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选择题训练
1.夏王桀、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有名的君王,以史为鉴,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到的治国经验为( )
A.好大喜功方可提升国力 B.残暴统治才可以稳固政权
C.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D.连年战争显示军队战斗力
2.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有唐一代“虽云异域,何殊一家”已逐渐成为获得广泛认同的天下观。据此可知,唐代推行( )
A.开放的对外政策 B.郡国并行的制度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军政合一的制度
3.宋元时期的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在海外一些地区和水下沉船的遗迹中发现了大量宋元瓷器碎片。这一现象反映了宋元时期( )
A.繁荣的海外贸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外文化的往来 D.制瓷技术的提高
4.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熹强调,社稷“为民而立”。这说明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是( )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以民为本 D.无为而治
5.清朝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治理。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
A.台湾府 B.噶厦 C.伊犁将军 D.新疆行省
6.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活动时制作了如下记录卡,请你根据他们运用的史料,推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探究主题: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机构: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战争: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迎回: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
A.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7.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北方,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表明大运河的修建( )
A.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B.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C.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8.在蛇年春节档电影《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背景深刻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以下哪一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
A.北宋灭亡后,南宋主动放弃了北方领土,完全割裂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B.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始终处于激烈的战争对抗中,民族界限分明
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金、西夏)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彻底放弃自身文化传统
D.不同民族间通过经济文化交流、通婚联姻逐渐打破隔阂,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面
9.2025年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10.《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科举考试的需要
11.下表是某同学梳理辽宁的历史沿革,与这两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
秦 元
分属辽东郡 属于辽阳行省
A.郡县制、行省制 B.行省制、分封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行省制、郡县制
12.“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这首《无家别》中的“世乱”( )
A.是安禄山和朱温所发动 B.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C.是因藩镇割据局面导致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13.北宋政府为规范金融秩序、强化经济管理,于1023年设立了“益州交子务”。该材料叙述的是北宋交子出现的( )
A.原因 B.弊端 C.意义 D.特点
14.明朝末年,一位学者深入民间,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了一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5.某老师围绕“物品互通有无”为主题举办了物品展览会。下面是此次展览会上展出的外来物种,其中属于明朝中期后从美洲传入的是( )
A.葡萄 B.小麦 C.石榴 D.玉米
16.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其中1枚金币如图所示。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建立北宋政权并强化中央集权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
C.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D.与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17.同学们在历史课上搜集了一些图片,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讨论,由下面四幅图片可知,他们的研究主题为( )
李崇之印(李崇: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印文 宣政院印章 达赖金印
A.边疆管辖,稳定发展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民族交融,和谐共生 D.对外交往,互利共赢
18.下面政权示意图中,空白方框所代表的政权( )
A.是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政权 B.灭掉了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C.与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D.遭到了文天祥的英勇抗击
19.诗词与历史紧密相连,相互映照。“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和“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这两句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分别为( )
A.安史之乱与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与澶渊之盟
C.安史之乱与宋夏议和 D.黄巢起义与宋金和议
20.下面两个清明治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这一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A.轻徭薄赋 B.虚心纳谏 C.刑法严酷 D.善于用人
21.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朝时,春节被称为元旦,盛行燃放鞭炮;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其根源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经济繁荣 C.重文轻武政策 D.文化艺术兴盛
22.小刚在历史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学习目录。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为( )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清朝时,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A.民族交融 B.经济交流 C.边疆治理 D.对外交往
23.《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由此可知,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对外交通发达 C.经济贸易繁荣 D.民族交融显著
24.唐三彩中常见的骆驼和胡人俑形象(如图),反映唐朝的显著特点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民族关系的融恰
C.对外交往具有侵略性 D.史学成就的突出
25.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领域,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北宋匠人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术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材料强调了宋代科技( )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26.北宋与辽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出现( )
A.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大大增加了北宋的财政收入
C.推动宋辽经济文化的交融 D.彻底化解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27.影视剧《国色芳华》中有一幕,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情景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繁 B.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C.唐朝对周边有吸引力 D.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28.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超级工作狂”,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
A.事务繁多 B.工作效率低 C.废除了丞相 D.精力旺盛
29.敦煌文书《唐天宝年间交河郡市估案》记载:“波斯骆驼壹头,上值钱贰拾贯文,次拾捌贯文,下拾陆贯文”,可推知( )
A.唐朝严格管控物价 B.丝路贸易使用铜钱
C.朝贡贸易规模扩大 D.海上贸易占据主导
30.“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材料描述的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四库全书》
31.下表为唐初部分官员的来历,反映的主题是( )
不拘原属敌我 不拘地域 不拘门第 不拘民族背景
魏征、王珪—原为李建成的心腹 长孙无忌—关陇 萧瑀—贵族 阿史那社尔—突厥
尉迟敬德、程知节—原为降将 李勣—山东 马周—门客 契苾何力—铁勒
A.唐太宗广纳贤才 B.民族关系融洽 C.唐玄宗选贤任能 D.科举制度完善
32.“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由此出发可比较中立地观察前后的历史,既能全面地总结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又可以为理解其后唐朝的出现做出铺垫。”隋朝承前启后的表现有( )
A.重文轻武 B.盐铁官营 C.废藩置县 D.开创科举制
33.某学校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下表,该资料可以佐证清朝的统治( )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A.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B.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34.传统中国王朝中,皇帝主掌礼仪象征帝国理念,宰相统领百官处理具体政务。明太祖朱元璋却废除了宰相制度,规定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一变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六部执行政务的效率 B.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C.避免外戚与宦官干预朝政 D.皇权与相权的共治到分治
35.裴矩辅佐隋炀帝时“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投唐以后,则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劝谏唐太宗。司马光对此评价道:“裴矩佞(阿谀奉承)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诤。”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裴矩性格多变 B.君主的态度影响臣子的行为
C.唐朝政治比隋朝更加开明 D.裴矩在唐朝的地位更高
36.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C.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37.“通过对地方藩镇行政权、财权、兵权和司法权的全面削夺,宋太祖从根本上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尾大不掉、割据自雄的混乱局面,彻底改变了外重内轻的格局,为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削弱地方藩镇财政权的措施有( )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收归将领兵权 C.设转运使收财赋 D.增加科举名额
38.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史》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下面有关“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铜钱太重 B.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C.在北宋时期已经取代了铜钱 D.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9.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40.《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包括试题、考中者姓名等内容,反映出女真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这里女真族所借鉴的中原制度是( )
A.科举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朝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C.唐朝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42.澶渊之盟后,出现了“辽海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辽之农谷至是为盛”的景象。宋每年按约所输岁币,使辽的“军国经费多所仰给”……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澶渊之盟( )
A.使北宋的财政状况日益好转 B.加速了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C.加剧了辽宋民族之间的矛盾 D.造成北宋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43.唐朝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将领平时与士兵联系紧密;北宋实行“更戌法”,兵将分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与唐朝府兵制相比,北宋“更戌法”( )
A.更有利于军队的训练与指挥 B.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
C.在军事调动上更加灵活高效 D.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
44.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出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②处出现唐朝治世开元盛世
C.③处政权并立使经济持续衰退
D.④处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5.隋朝确立的这一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确立了等级制度 D.扩大了统治基础
46.《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可知( )
A.北宋城市商业贸易繁荣 B.北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限制
C.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D.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47.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下资料,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资料类型 内容
画作 宋代《耕获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
文物 定窑瓷器、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地图 宋代海外贸易图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C.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D.宋代经济的发展
48.下图所示反映的内容是( )
A.契丹族的崛起 B.女真族的崛起 C.党项族的勃兴 D.南宋的建立
49.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与这一局面的出现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
A.重农抑商 B.实行“推恩令” C.藩镇割据 D.重武轻文
50.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强盛朝代之一。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的浩劫 B.黄巢起义攻入长安
C.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D.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51.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吴道子
52.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是( )
A.洛阳 B.涿郡 C.江都 D.余杭
53.《郑和航海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远及东非,涵盖亚、非两大洲,收录地名500多个,中亚非诸国地名约300个。这表明( )
A.明朝的军事力量远超亚非各国 B.郑和船队的航海范围极为广泛
C.《郑和航海图》绘制成本高昂 D.郑和下西洋带来亚非物种交流
54.清朝初期,为了维护统治和防止外部势力渗透,清政府通过限制对外贸易,仅开放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55.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选择题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C B D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D D A A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B D C D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D C B B D C B C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D B D A D B C D
题号 51 52 53 54 55
答案 B A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