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8 20:48:39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1.B A.根据原文“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可知,心理学是作者解释孔子诗教说内涵的新角度,并非解释诗教说“产生的原因”。C.“仅关注”错,原文说“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诗乐舞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无法得出朱熹和孔安国的注解仅关注“诗”。D.“偏离”错。
2.B 根据原文“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说明朱熹对“兴”的注解也关注到了诗的感情特性,同样与孔孟的情感发动解释有关。
3.B 根据原文可知,第二段的观点认为“兴”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强调“兴”是诗歌发动人的情感的功能。A项强调诗歌源于人的情感发动;C项强调人因观物产生感情,从而能写出蕴含明雅之义的巧丽之词;D项同样强调“兴”指因观物而生发感情。
4.①语言严谨:多用限定性词语“可能”“比较”“基本上”等,用语谨慎,避免表达绝对化。/通过“必然”“必须”等词,更加精确地界定了概念与条件之间的关系。②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对概念内涵的揭示层层推进。③引用严谨:引用文献皆标明出处,使之有据可依,真实可靠。(每点2分,任答三点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5C解析: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而不是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
6A解析: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但马并不是小说的主角,而是通过马的形象来衬托约纳的孤独和悲惨。
7短句和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短句和省略号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表现了约纳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欲言又止的情感。省略号的使用尤其突出了约纳无法找到倾诉对象的痛苦,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8比较分析:
本文与鲁迅的《祝福》都描写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但《苦恼》中的约纳通过向马倾诉来表达内心的痛苦,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则通过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来寻求同情。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物的孤苦无告,但表达方式不同,约纳的倾诉更加隐忍,祥林嫂的诉说则更加直接。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9BDF
C (A文中“与山东诸国比权量力”意为“权力”;B“当死”的“当”意为“判罪”;C“但见悲鸟号古木”的“但”意为“只”; D文中“形迹”,意为“痕迹”。成语中的“形迹”意为神情和举动。)
A (宁越是在喂牛,而非在牛车下吃饭;“疾”意为大、洪亮)
12(1) 宁越想求见齐桓公赐给官职,处境困顿没有方法到齐国见到齐桓公。(一个分句2分)
(2) 我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不能偏袒任何一个人,只任用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怎么会因为是新人还是旧人而有所差别呢。(“私”、“才行”、宾语前置、整体句意各1分)
13
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失人
唐太宗:不以亲疏好恶而废人 (一点2分,二点3分)
【译文】
材料一
宁越想干谒齐桓公,处境困顿没有方法到达齐桓公那里,于是就做了到齐国去的商人,驾着货车,以商人的身份到齐国,夜晚停宿在齐国外城的门外。正巧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晚上打开了城门,让宁越的货车回避,迎宾的火把通明,桓公的随从很多。宁越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而心生悲哀,敲击着牛角大声唱起了激越悲怆的歌曲。桓公听见那声音,拍打着他的仆从的手说:“奇异啊,这个唱歌的人不是一个普通人。”于是命令后面的车子载上宁越进城。桓公回到朝廷,让随从请宁越来见,赐给宁越衣裳帽子并接见他,宁越用怎样治理天下劝说桓公。桓公听后非常高兴,要任命他官职。群臣争相说:“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调查他。调查他,要是本来是贤人,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如此。调查后担心他有一些小的缺陷。由于别人小的缺陷,而忘记别人大的美德,这便是人君失去天下贤人的缘故。”凡是听见别人建议必定要验证,听见一次而不再问,是因为和他们所想的结果相合。何况人本来难以相合,权衡一下然后用人的长处罢了。对于这个举动,桓公做对了。
材料二
贞观元年,有人上密信请求向秦府旧兵授予武官之职,调进宫中做侍卫。唐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只任用有才华和有德行的人,怎能因为新旧关系有所分别呢?何况古人说:‘兵,就像火一样,不阻止就会烧死自己。’你的提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叫百官拟议惩办这件事,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被杀,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情形不具备,说明他无罪。唐太宗已经很生气了,最终杀了他(张亮)。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那合适职位的人,宰相多次上奏推荐人才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唐太宗说:“我已找到那个人了。过去李道裕拟议处置张亮说‘谋反的情形不具备’,可以说是公平的。当时虽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现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贤才,想要专心处理政事,听说有俊才,就提拔他们做事。但议论的人大多说‘那些人都是宰相的亲戚和老友’,只要你们用最公正的心做事,不回避这种话,那么你们的行事,就不会成为把柄。古人‘推举人才对内不避亲戚,对外不避仇人’,是为了荐举得到真正的贤才。只要能推举人才,即使是自家子弟或仇人,也不可不推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B 15.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
【整体分析】龚自珍的《夜坐(其二)》通过沉重的心事和对人才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运用典故,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语言精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错误。从全诗看,导致作者壮志难酬的主要原因是清王朝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作者曾经希望建立高出韩信、张良那样的功业,但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惜”是反语,并不是对年少无知的懊悔,是对自己傲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的肯定。
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庖丁解牛》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描写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声形逼真,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
②本诗“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尾联写如果束缚人们思想的关卡能被打破,将出现天下英才大展宏图的局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砉然”这一象声词修饰“破”,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出诗人对打破社会束缚的强烈愿望。
③结构上,首联写了沉重的心事压着我东奔西走,“砉然”这一象声词照应上文,点出了心事,尾联下句指出到“砉然破”的时候,人可以成为如玉的美人,剑也能够吐出如虹的气势,“砉然”这一象声引出下文。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小楼一夜听雨春 深巷明朝卖杏花(4).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5)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6)【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17. ①原文“落在……上”,构成动作性排比,句式整齐,有形式之美;
②原文分散表达强化了舒缓语气;
②原文表达,视觉描写细致,更好地突出了雪落下的纷纷扬扬的状态;
④改句表达比较简洁,但是缺乏形式之美,语气急促,视觉表现也难以引起读者关注,起不到强调作用。
18. 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中四个“落在……上”,构成动作性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而改句“落在伞、轿顶、轿夫的斗笠、行人的脸上”,只是一个句子,“落在”的地方只是并列短语,没有得到强化,情感也平淡;
而且“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视线随着雪落的地点变换,观察细致,既表明雪大,也突出了雪落地的独特,对于轿夫和行人而言,这样的环境恶劣,行走不易;改句就相对简单,缺乏形式之美,语气急促,视觉表现也难以引起读者关注,起不到强调作用。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总结上文。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插入。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19. D(指抽象事物发展所达到的高的程度A.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B.形容词,程度很高。C.指更高层次事物的范围。)
20.①只要敲除一个基因 ②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21.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
22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新天地”涵盖自然界和社会,如新地点、新疆界、新领域。对个人而言,新天地是超越个人生活的世界,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突破;对社会而言,人类不断发展、进步,正是源于对新天地不断地探索。“新眼光”指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看待事物的新态度、判断事物的新取向,它包括人能够突破固有的视角,凭借自己的新眼光来探索“旧的天地”中值得开发的领域,也能够以审美眼光发现习以为常生活的美好等。材料前后两句形成一组对立的关系,通过否定“找寻新天地”对于“发现之旅”的意义,进而肯定了“拥有新的眼光”。同时,“不在于”也说明了通常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误解,有为“发现之旅”厘清概念,以正视听之意。材料意在强调“真正的发现之旅”是指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或对固有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事物进行批驳、考证,从而得出新的论断。
由此看出,“新眼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向内发掘;“新天地”则指向外部世界,考生如果赞同题目中的观点,那么可将思考的重点落在对日常琐碎生活抱欣赏的态度上,在好奇心、探索欲的驱使下,或去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不同寻常的一面,或是发现固有事物中蕴藏的新的规律、意义,更新自己的体验,完善已有的认知。如果反驳这一观点,那么则可以从当今最紧缺的,也是最需要的原创性探索、创新入手,从而思考人们不应固守旧物,而要创造出全新天地的价值,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考生也还可以对题目的观点进行补充,从而拓宽题目的内涵。
写作时,由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以“真正的发现之旅在于拥有新眼光”为例,然后进一步分析为什么真正的发现之旅在于拥有新眼光。从思想方面看,拥有新眼光的过程常常需要自省、反思、敏锐的观察,心态的调整,而这个过程发现的不仅是熟悉的、旧的事物中的新意,也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因此是真正的发现之旅。从现实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变化之快,新生事物之多,让人们应接不暇,当人们疲于去寻找新天地时,却常常忽视了“发现之旅”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应求于外在,否则人永远是被新东西所裹挟,人处于被动的应对的状态。高压力、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人们疲于奔命,对生活越发麻木,缺乏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真正“新的眼光”是向内的,发现之旅的终点不是天地,而是发现自己。可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如从屠呦呦到袁隆平,从苏轼的《石钟山记》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些课文中所涉及到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又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的话“天地属于过去与当下,眼光属于未来,源于自身,又归于自身”。
立意:
1.发现之旅重在发现自我的内在。
2.真正的探索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视角的转变。
3.跳脱出边界的束缚,拥有新的眼光。
4.挑战旧有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
例文:
真正的发现之旅
21世纪再难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壮举,惶恐于发现之旅的消逝,有人提出: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二元的问题。
诚然,发现之旅不局限于物质层面对新天地的发掘。陶渊明“载欣载奔”回归田园诗对内心深处不为世俗婴心的桃源的发掘,《独立宣言》自由平等的呐喊更是对平等这一渴望与真理的发掘。可以说,精神层面上的发现之旅不逊于物质上的。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新的眼光便可阐释“真正”的发现之旅。难道古今中外伪科学者所持眼光不新颖奇特?但其荒谬的理论,来源便是与物质世界的不相符。未经实践验证,新的眼光便仅仅是眼光,永远无法转变为发现之旅。
推其本质,真正的发现之旅应是人类个体发现自己意义的旅途,更是探寻真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旅途。人生而无所知,因为万物待于被发现。在与世界的交互中,个体从被定义的“自在”成为主动选择的“自为”状态。在这样的一声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中,个体走在了发现自我何所往的旅途上。而伊卡洛斯飞往太阳又葬身大海的神话已由古希腊传承至今,更代表着在发现自己后,探索人类集体认知边界的精神永不息。这里的坠落并不指代愚蠢,而只证明方法有误、认知有误。误区并不可能消失殆尽,因而人类通往真理的发现之旅永无止境。
那些错将发现之旅认识为仅仅找寻新天地或拥有新眼光的人,便是犯下了将手段错认目的的谬误。拥有新眼光是发现自己的表征,而寻得新天地只是发现之旅可能的附带结果。真正的发现之旅,是先对自己进行精神层面上的发掘,再以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最终得到反馈结果,并对其修正的过程。在此之后,才有可能寻得物质上的新天地。
在这个对物质世界探索已至瓶颈的时代,对发现之旅的渴望表明人们对创造力的珍视,害怕被困于狭小的茧房,失掉哥伦布的勇气。对此,解决方法应有一条,便是认清发现之旅的本质,然后向内求。认清自己,并朝着真理的方向,超越自己,才是可行的通路。
真正的发现之旅,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迷茫于创造力的消逝,那就请行往精神深处。重庆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2026届语文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
本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从发生。
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则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须“托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诗来开发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兴”说的基本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响,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视了兴与人心的激动感兴的关系,是有片面性的。
诗可以“观”。“观”是什么意思?“观”首先是对《左传》所记载的“观诗”活动的总结。具体的解释,可参考《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诗因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春秋时期,统治者热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谓之“采诗”,借以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呼声。所以“观”的内涵主要指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现实的政治实施的结果,当然也可通过赋诗言志观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说,“观”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如果说“兴”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话,那么“观”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
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中则说“和而不流”。这些解释都比较准确。所谓“群居相切磋”,就是通过对诗的解读,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所谓“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流”,是漫无检束的意思,“不流”就是达到统一,但这统一是怎样达到的呢?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在“和”之中达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在不同的意见中去求统一。这就是“群”。可以说,“群”体现了诗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用现代的话语翻译出来,就是通过诗进行对话。
诗可以“怨”。什么是“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则说:“怨而不怒。”这样,“怨”就包括了两点:第一,怨作为对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诗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对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则有所戒惧,这才符合“仁”学的根本目标;第二,怨作为下层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运用过分,要适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会搞乱。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兴”是开发情感力量,“观”是开发认识力量,“群”是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能力,“怨”是通过批判社会舒泄人们心中的愤懑,是舒泄能力。“兴、观、群、怨”恰好是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涵盖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当年这种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概括,对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者多从社会伦理角度解释孔子的诗教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B.春秋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搜集的民歌来观察现实政治的实施结果,也观察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
C.“群”的提法起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诗乐舞活动有关,而朱熹和孔安国对“群”的注解仅关注“诗”。
D.“怨”的对象在诗学发展中从不良政治扩大到现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不能离开人及其心理的变化,心理力量的激发是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B.朱熹将“兴”解释为理性“志意”的感发,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
C.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考见得失”,是因为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D.“怨”是诗的重要功能,对于“怨”的注解,孔安国和朱熹各有侧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学目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观点的是(3分)
A.西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西晋傅玄《蜉蝣赋序》:“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C.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D.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
4.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在行文上极富严谨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B约纳想要向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表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巨大悲伤之情。
C 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
D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
关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互相映衬,都作为小说的主角表现主题。
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C 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
D 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
小说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8.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宁越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问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①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当是举也,桓公得之矣。
(节选自《淮南子 卷十二》,有删节)
材料二: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己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雠嫌,不得不举。”
(节选自《贞观政要 卷五》,有删节)
【注】①赣:赏赐。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桓公及A至B从者C以请D桓公赣之E衣冠而见F说G以为天下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权,权衡。与《过秦论》“与山东诸国比权量力”的“权”意义相同。
B. 当,应当。与《苏武传》“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的意义相同。
C. 但,只要。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的“但”意义不同。
D. 形迹,踪迹。与成语“形迹可疑”中的“形迹”的意义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宁越到了齐都城外,巧遇桓公。宁越在牛车下吃饭,望见桓公就迅速敲击牛角,唱起商歌以引起他的注意。
B. 齐桓公并未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关于人才的选拔,他有自己的见解,《淮南子》对此表示认可。
C. 李道裕力排众议,认为刑部尚书张亮没有谋反的迹象,应该无罪。其持论公正,最终赢得了皇帝的认可。
D. 唐太宗谈到人才选用时,引经据典,其意殷殷。这些描写塑造出了求贤访能、以求国家大治的明君形象。
12.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宁越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4分)
(2) 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4分)
13. 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古代贤君选拔人才的记载,请根据材料内容,说说齐桓公和唐太宗在用人上有什么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4~ 15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 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
C. 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 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5. 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相林 43 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 7 年铺就一条 8 公里的“绝壁天路”。这开路的艰难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克庄《贺新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句劈空而下,将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5)杜甫《蜀相》中 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看似写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报国忠心。这两句饱含对明主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暗中慨叹自己报国无门。
(6)“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上两道宽边了。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很快就露出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一切也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不要紧,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你扮李医生,很不错,”觉慧用热烈的语调说。他马上加快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腿上面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向四处落下,落在伞、轿顶、轿夫的斗笠、行人的脸上”,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5分)
18. 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C.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驳斥杂交水稻的文章,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7倍。
有人问, ① ,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这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在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一个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制造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复旦大学2012年7月6日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 ② 。
19. 下列句子中的“高度”与“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中的“高度”,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
B.在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日益影响人们生活的当下,如何推动公众的气候参与也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议题。
C.任何一个学科,如果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科发展就会缺乏持续而根本的动力。
D.善是德行的高度,信是人际关系的高度,美是情感与精神的高度,大是人格与智慧的高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