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答题模板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答题模板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16: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答题模板构建
答题模板
一、选择题做题模板
分辨题型
精读题干材料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排除法缩小选项范围
比较选出最优
【题型分类】
题型常见类别 常见设问词 答题要领
本质类选择题 “反映了……”“表明……”“说明……”、“本质是……”“体现……”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目的类历史 选择题 “目的是……”“旨在……”“意在……”“是为了……”等 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活动或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推理判断类 选择题 “据此可知……”“由此可知……”等 主要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论从史出”
因果类选择题 “原因是……”“是因为……”等 因果判断(时间顺序法;理论推理法;概念理解法)
图表类选择题 文字+图片+表格+饼图+曲线图等 分析数据或图片,“透过现象看本质”
【选择题答题步骤】
1、审题干设问,分辨试题类型(参上表)
主要有本质类、因果类、推理类、图表类等;通过辨别题型,确定答题方向。
2、审题干材料:精准阅读题干材料
(1)仔细阅读材料,找材料的侧重点、考察角度及考察意图
(2)明确题目类型和要求,注意限定词
(3)分析题干材料前后之间的关系(并列、递进、比较等),分析材料重心
(4)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勿急勿躁,难题先放一放,先做简单的题。
3、排除法缩小范围——多维思考、巧用排除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排除明显错误选项
排除依据如下:
①时空不符 ②史实错误
③表述绝对(程度不当)
④片面错误 ⑤逻辑错误
⑥未反映历史事件本质等
4、充分比较选出最优
采用多种方法比较剩余选项,选择最贴合材料设问和中心思想,能够全面涵盖材料内容,无史实和逻辑错误的正确选项。
如遇到剩余两项无法判断正误时应该如何应对?
(1)确保题干材料信息的充分获取,读懂读透,能透过材料现象发现历史事件发展的本质及规律
(2)再次审查题干从考察角度、考察意图,特别要注意新情境试题的角度会比较新颖、甚至与惯性思维背道而驰,这是一个关键。
(3)采用逆推法验证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4)多角度判断后得出答案。
(5)相信“第一直觉”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模板
审设问
审材料
整合信息
解析问题
概要表述
“问什么”
“答什么”
“怎么答”
材料解析题答题步骤
1.问什么
①明确要求:一共有几问,有何角度要求(中外比较、史观分析、整体观等)
②明确题型:概括类、分析类、特点类、比较异同类等,确定答题格式和角度;
③答案依据:仅根据材料,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④明确分值:通常一个要点2分,根据分值确定要点分布。
2.答什么
①先看设问:找出“核心词”及答题限定语,分析答题角度
②再看材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提示的要点(划重点词句或划分段意)
③构建框架:注意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因素、主体、正反、主次)。
3.怎么答
①注意格式:注意设问的形式要求(尤其是概括趋势类、比较异同类)
②优先写材料的点,再结合所学、根据答题模板补充材料没有的方面
③如完成全卷后还有时间剩余,补充完善,穷尽各个相关角度
【题型举例】
1、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概括特点、原因、内容、影响、作用)
【题型特点 】
考查核心能力 :
(1)信息提取 :从材料或知识点中提炼关键信息
(2)归纳总结 :将零散信息整合为逻辑清晰的要点
(3)精准表述 :用简洁、规范的术语概括特征或作用、意义、原因、影响等
【答题技巧】
1. 审题定位
①明确对象 :确定需概括的主体(如政策、制度、思想、技术等)。
②限定范围 :注意时间、空间、领域、程度等限定词(如“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改革彻底”)。
③区分类型 :
a.显性特征 :材料直接描述的特点(如“重农抑商”)。
b.隐性特征 :需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如“专制主义强化”需从中央集权措施中推导)。
c.具体状况: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出来
2. 材料分析
分层阅读 :划分材料逻辑结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对比等)。
勾画关键词 :关注以下内容:
①描述性词汇 (如“首创”“多元化”“高度集中”)。
②比较性表述 (如“不同于……”“首次”“最突出”)。
③数据或现象 (如“耕地面积增长”可推导“农业发展”)。
3. 归纳特征
角度拆分法 :从多维度归纳,例如:
①历史事件 :可从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如革命性、渐进性)方面分析。
②经济政策 :目的、手段、对象、效果。
③文化思想 :核心主张、传播方式、受众群体。
④对比法 :通过与同类事物比较找差异(如“宋代市镇与唐代坊市的区别”)。
⑤因果推导法 :从原因或结果反推特点(如“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隐含“社会结构变迁”)。
4. 规范表述
总分结构 :先用概括性短语点明特征,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例:
特点一: 注重实用性 (总括)。
材料中“改进农具、推广良种”体现了技术革新以服务农业生产(历史解释)。
术语专业化 :使用学科术语(如“中央集权”“多元化”“制度化”)。
避免重复 :每个特征独立且互不包含。
【常见答题误区 】
简单罗列现象 :未将具体现象升华为抽象特征。
错误:列举“兴修水利、开垦土地”。
正确:概括为“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脱离材料或知识点 :仅凭主观臆断,缺乏依据。
表述模糊 :使用“较多”“较大”等笼统词汇,缺乏针对性。
三、开放式小论文题(论述题)
审设问
拟论题
找论据
组答案
1.审设问
审设问,确定开放式小论文题类型,确定答题主题或核心词,注意限定词。
2.拟观点
(1)如有给定观点就按给定观点论证。
(2)自拟观点类要根据题型和试题要求提炼
(3)评述观点类试题要表明态度。
3.找论据
要落实史论结合。,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对照课本寻找论据。论据逻辑关系合理,要言之有理。
4.组答案
书写要尽可能术语化,用历史的语言表述,不要把小论文写成抒情散文。
论述题答题步骤
【基本结构】论文框架必须明确。
第一部分:论点(2分)
第二部分:论据(至少三个论据,8-9分)
第三部分:总结提升,常用词“综上”、“总之”等(1-2分)
注:三部分要结构明确,缺一不可。如有变化,按要求作答即可。
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论述:鸦片战争前,严重的鸦片走私祸国殃民,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面对英国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侵略军。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员汇译《四洲志》,成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思想。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领导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
因此,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铸就了广东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结提升方法】
1、升华方法
①理论高度提升 :结合唯物史观等理论工具,从现象总结规律或历史发展趋势。例如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
②现实关联延伸 :将历史结论与现实问题结合,体现“以史为鉴”的思维,如制度变迁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③辩证视角强化 :在肯定历史事件积极意义的同时,补充局限性的客观评价,展现全面认知。
2、术语规范
①使用“综上所述”“由此可知”“历史表明”等总结性短语引出结论。
②避免简单复述观点,需将论证中的核心论据凝练成规律性表述,如“由此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在此事件中充分体现”。(注:实在提升不了就重复论题,再强调一下)
3、结构技巧
①首尾呼应 :用不同表述方式重申首段观点,形成闭环逻辑。例如首段提出“工业革命加速社会分化”,结尾可转化为“社会结构的重塑本质上是技术革命冲击传统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
②分层递进 :采用“具体影响→深层规律→当代启示”三级递进结构,逐步深化结论层次。
【注意事项】
忌脱离论证过程强行拔高,需确保结论与正文史实、论点存在直接逻辑关联。
语言需简洁有力,控制在2-3句内完成,避免冗长赘述。
适当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如“该事件如同催化剂,彻底改变了
金榜题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