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8 23: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
1.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快速兴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戏曲、说书、杂技等民间艺术在茶馆、瓦舍等场所广泛流行。这反映了( )
A.政治变革推动了文化艺术创新 B.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繁荣
C.文化专制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承 D.外来文化冲击了本土艺术形式
2.黄宗羲总结明亡教训时指出:“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他这一论断的核心原因是宰相制度的废除( )
A.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割据
B.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决策失去制衡
C.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令执行迟缓
D.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职权分散
3.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采购须经其手,外商行动也受监视约束。这一现象( )
A.顺应了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C.主要是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D.与清朝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
4.清代《姑苏繁华图》中绘录了大量市招(商店招牌),现可辨认的有260余家,涉及丝绸、棉布棉花、饮食、洋货、客栈等几十个行业。这直接反映了当时苏州( )
A.中外交流活跃 B.自然经济瓦解 C.商品经济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5.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汉语词汇不断丰富。“上帝、圣经、地球、平面、平行线、子午线、番薯(甘薯)、包谷(玉米)…”这些词汇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清朝 D.明朝
6.某历史小组围绕明清时期“中外交往”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 B.C. D.
7.梁启超中国古代某机构比作“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丞相府 B.唐朝的尚书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8.“此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的英勇反抗精神。”材料中的“此战”安定了我国哪一边疆地区( )
A.西北边疆 B.西南边疆 C.东北边疆 D.东南沿海
9.历史上新疆曾经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清政府曾在该地区( )
A.设置宣政院 B.册封达赖 C.设置伊犁将军 D.册封班禅
10.《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清朝史实是( )
A.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C.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D.派戚继光抗击倭寇
11.朱元璋觉得丞相制度会激化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会导致丞相和其他文官的勾结与腐败。据此分析,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 )
A.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力 B.告诫后代不设丞相
C.加强皇权以巩固统治 D.防止地方官员专权
12.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其开拓的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A.郑和 B.哥伦布 C.张骞 D.麦哲伦
13.《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收入及开支,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次进行审核。这表明该章程的制定(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明确了西藏地区的军事受中央管辖 D.削弱了中央与西北民族地区的联系
14.清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在该地区依次建堡,派兵驻扎屯垦,使其与内地无异;击退廓尔喀侵略后,清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西藏地方军队的训练和节制,归政府在当地所设都司负责,使西藏“事权始归一”。这表明清朝( )
A.得到周边各民族共同拥戴 B.致力于缓和民族间矛盾
C.对边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D.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15.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写道:“中国封建制度在明清之际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步入由盛转衰的轨道”。明清“由盛转衰”的原因有( )
①陈胜、吴广起义的打击 ②制度僵化,束缚思想解放
③“八王之乱”爆发,国家分裂 ④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
① 创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设置进士科
唐 发展:增加考试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宋 完善: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清 衰落:②
A.西汉、兴办太学 B.西晋、依门第推荐 C.隋、八股取士 D.元、大兴文字狱
17.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从而设置的机构是(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8.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通过对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以及家族的盛衰兴亡的描写,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生动、完整、细腻的时代风气。这强调了明清小说( )
A.彰显传统文化 B.内容丰富生动 C.关注现实生活 D.线索清晰凝练
19.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满剌加,满剌加逐渐从“旧不称国”“人多以渔为业”的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了近一个世纪。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B.阻止了殖民势力的扩展
C.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D.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能够概括这些图片内容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图1 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养猪、纺织 图2 唐朝时期身着胡服的汉族女子画像 图3 元朝时期回族形成示意图 图4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图
A.政治的变革 B.科技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21.从“西域”到“西洋”,标志着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从陆地向海洋的重大倾斜。长达近30年的远航印度洋,标志着人类的交往交流发生了从以亚欧大陆为重心向以海上为重心的重大转折。实现这一转折的杰出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玄奘 D.鉴真
22.当明仁宗想要解散宝船队时,年近花甲的郑和劝谏道:“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上述材料反映郑和( )
A.主张武力称霸南洋 B.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C.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D.熟知对外交往准则
23.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8%;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共10个,中国占了6个,分别是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广州。这反映了清朝( )
A.政治清明,疆域辽阔 B.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对外开放,贸易发达 D.君权强化,社会稳定
24.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以上情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行政系统推诿塞责
C.君主权力削弱 D.设军机处强化皇权
25.下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机构丞相(宰相)一职发展演化表,下面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本质是( )
史实一 秦朝设立丞相,辅佐皇帝掌管行政事务 史实三 宋朝宰相若干,并设立多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行政大权
史实二 隋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史实四 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A.皇帝和丞相斗争激烈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六部地位不断提高
26.《全球通史》记载:“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下列选项与当时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状态相符的是( )
A.创立科举制度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建立行省制度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7.某历史活动小组进行史料实证,选取真实可靠信息,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以下哪组同学选出来的结果全面准确( )
①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②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③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④郑成功收复台湾;⑤清政府设置台湾府;⑥郑和下西洋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28.北京某中学历史社团利用假期开展本地研学活动,在研学攻略中有“东厂胡同”“军机处”两处。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燕赵侠客文化 B.辽金上都传奇 C.元大都的繁华 D.明清君主专权
29.乾隆时剧作家夏纶所作《新曲六种》,各题之下分别表明“褒忠、阐孝、表节、劝义、式好、补恨”等主旨。可见夏纶的《新曲六种》( )
A.汇聚中外文化 B.细化故事情节
C.淡化高雅格调 D.有道德教化功能
30.学者孙机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梳理了许多农作物的传入时间。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葡萄 大宛 西汉 白薯(番薯) 美洲 明
西瓜 非洲 五代 辣椒(蕃椒) 美洲 明
玉米 美洲 明 西红柿(番茄) 美洲 明
A.西周的诸侯国君觐见周王时普遍进贡葡萄 B.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瓜在我国南方大量种植
C.表中的农作物均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D.白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有助于人口增长
31.中国古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以诗文证史,下列诗句能够证实民族英雄郑成功功绩的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蔷藜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2.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这说明朝觐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促进边疆开发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君主专制 D.增进中外友好
33.某同学在网上搜集了《文学史视野下的八股文研究》《从胡中藻诗案析文字狱对乾隆时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等文章,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B.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C.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 D.明清时期的文化困局
34.下图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3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广受欢迎 D.清政府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6.在中国古代,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要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下列途径中最可信的是( )
A.观看电影《英雄郑成功》 B.研究出土文物达赖金印
C.阅读书籍《雅克萨之战》 D.赏析画作《清明上河图》
37.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经典之作,它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不断完善。它的规划建设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 )
A.民主平等思想 B.皇权至上观念 C.开放包容理念 D.自由平等意识
38.明清时期,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为“天下四聚”。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外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君主权力进一步强化 D.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39.以下诗句能够佐证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40.书坊是中国古代民间以刊印销售书籍为业的手工业作坊。明清时期书坊林立,坊刻盛极一时,有的书坊将寻书选本、校勘编辑、刊刻印刷、发行销售集于一体。多样化、产业化的业务经营使得《西游记》等小说快速地、广泛地传播。可见明清时期小说等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是( )
A.明清政府大力提倡 B.书坊的产业化经营
C.印刷工艺的不断进步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41.郑和下西洋先后抵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他们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业贸易等。这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是( )
A.民间募资 B.技术先进 C.规模浩大 D.和平交往
42.明初,朱元璋规定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五军都督府治军,但无调兵遣将之权。这一规定旨在( )
A.抵御外族入侵 B.强化专制集权 C.消除地方割据 D.提高军队战斗力
43.九年级(1)班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洪武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
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A.文化专制 B.民本思想 C.社会经济 D.君主专制
44.“永宁寺碑记载,明廷多次派遣官员至奴儿干地区巡视,并建寺立碑。”永宁寺碑的历史意义是( )
A.证明明朝对东北实施有效管辖 B.反映佛教在东北的传播
C.记录女真部落反叛事件 D.体现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45.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权力集中,强化皇权
46.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
A.解决倭患 B.强化皇权 C.增强国力 D.巩固边疆
47.“明宣宗时期,撤销奴儿干都司,改由辽东都司间接管理东北。”这一变化说明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有何变化( )
A.从直接管辖转为松散羁縻 B.加强军事屯田力度
C.彻底放弃东北领土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48.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增大。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值班,充当秘书,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皇帝在意见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明朝政治制度的这些变化(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适应了世界形势变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49.《本草纲目》对前人的记述逐一进行了详细记录、考证、验证、订正,全书所列“正误”70多条。书中还补充了前人未记载的药物300多种,每种药物后面还有附方。这表明《本草纲目》( )
A.侧重总结前代的成果 B.具有严谨性与创新性
C.以记载新药物为核心 D.对后世医学影响有限
50.明初政府发给南直隶徽州府祁门县农民黄玄生的《直隶开垦事帖》,规定农民开垦抛荒地免除三年税粮。这反映了明初( )
A.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 B.抑制商业,保护自然经济
C.重视水利,发展灌溉农业 D.加强控制,强化基层管理
51.晋商文化是山西商人在特定历史时期自觉形成的精神财富。在现存的晋商建筑中,晋商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其中,楹联对晋商文化的表达较为直观。第二组同学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几副有关晋商文化的楹联,这些楹联反映出晋商( )
王家大院 纬武经文勋业偕绵峰而永峙;敦诗说礼儒行并汾水以长青
乔家大院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榆次老城北大街大隆号 温良恭俭让,让中能取利;仁义礼智信,信内可求财
A.商业活动遍及全国以至富甲天下
B.把诚实守信作为经商的第一标准
C.将儒家之道与经商之道有机统一
D.乐善好施、救众济世的博大胸怀
52.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先后七次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船只最多时达二百余艘,最少的一次也有六十多艘。在船队抵达目的地后,也多是郑和赠予当地首领黄金或白银。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明朝( )
A.军事力量雄厚 B.造船业较发达 C.经济实力强大 D.航海技术先进
53.雍正皇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哪一政策,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A.废除丞相 B.在地方设立“三司” C.设立军机处 D.“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54.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海外贸易愈发繁荣 B.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C.中外交流持续发展 D.边疆治理逐步强化
55.识读下列一组图,其适合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 )
A.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 B.世界性经济互动
C.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D C D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D D C B C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A C D D D D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D A A B B D D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D A D B A A B A
题号 51 52 53 54 55
答案 C C C D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