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选择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选择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8 23: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选择题
1.黄炎培先生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中写道:“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
C.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毛泽东指出:“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毛泽东指出的参战是指( )
A.红军长征 B.抗美援朝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3.(近代)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民族工业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其最终被推翻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美国陆军官方战史记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实现了民族复兴 C.打破了两极格局 D.提高了国际地位
5.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一系列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影片(部分)。这些影片( )
影片名称 《林则徐》 《甲午风云》 《小兵张嘎》 《董存瑞》 《上甘岭》
反映的历史事件 禁烟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A.都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拍摄的 B.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C.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D.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6.“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这里的“它”指( )
A.辛亥革命胜利 B.抗日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完成
7.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3月中英建交谈判在北京拉开帷幕,到10月,英国对华政策趋于消极。直到1954年4月英方表示愿意改善中英关系,双方重启谈判,于6月宣布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由此判断,造成中英谈判进程中断的事件是( )
A.朝鲜战争爆发 B.万隆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中美关系趋向正常化
8.1950年,毛泽东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由材料可知,该战争( )
A.由侵朝美军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引起 B.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C.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及安全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9.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把第一种、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 B.十一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中曾评价某历史事件:“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该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 D.香港澳门回归
1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从这首战歌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 )
A.目的 B.进程 C.结果 D.意义
12.五星红旗胜利飘扬在雪域高原,2024年是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
A.70周年 B.71周年 C.72周年 D.73周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B.让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15.《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指出:“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材料最有可能评述的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和平解放了西藏 D.土地改革的最终完成
16.《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中国人用简陋的武器,凭借他们的独创性、战士的勇敢,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不得不正视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这说明了( )
A.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B.抗美援朝战争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C.抗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D.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7.“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的“烈士们”包括( )
A.赵登禹 B.左权 C.张自忠 D.邱少云
18.以下展示的是《真相画报》第12期部分作品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
《美军妄想跨越三八线,如今被阻狼狈不堪》 《“联合国军”的谎言:所谓的“正义行动”》 《板门店的谈判桌:较量与博弈》 《志愿军雄姿:保家卫国展豪情》
A.抗日战争 B.重庆谈判 C.抗美援朝 D.渡江战役
19.“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犹在耳畔,人民解放军三军部队首次同时受阅,30万军民的热情欢呼响彻云霄……”这一幕幕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定格于( )
A.1949年9月21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9日 D.1950年10月25日
20.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与1949年相比,1952年农村在校小学生增加111.8%,中学生增加186.2%。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西藏和平解放 D.进行抗美援朝
21.到1952年,全国约3亿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B.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C.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D.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时代。材料强调新中国的成立(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C.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 D.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2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实现了中国民族振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24.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英勇无畏,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敌人,他们敢于与敌人“空中拼刺刀”……“他们”指的是( )
A.中国人民志愿军 B.八路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新四军
25.家书不仅记录了日常生活,也见证了历史变迁。1952年4月29日黄继光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体现了黄继光( )
A.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 B.依靠群众 团结统一
C.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 D.大力协作 勇于攀登
26.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27.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这场伟大斗争中。此项“伟大斗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28.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解释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5年底,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1985年,成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29.1950年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亩是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7平方米)土地和大量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这表明( )
A.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彻底终结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9月20日
C.《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D.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
31.农民自古以来就渴望成为土地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下列举措中,消灭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1951-1953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开展了宣传动员、实物慰问、军民联欢、寄送慰问信等拥军优属活动。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西藏和平解放 B.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推动土地改革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33.1950-1953年,中国人民同朝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最可爱的人”。下列属于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有( )
①黄继光 ②邱少云 ③刘少奇 ④雷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4.有人评价说:“(它)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示作用。它凝结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 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对“它”解读正确的是( )
A.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B.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D.使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35.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以新中国成立为例,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 )
A.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C.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D.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
36.1951年6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普遍地开展爱国公约运动,开展增产、捐献武器运动和优待烈属军属及残疾军人的运动,借以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忱,借以鼓励前线的士气并解决一部分财政上的困难”。上述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B.建立土地公有制
C.赢得保家卫国的战争 D.为工业化筹集资金
37.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土地改革原始史料的是( )
A.回农村老家时听到关于土地改革的闲谈 B.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李有才板话》
C.从互联网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相关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农民分到田地的土地证
38.“1949年,前清翰林张元济感慨道: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材料中“人民的协商会”( )
A.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大会堂和纪念碑
39.有美国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一步改变美苏“冷战”格局,这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标志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深度瓦解了美国的殖民体系
40.1950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东北的大米第一次运到上海……上海市民尝到了自己的东北米。华北的煤从来没有坐过火车,这次……源源地运到上海。华北、西北、华中的棉花,在青黄不接的季候……大量运到上海”。这一现象折射出(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土地改革促进民生
C.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D.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41.1950至1952年连续三年国庆前夕,全国各地以报刊、仪式、文娱活动及各类会议等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国庆宣传。如广西除举办报告、座谈会外,还辅以广播、山歌、黑板报、图片展览等形式进行宣传;张家口市组织宣传队、宣传卡车并印制漫画、传单和标语等宣传品。这些活动( )
A.激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C.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D.凝聚了建设新政权的力量
42.下表为1950—1952年我国国家财政支出中国防费的变化(单位:亿元),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财政支出 国防费
1950 68.1 28.01
1951 122.5 52.64
1952 176 57.84
A.抗美援朝战争 B.完成“一五”计划 C.解放西藏的需要 D.借鉴苏联经验
43.1974年出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高度评价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认为中国士兵能够忍受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仍能战斗得很好。此外,日本学者也指出,朝鲜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应予重视的军事强国。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 )
A.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D.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4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45.毛泽东在评价某口号时说,它有效地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该“口号”应该是( )
A.“打过长江去,建立新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46.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据此可知,朝鲜战争( )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47.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8.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史事(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49.小明同学要写一篇题为《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小论文,以下不可以作为其论据的是( )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新文化运动 D.西藏和平解放
50.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汉江阻击战中,只有轻武器的50军3万人受命顶住美军机械化部队23万人的10天突击,7个整连、31个整排、138个整班全部牺牲,最后以团为作战单位,军长曾泽生下死命令:“团长牺牲了师长上,师长牺牲了我上,就算人打完了,番号打没了,50军精神永存,祖国不会忘记我们。”这反映了( )
A.志愿军指挥得当战术高超 B.战场局势僵持环境恶劣
C.志愿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D.美军武器先进实力强大
5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地疮痍满目,百端待理,经过全国人民3年多的共同努力,1952年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加41.4%,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加1.49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52.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大跃进运动
5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因为( )
A.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停产闹革命
C.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D.实行“大包干”
54.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灼烧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确保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陈化成 D.聂士成
55.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内容结构有助于历史学习。如下表中◆应该填写的是( )
中国历史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______
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A.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 B.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的历程
C.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 D.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B C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C B D D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A C C C B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A A C C D A B D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A A A B B A B D C
题号 51 52 53 54 55
答案 C B A A D
答案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