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材料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惠泽天下】
材料一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两项重大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成就的改进者及图2成就的发明者。谈谈这两项成就对世界的共同影响。
【诗词再现历史】
材料二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唐)袁皓《及第后作》
材料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材料二中哪一制度的确立让诗人实现“十年辛苦涉风尘”到“金榜高悬姓字真”的跨越?材料三中,辛弃疾在词中使用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些典故在我国哪部古代小说中得以再现?
【中医福泽万世】
材料四 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模仿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体操。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套体操名称。与华佗同时代,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的名医是谁?写出他的一部医学著作。
2.通过“古代连云港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角色演变研究”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东海郡,其地东濒大海,秦汉置县。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 年),于此置盐官。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经海路传至朐县(今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遗存至今。晋《太康地记》载‘海州煮海为盐,利通天下’。”
——摘编自《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2002 年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简牍《集簿》,记载西汉末年东海郡辖 38 县,户 266,290,口 1,397,343,吏员 2,203 人。其中“海盐岁入千七百斛,铁官岁输钱四百万”。另有木牍《神乌赋》,内容为民间故事,使用隶书与草书结合字体。
——摘自《尹湾汉墓简牍》
材料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清朝政府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为通商口岸,设立江海关,征收海船货税,可谓名扬海内外。”
——摘编自《清史稿·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连云港地区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三项主要职能,并说明其历史依据。
(2)材料三中清朝将云台山设为通商口岸的目的。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连云港能够成为清代四大口岸之一的因素。
3.国家治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政的智慧?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出现的社会现象。宋朝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3)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巩固郡县制,秦朝一直推行移民政策,不断充实新设立的郡县人口,促进生产。秦始皇曾颁布“出其人”的政策,即迁移当地居民,由其他地区的人口移民此地。西汉也实行相应的政策,将内地居民移民边疆。通过移民措施,政府推行郡县制的社会阻力大减。
——摘编自袁波等《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空前统一的形势下,元代用行省的形式,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行省体制之下,边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范围,吐蕃地区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管辖,也相当于一大行省。在行省体制下,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变为土官,直隶于行省,有效地加强了边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
(1)材料一表明秦朝、西汉都推广过哪一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背景。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制度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共同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海洋贸易以民间贸易为主体,使得和平性成为海洋贸易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王朝与亚洲海洋诸国官方交流中,和平交往也是基本方式。中国古代海权史专家罗荣邦认为,自南宋开始至明前期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为“海上强国”,中国的海上力量超越了邻国。但是,中国古代官方贸易主要是贡赐贸易,以“厚往薄来”政策吸引海外诸国,而非殖民开拓。
贡赐贸易的本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利用自身经济文化领先优势,以利益吸引海外诸国按照中国规定的朝贡礼仪展开交往。古代亚洲海洋贸易基本是中国的瓷器、丝绸、铁器、铜钱等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香料、珠宝、犀角、象牙等资源性商品的交换。这是技术水平差异和地理环境差异而导致的互补性贸易。
日本、朝鲜半岛、安南,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还将制度、文化更为成熟的中国作为学习榜样,吸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成果。正是基于互利的需求和机制,中国与海外诸国的交往不断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著《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1)材料指出:自南宋开始至明前期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佐证该观点。
(2)据材料,从海外诸国的视角、分析其愿意与中国交往的诸多因素。
(3)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特点。
6.《资治通鉴》
材料一 《资治通鉴·宋纪》载司马光批评新法:"(王安石)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非天地圣人所以养民之意也。若弃旧从新,尽变先王之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材料二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今之学者,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此庸人之论也!"
材料三 南宋史学家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评新旧党争:"新法之弊,在操切而民不堪;旧党之失,在因循而国不振。然君子之争,终成意气之斗,遂致国家元气大伤。"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核心分歧。
(2)材料一出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出自王安石的奏疏。试从史料可信度角度,分析两者对研究变法之争的不同价值。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新旧党争对王朝统治的负面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主要是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其中,又集中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丘恒兴)
材料二 北宋定都汴京,其主要原因,就是为迁就漕运。根据当时的规定,当时的漕运一共有四条运输线路。一是通过汴河运输粮食,这条线路每年运输米三百万石,后增至六百万石;菽一百万石。这些粮食来自江南、浙东西、淮南、荆湖南北,自长江入淮河,再由淮河进入汴河到开封。其他三条线路运输的粮食一共才一百五十二万石。
——张全明《宋史十二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大批北民南迁都与什么重要因素有关?你认为客家人为什么多分布在闽粤赣的交界处?(答出两点即可)
(2)北宋汴河漕运在北宋粮食运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3)综合材料一、二,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看,客家人的迁徙与北宋漕运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1)材料一中的人物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这位人物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主要功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是谁 他继承汗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了什么方略
(3)材料二中赞颂的历史人物建立元朝并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全宋文》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他被周边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北宋、西夏政权分别是由谁建立的
(4)综上所述分析,以上内容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0.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古称西域)与中原政权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迁。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原政权的管辖范围。
材料二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唐朝与西域各国保持了密切的往来,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材料三 元朝政府设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区。明朝时期,由于国力衰退,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有所减弱,但依然保持了与西域的联系。
材料四 清朝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了伊犁将军府,全面管理新疆事务。清朝还通过屯田、移民等措施,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根据材料一,答出汉代加强了中原与新疆地区联系的重要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管辖特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新疆地区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与否的主要因素。
1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并在海南岛设立琼州路,隶属湖广行省,加强对南海诸岛及贸易航线的控制。
——据网络资料整理
材料二: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材料三: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为有效治理辽阔的疆域,创立了什么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将海南岛纳入琼州路管辖,并重视南海诸岛的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的“秦半两钱”和“唐开元通宝”均为圆形方孔设计,而契丹、西夏货币虽形制相似,却带有本民族文字。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怎样的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以后历代王朝为巩固统治不断完善。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称雄的地理基础。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省制的开始,影响历经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直到今天。
——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开创于哪个朝代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例宋太祖“制其钱谷”采取的具体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划分疆域的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制的意义
13.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 … 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
材料三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 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园学古录》
(1)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践行材料一中“存百姓”这一思想的 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针政策 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 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15.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枢纽。以下材料展现了广州自汉至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交流状况,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2世纪末,佛教经北方中原地区而来,在广州初传;东晋南朝以后,海上逐渐成为印度佛教输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广州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华的前码头角色,广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发展,一度成为南方地区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译经中心。
——摘编自《姚崇新:广州佛教三题》
材料二 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征收关税;宋代延续此制,设置市舶司,进一步规范对外贸易。唐代广州当局还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元明两朝,广州置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
——根据《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整理
材料三 清代设立“广州十三行”,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缩影,这些西洋商馆里发生了很多跨文化贸易带来的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的交流互动……此外,外国商人在广州的生活也影响了本地文化,如商馆的宴会引入了西洋乐器和乐曲,商馆前临江的广场被修建成西式花园,成为中国内地最早的西式花园。
——摘编自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以后佛教传入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什么?这条通道对广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唐至清历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十三行”等机构的原因?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广州对外交流的特点。
16.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编自唐凯麟《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科举制产生之日”的“政府”指的是哪朝的政府。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请你归纳北宋时科举制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玄奘
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材料三: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
——张国刚《唐代对外开放的回视与审思》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使团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的名言中,你可以感受到玄奘和鉴真具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的“大进大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
18.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边疆建设和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
材料四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
(1)材料一中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历史事实说明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和睦。
(2)材料二中“(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与辽签订盟约的是哪个政权?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除此之外,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点即可)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
材料四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张国刚《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 据材料,概括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3)据材料三,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诗仙”是谁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你分别举一例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大进”和“大出”的具体实例。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置其钱粮”。而后,中央政府另派文 臣作为知州,直接管理各州政务。同时,为了限制知州的权力,还设通判作其副手,以作牵 制。另外,又派员外出监收税务,以保证地方扣除支度给用外,其余钱谷悉送中央。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对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火走向。元 朝所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编自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边疆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请 举一例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犁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除了曲面犁壁,良好的结构也是中国犁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因素。中国犁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梢犁片与犁梁之间的距离,可精确地调节犁地的深度。中国带有曲面铁犁壁的犁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中国犁、耧的西传与影响》
——《人类经济万年史》
材料二 9世纪后欧洲的重犁得到推广,犁头能够有效将深层地块翻过来,重犁的底座宽大、木轮沉重,这些设计使得其能够翻腾稠粘的土壤,翻出垄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犁壁和犁铧不能相互紧密贴合,杂草和泥土会夹在缝隙中,耕作时犁地的人不得不隔几分钟就停下来,用棍子清除犁上的泥土和杂草,效率远不及中国的传统耕犁。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中国犁和欧洲犁的异同点。
(2)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生产工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请再举一例我国古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22.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良好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积极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这些作物耐旱耐瘠,使砂砾瘠土、深山林地变为良田。北方与南方耕地因玉米、甘薯轮作复种显著扩增,推动粮食产量跃升,为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亿”奠定物质基础,彰显中华民族善用自然、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汉时期促成“‘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主要政治和思想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及民族交往的方式。
(3)据材料三,概括玉米、甘薯的传入对明清社会的积极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写出他开创的盛世局面的名称。
材料二 宋朝害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宋代开国以来,实行更为严厉的中央集权措施,虽然产生了不少弊端,但相关的政策也在一定时期内营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削弱地方权力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太宗、宋太祖采取上述政策的根本目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的治国言论:①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③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才,亲不用。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材料二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其所包含的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材料题》参考答案
1.(1)改进者:蔡伦。发明者:毕昇。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制度:科举制。小说:《三国演义》。
(3)名称:五禽戏。名医: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
2.(1)职能及依据:盐业生产中心,依据:材料一提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于此置盐官”和晋《太康地记》载“海州煮海为盐,利通天下”,说明连云港地区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盐业收入对国家财政有重要贡献。材料二补充:“海盐岁入千七百斛”,进一步印证盐业的经济地位;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枢纽,依据:材料一记载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经海路传至朐县(今连云港孔望山),并留下摩崖造像遗存,表明该地区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节点,具有宗教和文化传播功能;地方行政与人口聚集地,依据:材料二提到东海郡辖38县,户266,290,口1,397,343,吏员2,203人,说明连云港地区是汉代重要的行政中心,人口稠密,治理体系完善。
(2)目的:扩大对外贸易;加强海防管理;因素:历史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政策扶持;文化包容性。
3.(1)智慧:重视民生,以民为本;虚怀纳谏;吸取前朝教训;勤于政事。(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2)现象:藩镇割据、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
措施:政治上,派文臣做州县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将领定期换防。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3)制度:行省制度
措施:在东南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得分)
(4)因素: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统治者的合理的统治政策、社会环境是否安定等。(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4.(1)郡县制。
(2)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统,需要管理辽阔疆域;需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吐蕃等地区需要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
(3)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 促进国家统一: ③ 推动边疆开发;④ 奠定行政基础;⑤ 加速文化整合。
5.(1)举例: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2)因素:实行和平贸易;经济文化优势;商品种类丰富、质量好;制度优越。
(3)特点:和平性;贡赐贸易为主;互补性贸易;不断发展。
6.(1)对待祖宗之法的态度:司马光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变法会破坏传统秩序(“尽变先王之政,其害不可胜言”);王安石批判固守祖法是“庸人之论”,强调因时变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治国理念差异:司马光强调维护社会稳定与道德教化(“养民之意”);王安石主张通过经济、行政改革富国强兵(“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2)不同价值:材料一的局限性:《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其本人是变法反对者,记载可能带有保守派立场(如指责王安石“三不足”之说),需注意作者主观倾向对史实选择的影响;材料二的优势与局限:王安石奏疏是变法派的核心文献,直接体现改革主张,但作为自我辩护的政论文章,可能回避新法弊端,需结合其他史料验证。
(3)政治:朝廷内斗激烈,行政效率低,政策缺乏连贯性;经济:改革措施难持续,经济秩序受干扰,影响农商业;社会:加剧社会分裂对立,消耗国力,国防力量削弱。
7.(1)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原因:闽粤赣交界处地势相对封闭,受战乱影响较小;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适宜居住和农业生产;这里相对偏远,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便于躲避战乱。(答出两点即可)
(2)地位:北宋汴河漕运在北宋粮食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运输的粮食数量远超其他三条漕运线路运输量的总和。
(3)联系:客家人的迁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之一,他们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北宋汴河漕运主要运输南方粮食,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同时汴河漕运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交流,巩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成果,二者相互关联,都反映了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
8.(1)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
主要功绩: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方略:“治国安民”。
(3)意义: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9.(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辽与北宋。
(3)辽:耶律阿保机;北宋:赵匡胤;西夏:元昊。
(4)要使用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交流与共同发展;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等等。
10.(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和设立西域都护府。
(2)不同之处: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区;明朝时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有所减弱。
(3)主要因素:中央政权的国力强弱;边疆政策的调整;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军事力量的对比等。
11.(1)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有利于南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发展。
(2)特点: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各民族在文化上有共性,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3)因素: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如行省制等);经济的发展(包括货币统一等经济交流活动);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对国家统一的重视和努力。
12.(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朝代:隋朝
作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流程;分割相权,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原因:藩镇割据。
具体措施: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特点:打破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影响深远。
意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13.(1)经济措施: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轻徭薄赋,使农民能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践行“存百姓”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农民有地可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措施:①虚心纳谏,任用贤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谏臣,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完善决策。同时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修订《唐律疏议》,体现了一定的宽仁慎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通过考核监督官员,保证官员队伍的素质,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2)方针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①在政治上,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也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创举:实行行省制度;积极影响:①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4)核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巩固统治、维护政权稳定)。无论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还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14.(1)辽、西夏。
(2)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3)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5.(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
影响:使广州成为佛教自海道入华的前码头,佛教得到很大发展,一度成为南方地区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译经中心,提升了广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广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海外贸易发达;政府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规范对外贸易秩序;征收关税,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海外贸易船只及人员等的管理。
(3)特点:时间上,自汉至清,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上,涉及宗教、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贸易、文化传播等;地位上,长期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枢纽,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16.(1)隋朝
特点:开放性(自由报考,不限出身)。公平性(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广泛性(考试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领域)。社会流动性(为寒门士子提供入仕机会,打破贵族垄断。)
(2)新变化:放宽了科举考试资格的,录取人数增加。
(3)积极影响:加强了皇帝的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能的学子进入仕途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官僚素质得到提高,推动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17.(1)使团:遣唐使。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优秀品质:理想远大、坚持不懈、无畏生死。
(3)影响: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利于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唐朝文化。
18.(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历史事实:文成公主入藏。
(2)盟约:澶渊之盟;政权:北宋。
(3)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有效统治;边疆管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澎湖列岛。
(4)基本原则:因俗而治(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或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或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9.(1)制度:科举制;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皇帝:唐玄宗。
社会状况: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手工业发达。
(3)表现:诗作数量多;诗歌内容丰富;作者范围广。
诗仙:李白。
(4)大进:玄奘西行;
大出:鉴真东渡。
20.(1)措施:收归地方军权与财权;重用文臣管理地方 ;设置通判 ,分散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目的: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特点:因地制宜举例: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3)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1)相同点:都是农业生产工具;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都可以翻出深层土壤等。
不同点:中国犁可精准调节犁地的深度;欧洲犁比较笨重;中国犁比欧洲犁效率高;欧洲犁耗费人力;中国犁向外传播广泛;欧洲犁犁壁和犁铧不能紧密结合等。
(2)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推动古代科技创新等。
(3)举例:耧车;秧马;筒车。
22.(1)政治上: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朝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秦朝统一文字;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交往方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设置机构(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会盟(唐蕃多次会盟)。
(3)使贫瘠土地变为良田,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产量提升,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展现中华民族善用自然、开拓创新的精神。
23.(1)完善制度;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任;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等等。
“贞观之治”。
(2)地方(州县)的长官实行轮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营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3)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等。
24.(1)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或民本思想);轻徭薄赋,注重民生;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原因: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每点3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