“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水生嫂情绪概括为坚定。
14.①用对话的叙述方式表现冀中人民的爱家爱国之情。如在女人和水生的相互嘱咐中,既凸显了二人彼此的深情眷恋,又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局意识。
②富有泥土气息的地方语言表现出冀中平原的风俗民情。如:“整天介”“家去吧”“焦愁”等地方特色口语符合人物的个性身份。
③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营造出诗歌般的意境。作者没有描写正面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意象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太阳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色彩绚丽,意境优美。
(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A解析:原句为: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意思是:军队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16.C解析:两个所字都是……的地方 相同
17.B解析:“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
18.(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评分参考:“辅”,辅佐之臣;“察”,考察,审查。“者 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评分参考:“属”,某类人;“牧”,治理;“愧”,与 相比惭愧。“去来”,离开,关键点各1分)
19.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智、仁、忠”,不结合材料分析给2分)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有智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说:“说得很好。”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全都比过去的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20.A解析: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予好友。
21.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又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3.(3分)C
24.(4分)①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②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25.作文:审题立意
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爱自我,从来都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当今社会,人们好像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跑步健身、美容整形、减肥增肌等,不一而足。我们要问的是,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仅有外在颜值,却无内在涵养,国民素质如何体现?国民体格强壮,但教养不够,如何成为文明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体格和人格哪个更重要?这道传统的材料作文题,三句话三个观点,选其一或三者兼顾来谈皆可。如果要得高分,可从第三则材料入手,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从小处着手,写出大文章。
方向一:为人类的身体喝彩
自古以来,中国人似乎很少关注和崇拜自己的身体。儒家的“天人合一”也好,道家的“精、气、神”也罢,只是注重人的身体外与内的关系,而对于身体的本身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凝视过。即便到了晚明时期,人们注重的似乎也不过是物欲、色欲、食欲、金钱欲,鲜见对于人体美的追求。而如今,人们似乎很重视人体美,其实那也只不过是看颜值罢了。因此,可以从“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这句话想开去,谈身体之美,进而指出现代人的健身是为了能在“看脸时代”更好地生存下来,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身体本身的美。
方向二: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第二则材料是鲁迅说的一句话。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的背景也不难猜到,鲁迅从学医转而用笔做匕首和投抢,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呐喊”,疗愈国民的精神。而这句话,在今天,依然引人深思。如果精神立不起来,依然是病夫。由这句话出发引发议论,不失为一个较佳的立意角度。但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便能胜人一筹。如何构思一个“只关心身体成才而不关心精神发育”的故事,也有向大师致敬的味道。
先成为锦,再添上花
人生道路曲折漫长,路旁的风景有时温暖和煦,有时也会风雨交加。在此道路上,我们如何走向未知的前方?
一路坎坷,需要你有足够的体力与能量去突破,当然更需要你精神上的支持。如此,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彼岸。
所谓“锦上添花”是也!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首先需要你强壮的身体去面对。台湾学者陈冠学,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毅然辞去教师和编辑的职业,隐居故里,荷锄务农,一粥一饭全靠自己的辛勤劳作,一退就是30年。神奇的是,他用他这30年活出了一个中国的“瓦尔登湖”,有他的大作《田园之秋》一书为证。
若是陈冠学先生没有强劲的体魄,他如何才能锄地务农,如何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呢?
强壮的体魄固然重要,健康的心灵也是人生的必需品。某报社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流浪汉在路上问行人借手机,有些人假装没听见径直走过,有些人竟粗鲁地将流浪汉推开,但还是有些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仅借流浪汉手机,还询问他的生活,问是否还需其他帮助。
他们用健康的心灵诠释着喧嚣中还有尘世之美,给予我们满满的感动!然而,社会上竟有一些人本可以凭借自身强壮的体魄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却不愿意去做,甚为可惜!
当今有一个词语很是流行,叫“拼爹”。那些拼爹的熊孩子虽说拥有强壮的体魄,却没有健康的心灵,开车撞人却毫无愧意,还有些人将纵酒吸毒当作家常便饭,他们硬是亲手将自己健康的身体一步步推向深渊,摧毁着自己的人生。
光有强壮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才能舞出人生最曼妙的舞姿。罗梭说:“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有闲暇。”
先成为锦,再添上花。人生漫漫,道阻且长,带上精神财富,用你伟岸身躯,走出灿烂人生!高二年级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8页,共19题,第Ⅱ卷为第8页至第10页,共6题。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其它位置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67分)
一、(基础知识 1-6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籼米(xiān) 倔强(jué) 溘死(kè) 熨帖 皇天后土
B.着落(zháo) 轧票(gá) 偈子(jì) 涅槃 情随世迁
C.攒射(cuán) 桂冠(guàn) 芰荷(jì) 欧打 颠扑不破
D.弄堂(lòng) 信札(zhá) 搽粉(cā) 陨首 鸦鹊无声
2.下面句子所使用成语全都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七零八落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②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名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③小芹和小二黑各回各家,见老人们的脾气都有些改变,托邻居们趁势和说和说,两位神仙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们结婚。
④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⑤她直截了当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
⑥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对下面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泽:污垢 ②臣以供养无主 主:主意
③亦遂增胜 胜:美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湮没
⑤多谢后世人 谢:感谢 ⑥处分适兄意 适:合适
⑦却与小姑别 却:但是 ⑧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⑨庶刘侥幸 庶:或许 ⑩吾妻归宁 归宁:嫁到我家来
体无咎言 咎:灾祸 总角之宴 宴:宴会
A.①②⑨⑩ B.①④⑤⑥⑦ C.③⑤⑥⑧⑩ D.②③④⑦⑧⑨
4.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氓之蚩蚩 ②夕揽洲之宿莽 ③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④他日汝当用之
B.①既替余以蕙纕兮 ②以手阖门 ③以我应他人 ④以当南日
C.①相见常日稀 ②君既若见录 ③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④慈父见背
D.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客逾庖而宴 ③謇朝谇而夕替 ④呱呱而泣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的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夙兴夜寐 ②字余曰灵均 ③长余佩之陆离 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垣墙周庭 ⑧乳二世
⑨足以荣汝身 ⑩则刘病日笃 东犬西吠 千万不复全
A.①⑧⑩ /②⑦/③⑨/④⑤/⑥ B.①⑩ /②⑦⑧/③⑨/④ /⑤⑥
C.①⑩ /②⑦/③⑨/④⑤ /⑥⑧ D.①⑩ /②⑦⑧/③⑨/④⑤/⑥
6.下面句子所含特殊句式,归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謇朝谇而夕替 ③今臣亡国贱俘
④恐年岁之不吾与 ⑤亦自缢于庭树 ⑥肇锡余以嘉名
⑦高余冠之岌岌兮 ⑧为仲卿母所遣 ⑨不吾知其亦已兮
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而刘夙婴疾病 且臣少仕伪朝
A.①③/②⑧ /④⑦⑨/⑤⑥/⑩ / B.①⑦/②⑧ /③④⑨/⑤⑩ /⑥
C.①③/②⑧ /④⑨/⑤⑥/⑩ /⑦ D.①③/②⑩ /④⑧⑨/⑤⑥ /⑦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
(摘编自《东南学术》)
材料二: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戚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威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摘编自方铭的著作,有删改)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是《离骚》。
B.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他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
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极具正义性。
D.屈原具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人当道,奸佞得志,楚国的现实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B.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C.屈原不愿离开楚国,又期望楚国能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D.《离骚》中对五帝三王的赞颂,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10.屈原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嘱咐 孙犁
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③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仿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⑤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⑥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⑦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⑧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写水生夫妻间的深厚情谊,表现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B.久别重逢,互诉想念,却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战,女人呆了,这一写出了女人失望、怨恨、不舍的复杂内心。
C.水生嫂的叙述中,水生爹是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的老人,他倾尽所能、全心全意地守护着家人。
D.水生嫂不顾危险把冰床撑得飞快,是因为她想赶快把丈夫送到战场,赶快打走敌人,这样才能快快回来见面。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符合孙犁诗化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B.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隐含着女人的美好心愿,也预示着水生此去将胜利回来。
C.小说多用对话的叙述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D.第②段白布鞋这一细节,为后文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作铺垫。
13.孙犁塑造了众多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对其内心的成功刻画是一大特色。请梳理本文中水生嫂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化小说”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B.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C.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D.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所,指某地方,与《项脊轩》“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意思不同。
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共8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21.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自己的形单影只、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让人为之动容。
(2)《陈情表》中,李密先自贬身份,说自己地位卑贱,紧接着表示对晋武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无比荣幸,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3)项脊轩不仅是间书斋,更是间精神小屋。归有光在这儿时而“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聆听万籁之声,看美好之景,为精神找到了寄托之所。
(4)若采访南宋崖山海战后的文天祥,他可能会这样回答记者关于气节的提问:“我的选择与七百年前那位投江的诗人一样,只要心中信仰不灭,哪怕面对千万次的死亡,也毫不畏惧……”若用《离骚》里面的一句话加以概括最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23~24题。
车在蔚蓝的天空下行驶,夏初的葳蕤袒露在阔野上,故乡大地一派生机。看呵,绿树含烟,鸥鸟翩翩;田畴如毯,麦浪绵绵。目力所及,好一幅欣欣向荣、充满诗意的初夏原野图!
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而此时最容易让人遗忘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麦花。和其他植物姹紫嫣红的花不同,麦花极简约、极朴素,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只是袒露着雄蕊和雌蕊,半悬半挂在麦穗上,翘首期盼“风媒”的撮合,将“良缘”化为金黄的丰收。
布谷——布谷——在一阵清脆的布谷声中,我缓过神来。哦,望着眼前这片哺育我长大的土地,我恍然想到,这布谷鸟啼落的可是满地跳跃闪烁的碎金子!麦浪滚滚,故土情深。有泥土般厚重的自信,有麦穗-样饱满的情怀,脚踏实地向前走,我们生命的原野会愈发蓬勃粲然!
2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 对比、 夸张 B.借代、 对比、 比拟
C.比喻、 比拟、 对偶 D.借代、 夸张、 对偶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
25.作文(60)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