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08:48:46

文档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2025七下·碧江期中)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上描述的是隋统一中国的(  )
A.原因 B.过程 C.条件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趋势”得出描述的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影响,D项正确;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题干未涉及隋统一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未涉及隋朝统一的过程,排除B项;
当时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朽,这些都是利于隋朝统一的条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隋的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都长安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主要的商业区是(  )
A.东、西两市 B.宫城 C.街坊 D.皇城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 ,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高宗时期.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医药学,编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法定药典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选项A正确;
B《千金方》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书,强调生命的价值和医者的责任,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C《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D 《本草纲目》 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唐朝医学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5七下·碧江期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产于成都
B.宋太宗消灭北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局面
C.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平定突厥
D.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宋太宗清灭北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局面,是对宋太宗灭北汉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 B 项正确;
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产于成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A 项;
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平定突厥,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C 项;
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解释,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5.(2025七下·碧江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项措施是(  )
A.保甲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服役的也要服役,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 项正确;
保甲法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排除 A 项;
青苗法就是鼓励百姓借贷耕种,排除 C 项;
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实有面积进行收税,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6.(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历史贡献包括(  )
①统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权④统一全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①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①正确;
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错误;
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③正确;
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故④错误,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
A.经济强盛 B.商业繁荣 C.疆域辽阔 D.交通便利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故 A 错误;
B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方面的内容,故 B 错误;
C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故 C 正确;
D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内容,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5七下·碧江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元朝时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渊之盟的订立
C.回族的形成 D.元杂剧的兴盛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元朝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 项正确;
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排除 A ;
澶渊之盟的订立是在宋朝,排除 B ;
元杂剧兴盛和民族交融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5七下·碧江期中)下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 (  )
A.东周 B.唐代 C.北宋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B 项正确;
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与东周、北宋、清朝均不符合,排除 AC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2025七下·碧江期中)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三国时期 D.五代十国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建立后梁,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朝代的更替,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2025七下·碧江期中)盛唐是科技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以下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分(  )
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火药的发明 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都属于唐朝的科技文化,①③④符合题意,D 项正确;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北宋毕昇发明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2025七下·碧江期中)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主要统治者的相关统治措施。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2025七下·碧江期中)【贯通南北】隋朝从公元605年陆续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    为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答案】洛阳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洛阳。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七下·碧江期中)【选贤任能】隋炀帝时期,设置   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答案】进士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故答案为:进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
15.(2025七下·碧江期中)【和亲睦邻】唐太宗时期,同意   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答案】文成公主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的最高首领称赞普.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十分向往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文成公主。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2025七下·碧江期中)【诗仙豪放】盛唐时期的   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极具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景盛。
【答案】李白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誉为“诗仙”。
故答案为:李白。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2025七下·碧江期中)【首设治台】元朝时期在东南设置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答案】澎湖巡检司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故答案为: 澎湖巡检司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16分)
18.(2025七下·碧江期中) 中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老师制作相关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学习。
(1)任务一:图示历史建框架
右边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请写出任务一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
(2)任务二:大事年表理关系
时期 民族关系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元昊称帝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送,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根据任务二表格,概括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任答两点即可)
(3)任务三:读懂史料拼史实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三百年的平均朝代寿命……宋朝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根据任务三的史料,简述“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所指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任务学习,谈谈今天我国应如何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1)①辽、②金、③南宋
(2)主要方式:战争、订立合约、商业贸易
(3)历史事件:元灭南宋
(4)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 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1)根据任务一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所以①是辽。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北宋和金、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西夏、金与南宋并立,所以②金、③南宋。
(2)根据任务二“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战争。根据任务二“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订立合约。根据任务二“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商业贸易。
(3)根据任务三“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和结合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故答案为:
(1)①辽、②金、③南宋。
(2)主要方式:战争、订立合约、商业贸易。
(3)历史事件:元灭南宋。
(4)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两宋时期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元灭南宋,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共计30分)
19.(2025七下·碧江期中)文明在交流中互鉴,世界在深化开放中走向繁荣。七(1 )班同学以“隋唐的中外交流”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分。
(1)(一)探究准备
分类标准 向西交流 向东交流
涵盖内容    
①鉴真东渡 ②与新罗交往 ③玄奘西行 ④与罗马和大食交往
为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方式收集到相关知识点。请你为他们做一下简单分类。(只填序号)
(2)(二)探究方法
1.绘制时间轴
玄奘出生于隋末唐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当时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他发现佛教经典存在翻译不精准、内容有歧义等问题,为了求得真经,以解佛法疑惑,玄奘决心西行天竺求法。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启程西行至凉州,受到凉州都督禁止,终在僧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同年, 在瓜州,先是得到胡人石磐陀帮助,后因胡人中途退缩,还曾一度想杀害玄奘,所幸玄奘最终成功摆脱困境,玄奘独自踏上西行路。于当年抵达高昌,为高昌王讲法,与高昌王结拜后继续西行。第二年,玄奘穿越凌山,历经艰难才翻越山脉。贞观五年(631年)抵达印度,开始潜心学习佛法。贞观十七年(643年),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组织辩经大会,以精法的佛法辩论技艺折服众人,声名远扬。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17年西行求法,从印度启程回到长安。归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皇帝高度重视,从贞观十九年(645 年)开始译经传播佛法,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在这20年时间里,玄奘致力于佛经翻译工作,累计译出经纶75部,共计1335卷。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放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高僧、伟大的翻译家、卓越的旅行家和文化交流使者。
——根据钱文忠《玄奘西游记》整理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玄奘西行绘制时间轴。
(3)2.研读史料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这位高僧是谁。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
(4)⒊图文互佐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立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给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 隋唐五代两宋》
根据上述图片和材料,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
【答案】(1)③④;①②
(2)时间轴
玄奘西行时间轴
(3)高僧:鉴真。贡献: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4)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 人员往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向西交流的史实有③玄奘西行、④与罗马和大食交往;向东交流的史实有①鉴真东渡②与新罗交往。
(2)根据材料“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启程西行至凉州,受到凉州都督禁止,终在僧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同年,在瓜州,先是得到胡人石磐陀帮助,后因胡人中途退缩,还曾一度想杀害玄奘,所幸玄奘最终成功摆脱困境,玄奘独自踏上西行路。于当年抵达高昌,为高昌王讲法,与高昌王结拜后继续西行”可知,贞观三年(629年)凉州受阻、瓜州遇险、抵达高昌。根据材料“第二年,玄奘穿越凌山,历经艰难才翻越山脉”可知,贞观四年(630年)翻越雪山。根据材料“贞观五年(631年)抵达印度,开始潜心学习佛法”可知,贞观无年(631年),抵达印度。根据材料“贞观十七年(643年),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组织辩经大会,以精法的佛法辩论技艺折服众人,声名远扬”可知,贞观十七年(643年)曲女城辩经。根据材料“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17年西行求法,从印度启程回到长安。归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皇帝高度重视,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译经传播佛法”可知,贞观十九年(645年)学成回国开始译经。根据材料“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可知,麟德元年(664年)圆寂。绘制玄奘西行时间轴如下:
(3)根据材料“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和结合所学可知,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根据材料“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立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可知,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根据材料“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可知,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人员往来。根据材料“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给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可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故答案为:
(1)向西交流:③④;向东交流:①②
(2)玄奘西行时间轴:
(3)高僧:鉴真。贡献: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4)原因: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人员往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2025七下·碧江期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对话录
魏征劝诫唐太宗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劝诫唐玄宗
魏征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劝谏唐太宗总结隋朝得失,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宽刑慎罚,勤俭戒奢,慎终如始。 674年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条建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免除长安百姓的赋税徭役。停止不必要的军事行动。禁止宫廷作坊制作过于华而不实的器物。减少各种工程营造。拓宽臣民向上进言的途径。杜绝进谗言、搬弄是非的风气。解决才能者仕途停滞的问题。 劝诫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开疆拓土。不让宦官参与政事。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请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额外的献贡。不要造这些没用的宫殿和寺观。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根据【后晋】刘胊《旧唐书》【北宋】宋祁《新唐书》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 《中国服装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 万 1699 万 1576万
——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按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总结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饰,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案】(1)历史时期:隋唐时期。
(2)主要原因: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趋势:陡然减少。事件:安史之乱。后果: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条件: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隋唐。
(2)根据材料二“古代君臣对话录”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根据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饰比较多样,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根据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减少。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国家兴盛需要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答案为:
(1)历史时期:隋唐时期。
(2)主要原因: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趋势:陡然减少。事件:安史之乱。后果: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条件: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2025七下·碧江期中)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上描述的是隋统一中国的(  )
A.原因 B.过程 C.条件 D.影响
2.(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都长安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主要的商业区是(  )
A.东、西两市 B.宫城 C.街坊 D.皇城
3.(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高宗时期.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医药学,编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法定药典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4.(2025七下·碧江期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产于成都
B.宋太宗消灭北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局面
C.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平定突厥
D.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5.(2025七下·碧江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项措施是(  )
A.保甲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6.(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历史贡献包括(  )
①统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权④统一全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
A.经济强盛 B.商业繁荣 C.疆域辽阔 D.交通便利
8.(2025七下·碧江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元朝时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渊之盟的订立
C.回族的形成 D.元杂剧的兴盛
9.(2025七下·碧江期中)下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 (  )
A.东周 B.唐代 C.北宋 D.清朝
10.(2025七下·碧江期中)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三国时期 D.五代十国
11.(2025七下·碧江期中)盛唐是科技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以下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分(  )
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火药的发明 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25七下·碧江期中)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2025七下·碧江期中)【贯通南北】隋朝从公元605年陆续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    为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4.(2025七下·碧江期中)【选贤任能】隋炀帝时期,设置   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15.(2025七下·碧江期中)【和亲睦邻】唐太宗时期,同意   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6.(2025七下·碧江期中)【诗仙豪放】盛唐时期的   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极具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景盛。
17.(2025七下·碧江期中)【首设治台】元朝时期在东南设置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16分)
18.(2025七下·碧江期中) 中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老师制作相关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学习。
(1)任务一:图示历史建框架
右边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请写出任务一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
(2)任务二:大事年表理关系
时期 民族关系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元昊称帝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送,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根据任务二表格,概括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任答两点即可)
(3)任务三:读懂史料拼史实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三百年的平均朝代寿命……宋朝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根据任务三的史料,简述“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所指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任务学习,谈谈今天我国应如何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共计30分)
19.(2025七下·碧江期中)文明在交流中互鉴,世界在深化开放中走向繁荣。七(1 )班同学以“隋唐的中外交流”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分。
(1)(一)探究准备
分类标准 向西交流 向东交流
涵盖内容    
①鉴真东渡 ②与新罗交往 ③玄奘西行 ④与罗马和大食交往
为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方式收集到相关知识点。请你为他们做一下简单分类。(只填序号)
(2)(二)探究方法
1.绘制时间轴
玄奘出生于隋末唐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当时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他发现佛教经典存在翻译不精准、内容有歧义等问题,为了求得真经,以解佛法疑惑,玄奘决心西行天竺求法。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启程西行至凉州,受到凉州都督禁止,终在僧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同年, 在瓜州,先是得到胡人石磐陀帮助,后因胡人中途退缩,还曾一度想杀害玄奘,所幸玄奘最终成功摆脱困境,玄奘独自踏上西行路。于当年抵达高昌,为高昌王讲法,与高昌王结拜后继续西行。第二年,玄奘穿越凌山,历经艰难才翻越山脉。贞观五年(631年)抵达印度,开始潜心学习佛法。贞观十七年(643年),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组织辩经大会,以精法的佛法辩论技艺折服众人,声名远扬。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17年西行求法,从印度启程回到长安。归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皇帝高度重视,从贞观十九年(645 年)开始译经传播佛法,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在这20年时间里,玄奘致力于佛经翻译工作,累计译出经纶75部,共计1335卷。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放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高僧、伟大的翻译家、卓越的旅行家和文化交流使者。
——根据钱文忠《玄奘西游记》整理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玄奘西行绘制时间轴。
(3)2.研读史料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这位高僧是谁。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
(4)⒊图文互佐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立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给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 隋唐五代两宋》
根据上述图片和材料,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
20.(2025七下·碧江期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对话录
魏征劝诫唐太宗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劝诫唐玄宗
魏征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劝谏唐太宗总结隋朝得失,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宽刑慎罚,勤俭戒奢,慎终如始。 674年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条建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免除长安百姓的赋税徭役。停止不必要的军事行动。禁止宫廷作坊制作过于华而不实的器物。减少各种工程营造。拓宽臣民向上进言的途径。杜绝进谗言、搬弄是非的风气。解决才能者仕途停滞的问题。 劝诫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开疆拓土。不让宦官参与政事。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请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额外的献贡。不要造这些没用的宫殿和寺观。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根据【后晋】刘胊《旧唐书》【北宋】宋祁《新唐书》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 《中国服装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 万 1699 万 1576万
——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按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总结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饰,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趋势”得出描述的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影响,D项正确;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题干未涉及隋统一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未涉及隋朝统一的过程,排除B项;
当时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朽,这些都是利于隋朝统一的条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隋的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 ,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选项A正确;
B《千金方》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书,强调生命的价值和医者的责任,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C《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D 《本草纲目》 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唐朝医学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宋太宗清灭北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局面,是对宋太宗灭北汉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 B 项正确;
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产于成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A 项;
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平定突厥,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C 项;
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解释,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服役的也要服役,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 项正确;
保甲法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排除 A 项;
青苗法就是鼓励百姓借贷耕种,排除 C 项;
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实有面积进行收税,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6.【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①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①正确;
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错误;
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③正确;
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故④错误,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故 A 错误;
B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方面的内容,故 B 错误;
C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故 C 正确;
D .材料中"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元朝疆域辽阔,材料中没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内容,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元朝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 项正确;
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排除 A ;
澶渊之盟的订立是在宋朝,排除 B ;
元杂剧兴盛和民族交融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B 项正确;
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与东周、北宋、清朝均不符合,排除 AC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建立后梁,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朝代的更替,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都属于唐朝的科技文化,①③④符合题意,D 项正确;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北宋毕昇发明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主要统治者的相关统治措施。
13.【答案】洛阳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洛阳。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进士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故答案为:进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
15.【答案】文成公主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的最高首领称赞普.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十分向往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文成公主。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李白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誉为“诗仙”。
故答案为:李白。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答案】澎湖巡检司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故答案为: 澎湖巡检司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18.【答案】(1)①辽、②金、③南宋
(2)主要方式:战争、订立合约、商业贸易
(3)历史事件:元灭南宋
(4)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 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1)根据任务一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所以①是辽。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北宋和金、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西夏、金与南宋并立,所以②金、③南宋。
(2)根据任务二“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战争。根据任务二“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订立合约。根据任务二“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可知,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商业贸易。
(3)根据任务三“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和结合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故答案为:
(1)①辽、②金、③南宋。
(2)主要方式:战争、订立合约、商业贸易。
(3)历史事件:元灭南宋。
(4)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两宋时期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元灭南宋,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③④;①②
(2)时间轴
玄奘西行时间轴
(3)高僧:鉴真。贡献: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4)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 人员往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向西交流的史实有③玄奘西行、④与罗马和大食交往;向东交流的史实有①鉴真东渡②与新罗交往。
(2)根据材料“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启程西行至凉州,受到凉州都督禁止,终在僧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同年,在瓜州,先是得到胡人石磐陀帮助,后因胡人中途退缩,还曾一度想杀害玄奘,所幸玄奘最终成功摆脱困境,玄奘独自踏上西行路。于当年抵达高昌,为高昌王讲法,与高昌王结拜后继续西行”可知,贞观三年(629年)凉州受阻、瓜州遇险、抵达高昌。根据材料“第二年,玄奘穿越凌山,历经艰难才翻越山脉”可知,贞观四年(630年)翻越雪山。根据材料“贞观五年(631年)抵达印度,开始潜心学习佛法”可知,贞观无年(631年),抵达印度。根据材料“贞观十七年(643年),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组织辩经大会,以精法的佛法辩论技艺折服众人,声名远扬”可知,贞观十七年(643年)曲女城辩经。根据材料“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17年西行求法,从印度启程回到长安。归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皇帝高度重视,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译经传播佛法”可知,贞观十九年(645年)学成回国开始译经。根据材料“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可知,麟德元年(664年)圆寂。绘制玄奘西行时间轴如下:
(3)根据材料“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和结合所学可知,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根据材料“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立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可知,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根据材料“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可知,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人员往来。根据材料“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给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可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故答案为:
(1)向西交流:③④;向东交流:①②
(2)玄奘西行时间轴:
(3)高僧:鉴真。贡献: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4)原因:强盛的国力和灿烂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路线;频繁的人员往来;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答案】(1)历史时期:隋唐时期。
(2)主要原因: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趋势:陡然减少。事件:安史之乱。后果: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条件: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隋唐。
(2)根据材料二“古代君臣对话录”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根据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饰比较多样,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根据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减少。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国家兴盛需要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答案为:
(1)历史时期:隋唐时期。
(2)主要原因:虚心纳谏,积极听取大臣等意见和建议。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趋势:陡然减少。事件:安史之乱。后果: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条件:经济制度合理,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任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