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8 23: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博物馆研学后,同学们对几位历史人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与戚继光同属于民族英雄的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陆秀夫 D.郑成功
2.下表呈现的是隋朝至盛唐时期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服饰文化 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便于携带的胡饼、蒸饼广受欢迎;许多外来品种的果蔬落户,如葡萄、石榴、甘蔗等
乐舞文化 胡乐极为盛行,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文学艺术成就斐然 B.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C.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D.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了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下列属于他强化皇权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③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④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下列内容中,推翻了当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5.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国邦宁”。下图是唐朝发明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生产工具,它们是( )
A.铁农具、牛耕 B.耧车、水排 C.筒车、曲辕犁 D.浑天仪、秧马
6.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B.疆域范围明显扩大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B.清朝前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C.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D.元明清时期经略边疆的举措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8.司马光写道:“今介甫(指的是王安石)为政……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引发朝廷内部争斗 B.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C.引起社会各阶层不安 D.成效显著
9.元朝人说:“宋之亡,不在崖山之崩,而在燕市之戮。”“燕市之戮”最可能是指( )
A.文天祥就义 B.岳飞被杀 C.陆秀夫殉国 D.于谦被害
10.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时间顺序表,可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史记》→“蔡侯纸”→《伤寒杂病论》→《兰亭集序》→“圆周率”→《齐民要术》→《雕版印刷术》
A.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B.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C.中国古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程
11.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的核心思想是说南宋政府应( )
A.重视官吏选拔 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 D.实行闭关锁国
12.清代《姑苏繁华图》中绘录了大量市招(商店招牌),现可辨认的有260余家,涉及丝绸、棉布棉花、饮食、洋货、客栈等几十个行业。这直接反映了当时苏州( )
A.中外交流活跃 B.自然经济瓦解 C.商品经济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13.隋文帝可能确实采用了西魏政治家苏绰提倡的政策,它宣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这一“选举”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武则天称帝时期,传统婚礼仪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以往男女新人并行的跪拜礼,变为男子单跪而女子站立行礼。这一转变体现了( )
A.婚姻礼仪的随意更改 B.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 C.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 D.唐朝社会阶层的流动
15.“(宋)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上述内容有助于探究( )
A.占城稻的推广 B.“交子”诞生的背景 C.市舶司的产生 D.皇权加强的原因
16.某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据此推知,他复习的主题是( )
A.君权和相权的斗争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C.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D.封建君主专制和自然经济的衰败
17.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课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
农业方面:发明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方面:贸易频繁、国际大都会长安
A.唐朝的制度建设 B.唐朝的经济发展 C.唐朝的民族关系 D.唐朝的对外交往
18.下图是唐代《弈棋仕女图》,图中的贵妇人体态雍容丰满,神态优雅娴静,衣着华丽名贵的丝绸,坐在木榻上,凝视着棋盘。这反映了当时( )
A.弈棋活动开始出现新 B.出现思想解放潮流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民主氛围非常浓厚
19.下表内容是小历同学在“听歌曲,学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展示的一首歌词。歌词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在绍兴十年沙场 点兵 旌旗上的岳字宛如魅影… 用金兵的血祭旗 一颗精忠的报国心 世间纷争唯我独行
A.诸葛亮 B.寇准 C.岳飞 D.文天祥
20.“诗史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对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B.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D.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
二、非选择题
21.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至13世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充满社会变动与变革的时期。其间既有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又有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沟通,不同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导致中国文化的融合与更新……少数民族政权创制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等,借鉴了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方法,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语言的特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字体系……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都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建立学校,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国家,促进了各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的融合。
——摘编自张希清等编著《10至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文化碰撞下少数民族取得的突出成果,并归纳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辽和议的名称,并画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简要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你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认知。
22.制度变革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变革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行政制度 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权力运行的特点。
材料二 (宋太祖)问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它故,数十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制度方面又有何创新举措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摘编自宋濂《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元朝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请你谈谈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或启示。
2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根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Ⅰ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据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
(1)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因素。
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解读历史的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晚期,种植业和畜牧业已很发达,甲骨文中可见“畜”“牧”二字。……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非常先进。甲骨文的“铸”字,就像手持装有滚烫铜水的容器,将铜水浇注到下方的模范之中。
——张怿文《读“甲骨日记”探商代文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代晚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技术层面简析甲骨文“铸”字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苏轼《定风波》
(2)依据材料二,提炼苏轼《定风波》蕴含的人生智慧。结合所学,简述苏轼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经春秋战国直到宋朝臻至鼎盛,明清进入沉淀阶段……其中最著名的就属于四大科技图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本草纲目》。……明代国子学的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书,官学之外,中国私塾里的启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经》《百家姓》等,较少有数学、天文等科学知识。
——马月飞《明代四大科技图书的西渐传播命运及原因》
(3)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的作者。依据材料三,概括明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印刷术、造纸术等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文明的传播。郡县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建立,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德治的重视、百家争鸣的局面、唐诗的繁荣等精神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带动整个社会和文明前进的意义。
——摘编自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这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摘编自[英]培根《新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华文明演进的动力。
(2)请从材料二的观点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C
6.A
7.D
8.C
9.A
10.A
11.C
12.C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19.C
20.B
21.(1)成果:少数民族都创制了文字;都接受儒家思想。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字体系;促进了各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的融合。
(2)名称:澶渊之盟。
示意图:
(3)认识:政权并立(对峙);有和有战,和是主流;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22.(1)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举措: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3)制度:行省制度。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认识:制度建设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23.(1)原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中国商品质量高;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安全性强。
(2)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经济发展等。
24.(1)表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有所发展,青铜冶炼和制造业非常先进。
历史信息:体现了青铜器冶炼铸造工艺的先进。
(2)人生智慧:对人生豁达,享受当下,从容前行,坚守本心的人生智慧。
突出贡献:改进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3)作者:《天工开物》宋应星;《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
特点:多为总结性科技著作、对中国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传统科技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明代科技实用性强、明代科技综合性强等。
25.(1)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精神文明的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火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