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外交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阐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准确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理解万隆会议的背景、“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及影响。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外交成就的取得,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外交大事年表,增强历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到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来之不易,感受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风采,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万隆会议及 “求同存异” 方针。
2.教学难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认识 “求同存异” 方针在万隆会议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展示叙利亚代表落寞坐姿,塞尔维亚总统与美国总统会面的图片,以及清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失败的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些事件体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图片中人物的神态、外交场景等细节,联系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分析弱国在国际外交中的无奈与屈辱,体会 “弱国无外交” 的含义。
过渡语:正如大家所见,近代中国外交充满了屈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6 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新课讲授
1. 外交政策
(1)近代外交
展示内容:展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签订场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周恩来对近代中国外交评价的言论。
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大家能总结出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外交局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条约内容中割地、赔款、通商等不平等条款,以及外交谈判中中国的被动地位,总结近代中国外交屈辱、不平等、无自主权的特点;从国家实力、政治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
过渡语: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全新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外交政策
展示内容:展示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资料,以及周恩来关于外交政策的言论。
教师提问: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分别是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引导学生理解 “另起炉灶” 是不承认旧条约,保证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主权;“一边倒” 是联合社会主义国家,避免孤立。
过渡语: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
(2)新中国外交成就与困局
展示内容:展示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的资料,以及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的资料,包括外交孤立、封锁禁运等信息。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面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新中国外交面临怎样的困局? 可以从建交国家数量、国际环境等方面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建交国家的数量和类型总结成就;从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方面分析困局,理解新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渡语:面对这样的困局,新中国积极探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突破外交困境找到了新的途径。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概况
展示内容:展示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图片,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相关确认资料。
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从时间、对象、背景等方面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明确 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让学生准确说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
过渡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被接受和认可的资料,以及学者对其评价的言论。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从外交地位、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等信息,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从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等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
过渡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在这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3.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日内瓦会议
展示内容:展示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及会议的背景介绍。
教师提问:日内瓦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会议目的、中国代表的表现等方面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会议是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从 “周恩来舌战群雄”“被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 等资料,分析中国在推动会议进展、维护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过渡语:日内瓦会议展示了中国的外交风采,而万隆会议则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万隆会议
展示内容:展示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基本信息,以及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的资料,还有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各国矛盾分歧的相关视频内容。
教师提问:万隆会议有什么特点?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从会议的性质、参会国家、中国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明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从资料中找出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的信息。
过渡语:“求同存异” 方针在万隆会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内涵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3)“求同存异” 方针
展示内容:展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资料,以及对 “求同存异” 方针内涵的解读资料。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 “求同存异” 方针中的 “同” 和 “异”?这一方针在万隆会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结合会议背景、各国情况进行分析。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各国的历史遭遇、现实目标等方面理解 “同”,如都曾遭受殖民侵略,都希望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从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理解 “异”;从促进会议成功、加强各国团结合作等方面分析方针的作用。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要外交活动,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万隆会议的 “求同存异” 方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外交政策与具体外交活动的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万隆会议的影响等。
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了解到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成就。这些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建国初我国奉行(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D.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政策
2.(2024·新疆·中考真题)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成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 D.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首次提出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
4.(2024·湖南·中考真题)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B.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答案:ABAA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在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求同存异” 方针时,学生能够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理解其内涵和意义。然而,在分析新中国外交困局及突破困局的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全面,难以从国际形势、国家实力等多方面综合思考。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国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今后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