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三中2025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答案】1.C(A.“近七成的教师”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据美国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68%的受访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将对学术诚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里限定的是“受访教师”,而选项中说“近七成的教师”,扩大了范围,缺少了“受访”这一必要限定语。
B.“意在说明人工智能能提高工作效率”错误。引用《新印度快报》的内容,是在阐述人工智能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数据是说明人工智能助长了校园里的作弊风气;《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的是高校对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不同管理策略,均与工作效率无关。
D.“而使用人工智能却增加了教师的原本就繁重的工作负担”错误。材料二提到“处理人工智能作弊的问题增加了教师本就沉重的工作负担”,而不是“使用人工智能”增加了教师负担。并且根据前文内容,使用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景中是可以提高效率的。
)
2.D(D.“分别对应议论文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错误。材料二里希克的预感在第一段,只是引出“AI作弊”这一现象;布里奇曼的解释在第五段,是说明“AI的使用不可避免”;菲茨杰拉德的呼吁在最后一段,是希望各国政府加强监管和立法。这三个人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内容的说服力,与议论文典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构成并无直接对应关系。故选D。)
3.D(A.“让调查提高了效率”错误。材料一“根据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推出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Workplace'在11月2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在担任领导职务的青年群体中······”,仅表明谷歌推出智能办公解决方案“Workplace”并公布了相关调查,未提及采取该方案是为了让调查提高效率,属于无中生有。
B.“他认为一定要使用人工智能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错误。材料二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托比.沃尔什指出,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托比.沃尔什指出口试对部分学生有弊端,但未表明他认为一定要使用人工智能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属于过度推断。
C.“老师能利用智能 APP'豆包”检测出哪部分不是该生自己创作的”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一些院校正在借助人工智能检测模型判断学生是否在作业中使用了该技术,但目前尚无任何工具能够完全可靠地区分出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所以老师不能利用“豆包”准确检测出哪部分不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该选项与原文不符。
故选D。)
4.(1)爱: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让人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投入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②提高工作满意度外,提升了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
③锻炼使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2)恨:①职场人的就业前景将受到影响,工作可能会被AI取代。
②人工智能技术存在潜在弊端,因其“不确定性”而让职场人感到焦虑。
③缺乏人工智能的专业培训,或培训不能满足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爱:
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从“对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Z世代而言,······还能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可知,Z世代重视时间价值,而人工智能可助力完成如邮件回复、文案润色这类基础工作,使他们能将原本耗费在这些事务上的时间节省下来,进而投入到更具战略性、更需深度思考的工作中,显著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②提高工作满意度,提升职场幸福感:印度《新印度快报》表明“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除了提高工作满意度外”。因人工智能提升了工作效率,让Z 世代有机会从事更具创造性、前瞻性的工作,这种工作内容的转变满足了他们对工作价值的追求,从而提升了工作满意度,进而带来职场幸福感的提升。
③锻炼能力,平衡生活:根据“人工智能还锻炼了使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职场人需学习如何与新工具协同工作,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数字化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且因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耗时减少,他们得以有更多时间安排个人生活,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恨:
①就业受影响:“62%的受访者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10年内可能取代他们的工作······因此更容易受到就业市场变化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多基础工作可能被其替代。Z 世代职场经验少,所从事工作多为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在人工智能冲击下,他们的岗位更容易被取代,所以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
②技术有弊端,令人焦虑:德勤事务所调查显示“Z世代更易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弊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选代,其发展方向和最终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同时,数据泄露等隐私问题频发,加上可能导致失业,让Z世代对技术的应用充满不安与焦虑。
③缺乏专业培训:印度教育公司upGrad的调查显示“52%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公司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另有54%的人表示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导不够明确”。在工作中应用人工智能需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可多数公司培训缺失或指导不明,使得Z世代难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影响工作,进而对人工智能产生抵触情绪。)
5.(1)“堵”的局限:
①教师资源受限:教师精力有限,难以承担一对一评估那样的繁重任务,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②不能保证公平:直接面对面的考核会使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处于劣势。
③难以根除: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很难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作弊;没有政府和司法的参与,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2)“疏”的优势:
①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学生未来在职场中必然会使用AI,像悉尼大学的做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学术诚信:明确规范引导,让学生清楚在何种情况下、何种程度上如何正确使用AI,从而自觉维护学术诚信。
③降低监管难度:疏导减少了作弊现象,从而降低了监管难度和成本,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堵”的局限:
①教师资源受限:“由于教师资源有限,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明现实中,教师要兼顾教学、批改作业等多项任务,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一对一评估工作,导致该方式无法大规模推广,也就无法全面遏制AI作弊。
②不能保证公平:“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口试这种“堵”的方式,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因语言障碍难以充分展现知识水平,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紧张氛围下也易发挥失常。这使得测试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他们不公平,也降低了“堵”的有效性。
③难以根除:“学校很难监管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单方面禁止并不可行”。AI技术发展迅速,学生获取使用途径多样,学校难以全方位监管。同时,“期望各所大学及其教学和支持人员独自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缺少政府参与和立法支持,仅靠学校禁止,无法从根本上杜绝AI作弊现象。
“疏”的优势:
①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悉尼大学副校长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学生们需要为未来在职场中使用人工智能做好准备”。允许学生在日常作业中使用AI,能让学生提前熟悉并适应未来职场中AI的应用,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符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
②有利于增强学术诚信:“墨尔本大学对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不设限······规定每项作业中可接受的人工智能使用范围”,通过这些明确规范,学生清楚知道使用AI的边界,明白哪些行为符合学术要求,从而自觉遵守,维护学术诚信。
③降低监管难度:“学校很难监管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单方面禁止并不可行”,学校对学生使用AI监管困难,而疏导方式让学生在规则内使用,减少了作弊行为。相比严格禁止却难以监管的“堵”,疏导降低了监管难度,减少了监管成本,使学校能更高效地管理学生使用AI的情况。)
6.D(D.“展示了湘西幽美撩人的景致”不合文意,文中“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一张矮脚板凳”“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以及“跳了四五棚茨窠,越过两条老坎”等描写,展现的是贫困破败,并非“幽美撩人”。)
7.C(“也给艰难的生活涂上了一抹希望的亮色”分析错误,老欧的“把握”其实是自私的盘算,他的“忍耐”是给自己贪杯找借口,只显示了他的可笑,而”相信转运“显示了他的愚昧,并不能给生活增添希望的亮色。)
8.①能够初步并集中展现父亲老欧勤劳但粗暴的性格,儿子撒娇无用和其无奈的处境;②利于集中表现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暗示生活拮据等信息,为下文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分析:从内容方面看,文章开头语言描写,如“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和“快!快!放麻利点”以及“你不瞧石家射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没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展现父亲老欧勤劳但暴躁的性格;“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和“我脚还一“展现了儿子撒娇的情景;儿子撒娇无用构建了父与子之间的矛盾,用争执的语言也暗示了家庭生活拮据。从结构上看,开头父子两人的对话,暗示生活困难,为下文父亲硬逼儿子去后山和尚庙偷柴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从小说写作特色方面来看,开头着力描绘父子二人争执的场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去思考二人为何而吵。1点2分。)
9.①生活贫困,过早地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②性格纯朴,机灵、人小鬼精;③年龄虽小却很懂事,被迫偷柴却有自尊,犹豫不前却又无可奈何。(分析:根据文章开头父子二人的争执吗,代狗脚被扎伤了还要被父亲逼着去砍柴这一情节以及家中的
环境,如“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屋里没有个窗子”,可以概括出”生活贫困,迫于生计,过早地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根据文中“万一再去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的!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不干不净骂些“小强盗应该”“这鬼惠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一类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可概括出“性格淳朴,年龄虽小却很懂事,被迫偷柴却有自尊”,根据”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代狗听到他老子的话,没有什么可借口。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那怕也会再想个方法同他
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他无聊无賴的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这些情节,可概括出代狗“犹豫不前却又无可奈何”。根据文本中最后一段“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惠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可概括出机灵、人小鬼大。1点2分)
10.BDF 11.B 12.C
13.(1)张绣向来听贾诩的话,于是就收拾溃散的士兵,再次去追击,与曹军交战,果然得胜而归。(“素”,向来;“更”,再次;“合战”,交战。1点1分,句意1分。1点1分,句意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黄泉,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为标志,正常的顺序为“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向下;“-”,专一。1点1分,句意1分。)
14.①刚撤退时,曹操亲自断后,张绣追击必败。
②后方有变,曹操忽然撤军,留将断后。
③留下的将领不是张绣的对手,张绣追击必胜。
15.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理解错误。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并不是“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故选D。
16.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山河破败、中原不复的悲愤;对少年豪情已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痛。
17.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C
19.示例:A争分夺秒 B不可或缺/必不可少
20.②可修改为:不仅会令人感到疲惫不堪;
④可修改为:相关研究显示(或:根据相关研究)。
21.《西湖》《又见三星堆》等一批纪录片佳作成为继美食题材之后又一个热门领域,它们聚焦各地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讲述了各地文化故事、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在播出后纷纷形成口碑效应。(两个短句给1分;三个给2分;四个或以上给3分,语句通顺1分)
22.“捕捉”一词给拍摄行为赋予了“抓”的特征,采用了比拟的手法(2分),抓住了《稻乡澎湃》聚焦乡村、展现乡村振兴风貌的拍摄理念(2分),生动形象体现了当前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与时俱进的特征(2分)。(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
参考立意:
1.别让“扫码”成为一种负担。
2.“扫码”前行,智慧生活。
3.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4.善假科技,迎接美好未来。
5.不要在科技前行的时代迷失自我。
6.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警惕危害才能点亮生活
参考译文:
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回到许都。
三月,曹操准备再次攻打张绣。荀攸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靠而变得强大,然而张绣的军队作为游动部队依靠刘表供给粮食,刘表不能长期供给,他们势必会背离。不如暂缓进军等待时机,可以用引诱的办法使张绣前来;如果逼得太急,他们势必会相互救援。”曹操没有听从,在穰城包围了张绣。起初,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担心诏书内容对自己不利,想把天子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于是派人劝说曹操,认为“许都地势低洼潮湿,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应该把都城迁到鄄城,以便依靠那里的完整和殷实”。曹操拒绝了这一建议。田丰劝说袁绍:“迁都的计策既然不能被采纳,就应该早日谋取许地,奉迎天子,动辄假托诏书,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上策。不这样做,最终会被别人擒获,即使后悔也没有用了。”袁绍没有听从。恰逢袁绍的逃兵来见曹操,说田丰劝袁绍袭击许地,曹操解除对穰城的包围而回师,张绣率领军队追击曹操。
五月,刘表派兵救援张绣,屯驻在安众,据守险要地势,截断了曹军的后路。曹操给荀彧写信说:“我到了安众,一定会打败张绣。”等到达安众,曹军前后受敌,曹操于是趁夜开凿险道假装逃跑,刘表、张绣出动全部军队追击。曹操部署奇兵,步兵和骑兵两面夹击,大败敌军。后来,荀彧问曹操:“之前您预计一定会打败敌人,为什么呢?”曹操说:“敌人阻拦我回师的军队,把我置于死地,我因此知道会取胜。”
张绣追击曹操时,贾诩劝阻他说:“不能追击,追击一定会失败。”张绣不听,进兵与曹军交战,大败而回。贾诩登上城墙对张绣说:“赶快再次追击,再战一定能取胜。”张绣道歉说:“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这种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贾诩说:“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赶快追击。”张绣向来听贾诩的话,于是就收拾溃散的士兵,再次去追击,与曹军交战,果然得胜而归。张绣于是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撤退的曹军,而您说一定会失败;我用战败的士兵去攻打得胜的曹军,而您说一定能取胜。结果都像您所说的那样,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说:“这很容易理解。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的军队刚刚撤退,他一定会亲自断后,所以知道追击一定会失败。曹操进攻将军,既没有失策之处,力量还没有耗尽却突然撤军,一定是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使用战败的士兵,也能取胜。”张绣于是很佩服贾诩。邵东三中2025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和海量高速的信息流,传统的办公方式多少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一代感到力不从心。对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Z世代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了提升效率的利器。根据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推出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Workplace”在11月2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在担任领导职务的青年群体中,约82%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93%的Z世代受访者每周会使用两种或以上的人工智能工具。高达98%的受访者预期,在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将对其所在行业乃至整个工作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调查显示,年轻领导者们最常借助人工智能来回复电子邮件、润色文案,以此提升工作效率。他们相信,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
印度《新印度快报》发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甚至超越了千禧一代。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使Z世代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除了提高工作满意度外,人工智能还锻炼了使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但一些调查也揭示了Z世代对这项技术在职场使用的某些忧虑:
根据美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GeneralAssembly对美国1180名在职成年人及英国393名高管的调查,62%的受访者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10年内可能取代他们的工作。该机构部门负责人卢佩·科兰杰洛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指出,Z世代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缺乏深厚的行业经验,因此更容易受到就业市场变化的影响。
德勤事务所最近发布的一项针对Z世代和千禧一代员工的调查显示,Z世代更易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QueryPal 首席执行官德夫·纳格告诉美国《新闻周刊》,作为见证技术飞速发展的群体,Z世代更加关注隐私问题和失业风险,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弊端。
印度教育公司upGrad的调查显示,52%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公司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另有54%的人表示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导不够明确。“随着人工智能承担更多入门级工作,雇主们负有为员工提供充分培训的重要责任。”科兰杰洛强调。德勤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公司仍有机会通过提供相应的培训,为员工创造更积极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场人对AI“爱恨交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当美国富尔大学教授达伦克在2022年底第一次读到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写成的论文时,他预感到这只是开始。大约两年后,希克表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已经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助长了校园里的作弊风气。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提供的数据,在2023-2024学年期间,英国罗素集团盟校的学生中出现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一些高校的疑似作弊案件数量
增长了15倍之多。这种趋势让教师们忧心忡忡:据美国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68%的受访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将对学术诚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打击人工智能作弊现象,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教授克里斯·德拉·韦多瓦尝试恢复口试作为评估手段之一。在这种长达20分钟的对话中,考官会根据课堂内容随机提问,并视学生的回答情况进一步追问,以深入考察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自2022年开始实施这一改革以来,南澳大学尚未发现新的学术不端行为。韦多瓦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这种方法灵活且个性化,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然而,这种方式并非没有挑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托比·沃尔什指出,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此外,由于教师资源有限,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人工智能作弊问题,不同的院校采取了各异的策略。有的选择“堵”,如南澳大学的做法;更多学校则选择了“疏”。例如,《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称,墨尔本大学对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不设限,但要求明确标注文本中哪些部分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新南威尔士大学则明确规定每项作业中可接受的人工智能使用范围。悉尼大学宣布将逐步允许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日常作业,但在涉及学位申请的关键节点上,依然禁止使用这项技术。该校副校长亚当·布里奇曼解释道,“学校很难监管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单方面禁止并不可行。”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学生们需要为未来在职场中使用人工智能做好准备。
许多教师抱怨难以有效管理学生的人工智能作弊行为。伦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迈克尔·维尔坦言,依靠流程来避免这一现象并不容易。一些院校正在借助人工智能检测模型判断学生是否在作业中使用了该技术,但目前尚无任何工具能够完全可靠地区分出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
处理人工智能作弊的问题增加了教师本就沉重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在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指导性法规的情况下。爱尔兰科克大学教授德斯·菲茨杰拉德公开呼吁各国政府重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加强监管和立法。“期望各所大学及其教学和支持人员独自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菲茨杰拉德强调。
(《预防AI作弊,“堵”不如“疏”》来源: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六成多的受访者担心未来自己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近七成的教师则认为人工智能对学术诚信的负面影响显著。
B.材料援引《新印度快报》《泰士高等教育》《悉尼先驱晨报》三家报纸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人工智能能提高工作效率。
C.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从尝试恢复口试作为评估手段、借助人工智能检测模型检测作业等即可看出来。
D.工作场景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频繁,改变了传统办公方式,而使用人工智能却增加了教师的原本就繁重的工作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材料一中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专业人士的发言,使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清晰,语言确切生动。
B.材料二引用悉尼大学逐步允许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日常作业的事例,说明预防AI作弊,“疏”也是一个有效办法。
C.材料一使用"Z世代”“QueryPal”“upGrad”等词语,表明该文章写作调查充分,依据详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D.材料二中希克的预感、布里奇曼的解释、菲茨杰拉德的呼吁,分别对应议论文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依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谷歌在对担任领导职务的青年群体调查时,为了数据的准确,采取具有人工智能的办公解决方案“Workplace”,让调查提高了效率。
B.科学家托比·沃尔什认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口语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所以他认为一定要使用人工智能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C.某同学利用人工智能软件修改润色了依据课文《百合花》改写的剧本,老师能利用智能APP“豆包”检测出哪部分不是该生自己创作的。
D.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同时各国政府也应该重视高等教育阶段人工智能的使用。
4.为什么职场人对AI“爱恨交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原因。(4分).
5.预防AI作弊,“堵”不如“疏”,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代狗①
沈从文
“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
“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要哭的样子。但他知道他爹的手,除了拧耳朵以外,还会捏拢来送硬骨梨吃的,虽然口上还想撒一点娇,说是脚板心不好,终于窸窸窣窣从那老麻布蚊帐里伸出一个满是黄毛发的脑壳-他起床了。
“快!快!放麻利点!”
“噢……”
他爹老欧,坐在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里一张矮脚板凳上握着索子,编排草鞋上的耳朵。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
“你不瞧石家射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没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
“我脚还——”
“脚痛就不上坡罢?”
代狗用手背擦了一下眼屎,把腰肩翻了一下,从土墙上取了一双草鞋来坐在他爹左边。
“我割担草-”
“这几天鬼要你草……怕哪样?仍然到后山去砍,和尚来时,脚放麻利一点。实在是翻不过场来,把毛签朝茨棚里一掉,爬上树去。老和尚眼睛猫猫子,赶不到你们,还不是又转庙里去睡觉了-再慢慢地转来,不行吗?”
“你讲得容易。”
“你剁时轻一点。”
“闪不知碰来抓到了,那怎么办?”
“蠢杂种!他口上大喊大叫,什么“抓到!抓到!抓到帮我捶死这偷柴的苗崽!”其实也不过是口上打哇哇,哄哄小孩子!当真你怕他抓到你就敢捶个净死罢?”
代狗想起昨天的事情,不由得又打了一个冷噤。这冷噤的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爹是无从注意的。
……托,托,托,这边刀砍一下树身,那边同样声音便回响转来。鸭毛崽正高高兴兴唱着--高坡高坳竖庵堂,等坡盘岭来烧香;人家烧香为儿女,我家烧香为娇娘。
忽地,老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发现于红墙前了。搂起大衣袖筒的灰布衫子,口中不住喊:“抓到!抓到了!”一直冲向自己所站的地方来。他们都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了。便丢开了未刷完的树,飞一般速,跳了四五棚茨案,越过两条老坎,跑跑跑跑,才听不到老和尚“抓到……”的声音。危险固然现了,但狂逃当中,一颗牛茨却趁代狗脚板踏着它时,一钻钻进代狗脚心了。虽经鸭毛崽设法拔了出来,却已流了许多鲜血,而且到今早脚着地时,还略略感到一点痒疼。
脚本来不算回事;但和尚那副凶神恶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似乎能够把代狗的身子缩小了,缩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②还小。
他终于嗫嗫嚅嚅说出他不愿去的意思了。
“万一再去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的!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不干不净骂些“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一类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
“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
代狗听到他爹的话,没有什么可借口。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哪怕也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说了句-“爹,你进城时多买块豆腐”走出去了。
老欧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喜欢喝一杯苞谷子酒串串筋骨,并得手边紧紧的,时常要他十岁大的代狗跑到南华山庙背后去做点冒险事情。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啊。他记到杨路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他也曾想到纵或代狗被和尚一把捞到,真的要绑到山门去示众时,很可以像从前石家代狗的爹偷竹子事情一样,挑一担松毛到赵大发家去,对大发或大发屋里人磕一个头,天大的事也熨帖了。因为大发的嘱咐“只要有事,关于庙前庙后的纠葛,同我来说,老和尚不敢不遵。我曾见过他炖猪蹄子,一张扬出来,他就不得了!”也还在他耳边。
不过,老欧的意思,也并不是专以为有大发方面可说情,就斗着要代狗崽去受老和尚恐吓!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不然,这面一根柴没有得到,那面倒反而要挑一担值两百制钱以上的干松毛请人讲情,这算盘怎么打法呢?
(有删改)
【注】①代狗:苗人称呼小孩为“代狗”。
②灶马:一种活动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的昆虫。
6.(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欧因为贪杯而使本来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拮据,他唆使儿子去偷柴却自有其“精明”的盘算,表现了他自私而略带狡黠的特点。
B.小说中赵大发声称自己握有老和尚偷偷炖猪蹄子违犯戒律的把柄,自信能够因此而制服老和尚,给小说增添了些许讽刺意味。
C.情节在不断地衍化与发展中,夹杂着代狗和老欧的形态音容,渗透着父子两代饱尝生活之苦的愁闷心绪,给人无限悲伤之感。
D.小说通过对父子清晨矛盾冲突的着力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湘西幽美撩人的景致,更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底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乡村文化小说,“趋抹刺黑”“捶个净死”等方言词语,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质朴,且富有地方特色。
B.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引人人胜,而是围绕父子两人要不要上山砍柴的争执展开,并由此生发开去,笔致如行云流水,吸引读者。
C.小说写老欧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决定忍耐贫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增添了幽默色彩。也给艰难的生活涂上了一抹希望的亮色。
D.小说运用插叙手法,描写赵大发对老欧的嘱咐,不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使老欧逼迫儿子冒险偷柴并预留退路的心理有了合理的解释。
8.(4分)小说开头部分的对话描写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9.(6分)小说中的人物代狗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还许。
三月,将复击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乖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操不从,围绣于穰。初,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会绍亡卒诣操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
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操军后。操与荀彧书曰:“吾到安众,破绣必矣。”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他日,彧问操:“前策贼必破,何也?”操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
绣之追操也,贾诩止之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听,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登城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促追之。”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乃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
攻将军,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会绍亡A卒诣操B云田丰劝绍C袭许D操解穰围E而还F张绣率众G追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安,与姚鼐《登泰山记》中“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都是封建帝王的年号。
B.相,副词,译为“相互”,与韩愈《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相”用法和意义不同。
c.就,文中译为“靠近”,与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D.是以,译为“因此”,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是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操准备再次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攻,认为张绣依赖刘表供养,刘表不能长久供应,最后必然会发生矛盾,但曹操未采纳。
B.袁绍想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劝曹操迁都鄄城,曹操拒绝。田丰劝说袁绍早日谋取许地,奉迎天子,袁绍未听从。
C.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阻拦在安众,他写信给荀彧表示有必胜的信心,最后他采用夜凿险道乔装隐藏的计策,成功大破敌军。
D.贾诩先后两次对张绣追击曹操的行动给出相反的建议,张绣第一次未听从建议而导致失败,第二次听从了建议就取得了胜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4.贾诩能准确判断战局变化的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15~16题。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南宋文学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好。②南楼:指武昌安远楼,词人二十年后的八月五日重登此楼,凝望中原,感慨今昔,作此词。③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开篇两句写登安远楼所见,“满”“寒”二字营造了萧疏、凄凉的氛围。
B.上片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虚实相间,别起波澜。
c.“旧江山浑是新愁”写旧愁新恨,纷至沓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登楼眺望中原的无限感慨。
D.末三句写词人欲买花载酒,与少年同游,却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亮同学假期跟随父母到南京旅游,登上紫金山,近看山峰林立,远眺江水澄澈,不禁吟起《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3)刀郎上海演唱会的新歌《鸿雁于飞》引爆全场,其创作灵感源于《诗经》中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其实,“鸿雁”在古诗词中比较常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在A 地追赶着生活的步伐。而在这场追逐赛中,睡眠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奢侈品”。尤其是年轻人,因熬夜工作或娱乐而普遍缺乏充足睡眠。然而,睡眠是恢复体力、巩固记忆和调节情绪的关键生理过程,直接影响身心健康。①缺乏充足睡眠或长期处于浅层睡眠状态,②令人不仅会感到疲惫不堪,③而且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④根据相关研究显示,⑤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⑥同时,还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关联。因此,睡眠是关乎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何才能睡个好觉呢?第一,确保你的卧室足够安静、舒适,并且避免过多的光线干扰。可以考虑使用遮光窗帘或是耳塞来帮助营造一个理想的睡眠氛围。第二,学会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获得优质睡眠的关键之一。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是阅读,为身心找到一片宁静之地。第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进行适量的运动,这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睡眠;其次,选择清淡的饮食,尽量避免过于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保持一致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这样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昼夜节律,让自然醒变得不再是一种奢望。第四,如果发现自己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或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帮助。
优质的睡眠是精力的源泉,更是守护健康的灯塔。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尽管睡眠常被忽视,但它是我们应对日常生活挑战 B 的能量源泉。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高质量的睡眠,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个人生活品质,更能让我们积蓄足够精力去拥抱每个充满希望的新一天。
18.下列各句的双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从“九省通衢”武汉看神州大地,马路和街道逐渐变得喧闹。
B.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
C.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方兴未艾。各级广电机构、主要网络平台和专业创作机构推出了一大批纪实类作品,在选题内容发掘、产业资源整合和影像文化推广方面作出新的探索与突破。不断涌现的纪录片佳作,为国内外观众生动展现中国各地多元丰富的自然文化景观,反映生机勃勃的时代气象。
文化题材是当代纪录片创作的主要选题类型。如今,文化题材纪录片已经突破“历史梳理+专家访谈”的既有模式;围绕各地历史遗产和文化特色,创新型纪实影像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大历史、小切口的选题特点。《西湖》《又见三星堆》等一批聚焦各地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的纪录片佳作在播出后形成口碑效应,成为继美食题材之后又一个讲述各地文化故事、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热门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纪录片自觉探索差异化路线,以不同方式彰显地域特色,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和丰富多样,带给观众更多元的视听体验。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与时俱进,探索出讲好当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多种路径。《美美乡村》聚焦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等新颖故事,赋予乡村振兴以鲜活灵动的艺术表达。《东向大海》紧贴沿海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讲述与海洋有关的超级工程,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追求。聚焦传统稻作种植,系列电视纪录片《稻乡澎湃》通过纪实拍摄,捕捉当代农民在面对大自然挑战时的努力与坚持,展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点亮你我的美好生活。
不过,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网友方女士说:“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扫码才提供服务,参观买票要扫码、去银行办业务要扫码、停车缴费要扫码,甚至回家进出单元门也要扫码。”方女士说,什么时候扫码变成了生活的“必选项”?
一些扫码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使用手机扫码后,有的会跳转到“关注”“注册会员”等页面,有的还要提供身份证、住址等敏感信息。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在2022年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呼吁:警惕数字技术风险的潜在危害。
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撰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