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导入新课
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 里面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 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作“回忆”。作家 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 感人的“山地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回 忆,看看这段回忆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剪裁”“破绽”“爬 山越岭”等常考词语。 重点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 “妞儿”这一 人物形象。
3.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山地的情感和回忆。
4.细读课文,体会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
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孙 犁 (1913 — 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
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 派”的创始人。
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 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 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 说《 铁 木 前 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了解作者
文 学 常 识
写作背景 P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 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作者聚焦晋察冀抗 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边 区军民抗战生活的散文和小说,有《山地回忆 》《白洋淀纪事》等。 在创作中,作者有意回避战争中的残酷场面,集 中笔墨书写战争中的人性美。
文 学 常 识
字词清单
● 读读写写
瘪 ( biě ) 土靛 ( diàn ) 玉黍 (shǔ) 盈余 ( yíng ) 袄襟 (ǎojīn ) 注意左边是“衣”。剪 裁 ( cái ) 破绽 (zhàn) 爬山越岭
阜平 ( fù )
冀中 ( jì ) 妨碍 ( ài ) 碛口 ( qi )
穷 山恶水 ( è )
线锤 ( chuí )
塞北 ( sài )
裤褂 ( guà )
炕台 ( kàng ) 刨抓 ( páo )
【串句记忆法】 一个穿着 单薄 ( bó ) 衬衫的女孩拿 着几张薄 ( báo ) 饼坐在长 满薄 ( bò ) 荷的路边。
( è ) 穷 山 恶水
恶{ ( ě ) 恶 心
( wù ) 深恶痛绝
( sài ) 塞北
塞< ( sāi ) 塞车 ( sè ) 堵塞
( páo ) 刨抓
( bào ) 刨床
● 多音字
刨
● 形近字
沤 ( òu ) 沤肥
呕 ( ǒu ) 呕吐 讴 ( ōu ) 讴歌
裁 ( cái ) 剪 裁
栽 ( zāi ) 栽树 载 (zài ) 装载
襟 ( jīn ) 胸襟
噤 ( jìn ) 噤若寒蝉
● 词语集注
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
挂火:方言,发怒、生气的意思。
沤:长时间的浸泡,使起变化。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爬山越岭:爬过高山,翻越峻岭。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
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的财物。
破绽:衣物的裂口,也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小 说 定义 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 中 心 )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 情节 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开端前 有序幕,结局后有尾声。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 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2.特点:
(1)强化抒情性:散文化小说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增强抒情性,通过自然环境 的渲染,氛围的营造增强小说的诗意氛围,注重对民风民俗进行描写,传 达出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人性人情美。
(2)弱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采用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小 说中只有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人物被虚化,作为一种意象放入片 段式的叙述中,融入小说的抒情氛围之中,表现了特有的情感、意境,渲 染一种人情美。
文体知识散文化小说
文 学 常 识
跳读——析山地之境
课文精讲
跳读课文,找出文章描写山地的句段,说说这些句段分别表现了阜平山地怎
样的特征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第3段: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
没有见过大的地块……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 地……
第4段: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 ……
第6段: ……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环境特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天气寒冷,光照少。
作用: 既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写出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
写出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
课文精讲
作为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本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
暗示战争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其妙处。
“阜平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
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
通过“阜平”(晋察冀边区核心根据地)的地域暗示,以及“不种棉花”“用麻 代线”的物资匮乏细节,揭示日寇经济封锁下根据地的艰难生存环境,侧面点明 战争对民生的压迫。
(13段、29段)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
(28段)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 … …
村庄被烧毁,暗示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课文精讲
作为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本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
暗示战争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其妙处。
孙犁笔下的战争描写跟我们以前读过的战争描写有何不同
去暴力化 。
作者有意回避战争中的残酷场面,集中笔墨书写战争中的
人性美 。
感知——讲山地之事
① 想给朋友买布
内 容 :因为想给朋友买布,让“我”回忆起抗 日战争期间,在山村的河边遇到妞儿,她用 白粗布帮“我”了一双袜子。“我”帮助妞儿家 贩枣,她用赚的钱购买了织布机。开国大典 那天,“我”给妞儿全家买了做衣服的布。 ② 回忆“山地蓝” ③ 回忆山地生活 ④ 河边偶遇妞儿 ⑤ 妞儿制做袜子 ⑥“我”帮大伯贩枣 ⑦ 给妞儿买织布机 ⑧ 妞儿学会织布 ⑨ 洗澡丢失袜子 ⑩ 给大伯全家买布
主要事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感知内容
课文精讲
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 简要分析其作用。
从整体来看,买布一事本身是顺叙,做袜子 一
事相对买布的前一部分是倒叙,相对买布的前后两 部分,又是插叙。
课文作这种安排,是为了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自然圆合,也使叙事顺序有所变化,避免平淡单调。
顺叙
使文章条理分明,能清晰地显示事件发生、发展 的全过程。
倒叙
突出中心, 制造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叙述有波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或补 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 更加充实丰满。
状元贴士 记叙顺序的作用
L 地 回 f 乙 1 . 河 边 偶 遇 详 写
表 现 女 孩 形 象
2 . 做 袜 子 详 写
表 现 军 民 互 助
3 . 帮 贩 枣 较 详
表 现 军 民 互 助
4 . 买 织 机 较 详
表 现 女 孩 形 象
5 . 学 织 布 略 写
表 现 女 孩 形 象
6 . 丢 失 袜 子 略 写
交 代 袜 子 下 落
文中主体部分扣 住一双袜子展开叙 述,主要讲了哪几 件事 其中详写和 略写的事件分别是 什么 试着用思维 导图来展示主体部 分的写作思路。
感知内容
思维导图
赏读——品山地之人
感知形象
■ 1.重点阅读文中人物对话的部分:
圈点出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7——40,43、55、59、63、72、79
说说这篇小说通过对话刻画出妞儿怎样的形象。
豆 性情爽朗 豆心直口快 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
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豆 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
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豆心灵手巧 勤劳纯朴
女孩子会做袜子, 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
快,热爱劳动。
感知形象
2.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妞儿形象 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外貌细节
M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 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风吹红了她的脸,
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 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 的破袄裤。
批注示例
此段肖像描写很有特色:重 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
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
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
耐劳的特征。
研读细节
除了人物对话,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旁边批注赏析。
动作细节
M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M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 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批注示例
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
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
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 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 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研读细节
除了人物对话,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旁边批注赏析。
研读细节
除了人物对话,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旁边批注赏析。
侧面细节
M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批注示例
O
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
你的光吗 ”
M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 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
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
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感知内容
1.突出人物的普遍性:“妞儿”是一个非常普遍、常见的称呼,作者孙犁以此来强调妞儿是当时
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群体中的一员。
2.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使用“妞儿”这样的称呼,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实际,仿佛是
作者在回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往事。
3.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具体的名字,使得妞儿这个形象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读者可以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塑造心目中的妞儿。
4.聚焦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妞儿”这个称呼简洁明了,不会让读者的注意力被具体的名字所分
散,从而更能专注于妞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在故事中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人性光辉。
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妞儿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妞儿”这样一 个大众化的称呼
研读——悟山地之旨
感知内容
在这篇小说中,“袜子”占了很重要的篇幅,找出关于“袜子”的语句
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 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 里去找袜子穿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 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去她己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这样坚实。 ”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 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
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
结合文中关于“袜子”的内容,思考“袜 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1.袜子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开头由阜平麻纳袜底引出回忆,然后写妞儿做袜子 ,我穿上袜子打日本,最后在黄河边丢失袜子。故事有头有尾,袜子有始有终。同时,“一双袜子”与小说中 的纺线、织布、买布、参观工业展览、做国旗等时间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妞儿主动为“我”做袜子,而且用的自己纺线赚的、本打算 给父亲做袜子的粗白布,凝结了根据地人民对八路军深厚的爱,而妞儿的纺线技术是跟一位在她家住过的 女同志学的。这也是一种军民互助、良性互动,同样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
3.“一双袜子”体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妞儿为“我”做袜子,体现了妞儿及其家人耿直热情、淳朴善良 的性格;妞儿做的袜子十分结实,体现出妞儿的勤劳聪慧、心灵手巧;妞儿朴素的话语中,寄托了早日打 败日本侵略者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4.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 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从日常生活小事)放射出 时 代 光 芒 的 特 点 。
感知内容
感知内容
①“我”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袜子穿,体现出抗战时期生活物资严重不足和战争的 残 酷 ,反映了大的时代特征;
②女孩看到“我”光着脚,主动提出给“我”做一双袜子。这双袜子是女孩一家在自家 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 鱼水情的象征;
③“我”穿着这双袜子南征北战,最终迎来了革命胜利,袜子象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 的信念 。
小说擅长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袜子”是如何 体现这 一 点的。
再见故人,引发关于袜子的回忆
认识女孩,女孩要为“我”做袜子
结识女孩一家,穿上新袜
帮忙卖枣、买织布机
南征北战,不慎失袜
做衣料 留做国旗
准备买布
山地回忆
买布
结构梳理
山地回忆
直率
( 妞儿
军民鱼水情
来
主旨归纳
小说从一位农民代表身上的“山地蓝”衣料起
笔,回忆了“我”在阜平根据地偶遇妞儿并与妞儿 一家建立深厚情谊的往事, 讴歌了在抗日战争时期 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的鱼 水深情,赞美了朴素真挚的人情美。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文学之旅中,我们踏入了《山地回
忆》的世界。阜平的山川,寒风与战火交织,勾勒出岁月 的沧桑,却也孕育出人性的温暖。我们遇见了妞儿,她的 善良如春日暖阳,驱散了战争的阴霾;她的热情似夏夜流 萤,点亮了困苦的生活;她的勤劳若金秋硕果,承载着坚 韧的力量。袜子与蓝布,不只是平凡物件,它们是军民情 谊的纽带,编织出人间至善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