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七彩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六段“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后者与前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2.B B“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故选B。
3.C A强调的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与居住的安逸,这属于对外在物质的欲望。
B.表达的是在道义无法实现时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并不直接关联到君子的内在规定。
C.涉及到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自我反省。
D.描述的是外在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同样属于对外在行为的规范。故选 C。
4.①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或认可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②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外规定(或对君子的要求)及传播(或推广)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每点2分。)
解析:材料一主要从历史角度阐述“君子”概念的发展和演变,西周时期“君子”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清晰地呈现了君子人格从西周时期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材料一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不同时期各阶层对君子人格的接受和认可情况。
材料二还有对君子的内外规定,“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明确阐述了君子文化对君子外在言行和内在修养的具体规定。材料二还围绕传播君子文化展开,“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论述了传播的方式、培养新君子的要求以及对君子文化应持有的态度等。
5.有必要,理由如下:①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材料一)②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材料二) ③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材料二)(每点2分)
解析:① 根据“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可知,材料一的这些内容表明,在当下社会,君子人格跨越了不同阶层,这充分说明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人群中具有广泛的知晓度和高度的认同度,已然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准则,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推行君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所以当下具备推行君子文化的社会认知基础,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有利条件。
②根据“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可知,君子文化可以针对当下社会出现的这些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人们解决精神层面的困惑,缓解现代性焦虑,重新树立人文精神信仰。所以从社会现实需求和君子文化能发挥的作用来看,当下迫切需要推行君子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当下成为推行君子文化最好时代的重要原因。
③根据“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知,君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得他们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去领会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只有当人们能够理解君子文化时,才能更好地接受并践行它,从而推动君子文化建设。所以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推行君子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是当下推行君子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A“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根据“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可知,羊角垴虽然没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错误。山民们见到“我”,听“我”讲了“我”的情况,也“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后来,一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
D“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错误。根据“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可知,“几十年磕磕碰碰”是指盆爷的人生经历,也不是指盆爷的性格。故选C。
7.B B“主要为了表现羊角垴山民们的生活贫困、艰难”错误,“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捡随吃”是因为“我”的到来打破了山民“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虽然也表现了山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借此体现山民们的热情和温暖。故选B。
8.①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山民们虽生活在偏僻穷苦、干旱严重的小山村里,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条件压倒,而是勇敢面对,以坚忍的毅力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
②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艰难,条件恶劣,但山民们好不怨天尤人,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
③待人真诚、温暖、热情。山民们热情地接待“我”这个落魄潦倒的外乡人,并给予“我”真诚的同情和信任。
解析:①由“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更重要的,这树,这柿子,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可知,羊角垴是一个偏僻穷苦的小村寨,干旱严重,但是山民们有坚忍的毅力,他们勇敢的面对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都没有离开。
②由“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捡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可知,虽然羊角垴是一个偏僻穷苦的小村寨,但是山民们活得快乐自在,他们坦荡的面对人生,积极乐观。③由“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并不坏的好人”“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可知,山民们对“我”的热情真诚相待。
9.示例一:原标题更好。
理由:①原标题“一曲难忘”富有美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
②原标题“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③“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是盆爷和山民们精神品质的体现,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乐观、坚韧等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
示例二:“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
理由:①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直抒胸臆,感情更加浓烈。
②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③文章除写了盆爷之外,还写了小山村其他的人和事,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
解析:结合内容、结构、主题分析两个标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原标题更好:
①“一曲难忘”虽字数简洁,但是比“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富有美感,富有音乐美和诗意,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之情。
②由开头“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头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可知,文章开头写盆爷唱梆子腔。由结尾“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可知,我不能忘怀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上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盆爷唱梆子腔“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一曲”是盆爷唱的梆子腔,内容上写了太行山山势特点是山山相连,其实也交代了此地环境恶劣,突出山民们在这样环境下坚忍、勇敢生活的品质。“一曲难忘”作为标题,突出山民们的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文章主题。
如“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
①“难忘那个小山村”,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小山村的难忘和思念的情感,感情浓烈。
②由“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可知,开头写作者不会忘记羊角垴这个小山村。由结尾“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可知,我不能忘怀羊角垴这个小山村。“难忘那个小山村”和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上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一曲”是盆爷唱的梆子腔,更体现盆爷的性格特点。“小山村”侧重描写整个村子,能突出所有的人,如“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写他们盘问我,看热闹。原文“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捡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写他们的热情善良。“难忘那个小山村”作为标题,更符合文章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
句意:(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只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
“须相匡谏”省略主语“臣下”,“匡谏”为谓语,B处要断开;
“不避诛戮”省略主语“臣下”,“岂”表反问,多为下一句开头,D处要断开;
“岂得惟行谗佞”为反问句,省略主语“臣下”,“行谗佞”为谓语,G处要断开。
故选BDG。
11.B A正确。
B错误。都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威怒振之”/“以其于晋无礼”。句意:用盛怒来威吓人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国君无礼。
C正确。意思不同,前者表被动,后者是所字结构。句意:(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肩膀所倚靠的地方。
D正确。都是“只、仅仅”的意思。句意:可畏惧的只是人民(心怀怨恨)。/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故选B。
12.B B“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并且“隋朝灭亡”并非“盗窃案处理不当”直接导致的。故选B。
13.(1)臣下闭口不言,最终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以至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钳口”,闭口不言,1分;“寻”,不久,1分;大意2分。)
(2)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 “赖”依靠,1分;“囹圄”,监狱,1分;大意2分。)
14.①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
②臣子能直言进谏,匡正君主;
③君主应积累功德,施行仁政。
解析:①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②从“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可知,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③从“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应积累功德,施行仁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 “尾联寄语残云知道满足,没有依靠天上银河来兴云作雨”错误,尾联寄语残云:该知足一点了,可别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
16. 本诗情感抒发富于变化流转,即有抑扬顿挫之妙。①标题“苦”和首句“恐”写出了久为积阴所苦和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②次句一“惊”字写出了苦雨革去,天下放晴的惊喜之情;③颔联颈联具体描写了苦雨初霁后的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景象,借此抒发了摆脱苦雨后的欣悦之情;④诗歌至此,似乎写足无余了,而尾联又峰回路转,苦雨太久,心有余悸,担心旧雨重来,因此寄语残云,可别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表达不要再下雨的期盼之情。(①④各2分,②③答任一点给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A.推崇备至(赞不绝口) B. 循序渐进
解析:A处,此处是学者针对《论语》“对后世影响极大,铺就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这一成就的赞誉,可填“推崇备至”或“赞不绝口”。推崇备至:极其推重和敬佩。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B处,结合“可以先按照篇章顺序来读”“逐步了解各篇各章大意”可知,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阅读、理解,可填“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指学习或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19.②“简约古奥的语言”改为“语言的简约古奥”;
④“后人反而聚讼不已”改为“后人因而聚讼不已”。
解析:②“简约古奥的语言”语序不当,此处应和前面“对话语境的缺失”结构一致,指《论语》的难点,可改为“语言的简约古奥”;
④“后人反而聚讼不已”不合逻辑,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改为“后人因而聚讼不已”。
20.甲:一些篇章可略读 乙:以求透彻领悟
解析:甲处,结合上文“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可知,分精读与略读两种阅读方法,结合下文“通晓大义即可,不求甚解”,指“不求甚解”读文章,即略读;根据下文“另一些较为精彩的篇章可以反复诵读”的句式提示,可填“一些篇章可略读”。
乙处,此处是“反复诵读”“参读相关经解或后人注释”的结果,并与前文“晓大义即可,不求甚解”形成对比,本是是强调读《论语》要读透读深,可填“以求透彻领悟”。
21.示例:或者是孔子针对某些现象有感而发,或者是孔子针对弟子的疑问作答,或者是孔子与弟子针对某一问题具体探讨。
解析:改为结构相同的句子可以先确定一个标杆句。画线句子都涉及孔子,分别阐述孔子针对不同问题的回应,可设定主体为 “孔子”,拟定句式为“或者是孔子(与弟子)针对......”,将其它句子改成与之结构一致的句子“或者是孔子针对某些现象有感而发,或者是孔子针对弟子的疑问作答”。
其中“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孔子与弟子具体探讨”表达的是一个完整意思,改为“或者是孔子与弟子针对某一问题具体探讨”。
故整合为:或者是孔子针对某些现象有感而发,或者是孔子针对弟子的疑问作答,或者是孔子与弟子针对某一问题具体探讨。
22.示例一:将涉及某一弟子的各章聚合起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
示例二:将孔子论“仁”的各章聚合起来,超越话语的具体情境,发现背后共同的道德原则,由此理解“仁”的内涵。(聚类2分,研读参悟2分。)
解析:聚类阅读就是将散见的各章按照某一类别聚合在一起,分门别类,逐条抄录,进行集中研读,比较参悟。
据此可把某一人物或者某一观点聚类。
(1)比如可将涉及到的某一弟子的各章聚合起来,如涉及到颜回的、或者子路的,将它们分别单独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他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
(2)《论语》多讲“仁”“恕”“孝”等,如可以将其中涉及“仁”的句子,将孔子论述的相的各章聚合起来,超越话语的具体情境,提炼观点,发现背后共同的道德原则,由此理解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四、写作(60分)
23.【评分标准】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具体评分细则参考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评分标准。
扣分标准:
不足200字不超过5分;
超过200字,不足400字不能超过10分;超过400字,不足600字不能超过20分。
以上三种情况,只打内容和表达分,发展等级不打分。600字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只写标题给1分。
写标题加一到两行字,给1—2分。
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同一个字重复错误不扣分,没有标题扣2分。抄袭作文:
通篇抄袭试卷中文本内容,1—2分。70%抄袭,少于10分。跑题作文:完全没提材料相关内容,不超过20分。
【命题意图及解读】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两个观点都表达了面对伤害的态度,但又有不同。现代文阅读Ⅱ面对曾经的伤害“我能谅解”“我能想得开”,选择释怀。“也有人说,有些伤害,永远无法原谅”则表明了,面对曾经的伤害选择“不忘记”。两种态度截然不同。
提示语“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受到伤害。面对曾经的伤害,是释怀,还是永不忘记?”这就需要考生进行思考,体现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价值判断。
面对曾经的伤害,根据伤害的不同性质、伤害产生的不同原因、伤害的不同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释怀,有的“永不忘记”,即“那些伤害,分而视之”体现明显的思辨色彩。
面对曾经的伤害的态度,也可以只谈及其中一种态度。有的伤害,如果源自他人的无知、时代局限等,或者源自个人的认知局限等,可以选择释怀;有的伤害,如果源自人性的恶,对身心影响巨大且不可逆,不惩之,则会殃及他人、社会,如杨妞花被拐,对她个人、家庭而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可逆的,不严惩余华英等败类,则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承受伤痛,不能忘记。如“南京大屠杀”源自人性之恶,对个人、家庭、民族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承受的,不能忘记。即“不忘伤害,守护未来”。
行文中还应把握限制条件,这些伤害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是施与个人的,如果涉及国家、民族层面的伤害,则一定要紧扣个人层面的感受,不能大而空。另外,应把重点放在面对伤害的态度上,面对曾经的伤害,有的释怀,有的永不忘记,或者分而视之。仅谈伤害,而不谈面对伤害的态度,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1.笑对伤害,重启人生;
2.不忘伤害,守护未来;
3.那些伤害,分而视之。
【阅卷评分细则】
切入分44分
一档(54-60分)
切合题意,文体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紧扣“伤害”“释怀”“不忘记”,谈及两种态度,联系现实生活,体现辩证思考,阐述深入,材料丰富,语言表达好。
二档(48-53分)
面对伤害,或“释怀”,或“不忘记”,分而视之,谈及两种态度,有关联自己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含量。阐述不够透彻,但材料充实(有较典型素材),举例恰当。语言平实流畅,卷面干净。
三档(42-47 分)
面对伤害,是“释怀”,还是“不忘记”?谈及其中一种态度,论述清楚,文从字顺,卷面较整洁。
四档(36-41 分)
能扣住“伤害”与“态度”,论述基本清楚,内容基本充实。结构单一,思维平面化或呈机械并列式。
五档(30-35 分)
对关键词有涉及,但有偏差;卷面不整洁,语言表达差。
六档(20-29分)
主观套作;偏离题意,语言空泛,语病较多,缺失思考;不足500字,结构不完整。
七档(0-19分)
完全离题,无视命题要求;另起炉灶,语病很多,不知所云;不足400字,不成篇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征回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些人都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只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材料二: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他苦苦追寻,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敬重。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数不胜数。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于是“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只有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做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集体人格。
B.“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的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C.因为“君子成人之美”等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的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所以君子风范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D.有人认为,君子是文弱书生,是百无一用的,缺乏血性和勇武,君子文化就是腐儒文化,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B.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C.“君子”在西周时期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春秋时期,君子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
D.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断裂,传播君子文化便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君子和君子文化,但又有差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4分)
5.君子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内涵有所不同,其接受度也不尽相同。当今时代,时移世易,是否还有必要推崇君子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阐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曲难忘
李国文
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
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
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
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头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
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乎乎的。
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
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爷老伴的话。
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
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被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在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
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
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
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因为煤油要拿鸡蛋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
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捡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捡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的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注意到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
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满山挂着红灯笼似的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是,这树,这柿子,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
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您‘瓦盆老汉’?”
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
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
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删改)
【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
C.“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爷”的歌声对身心俱疲的外乡人的抚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盆爷对自己被称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借此凸显了盆爷的性格。
7.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是因为“我”在最为艰难的处境里,感受到了来自羊角垴山民们的温暖和真情。
B.“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捡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主要为了表现羊角垴山民们的生活贫困、艰难。
C.“欢声笑语”表现了那天晚上晃枣吃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山民们对“我”的热情及在贫困生活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D.“我”认为“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
8.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4分)
9.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须相匡A谏B不避C诛戮D岂得E惟行F谄佞G苟求悦誉
1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贞观三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B.“振之以威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
C.“无为后所嗤”与《庖丁解牛》中“肩之所倚”的“所”意思不同。
D.“可畏惟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距离唐朝不远,唐君臣应该以此为鉴,谨慎治国,不为后人耻笑。
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
C.魏征辅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百姓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强调守成重在得民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认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4分)
(2)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4分)
1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材料一唐太宗从隋、周、秦的历史中获得了哪些治国理政的启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雨初霁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注】①林薄:草木交错丛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首句写积阴为患,淫雨不断,使人唯恐沉绵阴雨不可摆脱,既照应题目的“苦”,又为下句的“惊”蓄势。
次句写苦雨一朝革去,令人喜出望外,使人不由得惊讶,原来大自然掌握着这么大的权力,挥手之际便可雨去晴来。
颔联写把旧光还给了日月,将浓秀付给了山川,用拟人手法把天地造化写活了,表现雨过天晴后清新的景象。
尾联意思是残云知道满足,没有依靠天上银河来兴云作雨,表达了“苦雨初霁”的欣悦之情和感谢之意。
16.本诗情感抒发富于变化,有抑扬顿挫之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2)《登岳阳楼》中,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恢宏浩大景象的句子是“ ,
”。
(3)叠词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富节奏感和音乐美,古诗词中不乏这样的优美诗句。如“ , ”。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对后世影响极大,铺就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历来学者对其也是 A ,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篇章结构的零散性,增加了整体把握的难度,①具体对话语境的缺失,②简约古奥的语言,③又使得许多篇章和语句歧解纷呈,④后人反而聚讼不已,⑤阅读时就要采用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
可以先按照篇章顺序来读, B ,在一定时间内全部读完,逐步了解各篇各章大意,作一些归纳概括和勾画批注,以求对全书获取整体印象。阅读时,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甲 ),通晓大义即可,不求甚解;另一些较为精彩的篇章可以反复诵读,并参读相关经解或后人注释,( 乙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精读时可以尝试情境还原。《论语》中所记言论,大多是孤零零一句或几句话,抽离了具体的交际情境;但语录或对话,在当时应该都有特定对话语境:有孔子针对某些现象的有感而发,或者是弟子有疑孔子作答,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孔子与弟子具体探讨。阅读时不妨发挥联想和想象,或者参阅《史记·孔子世家》等传记资料,推求文本省略的语境,以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初读之后,可再读全书,采取聚类阅读的方式,将散见的各章按照某一类别聚合在一起,分门别类,逐条抄录,进行集中研读,比较参悟。比如将孔子论政的各章聚合起来,探究孔子的政治理想、政治原则和治理策略;将富于文学色彩的各章聚合起来,细加品析,体会《论语》的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等等。
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结构相同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材料举例讲解了“聚类阅读”的方式,请你结合自己阅读《论语》的实际情况,另举一个用这种方法阅读《论语》的例子。(4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谈到,“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也有人说,有些伤害,永远无法原谅。
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受到伤害。面对曾经的伤害,是释怀,还是永不忘记?请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文体和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